第二十七章 有困难找霸主
齐桓公东征西讨,上替天子分忧,下帮诸侯解难。天下诸侯算是有了主心骨,都知道“有困难,找霸主”。
公元前664年,远在北方的燕国,派使者来向齐桓公求救。
这个燕国,就不是前面出现过两次的南燕了,而是正牌的燕国--北燕。燕国是周武王灭商的大功臣召公奭的封地。召公奭也姓姬,不过和周武王并没有直系的亲缘关系,只能算是亲戚、同族人。燕国的首都是蓟,就是今天的北京。它的南部边境和齐国接壤,其统治区域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南部,还包括朝鲜半岛的一部分。燕国到了战国中后期,才算真正崛起了一回,而在春秋时期,因为所处的位置过于偏远,所以基本没有什么戏份。
在周朝的诸侯国中,燕国的位置是最靠北的。这里有很多少数民族部落,而且气候寒冷,自然条件很差。所以可想而知,燕国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再加上燕国与中原距离遥远,与诸侯们交流也很少,尤其进入东周以来,燕国对周王室的朝贡也停了。这就使得中原地区的诸侯们,往往都忘了在北方还有这么一个诸侯国。
要不是这次燕国的使者来求救,齐桓公也不会想起北方还有个燕国。原来,地处北方的燕国,一直都不寂寞,北方的戎狄部落总是时不时过来骚扰一下。原本戎狄们也是小打小闹,抢了东西就走。可是公元前664年这一年,一支叫做山戎的戎狄部落,大概是觉得小打小闹不过瘾了,长驱直入杀入燕国,不走了,大有占领国都、把燕国灭掉的意思。
此时燕国是燕庄公在位,他早就没有了自己老祖宗召公奭的英雄气概。面对戎狄的入侵,他一筹莫展,一点办法都没有。正着急呢,有大臣给他出主意:“现在中原的霸主是齐侯,据说这个齐侯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重信守诺,经常扶危济困,所以中原诸侯都敬服齐侯。我们何不请齐侯来帮忙击退山戎呢?”
燕庄公眼睛一亮:“我也听人说齐侯被中原列国尊为霸主,大家都心悦诚服。现在我燕国有难,想来霸主也不会坐视不管。我这就派人到齐国,去向齐侯求救。”
齐桓公听说燕国使者来到,不敢怠慢,赶紧把管仲找来,商议对策。齐桓公的顾虑其实也很简单:有诸侯遭难了,霸主有义务相救。可是燕国路途遥远,山戎又很难对付,打起仗来自己恐怕占不着什么便宜。
管仲坚决主张救燕。管仲说:“国君您身为霸主,本就应该为诸侯排忧解难。我们对外宣称要尊王攘夷,现在夷狄入侵,我们怎么能不管呢?就算路途再远、行程再凶险,我们也要出兵!”
齐桓公一听,有道理啊。中原诸侯凭什么尊我为老大?还不是因为我能罩着这些诸侯嘛。要是燕国有难我不去救,诸侯谁还服我。传令下去,即刻发兵救燕!
燕国使者一看霸主这么快就答应出兵,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齐桓公的大部队,带着燕国使者,就向北进发了。
齐国大军渡过济水(古时流经河南、山东境内的一条河流,后来因为黄河改道而消失),鲁庄公在济水边上设宴款待齐桓公。齐桓公就把讨伐山戎、救援燕国的事情和鲁庄公说了。鲁庄公大加赞赏,认为齐桓公这是扶危济困之举,真不愧是诸侯霸主,关键时刻真靠得住。
鲁庄公把齐桓公一通足夸,末了还问齐桓公,要不要鲁国也出兵帮忙,一块去救燕国。齐桓公和管仲商量了一下,还是以路途遥远、不好麻烦鲁国为由,婉言谢绝了。
和山戎这样的少数民族作战,军队多了有时候反而不管事。这些民族没有固定的军队,而是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觉得中原地区有隙可乘,就打进来抢东西。等中原军队反应过来,他们又撤走了。中原的军队追击他们很困难,最麻烦的是后勤补给往往跟不上。军队人数多了,后勤的压力太大,仗就不好打了。齐桓公和管仲都明白这个道理。
齐桓公安慰鲁庄公说:“有您在我们后方坐镇,我劳师远征时,心里也有底。如果此战不利,我再向鲁国请求救兵也不迟。若此战得胜,那也少不了鲁侯您的功劳。”
辞别了鲁庄公,齐国军队继续北上,不久就进入燕国境内。
正在燕国境内大肆烧杀抢掠的山戎,一听说中原霸主的大军赶到,就纷纷作鸟兽散了。反正这一次也抢了不少好东西,足够吃喝几年的了。谁的脑子也没坏掉,和中原霸主的大军硬碰硬?笑话!
所以,齐桓公大军实际上都没有和山戎交战,戎兵就撤走了。齐军来到蓟城,燕庄公出城迎接。这位燕侯自从山戎入侵以来就没出过都城,快给憋闷坏了。现在终于可以出来透透气了,也顺便瞻仰一下中原霸主的军容。
盔明甲亮、刀枪如林的齐国大军,确实给燕庄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不怎么人家当霸主呢,你看看这军队,是何等的气势!
燕齐两国君主相见,客套话自然是说了不少。燕庄公对齐桓公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给予了高度褒扬,对于齐桓公不辞劳苦出兵相救的英雄举动感激涕零。但是说到底,燕庄公心里还是不踏实:这次山戎撤走了,难保日后不再来。可是齐国的大军能永远驻扎在燕国吗?
齐桓公也觉得,一仗没打就得来的胜利,实在是没什么味道。自己就这么撤军?过两天山戎再打过来,燕国又得求救。且不说这样霸主的颜面无存,就是来来回回出兵北伐的费用,就够惊人的。
管仲也看出了两个国君的顾虑,他对齐桓公建议说:“国君,虽然此次山戎撤走了,可是他们来去无踪,等咱们大军一走,他们肯定会再来骚扰燕国的。依我看,咱们好事做到底,干脆继续北上,把山戎的老窝给端了,岂不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齐桓公说:“好啊,仲父说到寡人的心里去了。咱们这么大老远的来一趟燕国,也不容易,一定要把燕国的问题彻底解决。传令下去,三军即刻启程,向北进发,直捣山戎老巢!”
燕庄公给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这哪是霸主啊,瞧这高风亮节,简直就是活雷锋,不,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真可惜当时距离这两位出生还有2000多年呢,否则齐桓公这活雷锋的称号,是跑不了的。
燕庄公说:“霸主不辞劳苦,要帮助敝国彻底解决边患,寡人代敝国百姓感激不尽。此山戎的老巢在令支,地处蓟城东北。寡人愿意率领燕国军队,作为前锋,为霸主的大队人马引路。”
齐桓公摇摇头,说:“燕国刚刚经历兵祸,人困马乏,我怎么忍心还让你们打头阵呢?燕侯您就带着兵马做我的后队就行了,保障好后勤供应。大军远征,粮草是最重要的。当然领路的向导还是要派几个的。”
燕庄公再一次被感动了,能遇上这样一个霸主,也是燕国的福分。于是燕庄公向齐桓公推荐了一些世代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导,带着齐国大军,向令支进军。
令支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迁安、迁西等县境内。在春秋的时候,这里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很多戎族部落在这里居住。有些史书说这里的戎族建立了一个令支国,有自己的国王和国家机构。不过考虑到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水平,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所谓的令支国,也只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而已。
齐桓公任命大夫王子成父为前锋,燕庄公带领燕国军队为后队,他自己和管仲、隰朋、鲍叔牙等人,率领中军主力部队,准备和山戎大战。
如前所说,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还没有建立稳固的政权,所以也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军队。平时到中原各国抢掠还行,真遇上有组织的中原军队就不是对手了。
王子成父奋勇当先,杀入令支。令支部落的大小头头们,根本没想到齐国居然会主动出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也是,往常都是他们进攻中原各国,中原国家要是反击呢,他们就撤回来,哪一次也没见着中原军队能跑这么老远追到老巢的。
戎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制度,要出去抢东西了,所有的男子全都是军队。等抢完东西回来,大家就各回各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地过日子。齐国大军打过来了,也组织不起什么像样的军队,戎族首领只能带着金银细软,向更北的方向逃去。来不及逃走的,就当了齐国军队的俘虏。
许多被戎族抢走的财物,又被齐桓公抢了回来,还给了燕庄公。燕庄公要拿出一部分来犒劳齐军,齐桓公坚辞不受。这样,连燕国士兵都觉得齐军是仁义之师。
令支已经被占领了,可是他们的首领却逃亡了。逃到哪里去了?在距离令支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孤竹国,和令支的关系一向不错。令支的这些难民们,就逃到孤竹国去避难了。
按照史书记载,孤竹国是一个古国,早在殷商的时候就已经立国了,据说国君姓姜,这样看来,孤竹国和齐国,可能还有一些亲缘关系呢。孤竹国的位置,大概在今天河北省卢龙县附近。这个地方古代是戎狄与中原人杂居之地,所以孤竹国也迅速戎狄化。到了春秋的时候,已经和山戎各部落打成一片了。戎族人到中原去抢掠,孤竹国也经常参加,没少分到一些战利品。
令支首领跑到孤竹国军那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齐国如何以大欺小,占据自己的地盘。孤竹国君也知道,齐国这次出兵,不把燕国北部的戎族打服,是不会撤军的。既然如此,那就和令支人合兵一处,与齐国拼个鱼死网破。
齐桓公和燕庄公商量,还要不要继续追击。燕庄公觉得,既然都把山戎的老巢给抄了,那这次出兵就算是大获全胜了。再追下去,恐怕前途凶险,胜负未卜。齐桓公的王霸之气上来了,既然知道敌人跑到孤竹国了,为什么不追?
于是,齐桓公把燕庄公和燕国军队留在令支境内,而他自己,则和管仲及众大臣,带领齐军直奔孤竹国杀去。
孤竹国君嘴上说不怕齐国,可是等齐国大军一过来,自己那点人马根本就不够看的。孤竹军队节节败退,齐军步步进逼。孤竹国君没有办法,直想向齐国求和。
不过,孤竹国毕竟是千年古国,能人还是有的。有人就建议孤竹国君,说齐国人初来乍到,地理不熟,咱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我们国家北部有一大片沙漠,俗称旱海,即使是熟悉路的本地人,也经常在那里迷路。我们不如派一个大臣向齐国诈降,把他们引到旱海里面去,让他们有来无回。这样,我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能使齐国大军全军覆没。
孤竹国君一拍大腿,好主意啊,当即下令去办。齐桓公也确实急于找到熟悉道路的向导,所以对于来投降的孤竹国大臣深信不疑。这个大臣就按照计策,把齐军一步一步引入沙漠之中。然后他自己找个空子,就溜回孤竹国复命去了,把齐国大军全晾在沙漠之中。
看着漫天的黄沙,又不见了向导,齐桓公着急了,齐国士兵们也害怕了。
上万人马在沙漠里转开了圈圈,怎么也找不到出路了。
要是再这么走下去,累也要累死在沙漠里了。管仲赶紧向齐桓公建议停止行军,先保存体力要紧。
军队是停下来了,不过四周都是黄沙,还时不时刮起风暴,把沙子扬得漫天都是,整个一幅天昏地暗的景象,连东西南北都分辨不清。怎么找回去的路呢?
管仲绞尽脑汁,忽然想起自己曾经听一些老人说过,很多牲畜都有认路的本能。咱们军中也有不少老马,不如把它们撒开了,看看能不能跟着它们走出沙漠?
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了。于是齐桓公命令军中挑选年齿大的马匹,把它们的拘束之物解除,看它们往哪个方向走。
老马们脱了缰绳,都朝着一个方向奔跑。管仲命令大部队紧跟在这几匹马后面,不许掉队。就这样,齐国的战车跟着马跑,步兵跟着战车跑。这一招还真管用,齐国军队就这样顺利走出了沙漠。齐军上上下下,对管仲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是仲父有学问啊,人家连怎么利用动物都知道。
出了沙漠,齐桓公还要继续进军,直捣孤竹国都城。为了尽快抵达,齐军倍道兼程,沿着山间小路迅速进军。
走山路的时候,又遇到问题了。北方干旱少雨,路上居然一条小河都没有见到。为了找到水源,齐国军队每到一地,就集中全力挖井。可是挖了半天也找不到水,齐桓公又着急了。这个时候隰朋出主意了:要挖水,得用蚂蚁作引导。蚂蚁必定在有水的地方筑穴。蚁穴冬天筑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在山的北面。现在是冬天,我们要到山的南面去找蚁穴。在蚁穴附近挖井,就一定能找到水。
齐桓公命令士兵们按照隰朋说的话去挖井,果然找到了水源。三军人马饱饮之后,继续向孤竹国进军。
孤竹国国君以为把齐国大军困在沙漠当中就高枕无忧了,所以根本没有作什么迎敌的准备。哪里知道齐国大军不仅很快就走出了沙漠,而且迅速进军,很快就已经兵临城下了。
孤竹国国小力弱,再加上没有什么防备,所以很快就被齐桓公攻破了。孤竹国国君成了齐国俘虏,被斩了脑袋。孤竹国就此灭国(有一些先秦史料认为孤竹国国君虽死,但是这个国家又存活了四年,在公元前660年才彻底被灭掉,地盘并入燕国。无论此说法可信与否,对我们的故事进展都没有什么影响)。
孤竹国已经被齐国占领,令支也早已被齐桓公扫平。这两支最大的山戎势力消失,使得周围的戎狄小部落对中原霸主都已经闻风丧胆,纷纷表示愿意归顺,从此不再骚扰中原。齐桓公便引军回燕国。
在令支,燕庄公早已经得知齐桓公大获全胜归来,就摆开队伍迎接齐侯。齐燕两国军队合兵一处,大摆庆功宴。酒宴之上,齐桓公请燕庄公派官员去管理新收服的令支和孤竹的土地。燕庄公大吃一惊,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有这样的好事?
燕庄公说:“经过霸主您的苦战,北方的戎狄小部落都被吓破了胆,估计以后再也不敢侵犯燕国了。寡人能够保住国家的安宁就已经知足了,哪里还敢接受新的土地?再者说,谁打下的土地归谁所有,您消灭了令支与孤竹,开地500里,这些土地理应归齐国所有,所以还请霸主您派官员来镇守吧。”
齐桓公笑了笑,说:“我也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话了。齐国要想管理这些土地,就要隔着燕国派驻官员,来来往往的实在很不方便。而燕国和这些地方接壤,再说贵国地处北方,也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所以管理起来也更容易。寡人希望君侯能复兴当年召公奭的伟业,恢复向天子朝贡,为天子把守好北大门。这样寡人身为霸主,也感到脸上有光彩。”
燕庄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到哪里去找比齐侯更大公无私的人呢?这个霸主,我是跟定了!酒宴过后,齐燕两国军队休整已毕,留下少量人马看守新收服的令支、孤竹等地。而大部队,则在齐燕两国国君的带领下,班师回国。
齐桓公北伐山戎的战争,就此结束。关于这次战争的详细进程,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描写得绘声绘色,弥补了史书中记载较少而且不成体系的缺憾。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只能借鉴,不能全当成实实在在的事。当然,本文也多少借鉴了《东周列国志》中的情节,只是去除了那些在史料中难以找到踪迹的故事和人物。至于文中旱海沙漠的具体位置,现在也很难考证清楚了。
回到燕国,燕庄公本想留齐桓公多住些日子,可是齐桓公身为霸主,有一大摊子事情要处理,不能在燕国多耽搁。燕庄公就亲自带着大臣们送别齐桓公。
燕庄公是真动了感情。齐桓公不顾个人安危,远征沙漠,替燕国消除了边患。而且还不图回报,把开辟的土地都送给了燕国。对于这样的一个霸主,燕庄公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只能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想回去。
齐桓公也很感动,比起中原列国诸侯的钩心斗角,这位燕侯那才叫情真意切。两个人那真叫战斗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可惜燕国这个地方实在太远,此次与燕侯一别,恐怕有生之年是再也见不到了,所以两个人也有说不完的话。
眼看到了齐燕边境,齐桓公让燕庄公回去,燕庄公不愿意,非要再送一程不可。于是,燕庄公离开自己的国境,把齐桓公送进了齐国境内50里。
齐桓公一看,这得送到哪里算呢?总不能直接把我送到临淄吧。于是他坚决要求燕侯回国,说:“周礼规定,诸侯相送,不可出国境。现在君侯您把我送进齐国境内,都离开边境50里了,实在是不能再送了。君侯的心意寡人领了,还请君侯回国,好好治理国家,也不枉寡人劳师远征这一趟。”
燕庄公这才想起周礼还有这么个规定,所以也不好再往前走了。他向齐桓公深施一礼,说道:“既然寡人已经违背了周礼,那也不好再相送了。寡人这就回国,还请霸主多多保重。您可是我们这些诸侯的主心骨啊。”说罢,燕庄公就要带着大臣们回国。
齐桓公忽然又想到了些什么,叫住燕庄公:“君侯且慢!寡人一向以尊王攘夷为己任。可如今君侯送我出了国境,这已违背周礼,何谈尊王?寡人不可失信于天下。寡人宣布,从今日起,此处就是齐燕两国的新边境。前面那50里土地,就送给燕国了。这样,你我二人就都没有违背周礼了。”
燕庄公实在想不到齐桓公会用这样的办法来维护周礼,这等于燕国又占了齐国50里土地的便宜。燕庄公连感谢的话都说不出来了,只能在这齐燕两国的新边境上驻足,看着齐桓公离开。直到远远地再也看不到齐桓公的影子了,燕庄公这才依依不舍地回国。
齐桓公帮助燕国讨伐山戎这件事,不仅感动了燕国,也感动了其他诸侯。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还有齐桓公这样一个高风亮节的霸主,那我们中原诸侯,还有什么可怕的?如果说,在这件事情之前,诸侯们服从齐桓公,更多的是迫于齐国的势力,那么自这件事以后,大家就真的对齐桓公心悦诚服了。
但是霸主的工作是没有休假的。燕国的事情处理完了,鲁国那边又出事了。齐桓公这个霸主,也肩负着中原宪兵的责任,谁家有违背周礼的行为,他都要管。那么,鲁国又出了什么事,让齐桓公劳苦奔波、不得休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