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当霸主是件苦差事
公元前662年底,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赤狄,出兵骚扰中原,杀进了邢国。
邢国是周公旦第四个儿子的封国,其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这个地方在古代也是少数民族活动频繁的地区,所以邢国和北方的狄人经常发生战争。
这一次,邢国没能挡住赤狄的进攻。赤狄是北方狄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今天山西省东部,战斗力比较强悍。赤狄攻入邢国之后,大肆烧杀抢掠,邢国几乎被抢劫一空。邢国赶快派人向齐桓公求救。有困难,找霸主,这是中原诸侯的共识嘛。
此时距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也不过两年时间。齐桓公考虑到救燕之战打得非常艰苦,自己这边的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对于出兵救邢,有些犹豫。
管仲可明白这当中的利害关系,他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意思是说,戎狄贪婪成性,就像豺狼一样,不知道满足,今天抢了东西,明天还会来抢,所以一定要坚决打击。而中原的诸侯们都如同亲兄弟,不能抛弃他们。所谓的“诸夏”,就指中原地区的诸侯。齐国作为霸主,如果不去救援遭难的诸侯,那么不仅戎狄的侵扰会加剧,而且霸主的号召力也会下降。
齐桓公咬咬牙,知道管仲说得在理。看来就算再困难,这个兵还是要派的。于是,公元前661年春天,齐桓公派出军队,去救援邢国,打击赤狄。
齐国军队奋勇作战,把赤狄赶回了老家。邢侯对齐国的帮助感激不尽,连连称赞霸主的英明伟大。赤狄逃走之后,齐国军队也马上班师回国了。
可是我们知道,北方的少数民族,以游牧部落居多。这些人大都骑马作战,来去如风。中原军队一反击,他们撤走了。等到中原军队一走,他们就又回来了。
公元前660年冬天,狄人的军队又打进来了。邢国刚刚挨过打,有了准备,防守比较严密。狄人在邢国占不着便宜,就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北方诸侯卫国。
卫国现任国君是卫懿公,名字叫赤。这个卫懿公大概是春秋时期卫国最出名的一任君主了,可惜却是负面典型。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关于卫懿公的一些个人情况。
卫懿公的爷爷卫宣公人品就很不怎么样,简单地总结其特点,那就是好色无耻。他上抢老爸的妻妾,下抢儿子的媳妇,可谓荒淫无度。他抢了儿子公子急的媳妇之后,和该女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寿,一个叫朔。
公子寿人很厚道,和公子急的关系也很好。而那个公子朔别看年纪最小,坏主意最多。他不断地跑到卫宣公那里去说公子急的坏话,最后卫宣公终于被他煽动,派刺客去杀公子急。
公子寿得知这一阴谋后,不忍看到同父异母的哥哥被害,就装扮成公子急,被刺客杀了。公子急知道这件事以后,感慨弟弟的深情厚谊,不愿意自己活下去,也让刺客把自己杀了。就这样,公子朔害死了自己的两个哥哥(其中一个还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最终得到了国君的宝座,他就成了卫惠公。
作为卫惠公这个无赖的儿子,卫懿公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当然,我们不能认可一个人的品行完全由遗传来决定这样的观点,但是卫宣公、卫惠公、卫懿公这祖孙三代的荒唐一脉相承,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情况下,家族基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还是不小的。
卫懿公即位以来,倒是没有做过什么大奸大恶的坏事,就是有点个人爱好--养鹤。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鹤是一种很高雅的动物,各种诗词书画也常常以鹤作为题材。所以说,卫懿公养鹤,也不算是坏事。从个人爱好的角度来讲,卫懿公养宠物总好过他爷爷没完没了地包养女人。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卫懿公对他的仙鹤宝贝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也就罢了。可他居然还给这些鹤封了官职爵位,上等的仙鹤能享受卿一级的待遇,这就是胡闹了。
按照周礼,天子地位最为尊贵,天子之下是诸侯,诸侯之下是卿,卿之下是大夫,大夫之下是士,士之下就是庶人(平民)了。在一个诸侯国内,除了国君,就是卿的地位最高了。一个诸侯国也没有几个卿,卿这个职位,放在今天,至少也是个政治局常委。
我们可以想象,要是一个国家的当政者都是“鸟人”,那这个国家得乱成什么样。人家卫懿公厉害,干脆连“鸟人”都不用了,直接用鸟来管理国家。我们形容一个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往往说这个国家是“奸臣当道”,但奸臣好歹也还能办点正经事。卫国则是“仙鹤当道”,老百姓们能不遭罪吗?
在那个列国战乱不断、有今天没明天的时代,卫懿公的所作所为,用北京土话来说,叫“撮死”。
卫懿公玩鸟正玩得开心的时候,北方的赤狄像一阵风似的杀进了卫国,把卫国祸害得乱七八糟。卫懿公这才知道着急了,他赶紧动员国人们参军,保家卫国(春秋前期,只有国人有当兵打仗的义务,或者也可以说是权利,这一点前文已经有过说明)。
国人们根本不埋账,你这个昏君这些年光知道养鹤,根本不顾我们的死活,还想让我们为你卖命?国人们放出话来:“国君既然给鹤那么高的待遇,那就让鹤去打仗吧,哪用得着我们呢?”
卫懿公这才翻然悔悟,他问大夫石祁子(本书第六章中出场的卫国大夫石碏的后代):“寡人知道错了,我现在如果不再养鹤,那国人会支持我吗?”石祁子说:“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至于国人是否原谅您,那就不好说了。”
死马当活马医吧,卫懿公就把宫中养的仙鹤们全放生了。仙鹤们也被娇惯久了,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不愿意归隐山林。一个个都徘徊在宫门前,不肯离开。卫懿公派人轰它们,它们也不肯飞走,有些就被看热闹的国人们抓去做下酒菜了。
石祁子帮着卫懿公劝解国人,好话说了几大车,终于凑齐了一支队伍,准备出战。卫懿公也明白,要指望这支队伍能齐心合力对付赤狄,那也是白日做梦。自己已经彻底失去民心了,所以这一仗必然凶多吉少。
既然知道胜利无望,卫懿公就提前把后事安排好了。他让石祁子和宁庄子(卫国的另一个大夫)守卫国都朝歌,还把自己老婆托付给这二位,给了他们紧急情况处置权。然后卫懿公亲率军队出城,和赤狄决战。
战斗的结果和卫懿公战前的估计完全一致。卫国军队一触即溃,根本不是赤狄的对手。战斗中,狄人包围了卫懿公的坐驾。左右的护卫劝卫懿公把代表国君的大旗撤掉,以免被狄人看到。可是卫懿公却难得地展示出了英雄气概,坚决不把大旗撤掉,而是要以国君的身份,和狄人拼个你死我活。
就这样,卫懿公的大旗为他招来了更多的敌人。赤狄有了进攻目标,便集中兵力向卫懿公展开攻势,俘虏了卫懿公。战斗以卫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有史料记载,狄人残暴野蛮,他们抓住卫懿公之后,把这个一国之君剁成肉馅给吃了,只留下了一副肝脏。据说后来有一个叫弘演的卫国大夫,来给国君收尸,看到国君只剩一副肝脏,便忠心发作,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卫懿公的肝脏放进自己肚子里,让人把自己埋了,就算国君有个全尸了。这个首例见诸文献记载的内脏移植手术,以失败告终。
卫懿公是否真的成了下酒菜、弘演的事迹是否属实,这些我们都不能详细考证了。不过卫懿公确实是死在狄人手里,这是没错的。可怜这个中国爱护动物事业的开创者,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卫懿公的悲剧告诉我们,无论爱好什么,都要适可而止。在人都养不活的时候,却把爱心献给动物,这也确实说不过去。
除了卫懿公,狄人还俘虏了卫国的两个太史华龙滑和礼孔。虽说春秋时期没有严格的文臣武将之分,但是太史基本上是纯文官,都到战场上作战了,可见这一战卫国也是豁出去了。
这两个太史知识丰富,知道越是落后地区的人,越迷信鬼神。他们就对俘虏他们的狄人说:“我们两个是卫国太史,知道太史是干什么的吗?专门管祭祀神灵的。你们到我们卫国来打仗,还杀了我们的国君,这些事神灵都看着呢。你们得先派我们回国去向神灵祷告,否则你们不仅得不到卫国,神灵还会降灾难给你们。”
狄人还真听话,把这两个太史放了,让他们回国都去祭祀。华龙滑和礼孔一溜烟跑回国都,告诉留守的石祁子和宁庄子,国君已经死了,狄人兵力强大,咱们守不住,快点带着大家伙逃命吧。
石祁子和宁庄子不敢怠慢,赶忙组织国都居民的撤离工作。他们收拾宫室里面的重要物品,护送着卫懿公的家眷们,一起出了朝歌城,向南撤退。卫国的老百姓扶老携幼,跟在后面。此时,前线兵败、国君战死的噩耗已经传遍国中,卫国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气氛。
可想而知,这样一支逃难的大军,速度自然是快不起来的。狄人的军队被两个太史骗过了一时,可是骗不了长远。他们很快就追击过来了。在黄河北岸,狄人的部队追上了卫国的难民,一阵冲杀,卫国老百姓死伤惨重。黄河岸边,尸横遍野。
正在这个时候,宋桓公带着宋国的军队赶来救援了。宋国人帮助卫国人渡过了黄河,而狄人并没有做过河的准备,这才停止了追击。
石祁子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便想到国不可一日无君,要赶快拥立卫懿公的堂兄弟公子申即位。可是他清点了一下人数,不禁悲从中来:从卫都朝歌逃出来的居民,至此竟然仅仅剩下730口了。就这么点人,作为国君的直属居民,也实在不成体统。
石祁子和宁庄子就从附近的共(卫国城邑,在今河南省辉县)、滕(也是卫国城邑,具体地点不详)两个邑中挑选了几千口人,和国都的遗民一共凑了5000口,都算做国人,驻扎在曹地(今河南省滑县西南),建造起简易的房屋。然后拥立公子申即国君之位,是为卫戴公。
卫戴公本来身体就不怎么好,在逃难的过程中又受到了惊吓,所以即位没几天,就病死了。他这一死不要紧,卫国的国君之位,竟然无人继承了。石祁子想了想,在齐国还有一个卫国的公子,名叫毁,是卫戴公的兄弟。从血缘上看,这个公子毁是最佳的继承人了。于是石祁子就让宁庄子到齐国,去迎接公子毁回国。
齐桓公得知卫国已经被狄人攻破,懊悔不已。原来,自狄人一入侵,齐国就已经得到信了,可是齐桓公却没有马上发兵。有些人认为这是齐桓公和管仲的一个阴谋,就是借狄人之手削弱卫国,等卫国快要灭亡的时候再出手相救,方能显示出霸主的功劳。
笔者看来,也不必把齐桓公和管仲想得如此不堪。毕竟齐桓公这两年也是车马劳顿,不停地和少数民族作战,救了燕国又救邢国。这些战斗,不像中原国家之间作战,都是点到而止,而是真正的恶战,所以对齐国的国力消耗很大。
在那个生产力不很发达的时代,就算齐国是大国,也经受不起如此频繁的战争。
齐桓公恐怕也不是不想出兵,而是没有能力出兵了。
现在人家卫国直接求上门来了,齐桓公也不能再坐视不理了。他派自己的儿子公子无亏,带着兵车300乘、甲士3000人护送公子毁回国,并帮助卫国防卫狄人。齐桓公知道卫国刚刚被攻破不久,财物都被狄人抢劫一空,所以还给卫国带去了牛羊牲畜和建筑材料。
公子毁到了曹地,被立为国君,是为卫文公。由于有齐国的军队驻扎,所以狄人也不再侵犯,卫国终于安定了下来。公元前660年,就这样过去了。可是狄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他们祸害完卫国,转过年来又向邢国发动了进攻。邢国只好再一次向齐桓公求救。这几年,大概是齐桓公最为忙碌的几年了。戎狄的入侵此起彼伏,齐桓公这个霸主,也多少有点顾此失彼。这也没办法,谁让你想当这个霸主呢?
齐桓公召集了宋国和曹国的军队,一起去救援邢国。有史料记载,在这个时候,齐桓公耍了个小心眼,故意止步不前,等狄人把邢国打得稀里哗啦之后再出兵。这是管仲的建议,目的一是等狄人打累了,自己带着诸侯联军过去,就更有把握;二来则是等邢国溃败之时再出手相救,这显得霸主更有面子。
果然如管仲所料,狄人把邢国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自己也筋疲力尽了。这个时候,齐、宋、曹三国军队连轰带赶,把狄人赶出了邢国,至此,北方才算是安定了下来。
有人把齐桓公的这种做法叫做“养乱为功”,不过,正史中并没有记载齐桓公故意缓救邢国。我们再参考齐桓公救燕之战,应该说,以齐桓公的行为方式,似乎也不至于耍这种小聪明。
齐桓公和宋、曹、邢三国国君商量,邢国已经被祸害得不成样子了,而且这里离狄人的地盘太近,狄人今天走明天来,害得咱们疲于奔命,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干脆把邢国往南迁徙,这样距离中原各国更近,也躲开了狄人,岂不好过在北方喝西北风?
邢国国君想起自己这些年被狄人打得焦头烂额,也确实在原来的地盘上待不下去了,既然这样,那就搬家吧。于是,齐、宋、曹三国的军队,就帮着邢国搬迁。齐桓公严令军队,不得趁机抢掠邢国人的财产。就这样,邢国搬家的队伍井然有序地来到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县西),在这里兴建新城。
齐桓公对于邢国的新建,给予了充分的援助,夷仪的新城很快就建立起来了。这个邢国新都城,比起原来的都城,更加恢弘壮丽。邢国人民很开心,史书上说“邢迁如归”,就是说邢国的居民一点迁移的痛苦都没有,对新家很满意。
有了迁移邢国的成功经验,齐桓公便想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同样受到狄人侵害的卫国那里。其实,相比于邢国,卫国更需要迁徙。卫国的国都朝歌已经被狄人破坏了,原有的土地都已残破不堪。卫文公只在曹地有一个简陋的住所,直属的居民只有数千人,这无异于从一国之君退化为部落酋长。所以齐桓公提出迁徙的建议,卫文公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公元前658年,齐桓公把卫国迁移到了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在那里建立起新城市。卫文公带着自己的5000名直属居民,在楚丘安顿了下来。
卫文公吸取了自己前任国君的教训,很是励精图治了一阵子。在他的努力之下,卫国国力很快恢复。他即位第一年的时候,手中的军队只有齐桓公赠送给他的战车30乘,到他继位第二年的时候,手中的军队就有了战车300乘之多。卫国的老百姓也难得过上了安生日子,史书称“卫国忘亡”,就是说卫国人生活得很好,把自己亡国这件事都给忘了。
这里插一句,卫国这个诸侯国也很有意思,它的寿命特别长。像这种国家,一般到了战国也就寿终正寝了,可是卫国却顽强地活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等秦始皇都死了,卫国居然还存在。算起来,卫国的寿命有840来年,比大周朝还要长,真是诸侯国中的另类。
齐桓公费了很大力气,帮助邢国和卫国复国,暂时稳定住了北方的局面。北方的戎狄,也慑于中原有齐桓公这样一个霸主,而减少了对中原的骚扰。
但是,“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北狄虽然暂时消停了,可是那个对中原威胁更大的南夷--楚国,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北上的步伐。
要是齐桓公收拾不了楚国这个刺头,那这个霸主头衔,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服气了。
齐楚之争,已经不可避免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