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天子家丑哪能外扬
周惠王立的太子名字叫郑,由嫡长子继位制可知,太子郑的母亲就是王后了。不过这个王后死得早,所以周惠王又立了新王后。新王后生的儿子,就是王子带。
周惠王让太子郑和王子带一同出来接待隰朋,隰朋就看出来了,周惠王这是有意要提高王子带的地位。你想,安抚诸侯这也是大事,有太子在,还要其他王子出来干什么?看来,太子郑这个前房儿女,已经被周惠王不待见了。天子很可能要立王子带当自己的继承人。
隰朋把自己的想法和齐桓公一说,齐桓公觉得有道理,就问管仲:“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国君,中原列国之所以都服您,尊您为霸主,这都是因为您是王室的维护者,也是周礼的维护者。现在,天子有废长立幼的打算,这与周礼不合。咱们必须想办法安定太子郑的地位。”
齐桓公说:“好,我们当然要帮助太子巩固地位,否则王室又将起乱子了。那怎么做才能巩固太子的地位呢?”管仲笑着说:“这就要用到您霸主的名号了。只要您能召开诸侯大会,让中原列国都表示尊奉太子,那天子即使想废掉太子,恐怕也难以实现了。”
齐桓公觉得这办法好,就向中原诸侯发请帖,请大家第二年(公元前655年)夏天,一起到首止(属卫国,在郑卫两国交界处,在今天的河南省睢县东南)开会。同时又向周天子那里发了奏表,请周惠王派太子郑来参加。
第二年夏天,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国君,齐聚首止。周王室派太子郑为代表,转达周天子的问候之意。
在首止,齐桓公和诸侯们处处都表现出对太子郑足够的尊重。太子郑感动极了,就把自己这些年的委屈,一股脑儿跟齐桓公说了。什么母后一死,父王对我渐渐疏远啦,什么继母不待见我啦,什么父王欲废我而改立王子带啦,等等。说到动情处,那真是声泪俱下!
齐桓公拍着胸脯说:太子您放心,我会带领天下诸侯,共同拥戴您的!
太子郑感激不尽,觉得这下自己有了主心骨,就想向诸侯辞行,回洛邑去。齐桓公劝住他,说:“您在这里住的时间越长,就越能让天子明白我们诸侯的意图,他也就不敢随便动您的太子位子啦。”
就这样,太子郑在首止一直住到8月份。到这个时候,齐桓公才和其他七国诸侯签署会议宣言,对外发布联合公报,表示要齐心协力辅佐王室,维护周礼。
洛邑的那位天子,就算再笨,也猜到齐桓公是什么用意了。偏偏他的王后和王子带还天天在身边聒噪,周惠王胸口那团邪火,就再也压不住了。
周惠王把周公宰孔(“周公”是指他在王室的爵位,“宰”是官名,就是太宰,而“孔”才是这个人的名字)叫过来说:“齐侯在首止拥戴太子郑,弄得天下皆知,这不是成心和我过不去吗?现在楚国也来归顺我了,楚国的强大不次于齐。我不靠他齐侯,就依靠楚国,也能让天下诸侯拥戴我!”
周公宰孔劝周惠王说:“楚国能归顺,不还是靠的齐侯的力量吗?齐侯长期以来一直在辅佐王室,从来没有失礼的地方。您怎么能凭着一时的好恶,就厌弃劳苦功高的齐侯,转而依靠新归顺的蛮夷楚国呢?”
这话说得句句在理,按说这事就是周惠王不对。人家齐桓公在首止拥戴太子郑,那同时也是在维护周礼,也就是维护你们老周家统治的基础啊。你周惠王身为天子,怎么能是非不分呢?
可是周惠王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坚持让宰孔去撺掇郑伯,让郑伯背叛齐国,转向楚国。可能周惠王也看出来了,这个郑国不怎么坚定,属于见风倒的货色。
郑文公看到王室来人了,也觉得很意外。等宰孔向他转达了天子的意思之后,郑文公的心思马上就活动开了。想当年咱们郑国的郑庄公,那是天子最信任的诸侯了,人们都称郑国为小霸,俨然是天下诸侯的领头人。如今天子不信任霸主,反而来找我,这岂不是说明我郑伯又要抖起来了?
郑文公做起了当霸主的白日梦,可是郑国不是没有明白人。大夫孔叔就劝郑文公说:“去年,齐侯是为了救我们郑国,才千里迢迢去讨伐楚国的。您现在背齐投楚,这也太不仗义了。何况拥戴太子,这本来也是义举,是得到天下诸侯认可的。您如果背叛齐国,那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啊。这样做早晚会倒霉的。”
这时候,那个出卖朋友的申侯,出来说话了:“天子难道不是代表天下之大义吗,我们听从天子的命令又有什么不对呢?何况楚国实力强劲,不逊于齐国。我们就暂且离开这里回国,诸侯们看到我们走了,人心就散了,到时候他齐侯能不能完成这次会盟,还不好说呢,哪有闲工夫来打我们?”
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奇怪了。申侯和齐桓公没仇啊,前面他还向齐桓公告密,得到了齐桓公的封赏呢,这回怎么又劝说郑文公背叛齐国呢?
这要从申侯的出身说起。他本来是楚国的大夫,很得楚文王宠信。楚文王死后,他才跑到了郑国。所以他对楚国更有感情,那也是正常的。我们再考虑到这个人是个两面三刀随风倒的角色,所以他有如此表现倒也不奇怪。
郑文公觉得申侯说得有道理,就派人给齐桓公留下一封信,推说国内有事,不辞而别了。
郑文公走了,齐桓公怒了,马上就要发兵攻打郑国。管仲劝住齐桓公,说:“现在诸侯们都还在首止,会还没有开完呢。我们要先和诸侯们歃血盟誓,然后派兵护送太子郑回国,这才是我们这次会盟的目的所在。区区一个郑国离开,不碍大局,只要我们不自乱阵脚,诸侯们自然就有凝聚力。”
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劝告,继续和其他六国诸侯开会。大家歃血盟誓,表示要齐心协力,维护太子。会后,齐桓公命令六七个国家各自派出一个大夫,带着一些军队护送太子郑回国。
太子郑在诸侯军队的护送之下,风风光光地回到洛邑。周惠王不得不做出点样子,大摆庆功宴,庆祝太子归来。天下诸侯既然已经表明了态度,周惠王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的老婆和小儿子也没了主意,只能私底下抱怨。
太子的地位,看来是牢不可动了。齐桓公这才腾出手来,解决郑国的问题。
公元前654年夏,齐、鲁、宋、卫、陈、曹六国军队,浩浩荡荡地讨伐郑国。郑文公就向楚国求救。前年的召陵之盟,给楚成王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正在他郁郁寡欢的时候,郑国求救的使节到了。楚成王立刻就从阴影中走出来了。你们中原的诸侯自己闹内讧,这可不是我的责任了。这下,我楚国终于又有了向北进军的理由了。
楚成王马上就要发兵救郑,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太宰、宰相)子文出主意说:“咱们直接去救援郑国,就会和齐侯率领的诸侯联军正面交锋。以前年召陵之盟的情况来看,我们目前确实还没有和中原霸主直接抗衡的实力,所以我们不妨发兵攻打许国。许国国小力弱,齐侯一定会带着诸侯赶来救援的,这样不就给郑国解围了吗?”
这个主意太好了,很像200多年之后,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楚成王当然看出了这个计策的好处,于是派出部队,进攻许国。齐桓公围住郑国的新城(今天的河南省密县),正在指挥军队奋力攻城呢,忽然接到许国的求救信号,楚国出兵攻许了!
许国是齐国最坚定的盟友之一,齐桓公不能不去救。但是齐桓公也看出来这是楚国的计策。就在犹豫不决之时,管仲提出:“即使知道是楚国的计策,许国也不能不救。现在郑国短时间内不会屈服,如果这个时候许国再被楚国占领,那我们就等于失去两个国家了。”
于是齐桓公带着诸侯联军,解了郑国之围,转向许国。楚国一看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就撤兵回国了。郑文公这才松了一口气。可是第二年,齐桓公又带着诸侯联军来打郑国了。这一次,楚国也不出兵救援了。楚成王算是想明白了,自己现在还不是齐桓公的对手,和齐国正面叫板,自己还没有那个资格。
没有外援,郑文公害怕了。大夫孔叔说:“当初就劝您别轻易和齐国决裂,您非要听申侯的话,结果把霸主得罪了。为今之计,也只有和齐侯讲和了。”郑文公还有别的选择吗?不服软,等待他的就只有灭国的命运了。
为了取悦齐桓公,郑文公就把大夫申侯杀了,派人告诉齐桓公:“寡人一时糊涂,都是申侯挑唆的。我现在把他杀了,请求霸主您的宽恕。”
既然郑国已经服软,齐桓公也不想逼人太甚,于是就和郑国缔结盟约,郑国又重新回到了中原大家庭的怀抱。这一次,楚成王也老实了,再也不想着和齐国争夺中间地带的小国了。周惠王异想天开,依靠楚国对抗齐桓公的计划,也就此泡汤。
公元前653年冬天,做了24年天子的周惠王,带着无法立小儿子王子带为继承人的遗憾,撒手人寰了。太子郑虽然没有丢掉法定继承人的地位,但是由于他长期得不到父亲的宠爱,所以国都洛邑之中,已经充满了自己弟弟王子带的势力。势单力孤的太子郑,甚至不敢对外公布周惠王的死讯。他派人紧急前往齐国,向齐桓公报告天子驾崩的消息,并请齐桓公出兵,帮助稳定局面。
公元前652年春天,齐桓公召集鲁、宋、卫、许、曹、陈、郑几个诸侯,在洮地(在鲁曹两地交界处,今天的山东省鄄城县西南)举行会盟,太子郑也派周公宰孔赴会。会上,齐桓公决定,让八个国家各出一个大夫,带着军队前往洛邑,去给太子郑壮胆,保护他顺利继位。
八国大夫带着军队来到洛邑,把洛邑团团围住。这个时候,太子郑才公开周惠王的死讯,并宣布继承王位,这就是周襄王。王子带看到诸侯的军队已经把洛邑控制起来了,也只好暂时压下自己的野心,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举动。
至此,齐桓公已经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真正实现了当年天子授予齐国的职责: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天底下的诸侯,没有齐桓公管不了的。
你别看齐桓公这样可着劲地干涉别国内政,可是大部分国家对他还很服气,一有点什么事,就盼着齐桓公来干涉。所以说,不怕你想干涉别国内政,就怕你不会干涉别国内政。齐桓公算是把霸权艺术发展到顶峰的人了。
自周平王东迁以来,中原的诸侯们互相打来打去,周围的蛮夷戎狄们则经常入侵骚扰,天下一片混乱。而经过齐桓公这几十年的努力,中原诸侯终于又有模有样地团结到了一起(当然,这种团结有多少是真心、多少是假意,就只有天知道了),而蛮夷戎狄的入侵,也不那么疯狂了。至少在表面上,又恢复了西周时期那种天下诸侯一心,共同拥戴周天子的局面。
齐桓公对自己的成绩十分满意,而他和管仲都觉得,有必要再召开一次诸侯大会,把这种暂时的稳定局面,以国际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于是,代表齐桓公霸业达到巅峰的葵丘会盟,就这样召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