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桓公霸业余辉
本书第一十四章中,详细介绍了晋国发生分裂、旁支最后吞并正溯的过程。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彻底灭掉晋国的正统势力,自己成为晋国的新国君,也就是晋武公。晋武公重新统一晋国之后第二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继位,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晋献公。
晋献公时期,晋国的国力进一步发展,很快就成为北方的大国。晋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们后面会有专章介绍。本章就介绍一下这个晋献公家里出了什么事。
晋献公即位后,东征西讨,灭了不少小国。晋国北部和戎狄接壤,所以相互之间的冲突也多。其中有一支叫做骊戎的戎族部落,被晋献公打败了。骊戎使出了惯用的和亲政策,把一个漂亮的女孩嫁给晋献公,被称为骊姬。
骊姬给晋献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奚齐。骊姬的妹妹也嫁给了晋献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卓子。晋献公本来的夫人被称为齐姜,一看这个称呼,就知道她是齐国人。齐姜给晋献公生了一个儿子,叫申生,已经被晋献公立为太子了。
后来齐姜去世,晋献公有了新欢,就是骊姬。骊姬是一个心思很细、很有手腕的女人。晋献公曾经问她:“我想把申生废了,立奚齐为太子,你觉得如何?”
骊姬马上就哭着跪下来,说:“申生被立为太子已经很久了,这件事情天下皆知。而且太子素有贤名,在国内颇有威望。您要废太子而立奚齐,这不是把我放在全国人民的对立面吗?你要是立奚齐为太子,我宁可一死。”晋献公想不到自己的小老婆居然这么贤淑懂事,既然这样,我还有什么可说的?申生继续当太子,而晋献公对于骊姬的信任,就更加深了一层。
骊姬表面上这么说,背地里却让人不断散布关于申生的各种谣言,并想办法让这些谣言都传到晋献公耳朵里。这就使得晋献公对于太子申生,越来越讨厌。
公元前656年,也就是在齐桓公率领诸侯大军讨伐楚国这一年,骊姬派人去给申生送信(晋国的新都城是绛,此时申生在曲沃,晋国的祖庙都在曲沃),信上说:“你父亲做梦梦到齐姜了,你要赶快去祭祀你的母亲,免得国君惦记。”古人认为,做梦梦到死去的人,就要赶快去祭祀。所以申生不敢耽搁,赶快到曲沃的祖庙里去祭祀。
祭祀完了,按照惯例,祭祀用的酒和祭肉是要上缴到晋献公那里去的。骊姬就趁着晋献公不在,悄悄在酒和肉里下了毒。等晋献公回来,骊姬告诉晋献公:“太子祭祀母亲,给您送祭祀的酒肉来了。”晋献公挺开心,看来太子对自己还是很孝顺的嘛,于是端起酒就要喝。骊姬突然按住晋献公的手,说:“您不试试这酒有没有问题,就敢喝啊?”晋献公很奇怪:“我儿子祭祀他妈妈的酒,能有什么问题?”骊姬说:“试一试总没有坏处,您说呢?”晋献公一想也对,就把酒倒在了地上,没想到地上的土居然冒烟了,还起了小土包。
晋献公大吃一惊,又把祭肉拿起来,扔给狗吃。狗吃了以后,很快就死了。晋献公还是不放心,又逼着自己的近侍宦官吃,这个可怜的小宦官吃了肉,也被毒死了。
这个时候,骊姬的表演又开始了。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对晋献公说:“想不到太子为了早点继位,连父子之情都不顾了。国君您年事已高,太子早晚要继位,可是他居然这么两年都等不了,这还是因为有我和奚齐啊。国君您还是让我们母子去国外避难吧,要不我们就只有自杀了。”
放在今天,骊姬绝对是演技一流的明星。
晋献公已经被气得七窍生烟了。他盛怒之下,当即命人捉拿太子申生。申生赶快逃回了曲沃。晋献公哪里肯善罢甘休,他又派兵进攻曲沃,誓要将申生这个不孝子捉拿归案。身边的人劝申生说:“太子,这明明就是骊姬给您栽赃陷害,您应该向国君好好申辩一下,咱们的国君不会那么糊涂的。”
申生叹了一口气,说:“父亲年纪大了,就喜欢骊姬。没有骊姬,他吃饭也不香,睡觉也睡不好。即使我申辩成功,父亲相信了我,杀了骊姬,他也不会高兴的。作为儿子,不能这样不孝啊。”
又有人建议说:“既然太子不愿意申辩,那您还可以逃亡国外。”申生说:“背着不孝的罪名逃跑,哪个诸侯肯容纳我呢?可怜天下之大,居然没有我申生的容身之所啊。”说罢,申生挥泪自杀了。
申生已死,骊姬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但是晋献公还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分别是重耳和夷吾(这个家伙居然和管仲是一个名字)。骊姬觉得这两个公子也是奚齐继位的绊脚石,于是就告诉晋献公,两个公子和申生是同党,鼓动晋献公把这两个公子也杀了。
晋献公派人去杀两个公子,两个公子听到风声,赶快跑到国外去了。他们可没有申生那么大义凛然。这样,所有的障碍都被清除了,骊姬如愿以偿地让奚齐成为国君的法定继承人。
又过了五年,到了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想去参加葵丘大会,却没能赶上。就在他回国之后不久,就死了。临死前,他似乎预料到自己的继承人奚齐没有足够的威信,于是就委托大夫荀息来辅佐奚齐。
晋献公死后,奚齐继位当了国君,可想而知,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势力,是不会服气的。
晋国大夫里克、丕郑两个人,很想立重耳为国君,就密谋杀掉奚齐。他们找到荀息,问他:“国君临死的时候,把奚齐托付给你了。现在晋国内外都不服气,马上就要闹乱子了,您打算怎么办?”
荀息倒也干脆:“那我就死呗。”
里克说:“你死了有什么用啊?还不如跟着我们杀了奚齐改立重耳呢。”
荀息很坚定地说:“我答应过国君了,如果无法辅佐奚齐,那我就只有死。已经答应的事,怎么能不守信用呢?”里克和丕郑见无法说服荀息,就自己采取行动了。他们组织起一支部队,在晋献公的葬礼上,杀了奚齐。荀息没能尽到保护奚齐的责任,就要自杀以履行诺言。这时有人劝他说:“骊姬的妹妹还有一个孩子卓子,你不如立卓子为君,也不算辜负国君的嘱托。”荀息就立了卓子为国君。可是里克等人早已打算立重耳为国君了,哪里能容忍卓子呢?他们又群起而攻之,杀了卓子。
这一下,荀息也没有什么可挂念的了,就自杀了。古人的诚信观念,还真是不得了。骊姬没有了依靠,也只有自杀了。可惜啊,处心积虑地把自己儿子送上国君宝座,最后结果却是葬送了他们母子的性命。
反对势力都已经被消灭了,里克和丕郑就派人去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很聪明,他知道国内现在正乱着呢,现在回去弄不好命就没了,于是婉言谢绝。里克和丕郑自讨没趣,只好去迎接夷吾。
夷吾一看国内有人来迎接他回国了,别提多高兴了。他一个劲地向里克和丕郑封官许愿。秦国派人来拜访夷吾,夷吾又以割地为代价,换取秦国的支持。就这样,夷吾取得了国内和国外的支持,终于回国继承君位,这就是晋惠公。晋国闹乱子的消息传到齐国,齐桓公派出隰朋率领军队,前往晋国平乱。
由于晋国路途遥远,消息传来传去的都要时间,所以等到隰朋来到晋国的时候,晋惠公已经回国即位了。
隰朋远道而来,并不太了解晋国的情况。再加上听说秦国也派军队来晋国平乱,于是他就和秦国的军队会合到一起。经过协商,隰朋了解到,夷吾是得到了国内大夫的支持,才成为国君的(其实国内大夫本想支持重耳的,重耳不领情,那怎么办呢),具有合法性。所以隰朋就代表霸主齐桓公,承认了夷吾的国君地位。
既然霸主都发话了,那夷吾自然就安安稳稳地当他的国君了。晋国的故事,不是本阶段的重点,所以暂且告一段落。齐桓公平定了晋国动乱,可见霸主的威信依然还在。不过,在野心家多得像牛毛一样的春秋时代,霸主是永远也闲不住的。
还记得那个和周襄王争夺国君位子的王子带吗?当年由于齐桓公力挺太子郑,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导致王子带没能当上国君。王子带心中自然是不服气的。
公元前649年,蛰伏已久的王子带,秘密联络北方戎狄,准备向周襄王进攻,夺取天子的位子。
这些年因为中原有了齐桓公这个霸主,所以比较安定,戎狄一直没找出机会来大规模骚扰中原。现在有了内应,当然是欣然起兵,向洛邑进攻,一路杀进洛邑,烧了洛邑的东门。
周襄王从来都没有放松对王子带的防范,这一看戎狄攻过来了,猜着八成就是王子带捣的鬼,于是一方面布置军队抵挡戎狄,一方面派人去抓王子带,杀了泄愤。
王子带听到风声,不敢在洛邑待着了,一溜烟跑到了齐国。王子带跑了,可是戎狄的军队不会撤退啊。周襄王哪还有实力去对付戎狄呢?只有派人向齐桓公求救。齐桓公把王子带看起来,不让他到处乱跑。然后在公元前648年,命令管仲带着军队去解救王室的危机。戎狄不怕周天子,但是他们可不能不怕齐桓公。戎狄吃过霸主的亏,所以也长了记性,一听说齐国军队来了,就赶紧撤走了。管仲赶走了戎狄,周襄王长出了一口气。管仲自然是要来拜见周天子的。周襄王比起上面几代周天子来,还算是知恩图报的。管仲为王室立下了功劳,周襄王就用上卿的礼节来招待管仲。管仲规规矩矩地辞谢道:“我不过就是个出身低贱的官员,我们国家有天子任命的上卿国氏和高氏在,我怎么能受上卿之礼呢?”
周襄王颇为感动,就劝说管仲:“您给王室立下了大功,我感激不尽。您虽然不是上卿,却身为齐国执政,所以理应接受上卿的礼节,您还是不要谦让了。”
管仲还是坚持接受下卿之礼,辞别天子就回国了。
管仲虽然是齐桓公最为倚重的大臣,但是他仍然把自己放在国、高两家之下。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地位的尊卑还是很看重的。
王室消停了,齐桓公就想把王子带送回去。可是派出的使者探风回来后,告诉齐桓公说:“还是别送了,天子的火气还没消呢。我看10年之内王子带是别指望回洛邑了。”齐桓公也只好作罢。
当然过了几年,王子带还是回洛邑了,也没用10年那么久。王子带回到洛邑之后不久,就再一次掀起祸乱。而那个时候,齐桓公早已去世。王子带之乱的再次平定,就属于另一位霸主晋文公的事迹了。这是后话。
为了进一步安定王室,齐桓公又召集了一次诸侯会盟,派出联军驻扎在洛邑,防备戎狄的再次入侵。
就这样,齐桓公再次完成了勤王义举,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霸主职责。但是,步入暮年的齐桓公,霸业和生命都已经逐渐枯萎。平定晋国内乱和安定王室,可以说是齐桓公霸业的最后一抹余辉。
一世英雄的齐桓公,会以怎样的方式在春秋这个大舞台上谢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