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一战成千年笑柄
宋襄公想向楚国报仇雪耻,又觉得打不过楚国,所以就拿郑国撒气。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亲率大军,以郑国背叛中原为名,进攻郑国。
其实,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郑国如果放开和宋国打了,还真不一定打不过。可是郑文公这么多年来周旋于齐、楚等大国之间,早就成老油条了,他才不想和宋国硬碰硬呢。既然我认楚国当老大,那楚国就得罩着我。
当然,楚成王也是这么想的。宋国出兵攻郑,楚成王就派兵攻宋。这种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春秋时期是很常见的。
宋襄公得知楚国出兵攻宋,就想回军和楚国决战。公子目夷说:“楚国出兵,无非就是为了救援郑国。咱们不如从郑国撤军,回去坚守不战,楚兵自然也就退去了。”
宋襄公说:“当年齐桓公起兵伐楚,方才成就霸主之业。如今我们面对楚国不战而逃,还怎么当天下的霸主?”目夷这个无奈呀,怎么国君还没忘了当霸主这档子事?都被人家扣押一回了,居然一点教训也不吸取。目夷再次劝谏宋襄公说:“老天爷放弃我们商族已经很久了,您总想着要复兴,这是逆天而动,怎么能赢呢?”宋襄公哪里会听,执意坚持和楚国作战。目夷暗暗叫苦,但是他担任宋国的大司马,所以还要跟着宋襄公一起去作战。楚、宋两国军队,在泓水(古代水名,在今天河南省柘城县北30里)
边相遇。
目夷一看楚国军队的架势,就知道这一战凶多吉少。宋国地小人少,凑个一万多人的军队,就是极限了。可是楚国地大人多,好歹划拉划拉就有几万人。实力对比严重不对称。
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是诸位读者一定要知道,以多胜少才是正常状态。兵力不足,仗就不怎么好打,就需要指挥官付出更多的努力。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作为指挥官的宋襄公是怎么做的。由于泓水在宋国境内,所以宋国军队先来到泓水岸边,列好了阵势。楚军这边正在渡河呢,队伍混乱不堪。目夷向宋襄公建议说:“敌众我寡,我们可以趁他们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就可以一举击溃楚军了。”宋襄公说:“我们是要当天下诸侯表率的,趁着人家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算什么英雄?”等到楚军完全渡过泓水了,就在宋军对面列阵。目夷说:“现在是进攻的时机了,咱们趁着对方队列不整的时候进攻,还有取胜的可能,国君,不可再迟疑了!”
宋襄公也急了:“子鱼,你要陷寡人于不义吗?周礼规定,要‘阵而后战’,就是说要列好阵势再作战。现在人家楚国没有列好阵势,我们就发动攻击,这不是欺负人家吗?”
宋襄公的固执让目夷无话可说,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楚国列好阵势,攻击的大好时机就这么没有了。宋襄公看着楚军的阵势也列好了,这才下命令:“好了,对方也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可以作战了。传令下去,击鼓进军!”楚军阵势已经列好,也击鼓进军。一时间鼓声大震,双方军队杀到了一起。楚国本就人多势众,列好阵势之后,更显得漫山遍野,不可胜数。宋军看了,在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待到双方交战,楚军发挥出南蛮之地好勇斗狠的劲头,让宋军难以招架。宋襄公也突入楚军阵中奋战,可是眼见着周围的楚军越围越多,而自己的军队则越杀越少,心中不免焦急起来。
楚军对宋军形成压倒性优势,宋军终于坚持不住,阵形被楚军冲溃。宋襄公身边的护卫,都被楚军消灭了。宋襄公没有办法,只得驾车撤退。在撤退途中,不知从哪里飞过来一支流矢,正好射中宋襄公的大腿。宋襄公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在了车里。
看见宋军主帅倒下,楚军士气大振,宋军则垂头丧气,溃败更无法制止。目夷拼死护送宋襄公杀出重围,退回国都睢阳去了。
回到国都,目夷赶快找医生来给宋襄公医治。按说伤了大腿,也不是什么致命伤,应该很快就会好的。不过那个时候医疗条件不是那么发达,宋襄公的伤就一直没好,估计可能是伤口感染造成的吧。
宋襄公很惨,宋国军队也很惨,兵器辎重丢弃一空,活下来的人几乎人人带伤。仗打成这个惨状,国人们纷纷抱怨宋襄公没有听从目夷的建议,导致作战失败。
宋襄公很委屈,在病榻上和目夷说:“子鱼,我也知道听从你的建议,或许我们真的能获胜。我也知道,咱们的宋闵公和鲁国打仗,鲁国就是趁着咱们正在列阵的时候出击,才打败了咱们的(此事见于本书第二十一章)。可是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君子作战,应该有风度。如果敌人已经受伤倒地了,我们就不能再伤害他了。遇到头发斑白的敌人,也不能俘虏他。而且我听说,古人作战,不在险要的地形处阻击敌人,都是摆开阵势,堂堂正正地进行正面决战的。所以,寡人虽是殷商亡国之后裔,也要遵循周礼,不鼓不成列(即不攻击没有列好阵的敌人)。”
我们前面介绍过著名的“曹刿论战”,那么上面这段话可以给它加个题目,就叫“宋襄公论战”。
事到如今,目夷也不想哄着宋襄公了,就说:“你呀,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打仗。敌众我寡,敌人阵势未成的时候,恰是我们的有利战机,可是你却不知道把握,偏要讲什么君子之道。打仗的目的就是战胜敌人,当然是怎么有利怎么来。要是像你说的那样,遇到受伤的敌人就不打,那还不如当初就别伤他;要是因为敌人年纪大就不抓他,那还不如直接投降算了。当年你召开会盟,用那么残忍的办法对待滕、鄫两国的国君,可是现在却对楚国讲什么君子之道,你觉得天下人会相信你那一套吗?我的国君弟弟,你都混得这么惨了,也该醒悟了!”宋襄公哑然无语,这才知道该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了。可惜,历史不会给他改正的机会了。
由于没有速效抗生素,宋襄公伤口感染,病情越来越重。第二年(公元前637年)春,齐孝公又趁着宋国刚刚战败,派兵来进攻宋国。这一切,都使得宋襄公对自己国家的前途越来越失望。
终于,在这一年的夏天,宋襄公因病不治身亡。宋襄公幻想中的霸业,也随着他的死,永远成了幻想。他那一套一相情愿的君子之道,则成为不自量力与自以为是的典型,留下了千年笑柄。
宋襄公的君子之道,被后人说成是“仁义”,甚至某些小说中还说他制作了一面大旗,上写“仁义”二字,这其实都是误会。当时,“仁”和“义”这两个字,还没有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呢,所以宋襄公是不可能有“仁义”这样的概念的。他所信守的,只是一个已经近于湮没的古礼传统。
后人对宋襄公,是嘲笑居多,理解居少。比如我们的开国领袖就讽刺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毛主席是军事大家,他从自己的斗争经验出发,当然看不上宋襄公的愚蠢。但是如果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宋襄公在泓水之战的表现,并不能简单地用“愚蠢”二字来形容。
前面已经说过,在周礼的影响下,春秋时期的战争,还是有一些规则约束的。打仗有点像体育比赛,不能甩开了胡来。这些规则就有、“阵而后战”“不鼓不成列”等内容。后来,由于战争的激烈化、频繁化,作战样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周礼的那些规定,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所以也就逐渐被人们遗忘。
而宋襄公,则是在坚守着这些传统,并作为一种信仰来贯彻。他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看到他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谦谦君子之风,也应该对他多少有一些宽容吧。
宋襄公的悲剧充分说明,在变化的时代面前,死守传统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成功。受传统约束较小的齐、晋、秦、楚等国,都崛起成为大国,而那些与周天子距离越近、受到传统束缚越大的国家,都在争霸斗争中逐渐衰落了下去。
当然,周礼传统的消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宋襄公死守周礼最后失败了,可是在以后的故事中,我们还会看到周礼传统时不时出来显现一下。
宋襄公能占据春秋五霸中的一个席位,这也多少有点让人不解。我们从他的事迹中,看到的只是“失败”二字。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宋襄公也确实组织了几次会盟,而且他的君子之道,也得到了后人些许同情的缘故吧。
但是,即使不考虑泓水之战的表现,宋襄公也实在算不上高明。他的政治手腕,和齐桓公比起来,确实是天壤之别。而且,正如目夷所说,宋襄公对楚军讲君子之道,却对同是中原诸侯的滕国和鄫国两国国君生杀予夺。所以,笔者对宋襄公的评价,最终还是脑子缺根弦儿和残暴不仁。
说到底,宋襄公是一个失败者,他没能成为真正的诸侯霸主。正是因为有宋襄公这样一个纯粹凑数的,所以人们对于所谓“春秋五霸”,一般都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二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到底哪个说法更合理,等我们讲完这些人的故事之后,读者自会有一个判断。
宋襄公的争霸,不仅没有削弱楚国北上的势头,反而使楚国看清了中原列国的虚弱本质,激发了继续北进的野心。在齐桓公时代被压制住的楚国,正以一种更为强势的姿态,出现于中原列国的征战之中。
此时的楚国,已经俨然超越了中原一般诸侯强国的境界,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齐国自桓公以后,已经衰落,无法承担与楚国抗衡的任务,那另一个能与楚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