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张孟华、何强等人带着十几个新参军的农民,自从在凤凰坡外边矮树林里发现了白军人行马驰朝大路上飞快地追过去的时候,他们就完全弄明白了情况:红军主力就在不远的前边。而且,阮继平看清了走在白军部队中间的是胡保带领的江防反共民团队伍,于是,他们大模大样地紧紧跟在白军屁股后头,一连走了几天。当白军部队尾随着红军主力追到丽江一带的金沙江渡口时,他们也赶到了渡口附近。他们几次想越过白军,朝着激烈的枪炮声的方向突过去,却被敌人扼守了山头制高点,偷越不过去。硬冲,力量不够,只好等待更好的时机。

当红军主力渡过江后,白军主力还没有全部赶到,攻击红军的部队又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时候,战场上平静了,黄昏也过去了,天色已是入夜了。微风吹着江水,发出有节奏的吼声,吹着树林,发出一阵阵凄凉的呼啸声。

这正是天上星多月不明的时候。

白军队伍分扎在沿江的村镇、森林和渡口一带。森林中还点燃着一堆堆的篝火。大小通往江边的路上都散布着一些哨兵。想插过这一带地区才能达到江边,看起来,要想渡过江去,真的不是那样轻而易举的。

在树林附近,张孟华他们停下了。

何强趴在石头旁边,咬着嘴唇,低声地向张孟华说:“两个办法,首先是硬冲过去,咱们人枪都齐全,再说,黑天半夜,敌人也摸不清咱们有多少人。其次:偷偷地摸过去,不过……”第二条,何强还没有想彻底。要不是黑夜,准能看见他那急得发红的脸。他那烦人的一绺头发又耷拉到眉毛稍上,他用力把帽子往下按了按,头发更溜下来了,几乎遮住了眼睛。他气恼地把头发往里塞了一阵。

张孟华也趴在地上。他喘着气,尽力忍住了伤口的疼和由伤口而引起的极度衰弱。他的头一阵阵晕眩。云南的春天是很热的,然而,他浑身发冷。他默默地看着森林中敌人点燃起的一堆堆篝火,在费劲的沉思着。

所有的人们都焦急地趴在地上,连小牛也紧紧地趴在孙英身边,吃愣愣闪着一对大眼,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声。除了小牛是跟着大人们的行动来行动之外,所有的人都很清楚地了解当前的情况,天只一亮,要想过江可就万分困难了。

张孟华的焦急心情更甚,他明白,趴在这里等到天亮,就是等于死亡。他身带枪伤和疾病,毅然地离开了杨大伯家,带着这些同志来追寻主力,他的全部目的是要将这副最艰巨、最严重的胆子担到自己肩上来。同时,他也不愿意离开战斗的红军,热火的同志们。张孟华并不怕死,但他确实已感到了身体被病伤折磨得很难好转。牺牲,死去,对于他是很简单的。革命以来,经过了百十次大小战斗,他没有在死亡面前低过头。但,革命以来,他从来也没有像这次这样使他担心。因为,过去不管碰到多大困难,有上级、有领导、有部队,再大的困难也松快得很多。今天,离开了红军主力部队,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而他带领着的不是自己那支久经战斗锻炼的连队,却只是一些有着满腔热血,对革命事业怀着耿耿忠心的年轻的、缺乏战斗经验的工农子弟。使他们遭受到损失,对一个老红军、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是痛心的。他想着,不由抓紧了军衣的上领,一阵阵微风,使他冷得打战。他那瘦瘦的脸扬起来,他那一双眼睛凝视着敌人篝火,现在在他思想里交织着的是用什么方法渡过江去。无论怎样,拂晓以前一定要过江。他看了看趴在他身边的何强。便伸过胳膊去,搭住了何强的肩膀,低声地问:“小鬼,我问你,阮继平对红军态度怎么样?”

何强很奇怪,指导员在这种时候问这种话,目的是什么呢?便也低声地回答:“很好,革命坚决。干什么?”

“没什么,”张孟华喘着气说,“我不过想起来问问。也许能想出点办法来。”

何强不言语了,心里却捉摸了个大概,他想起上回碰到民团的时候,阮继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便问:“老张,哄哄白军么?”

张孟华沉吟了一刹,才说:“是一种办法。”便转过头去,低声地问着阮继平,“白天,堵住我们去路的有江防军么?”

“有,一点也不假,”阮继平也低声地回答着,“就是没有看见魏七。”

张孟华默默地盯着篝火,而他的眼里却未必真的看见了篝火。过了一会儿,他低声地问着阮继平:“你在江防大队里呆了多久?”

“快一年了。”

“人都熟么?”

“民团这种东西是本乡本土的,除了外县民团的兵,连外县头子我都认识。这个民团哪,是专会欺骗穷人的。”阮继平提起民团,怨恨难消。

张孟华在黑夜中,朝阮继平看了看,亲切而严肃地说:“阮继平同志,给你一个任务,不过,这个任务是很复杂的。”

阮继平就要站起来,立刻被张孟华按住了。阮继平激动地说:“指导员,分派吧,死我也干!”

“死了怎样完成任务呐?”张孟华凑近了阮继平说,“你和我,咱们两个人,到敌人驻地前边侦察一下。”

何强和王大田都说了话:“我们去,指导员,你的身体……”

“没什么。”张孟华拔出了李冬生临别时送给他的二十响匣枪,握在手里,才和何强说:“你还是在这里负责,我们不回来,你们不要动。要是听见枪响。你们就撤到后边山头上去。”他说完了,就拉了拉阮继平。站起来说:“我们走吧!”

两个人迎着树林和篝火走去。

两个人起初走得很快,将要到森林边上的时候,忽然走得慢起来了。

森林边上点着篝火,篝火堆旁有哨兵持枪站岗。

“是民团吧?”张孟华小声地问着。

“像,你怎么知道?”阮继平很感到奇怪。

张孟华笑了,低声说:“没有打仗经验啊,这伙民团。哨兵哪里能站在明处?”他停了一下子,便推了推阮继平说:“进行吧!”

阮继平往前走了几步,还没等敌人发觉,就朝着篝火边站着的哨兵压低了嗓音问:“喂,江防反共的哨么?”

“见鬼哟,哪部分?你再不叫唤,老子就要开枪了。”树林里的哨兵立即应了声。

“司令部的,听不出来么?”

“听出来个屁。我们是三大队。”哨兵回答着。

张孟华立即搭上了话:“你们大队长呢?”

“还提大队长呢,连副司令都睡得鬼也叫不醒了。大队长今天叫红军敲掉了。”哨兵觉得话说多了,停顿了一下,厉声地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江防司令部副官处处长,怎么样?”张孟华大摇大摆地走过来,离着哨兵十几步远,哨兵看不清他,他却看得清哨兵,便又缓和了口气,小声地朝哨兵说:“嗯,你倒满尽责,看起来,你是个班长吧?夜里要多加小心啊!你们班几个哨?”

哨兵他看到“副官处长”这样相信他,不由受宠若惊地连忙低声说:“一个班,少么?处长大人?”

“嗯!不算少。”张孟华又说:“你挺明白,不错,江边上也是班哨吧!”

“江边上只是步哨。”哨兵马上又神气地说:“说实在的,真要是有红军,他们连我这一关都过不去,还能到得了江边上?”

张孟华没有理哨兵的回答,带着骂骂咧咧的腔调问阮继平:“嗯,勤务兵,带这里的口令没有?”

“报告处长,这里口令是江边的部队自己规定的,还没等送到,我就跟您出来巡察来了。”阮继平装做办错了事的样子。

“嘿,你真是他妈白吃饭的废物,饭桶。”张孟华火了,“给我滚到三大队队部去,找他们要口令来。黑天半夜的,你不带全了口令来查哨,你是想保护我啊,还是要我的命?岂有此理。”张孟华骂着阮继平,同时,用手捅了捅阮继平。

阮继平点点头,又上前走了几步,装出一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腔调和哨兵说:“老哥,没别的说的,你领我上大队部吧!”

“啊?”哨兵一怔。

阮继平却已经走到哨兵跟前,低声地说:“在司令部混饭真不容易,这些当官的,一天三顿骂。要不是还想多活儿天,我早他妈上大队里当个舒坦兵了。”

哨兵在大队也是照样挨骂,打仗被打死的机会更多,眼前站的是司令部的头子,还不讨个好?哨兵没有怎么犹豫,就连忙说:“报告大人,今天普通口令是渡江,特别口令是杀。”他连忙献起殷勤来了。

“嗯,很好。”张孟华朝哨兵说:“不错,看不透,你倒会办事啊!行,挺灵,碰上我了,算你走运。明天,找你们大队,把你要过来,跟上我有你小子的好处。”他变了变口气,又说:“好了,注意警戒吧!”说着,他和阮继平随随便便地朝来的方向走了。

哨兵一听“副官处长”的话,正中自己心怀,真像一下子吸足了大烟,浑身舒坦。他在树林里立正站着,连忙应声说:“是,加强警戒。还得谢谢长官大人栽培,我叫黄内秀。”

“嗯,很好!”张孟华漫应了一声,便带着阮继平加快了脚步,走到何强等人趴着的地方。

张孟华将侦察情况讲了一阵,才说出自己的计划,告诉大家,穿过敌人驻地和岗哨的时候要肃静,要沉着。敌人若不发现,就决不许打枪。万一出了事,大家全力向江边突击。还有,新战士走中间,老同志将红军军帽翻过来戴着。他布置完了,仍然是他和阮继平走在前边,由何强、孙英、王大田走在最后。

这一队人又走到了树林前边。

还是那个哨兵喝问起来:“谁?口令。”

“是黄内秀么?”张孟华应声回答。

“是!”对方口气突然变得软软的了。

“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么?”张孟华一边说着一边紧迈步,手里还抓住匣枪。

“是,听出来了,长官大人。”哨兵真是聪明透顶,一点就明白。

张孟华他们大摇大摆地穿过了森林,绕过了篝火。碰到敌人的哨兵,就回答着口令。就这样,他们没有费什么事,很迅速地走到了江边。

金沙江边,阴暗的月影斜掠着水波。一个浪跟着一个浪,闪着青白色的光,发出急急的吼声。

两只船缆在岸旁。岸上站着一个持枪巡视的白军哨兵。

“这是最后一道关了。”张孟华停下来,朝着王大田和阮继平说:“干掉,不要活的。”

王大田掏出了尖刀匕首,和阮继平一起,朝哨兵走去。

阮继平摸了摸怀里卡着的盒子枪,嘴里哼着民团中流行的淫秽小调,摇摇摆摆地朝哨兵走去。

王大田跟在阮继平背后,紧握着刀。

“谁的班啊?”阮继平慢腾腾的声音不大地问。

“口令!”哨兵喊看。

“渡江!咋呼什么?”阮继平大咧咧地回答着。

“口令!”哨兵的第二次口令也就是特别口令,所以声音变厉,枪栓拉得哗哗响。

“杀!”阮继平说话之间,脚步不停,边靠近边问:“怎么,这里是步哨?”

哨兵还没来得及回答,王大田从阮继平身后蹿出来,一下子按住了哨兵的嘴,刀子猛从哨兵的心窝中扎进去,狠狠地绞了两下,才拔出刀来,放倒了哨兵的尸体,嘴里学着鸟儿吱吱地叫了几声。

张孟华、何强、孙英和所有的红军都迅速地跑过来。他们解开船缆,跳上了船。两只船在月光下,劈开江中银鳞般的浪花,像箭似的驰向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