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讲 太上皇宫 二、宁寿花园
皇宫内的花园,主要有坤宁宫后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在国家一统、政局稳定、财力雄厚、文化繁盛时修建。其园林布局、艺术特色、文化蕴含,移天缩地,在皇宫现存花园中,不仅是独树一帜的,而且是集大成之作。乾隆花园是中华园景中的一朵奇葩。
乾隆花园布置在南北160米、东西37米的纵长地带,占地5920平方米古建面积有不同算法,如从内墙、外墙、柱中、台明(台基)算起,所以同一建筑往往有不同的建筑面积(本书主要根据故宫提供的数字,也有自测的数字。),空间狭窄,格局紧凑,灵活多变,时畅时闭,曲径通幽,景致各异。花园从南到北,庭院布局,分作四进。
第一进,衍祺门里,主体建筑为古华轩。这是一座敞轩,轩前有一棵古楸树,以树借景,修建敞轩。轩对联曰:“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轩前院中布置山石亭台,华而不丽,别具风采。东面为承露台,西面为禊(xì)赏亭,亭中设流杯渠,是乾隆帝与近臣举行曲水流觞宴乐的地方。流杯渠的水源,是南边假山石后的一眼水井,汲入缸里,导入渠中,蜿蜒回流,仍到井中。曲水流觞是引水渠中,浮杯赋诗,杯停饮酒,赋诗唱和,诗酒为乐。亭内石碑上刻着乾隆帝临摹董其昌的“兰亭记”。这里有一个故事:古时每年三月上巳日,人们去水边洗涤不祥,这叫祓(fú)禊。王羲之就是在这一天与友人祓禊,写下著名的《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宁寿花园的禊赏亭是为传习这个雅俗而建的。
乾隆帝与近臣在此举行曲水流觞宴乐,既有趣也不失礼节
东南角为曲尺廊,隔出一个小院,布局巧妙,步移景随。西北角在假山上建旭辉庭,经爬山廊与山下禊赏亭连通。曲尺廊与爬山廊,曲直相间,斜平各异,构思新颖,两相呼应。
第二进,以遂初堂为主体建筑,院内湖石点景,环境雅致幽静。“遂初”之名,嘉庆帝解释说:“盖自乾隆初元,上苍若得仰同圣祖仁皇帝纪元周甲,即当禅位。”后来上天果真遂了乾隆帝的初衷。遂初堂中的匾额是“养素陶情”,乾隆帝已经富有天下,他追求的是一个“素”字。遂初堂的西北是延趣楼。
第三进,以山景为主,庭院中峰峦叠翠,奇石突兀,崖谷峻峭,洞壑邃幽。环山布置建筑,北为萃赏楼,楼西为养和精舍,是两层精美楼阁。楼下南室联曰:“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耸秀亭建在山上,上下游廊,回曲相联。山麓之阳,有三友轩,取岁寒松、竹、梅三友之意。轩内有暖炕,为冬季游园憩息之所。三友轩内月亮门,用竹编为地,紫檀雕梅,玉雕梅花、竹叶,构图清新,色彩谐和。
第四进,符望阁,是全园主景建筑,间隔纵横,曲折迂回,装饰精美,变幻无穷。观赏阁内景色,至少需转二十个方位。置身其中,穿门槛之时,往往迷失路径,所以俗称“迷楼”。阁四周以游廊和短墙分成几个似通又隔的庭院,一眼一景,一步一趣。阁前叠石堆山的主峰上有碧螺亭,图案全用梅花,形状新颖别致。亭下为五瓣须弥座,圆形板内外雕刻着梅枝,亭檐额枋彩绘梅花,亭顶用五条垂脊分为五个坡面,也象征梅花五瓣。这座五柱五脊梅花形小亭,好像是无数梅花簇拥成的大梅花篮,所以俗称“梅花亭”。
倦勤斋在花园最北部,以一座精美的两层楼为全园景观收束。楼中对联是:“信可超绘事,于焉悦性灵。”斋内嵌竹挂簷,镶玉透绣槅扇,一派江南景色,风格清新,精致绝伦。倦勤斋内小戏台,装点着竹篱藤萝。乾隆帝多次在这里观赏习艺太监演唱的岔曲。岔曲是当时流行于八旗的小曲,演唱者用八角鼓和三弦伴奏。乾隆帝命词臣借用其调,另编新词,咏唱太平雅事,曲目有百余种。清初至咸丰以前,宫中演戏角色,都由太监充当,不许民间戏班入内,清宫为此建立了太监习艺的南府,后为升平署。在倦勤斋听曲,是乾隆帝、慈禧太后晚年的一件乐事。
宁寿宫区有三个特色:一是殿堂、寝宫、花园融合一体,二是实用、艺术、华丽融合一体,三是敬祖、敬佛、敬天融合一体。从而成为紫禁城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