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讲 避暑山庄 三、庄外八庙

清朝在避暑山庄外,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近六十年间,先后兴建了十二座庙宇,其中最著名的有八座,这就是避暑山庄外八庙——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和须弥福寿之庙。另四座庙宇为普佑寺、罗汉堂、广安寺和广缘寺。这些寺庙以众星捧月之势,环列在避暑山庄的外围,总占地面积约47万平方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庄外八庙。其金碧辉煌的建筑,气势宏伟的组群,融汇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的建筑特色,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体现清廷“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治国理念。

每一座寺庙,都有一串故事,都像一部壮丽的史诗。如:溥仁寺、溥善寺——为康熙六十寿辰,蒙古各部献银20万两修建;

普宁寺——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纪念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解决明初四百年来的边患,仿西藏桑耶寺而建,其大乘之阁内大佛像,经近年科学实测:须弥座高1.22米,佛像高22.29米,共高23.51米,相当于八层楼高,被誉为是世界现存最大金漆木雕佛像,俗称大佛寺。寺名“普宁”,寓意“普天之下,永远安宁”;普乐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纪念新疆南北两路的杜尔伯特等归顺而建,突出圆亭式建筑,俗称圆亭子。寺名寓意为“普天之下,安乐太平”;

殊像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寺的殿堂楼阁,仿照五台山的殊像寺。宝相阁内供奉的文殊菩萨像,相传是按照乾隆帝的形象塑造的,他驻跸山庄时,常到此庙拈香,被称作“乾隆皇帝家庙”;

安远庙——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纪念蒙古准噶尔部达什达瓦率领全部,不招自来,迁居热河,仿其故乡伊犁河畔的固尔扎庙而建。庙重檐歇山顶,三层黑色琉璃瓦,背群山,顶蓝天,安定远方诸部;

须弥福寿之庙——为六世班禅前来热河朝见乾隆皇帝、讲经、居住而修;普陀宗乘之庙——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始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竣工,为乾隆帝六十大寿及其母八十五大寿而建。寺名“普陀宗乘”为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因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又称“小布达拉宫”。建前乾隆帝派官员和画师、测绘师到拉萨临摹、绘图。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占地22万平方米。寺建成适逢蒙古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在这里有个渥巴锡的故事。

避暑山庄和普陀宗乘之庙,记述着土尔扈特部渥巴锡的英雄故事。早在明末,天山以北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带,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因受准噶尔部欺凌,于崇祯初,向西迁徙,到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一带,开拓家园,劳动生息。沙俄诱迫他们脱离中国、归顺俄国,但他们没有屈从。俄国便缩减其游牧地,强制其改信东正教,逼迫其青壮年同土耳其作战——既借他们扩张领土,又借刀残杀他们。战争21年,牺牲太大。

清朝建立后,土尔扈特部多次纳贡,向康熙帝表达对祖国的向往,康熙帝也派官员前往抚慰。因难以忍受沙俄的奴役,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举行绝密会议,决定东归故土,庄严宣誓:返回祖国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初,消息走露,凌晨集合,寒风凛冽,紧急启行。渥巴锡破釜沉舟,点燃木制宫殿,各地也燃起熊熊烈火。伏尔加河右岸33000多户土尔扈特人出发——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渥巴锡率领一万名战士断后,急速穿过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消息后,立派哥萨克骑兵追赶。由于土尔扈特携带家眷、赶着牲畜,行进缓慢,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九千名土尔扈特人牺牲。行到奥琴峡谷山口时,隘口被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渥巴锡指挥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派枪队从后面加以包抄,将哥萨克骑兵几乎全歼,为九千牺牲同胞报了仇。土尔扈特人面对伤亡、疾病、饥饿、寒冷,人口大减,艰难前进。在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召开会议,鼓舞士气——“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土尔扈特人,历经8个月,行程万里,既战胜俄军围追堵截,又克服严寒、瘟疫和饥饿的困扰,浴血奋战,义无反顾,付出巨大牺牲,实现东归壮举,终于回到伊犁河畔,与清朝派来迎接的军队相会。

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出发时17万人仅剩下7万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乾隆帝谕旨: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在金秋时节,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十三人及其随从四十四人,到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其时恰逢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举行盛大法会。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接见渥巴锡等,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御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清政府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并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做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及其两通石碑,成为这一英雄史诗的见证。

避暑山庄外八庙的兴建,运用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汉式、藏式和汉藏结合的艺术手法,见证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过程,是一座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

一座避暑山庄,一部清朝历史。木兰围场、避暑山庄暨外八庙,是清朝兴起骑射习武的记忆,也是清朝强盛民族融合的象征,还是清朝衰落贪逸覆亡的戒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