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功的皇帝,失败的父亲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二十二岁的康熙皇帝御太和殿,举行册立皇太子典礼。他按照中国帝制传统中立嫡立长的原则,册立刚满一岁半、尚在襁褓之中的胤礽(yìnréng)为皇太子。这是大清朝自努尔哈赤以来第一次册立太子,也是整个大清朝唯一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这种做法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继顺治皇帝指定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皇帝又在皇位继承制度上与汉族政治文化完全合流,事实上废除了努尔哈赤的继任者推举制度,使之彻底成为历史。
胤礽的母亲是正宫皇后,在胤礽出生时难产死去;而康熙皇帝玄烨与皇后感情极好,所以,册立胤礽为太子,以告慰太子的母亲。多年以后,康熙皇帝自己曾经表达过这个意思,因此,不少人接受了这种说辞。在我国历史上,以人之常情揣度皇家的心思,历来是一件很难靠得住的事情。康熙皇帝的真实意图,除感情的因素外,可能带有很深的政治考虑,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有着密切关系。原因是——
册立太子的康熙十四年底,正是三藩之乱几乎达到高潮的危急之秋。吴三桂占领了长江以南的云、贵、川、湘等大部分地区,他的反满复汉旗号,在令天下动荡不安的同时,也令康熙皇帝寝食难安。入主中原之后,清朝一直以大明朝华夏正统的继承人为号召。此刻,除军事讨伐之外,完全按照中国王朝传统册立皇太子,可能是康熙皇帝政治对策的一部分。“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册立诏书中的这句话,才应该是康熙皇帝的心里话。
他可能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政治上系人心、定国本的灵机一动,竟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给自己带来那么多的烦恼。
我国自周代以来直到明朝,两千多年间,皇位继承大体上采用公开建储——预先册立太子,以备最高权力传承的制度。太子的选立,不是根据候选人的品质与才能,而是以候选人母亲的地位和候选人的年序为原则,概括起来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意思就是说,在君主众多夫人生的孩子里,正夫人生的嫡子优先,嫡子中长子优先,正夫人没有孩子,才会考虑其他庶夫人生的庶子。因此,才会有未立之前子以母贵,既立以后母凭子贵一说。这是为什么我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人渣皇帝的原因,是我国家天下政治文化传统中,将家族利益摆在国家治理之上的典型例证,遂成为帝国意识形态中神圣不可动摇的信条之一。
权力继承,在任何一种政治文化传统中,应该都是绝对敏感的核心问题。围绕着这个核心,我国政治舞台上曾经上演过无数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骨肉相残、殊死搏杀,其情节之离奇复杂、一波三折,比发生在丹麦王宫里的故事可要精彩太多了。我们找不到有哪一个君主曾经完全摆脱了这个阴影。
如今,这古老的故事即将由康熙皇帝、他的儿子与重臣们重新演绎一遍。他们虽然没有太多新鲜的创意,却也把这种帝制文化中的天性凶残,诠释得淋漓尽致。最后,众多权臣贵戚卷入战团,在这帝国最高级别的角斗场里角力,文人雅士则深陷污泥浊水,难以洁身自好。一个高士名臣云集的时代,变成了一个几乎人人都怀有深深隐痛,无法出淤泥而不染的时代。追究起来,似乎都与帝国名位和太子殿下有着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联。
太子殿下的母亲出身于正黄旗的赫舍里氏,他的祖父是顺治临死时指定的首席辅政大臣索尼。据说,孝庄太皇太后改变在科尔沁故乡选皇后的做法,挑中索尼的孙女,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为了平衡四位辅政大臣的力量,削弱鳌拜的影响。皇后的父亲当时是领侍卫内大臣,她的叔叔则是少壮有为的索额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索额图是康熙皇帝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人物,扳倒鳌拜时的那些童子军可能就是索额图负责组织和指挥的,他担任过皇帝的三等侍卫,很快晋升到了一等,康熙七年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康熙八年五月,索额图突然自己申请离开了那个要害岗位,回到皇帝身边继续担任宫廷一等侍卫。十几天之后,五月十六日,那帮除皇帝外其他一概浑不吝的小打手,便一拥而上,拿下了帝国辅政大臣鳌拜。随后,索额图被迅速晋升为内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衔,成为位极人臣的帝国重臣。
在我国历史上,一般说来,这种带有浓厚阴谋色彩的官场经历,时常预示着不祥的未来发展——
故事总是由纯情浪漫的喜剧开始:一个忠诚而勇敢的战士,帮助皇帝度过危难。皇帝宝座坐稳后,战士迅速受到重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除了坏蛋之外,人人快乐而幸福。然后,大人物自然而然地形成巨大磁场,将各色人等吸附到身边,其中众多的渣滓会吸附得最紧密。在他们的包围下,大人物会越来越感觉良好,而皇帝则会越来越不舒服。于是,悲剧开始发生:当年的战士——如今的大人物不是被边缘化,就是家破人亡。当初,他崛起的速度有多快,今天,其败落的程度就有多深。我国社会中,诸如“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类人生格言特别多,这是部分原因;那些阴狠柔滑达于炉火纯青的权谋智略,这里也应该是主要原产地。如果有谁说这是政治智慧,那就只能有两个可能:其一,说这话的人正在犯浑;其二,说这话的人即便不是此一行当中之高手,也是此道行之热衷者。
《清史稿》记载说:索额图权势日盛,权倾朝野。恰在此时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是王朝不祥的征兆。有人告诉皇帝:索额图凭借权势贪纵不法,所以上天才有此警告,请求严惩。康熙很宽容,说:“反省修身应该从我开始。”第二天,皇帝召索额图和各位大臣训谕道:“这次地震,我在反躬自省,你们也应该洗涤肺肠,凡事出以公心和忠诚才对。现在,你们的日子过得都很富饶,大家勾在一起,越发贪渎。如果事发,国法具在,将绝不宽贷。”当时,索额图和明珠两人共柄大权,各自有一大批追随者,皇帝一揽子教训之,并书“节制谨度”条幅赏赐之。
随后不久,索额图以身体不好为由,请求离职。皇帝对他褒奖有加,命令他改任内大臣,随之授议政大臣。紧接着,皇帝以索额图对弟弟管教无方导致其懒惰骄纵为由,罢免了他所有显赫的职位,只保留了一个低级的八旗佐领职位。
康熙二十八年以后,索额图在对俄谈判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和对噶尔丹的战争中,重新获得皇帝赏识,遂恢复了所有官职衔位,直到康熙四十年九月,以年老请求退休。
按理说,现在,索额图应该算是安全落地、功德圆满了。谁知,事情远远没到尾声。
两年后,康熙四十二年五月,索额图突然被逮捕。皇帝下达的训谕中说,三年前,索额图的家人就控告过他,我压在手里没有处理他,他做的事情,随便举出一件就该处死。我念他曾经是大臣的份上,心中不忍,姑且饶他一死。皇帝下令严惩索额图的追随者,命令将索额图一系的同祖子孙全部罢官,一个大臣因为家中有索额图的私人书信而判处死刑,索额图和他的两个儿子也被陆续处死。(《清史稿》列传五十六,索额图)当时,没有人能够知道,索额图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会令皇帝如此恼怒。
谜底在五年多以后揭开了一个角,事情原来和太子殿下有关。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四日,在避暑塞外的布尔哈苏台行宫前,康熙皇帝命太子殿下跪在御幄门前,诸王大臣、文武百官和侍卫们垂手侍立,老皇帝泪流满面地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他历数太子殿下的失德诸事,其中,使用了“不法祖德”、“暴戾淫乱”等字眼,说这位太子“种种恶端,不可枚举”,有些事,甚至皇帝自己都觉得“无法说出口”,为此,皇帝对他已经包容二十年矣。
康熙皇帝数落说,最不同寻常的是,太子殿下每天晚上都要逼近皇帝避暑的御帐,从帐缝向里面窥视,令皇帝不知道是今天会喝到毒酒,还是明天会被害,从而日夜胆战心惊。说到这里,老泪纵横的皇帝竟然扑倒在地,吓得群臣手忙脚乱地把他搀扶起来。皇帝说,几年前,索额图暗中帮助太子“潜谋大事”,被皇帝发现后,处死了索额图。如今,太子是想为索额图复仇,所以才会结成党羽,犯下种种罪孽。随后,皇帝下令将太子身边的人,处死六人,流放四人,把太子本人捆绑看押起来。
九月十六日,康熙皇帝返回北京,立即召诸王贝勒、满朝文武齐集午门之内,宣布废太子。在祭告天地、祖先、神灵的祭文中,有“虽然有许多儿子,却都远远不及自己”之语。废太子胤礽看到祭文后,对康熙皇帝说:父皇责骂的罪错,所有事情都事实俱在,唯独说我有弑逆之谋,我确实没有这个心思。
皇帝命令把锁在儿子脖子上的锁链解下,仍然将他幽禁于咸安宫中。
至此,实情究竟如何?索额图到底是怎样帮助胤礽“潜谋大事”?还有什么事情令康熙皇帝“难说出口”?全部成为了历史谜团,至今没有人能够考证出令人信服的说法。
不久,康熙对廷臣们说:“过去,索额图出于私心,倡议让皇太子穿衣、器具都用黄色,一切礼仪制度差不多都和我一样,太子的娇惯放纵都是由此开始的,索额图实在是本朝的第一大罪人!”
就这样,索额图——皇后的叔叔、皇太子的叔姥爷、帮助皇帝扳倒鳌拜的第一功臣,变成了第一罪人。
事实上,发生在皇太子身上的一切,究其根源,恐怕他的父亲康熙皇帝难辞其咎。因为,如果没有皇帝的首肯,索额图这位叔姥爷是没有可能对皇太子“娇惯放纵”的。
历史学家孟森教授曾经极敏锐地指出:早在二十多年前,康熙朝名臣汤斌做太子的老师时,事情就已经很棘手了。
事情发生在康熙二十五年,当时皇太子十三岁。皇帝准备为他找一个好老师。主持朝政的明珠、余国柱等人向皇帝推荐了汤斌,说是“辅导皇太子之人,非汤斌不可”。汤斌是最具盛名的清官,又是学识渊博的理学名臣,皇帝很中意,下旨把汤斌从江苏巡抚任上,调到北京来担任太子教育的最高负责人。看起来,这是明珠等人荐贤和皇帝对汤斌的重用。谁知,其中却有着明珠等人极阴暗而不可告人的动机。
当时,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受到皇帝的特别信任,是首席大学士,另一位大学士余国柱则是他的忠实战友和追随者,其他内阁成员基本要看明珠的脸色行事,满朝文武也没有人敢于违背他的意志。
索额图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除他本人的能力、剪除鳌拜的大功之外,皇后的叔叔这层身份可能起了很大作用。明珠则不同,他是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才干,在底层一级一级干上来的。康熙三年,皇帝还没有亲政时,明珠已经升迁为内务府总管。康熙亲政后,明珠历任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兵部尚书,还充当过皇帝经筵讲官,可见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之徒。
三藩之乱时,明珠力主应该撤藩,索额图坚决主张不能撤。为此,吴三桂起兵后,索额图曾经请皇帝杀掉主张撤藩的明珠等人。皇帝说:“主张撤藩是我的主意,别人没有罪。”从此,开始重用明珠。在册立太子的康熙十四年,将明珠调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两年后,便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三藩之乱平息后,皇帝曾经很得意地对大家说:“唯有明珠几个人懂得我的心思。当时,还有人建议杀掉他们,我要是听了他们的话,这些人都要含冤九泉了。”
有史家认为,明珠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升迁,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皇帝要用他来平衡权力过大的索额图。如果皇帝确实是这样考虑的话,那么,他的目的显然已经达到。因为,此时的明珠与索额图已经呈现出冰炭难容的情势。
在为人上,索额图与明珠很不一样。索额图出身豪门,平时盛气凌人,常常公开排挤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清史稿》说他在朝士中,只看得起那个深得康熙信任的李光地,树敌很多。明珠则表面特别谦和,轻财好施,广结善缘,对异己者总是想办法暗中给人下套,用今天的语言描述,就是特别喜欢玩阴的。
索额图对于太子殿下是无微不至地好,而明珠则反其道而行之。《清史稿》说,朝士有侍皇太子者,皆阴斥去。大概就是把朝中对太子好的人,都想办法赶走吧。他之所以推荐汤斌来做太子殿下的老师,就是个很阴狠的一箭双雕之计。
明珠和余国柱很讨厌汤斌,直接的原因就是汤斌不肯为他们弄钱。《清史稿》谈到明珠时,使用了这样的词汇:“明珠既擅政,簠簋(fǚguǐ)不饬,货贿山积。”簠是古代装稻米的大筐,簋是装食物的大柜子,饬是整顿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明珠当政以后,来者不拒,家里收受的贿赂堆积如山。余国柱就是靠这一套被明珠推荐、提拔起来的。但是,这两个人在汤斌那儿全都吃过闭门羹。
有一次,江苏受灾,皇帝下令豁免那里的赋税。余国柱告诉汤斌:全仰仗明珠才做到的这一点,江苏人民应该表示表示。这等于是公开向汤斌索贿,汤斌置之不理。三年一度的官员大考评,考语最终要由明珠定夺。皇帝则根据这个考语,决定官员的提升还是贬黜。因此,考语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官员们的政治前程。《清史稿》说,携金带银到明珠家去的地方官员络绎不绝于途,唯独汤斌及其属下的官员一个也没有。
如今,他和余国柱推荐汤斌来做太子的老师,表面上冠冕堂皇,是推荐全国最好的贤才。其实,他看准了,这件事情里面埋伏着大麻烦,他要让汤斌吃一个极大的苦头,同时为太子的未来埋下一个极深极长的伏笔。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大凡在富贵娇惯下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形成高度自私的人格特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教养和人类基本的怜悯心与同情心,不懂得为别人着想,骄横不法和忤逆不孝的比例很大。汤斌被调来做太子殿下的老师时,在康熙皇帝与索额图的娇惯下,这位天字第一号的孩子可能已经形成了这种品性。
果然,汤斌成为太子的老师后,大吃其苦头。
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天大旱。皇帝下诏求直言得失。灵台郎董汉臣上疏皇帝,提到两件国家头等大事都有问题:谕教元良,慎简宰执。前一句指的是皇太子的教育有问题;后一句指的是宰相人选不慎重。皇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教育不好当然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宰相行为不端,所以上天才会降下警告。
皇帝看完后,下令九卿开会讨论。有一位大学士认为董汉臣妖言惑众,杀掉他就没事了。汤斌则表示,大臣不说的话,由小臣说了出来,自己面对董汉臣感到很惭愧。余国柱立即将汤斌的话报告皇帝,皇帝传旨,要盘问清楚汤斌是什么意思。
汤斌说:“我是负责太子事务的,我的行为中有违犯典章制度之处,感到很内疚。”皇帝说:回答含混不清,令再问。汤斌再一次回答说:“我很愚昧,面对皇帝的天籁之音,有点手足无措。实际上,我年纪大了,一年来身体状况很差,所以有不少违犯礼仪制度之处,请严加处分,以警后人。”皇帝还是认为汤斌遮遮掩掩,下令予以痛斥。
其实,汤斌的苦恼特别简单:他已经六十一岁了,身体一直不好,而辅导太子读书是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情:每天从早到晚的十几个小时中,大部分时间都要站着侍候,而且每当和太子讲话时,都必须下跪,为太子指定背诵章节时,也必须跪下,捧接书本后,等太子背诵完毕,才能起身回到原处去依然站着。当时,正值盛夏时节,汤斌等几位老师都是六十多岁的老学究,他们常常昏倦得几乎摔倒。按照当时的礼仪规定,这就是失仪,或者再严重一点说,就叫做“君前无人臣礼”。因为太子是储君,储君也是君,在帝国制度规定中,大臣们在他面前,和在皇帝面前几乎是一样的,这种疲倦不堪,足见事君不诚不敬,已经可以构成一款大罪。而十三岁的太子殿下对老师们的困窘明明看在眼里,却自顾坐在那儿读书,极少让老师们也坐下歇歇。
终于,有一天,一位老师当场晕倒。康熙知道后,派人前来传旨说:“你们自己不说,我怎么知道你们每天是站在那儿的?太子委托给你们,没有我说话,他自然不敢做主让你们坐。”结果,反倒变成是老师们自作自受的责任了。其实,康熙皇帝揣着明白装糊涂,他说的并不是事实。皇太子当然有权力让老师坐下,并且他也这样做过,只是次数极少罢了。显然,只有高高在上的浑账,才会说出这么蛮不讲理的话,来为自己的儿子缺少教养辩护。史书记载道,老师赶紧解释说:“我们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不敢当辅导重任,是我们自己愿意站着的。”(《康熙起居注》第二册)
有一天,不知道出于什么肚肠,康熙皇帝突然当着太子的面,命令汤斌等几位老师回答书经中很偏僻的典故和词语,并命令汤斌背诗,结果,他们不是答不出,就是背不全。这种做法迹近恶毒,无非是想告诉儿子,不必对老师怀有敬畏之心,他们只是奴仆而已。(《康熙起居注》第二册)孟森先生叹息道:清代名流,以汤斌为一代名臣之最,而“康熙皇帝没有尊重儿子老师的诚意”。(孟森《明清史讲义》下)
不久,汤斌等几位老师相继病倒。有一天,太子命令汤斌用自己的红笔,圈出汤斌认为自己写得好的字。那种红笔,只有太子和皇帝才有权力使用。结果,汤斌遭到弹劾,受到降级处分。当年九月,一代名臣汤斌就这样病死了。后来,似乎就没有特别正经的老师来专门教导过太子殿下。这真是当时大学者们的幸运,否则,后来康熙皇帝收拾胤礽时,他们必定会首先家破人亡。因为中国历史上,每当太子倒霉时,还没有能够不更加倒霉的老师。
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到,每当他的那些儿子有什么不成器的举止时,康熙皇帝从来不去纠正自己儿子的品性,每每都是从重责罚他们的老师,为此,甚至不惜强词夺理、歪曲事实,最有甚者以至于让他的儿子们亲自在场监督责打他们的老师。徐元梦就是屡屡受到这种侮辱的一位,和他的遭遇比起来,汤斌们简直是太过幸运了。
康熙二十五年四月,皇帝在瀛台教儿子们射箭,皇子的老师徐元梦是个书呆子,不善骑射,不能使用硬弓。康熙便没有什么道理地责问他,他连忙解释了几句,史书记载说:“康熙震怒,命令边上的人将他摔倒在地,予以痛打,使他身受重伤。康熙还不依不饶,下令抄其家,将他的父母发配到黑龙江去。”为了不耽误儿子们的学业,当天夜里,康熙让医生为他治伤,第二天便命令他照常去给儿子们上课。
当时,下着大雨,徐元梦裹着伤,跪在皇宫门前的泥水里,号啕痛哭着请求那些御前侍卫,请他们转奏皇帝:自己奉职无状,罪该万死。自己的父亲一生廉洁,当官数十年,家产不及五百金,请圣主明察。现在,父母都已年迈有病,自己正当壮年,请求让他代替父母去黑龙江,还可以披甲效力。
皇宫的侍卫们都是铁石心肠,大家谁都不敢理他,纷纷捂着耳朵快步离开。最后,来了一位叫关保的,把他痛骂一顿,然后,向康熙转奏了徐元梦的话。皇帝这才下令赦免他的父母。此时,徐元梦的父母已经被装进囚车向黑龙江出发了。两旁观看的人群中,没有不流泪的。(《国朝先正事略》第九卷,第262页)
到此时,徐元梦的噩梦还远远没完。
康熙四十六年,玄烨看到几个皇子写给他的请安奏折文句不通顺,认为是老师徐元梦不尽心教诲所致。下令让全体儿子在一旁监督,由乾清门侍卫杖责三十。(满文朱批奏折,胤祉等奏,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初五日、二月十一日)这些皇子中,可能就有他的学生,而这些学生能够学成什么德行,应该是不难想象。
后来,到康熙五十二年太子殿下第二次被废前,还再一次侮辱这位倒透了霉的老师。
当时,这位老师为皇家服务至少三十年了,不知为什么事情,胤礽对年龄可能已经六十开外的徐元梦破口大骂,一直骂到了他的父母,然后,把他推到河里,又拉出来殴打。此时,康熙皇帝恼怒的不是儿子的禽兽之行,而是恼怒儿子在骂老师时,竟敢背对着自己!(《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第2483页)
读了这些事迹之后,假如有人还愿意颂扬康熙皇帝的仁慈与伟大的话,也就让人没什么可说的了。
一代明君就是这样教育儿子的。
这样教导出来的孩子,根本就应该是衣冠禽兽,不管他们多么有学问,武艺多么高强,多么有所谓治国的才能。
就这样,当康熙皇帝培养出一批毫无人类心肝情怀、为了皇位恨不得彼此一口咬死其他兄弟的儿子时,当他后来为了太子殿下大吃其苦头时,当他的儿子雍正继位后,不停地荼毒自己的兄弟们时,甚至——倘若真如传说的那样,康熙病情已经好转,他的儿子胤禛来看望过他以后,便莫名其妙地死掉了的话,他的确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那是报应,根本就不值得同情。难道不是吗?
孟森先生评论道:康熙父子兄弟间的惨祸,不能被看成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孟森《明清史讲义》下,第457页)自己的儿子们什么德行,精明如康熙不可能不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康熙皇帝玄烨对他众多儿子的教育,开始由老师们的噩梦,渐渐加上利息、丝毫不爽地报应成了大清帝国爱新觉罗皇族的噩梦,变成大清帝国的噩梦。
从史料上看,太子殿下精通满、汉文字,娴熟于骑射,每当皇帝让他在众人面前显示才干时,他策马射箭、吟诗作句,常能博得一片马屁声。
让皇帝感到不愉快的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康熙二十九年七月。
当时,在御驾亲征噶尔丹的途中,皇帝患病,且越来越重。康熙命令把皇太子和皇三子胤祉召到行宫来。谁知,这位太子殿下服侍病中的父皇时全无忧色,一点都看不出着急难过的样子。皇帝很不高兴,把他先打发回去了。
不久,康熙三十三年,发生了一件本来很小、后来却变得不算小的事情,再一次证明康熙皇帝是如何种下恶因,从而结下恶果的——
这年三月,礼部向皇帝报告祭祀奉先殿时的礼仪安排。报告中注明,将太子殿下跪下磕头时用的垫子,摆在大殿的门槛里面。皇帝批示,让礼部尚书沙穆哈把太子的拜垫挪到门槛外面去。沙穆哈请皇帝下旨,记录在案。康熙大怒,下令严加议处。议处结果是,沙穆哈下刑部议罪,两位吏部侍郎撤职。最后,皇帝决定将沙穆哈撤职,两个侍郎姑且饶过。
这是一件特别明白的事情,表明此时太子殿下的骄纵失德已经到了令人畏惧的程度。礼部官员害怕降低太子的拜垫位置会引起他的记恨,未来招致报复,所以才请皇帝下旨,记录在案。康熙对这些官员的处置,和他对皇子老师们的处置如出一辙:通过惩罚老师,遮掩儿子们在学业上的过失;通过惩罚官员,遮掩儿子们在品德上的不足,并以此让他的儿子们、老师和官员们想想清楚:谁是主子?谁是奴仆?
康熙三十六年,在最后一次御驾亲征噶尔丹时,有人告诉皇帝,一些不入流的人和太子殿下往来密切,使太子殿下的表现有些令人担心。皇帝回北京后,立即下令调查,最后,将太子身边的厨师、茶房、仆役小厮杀掉了几个。其中,没有一个士大夫。当时,太子殿下二十四岁。
作为太子,他是皇帝之下第一人,是帝国未来的国家元首,为了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康熙皇帝专门命令由凌普担任内务府总管,原因是,凌普的妻子,是从小把太子奶大的奶妈,由她的丈夫担任内务府总管,可以方便太子殿下的予取予求。按理说,在这种情形下,太子殿下应该是没有什么可求的了。他愿意整日和这批不入流的人厮混在一起,想必有他自己的考虑。想起来,似乎让人只能往下流处去猜。至于,他们干了些什么,有什么值得皇帝大开杀戒的,仍然是个谜,想来已经没有人能够知道个中究竟。
皇太子可以到内务府去索取需求,其他的皇子自然也各有各的高招。
明朝对皇室子孙管理极严,皇子全部有自己的封国,成年后,他们就必须到各自的封国去居住,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许随便离开封地,他们被严格禁止干预行政事务,甚至在人身活动范围上都有明确规定。清朝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承袭了明朝的制度,唯独在这一点上不同,原因可能和清朝皇室子孙控制八旗的制度有关。因此,康熙时代,他的众多成年皇子差不多都参与过国家事务的处理。许多重大或机密事项,康熙皇帝都交给自己的儿子去办,致使他的儿子们成了一批炙手可热的特殊人物,势必也为他们聚敛财物、贪纵不法提供了无人可及的条件。
大清朝官方史料中不可能记载这些,朝鲜使节们则在给国王的报告中,记录了不少此类事迹:康熙皇帝子女甚多,他们时常受贿卖官。比如漕运、盐务等职位,根据其肥缺肥差的程度,定有不同的价格。而且,他们经常勒索京畿地区的富裕之家,多的可以达到数十万,少的也都累计万金,夺占田园人畜的事情可能发生过不止一次。他们花样百出,“侵虐万端必夺乃已,而不禁”,意思是,他们若想得到什么,必定想尽一切办法巧取豪夺到手才算完,没有人敢于或能够制止他们。就连雍正皇帝登基之前,也曾经以贪渎致富;当了皇帝之后,才将所夺占的财产还给原主,并且曾经训谕诸兄弟:过去,我虽然也没有免俗夺人利己,但从来没有伤害人命,对你们杀人伤人之事,我十分怜悯。你们所夺民财,限一年之内还给主人。不然,如果有人告到我这儿,我决不会徇私宽贷。
据说,京畿地区受灾时,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都曾经囤米居奇,不许发售,等到米价飞涨之后赢利。(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1册,第4382~4383页)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的确可以看成是康雍乾时代社会的缩影。曹雪芹的祖先曹寅,深受康熙皇帝信任,被皇帝派往南京担任江宁织造,实际上肩负着许多特殊使命。他不但是皇帝派往江南的耳目喉舌,还负责为皇家处理所有不足为外人道的事务。其间,不仅要输送江南美貌女子进京,为晚年的康熙皇帝充实后宫,为皇帝的儿子们购买苏州女子,可能也是一项经常而重要的业务。(《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页)
康熙父子兄弟之间的故事,发生在这样一批花花太岁身上,也确实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在朝鲜史料中看,当时,北京城里广泛流传着关于皇子特别是太子殿下的各种传闻,认为这位皇太子性情残酷,不忠不孝。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说他“阴蒸诸妹”。(《李朝实录》,肃宗三十五年己丑)古代汉语中,以下淫上曰“蒸”,哥哥和妹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用这个字并不合适。因此,有人推测皇太子是和自己的庶母即康熙的妃嫔有私情,或者就是不仅和庶母,而且和自己的妹妹之间也有这种关系。这样,就可以明白康熙皇帝为什么废太子时说,有些事情“说不出口”了。在同一篇报告中,朝鲜使节记录说,康熙皇帝的其他儿子,暴虐的情形比太子殿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康熙皇帝所谓包容了太子二十年一说,由时间上推算,正是太子殿下的老师汤斌等人备受折磨后一年左右的样子。可见,当时太子和其他皇子不成器已经广为国人所知,康熙自己也应该心知肚明。在这种情势下,他依然要从重惩治那些老师和官员,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康熙四十七年夏天,皇帝前往塞外避暑。途中,刚满七周岁的皇十八子胤衸得了急病,高烧不退。康熙皇帝似乎特别喜爱这个儿子,表现得十分焦虑。诸大臣看到皇帝焦虑,自然也都跟着焦虑。偏偏太子殿下不以为意,一切如常。九月四日,这个小皇子病死。当天,康熙痛斥皇太子胤礽,虽然是小皇子的哥哥,却绝无友爱之意。父亲骂他了几句,他还表现得气急败坏,怨气冲天。康熙认为他“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平治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终于痛哭流涕废黜太子。
康熙废黜太子后,愤懑不已,连续六个夜晚睡不着觉。把扈从诸臣召来哭诉自己的悲愤,大家一起跟着哭。在此期间,废太子胤礽的表现是白天酣睡,半夜起来吃东西,喝几十大碗酒都不醉,面对神灵牌位会惊吓得不成样子,遇到雷雨天气则畏惧不知所措,语言颠三倒四十分失常。
回到北京后,皇帝命令搭一个帐篷将废太子拘押在里面,让他的哥哥皇长子胤褆和弟弟皇四子胤禛负责看守。
皇长子胤褆时年三十六岁,常年跟随康熙,也算是立过一些功劳。康熙皇帝在把废太子拘禁起来时,曾经命令胤褆负责保护自己。但不久就兜头泼了他一盆冷水,曰:“我让胤褆保护我,并没有立他为太子的意思。胤褆性情急躁愚顽,哪里是太子的材料?”如今,将看守废太子的责任交给他之后,这家伙还真是急躁愚顽。他可能自说自话给他的弟弟多加了好几条锁链,以便把他捆得更难受些。然后,看到康熙时常情绪不好,便对父皇说:“有一个叫张明德的人,相面的名气特别大,他说八阿哥胤禩是大贵的面相。胤礽行为卑污,大失人心,要是想杀掉他,不用出自父皇之手。”就是说,他推荐皇八子胤禩做太子,父皇要是觉得胤礽不好处理,他可以替父亲干掉自己的弟弟。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皇帝召集所有皇子开会。他劈头盖脸地将胤褆一顿臭骂,认为他不懂君臣大义,不念父子之情,简直就是个天理国法不容的乱臣贼子。随后,逮捕张明德,证明这厮与皇八子胤禩有过交往,但没有陷害太子的证据。于是,下令把这位名气很大的算命大师凌迟处死。
谁知,这位胤褆挨完骂后,并不气馁,他再接再厉,又想出了新的主意,使事情变得一波三折,格外诡异曲折。
皇三子胤祉是康熙皇帝的所有儿子中,学识修养最好的一个。十月十五日,他突然出面控告皇长子胤褆,说他家里供养着一个名叫巴汉格隆的喇嘛,每日在用魇胜法诅咒废太子胤礽。其做法,就像《红楼梦》里描写的那样:在一个小木头人身上,写上被诅咒者的名字,心口钉上钢针,埋到被诅咒者的床底下、居室里。据说念一段时间咒语后,就可以使被诅咒的这个人迷乱而死。
康熙皇帝立刻派侍卫前去胤礽的住处搜查,结果,搜出十几件魇胜物。皇帝这回算是真的知道,他苦心培养出来的这帮儿子有多么厉害了。他下令革去胤褆王爵,将他幽禁起来,并严厉告诫负责看守者,若有疏忽,将要杀他们全家。
皇帝将满、汉文武大臣们召集到畅春园,宣布太子不能不立。他命令大家畅所欲言,除皇长子胤褆外,在诸皇子中,推荐一位太子。他声明说:“大家推举谁,我就立谁为太子。”(《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第18~21页)结果,众多文武大臣推荐的都是皇八子胤禩。皇帝很不高兴,几乎是立即就翻脸不认账了。
他斥责胤禩:到处妄博虚名,自己所施恩德,都被这小子据为己有,大家都称赞他,那我在做什么?如此一来,胤禩不就又成一个太子了吗?皇帝宣布说,今后,有一个说胤禩好的人,我就杀一个。这个大权岂可让给别人!几天后,康熙皇帝再次召集皇子们开会。这次,被痛骂的对象仍然是皇八子胤禩。
他声色俱厉地告诉儿子们:“皇帝的宝座不是可以随便窥视的。废太子后,人们就在说胤禩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胤禩奸柔成性,狂妄地怀有当皇帝的大志。对此,我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他结党营私,谋害太子,现在已经全部暴露。”随后,下令锁拿胤禩,严加议处。
他的话,激起了几个皇子的不满。皇九子胤禟对十四子胤祯说:“到现在了,你我还不说话吗?”于是,皇十四子胤祯奏道:“八阿哥没有此心,我们愿意为他担保。”康熙怒斥说:“你们指望着他日后做了皇帝,封你们个亲王吗?我看你们是梁山泊的义气。”胤祯不服,抗言申辩。康熙怒不可遏,拔出腰刀说:“我看你是想死。”皇五子跪着膝行上前,抱住康熙的腿,其他皇子一起磕头求饶。康熙扔下腰刀,操起板子打将起来。皇九子胤禟上前劝止,也挨了两个嘴巴。最后,皇帝下令将胤祯打二十大板,然后,将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祯赶出乾清宫。
紧接着,康熙皇帝削去皇八子胤禩的贝勒爵位,废为闲散宗室,将一批有牵连的人夺爵的夺爵,降级的降级,幽禁的幽禁,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一一做出惩处。其中,包括那些按照他畅所欲言的命令,推举胤禩为太子的人。他再一次警告自己的儿子们,必须遵照自己的指示办,要不然,有一天自己死了,这帮儿子就要把父亲的尸体放在乾清宫内,然后,穿上盔甲拿起刀枪去抢皇位了。
这里,围绕着太子名位,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疑案——康熙为什么要大家推举太子,又坚决将几乎众望所归的皇八子胤禩排除出局?他历数胤禩的罪恶,包括他妄博虚名,庇护奶妈的丈夫,他的母亲出身微贱,他的妻子是个嫉妒成性、凶悍异常的女人,导致胤禩没有生孩子等等。所有理由都很可笑,差不多没有一条是能够成立而构成罪恶的。那么,康熙到底想干什么?
当时,在康熙十来个成年的儿子里,除胤禩自己外,皇长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全部冒着被皇帝处罚的风险支持他做太子;大学士马齐、遏必隆的儿子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皇帝的表弟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明珠的儿子揆叙、汉大臣王鸿绪等人也一致推举他,他们的推举获得几乎所有人的赞成。
在皇亲国戚中,皇帝的舅舅佟国维表现得相当另类。
他宁愿得罪皇帝,也要坚持立皇八子胤禩为太子。后来,在皇帝明确表示准备第二次立胤礽为太子时,佟国维坚持认为胤礽不如胤禩。须知,在当时,这是要冒极大风险的。不要说从此成为太子的死敌,就是不同意皇帝的决定,也是一项可怕的罪名。皇帝已经老了,时常闹毛病,太子殿下随时都可能成为新皇帝。一旦出现此种状况,就不仅仅是一个人人头落地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甚至更多人将会万劫不复,其令人恐惧的程度可想而知,为此,佟国维理应也在事实上受到人们很高的赞誉。
在当时众多的皇亲国戚中,佟国维大约是文武双全、威望最高的一位。康熙皇帝曾经在相当长时间里,对他恩崇备至。从佟国维一生行事判断,此人显然不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投机小人。康熙皇帝疏远并冷落他,就是在他坚持推举皇八子胤禩之后。由此可知,这位胤禩必定有过人之处,方才能够得到如此坚定而广泛的支持。仅仅用他善于收买人心来解释这种情形,是康熙的意思,却并不一定是事实。他本人更不是像后来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样不堪。那些描述,以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是非为是非,基本可以归于胡说八道之属。中国文人习惯于以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观念,跪拜在胜利者面前称颂赞美。尽管他们自己也很清楚,那许许多多胜利者中,许多人根本就配不上那些称颂和赞美。
仔细检视这场太子风波的前前后后,有众多资料表明:康熙此时并不是要选一个众望所归的人做太子。很有可能,越是众望所归,他越要将其排除出局。因为,他特别害怕大权旁落,特别不希望除自己之外,再出现一个政治中心。这种表示,在他此阶段的谈话中,几乎比比皆是。这是他出尔反尔等许多作为唯一合理的解释。当时的朝鲜史料中,认为此时的康熙皇帝处事特别颠三倒四,甚至殴曳大学士马齐,几近疯狂。当时,康熙接近六十岁,不知是否和更年期综合征有关,使他显得很乖戾,对身边的人和权力特别神经过敏。
权力这玩意儿,还真的是可以让人丧心病狂。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皇帝下令第二次立胤礽为太子。他的理由是,太子以前被诅咒,迷失了本性,如今疯病已经痊愈。他召集来几位亲王和满洲大臣,告诉他们说:自己梦见孝庄太皇太后了,太皇太后的神情特别闷闷不乐,与平时大不一样。太皇太后是因为太子被冤来给我托梦的。而且,那天抓太子时天色突然变暗,那时,我就觉得什么地方不对。现在,太子的病好了,是我的福气,也是诸臣的福气。因此,复立为太子殿下。
在后来的岁月里,皇帝采用了盯人战术——他自己走到哪儿,就把太子殿下带到哪儿,一天十几个小时,不让太子离开自己的身边。在三年半时间里,大部分时间就是这样度过的。这哪里还是生活,根本就是苦役,对双方都是绝对的苦役。终于,在这种苦不堪言的境地中,皇帝累了,而太子殿下则已经不仅仅是累。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帝从热河匆匆返回北京,驻于畅春园。在他的命令下,太子殿下和诸皇子匆匆进入澹宁居。康熙开口便宣布:皇太子胤礽狂疾未除,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遂第二次废黜太子。
朝鲜史料记录说:太子殿下被皇帝每天拘在身边,痛苦不堪。他想象着弟弟们在外面的诸般快乐,常感自己生不如死。后来,好不容易皇帝到承德避暑去了,太子殿下全面自由,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派遣诸路人马,分赴一十三省富饶之地,为他勒索钱财,搜寻美丽女子。稍不如意,便找借口将令他不开心的官员罢官去职。最后,“上至内阁,下至部院,随事请托,必徇其私而后已”。(《李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十二月癸酉)
据说,太子殿下经常对亲近的人说:古今天下难道有四十年的太子吗?的确,他说出了一个事实。而康熙皇帝也实在不想要他这个四十年的太子了。于是,皇帝将那些曾经接受太子托付,为他徇私帮忙的部院重臣一一抓进监狱,以极端严酷的刑罚惩治被认为阿附太子的重臣,如刑部尚书齐世武的身体被用大铁钉钉在墙上、呼号数日而死等等。然后,康熙再一次把太子殿下幽禁起来,他说:前一次废太子时,自己气恨异常,这一次,则是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而已。
很难想象,他怎么还笑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