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密支那之一
1944年雨季旱季之交,中国远征军开始发动对密支那的攻击,在密支那的郊区和日军展开激战。密支那之战,是目前很多人缺乏了解的一场战争,因为它发生在远离中国的缅甸境内。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讲述抗日战争时将其列为每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内容,这说明了它的价值。为了能够更圆满地讲述这场战争,笔者采访了《中国骑兵》和《战场上的蒲公英》的作者王外马甲。
作为一名自幼受远征军老战士熏陶的作家,他的描述,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此战的全貌。
1944年5月,远征军新编30师和新编38师部队向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发起攻击。我们或许要问,远征军为什么选择在5月这个时候发动进攻呢?为什么选择一定要攻击密支那呢?
先说攻击密支那的原因。这是因为当时云南的第二期远征军已经做好向滇西腾越这个方向进攻的准备。密支那是日军在缅北的中心,是最适合防守的一个重镇,也是缅北最重要的军事支撑点,等于说如果拿下密支那,就把缅甸北部的主导权拿到手了。
什么叫缅北呢?从缅甸的传统历史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虽然把缅甸说成缅北缅南,实际上更正规的称呼应该是上缅甸下缅甸。它是以曼德勒为界限,缅甸人自己都这样说。上缅甸是什么概念呢?上缅甸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在明朝以前在这里都实施过直接有效的管制。第二个特点是,上缅甸即使在二战那个时候也是以掸邦为主要管理统治民族的,而掸邦就是我们中国的傣族,它对中国人的支持度和情感度,以及中国对它的理解度跟下缅甸不同。
下缅甸在历史上就是另外一个国家,英国人在同意驻印远征军对缅甸作战时,英国人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他也是希望中国多在上缅甸作战,而尽量不要进入下缅甸。他认为以仰光为中心的下缅甸是殖民统治的基本地盘,正因为如此,对上缅甸,也就是缅北的日军攻击的抵抗基本上落在了中国军队的身上。中国军人如果要看哪里是上缅甸军事支撑最主要一点,密支那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主力部队新38师和新30师重点攻击目标。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在5月初或者5月中旬发动进攻缅甸密支那的作战呢?从胡康河谷战区到密支那要穿越丛林,穿越原始丛林。在雨季穿越原始丛林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新38师和远征军选择在这个时候穿越,是不是因为不了解地理情况呢?不是的,恰恰是因为这个地理环境和这个时间对他们有着太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新38师。在这之前,1942年新38师曾经来过缅甸。到1944年,大部分到达印度的远征军还没有能够有机会回国,已经在印度待了两年,他们当时从缅甸推进到印度的时间恰好是1942年5月。5月这个时间段是印度雨季和旱季之交,是一年旱季的终结,也是一年雨季的开始。印度和缅甸之间是原始森林,除了植被特别茂密以外,地质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这种原始森林的土壤不是一般的土壤,而是沙石地质,地表层是沙石,下面是石灰岩质的。石灰岩质的地质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一旦雨季来的时候,它会随着雨水冲刷,立即出现很多沟壑,出现大小不一的河流,而这在旱季根本见不到。其次,它会造成山体滑坡塌方。远征军1942年是以败退状况通过野人山的。在这个原始森林中间牺牲很多的战友和军官。正是因为这些大山阻挡,使得他们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困境,此后两年都无法返回中国。驻印军新38师1942年是败退离开缅北的,他们出征时,中国人称他们为“百年来第一次出国征战的劲旅”,而第一次出国征战的劲旅居然败得连回国的机会都没有,使得自尊心很强的远征军将领感觉到莫大的耻辱。如孙立人、廖耀湘,他们都是性格很刚烈的,而且这个时候他们获得新的名称叫做“驻印军”,在很多的“驻印军”军官里头是很讨厌这个名称的,这名称没有一点中国的痕迹,给人感觉仿佛是印度雇佣军。
反攻密支那地面路线图
缅北日军破坏铁路,试图阻止中国军队的反攻,但在中美工兵的努力下很快修复,缅北百姓也受益。
他们很想用自己的战绩打一场漂亮的攻击战,获得胜利,当然的选择是打缅甸,从缅甸的地盘上返回中国。他们要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中国。而这个时间,当然最好在他们败退的同一个时间段上,也就是5月。
当然,从军事角度上来讲,5月发起攻击,军事上是有突然性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野人山地理环境如此恶劣,日军也断然想不到远征军会在这个时候展开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了使军事行动具有更大的突然性,兵家永远无所不用其极。对密支那来讲,第一步进攻首先攻击目标是密支那的机场。密支那的日军从1942年到1944年这段时间,始终没让中国军队忘记密支那是一个空中要塞——密支那机场有日本航空兵的精锐。这两年间给人们的印象是密支那和机场联系在一起的,日军起飞的飞机一直在拦劫中美混合航空队、美国第10航空队以及中华航空公司飞跃驼峰航线的运输机。
我们知道,驼峰航线有一个称号叫做“铝谷”,它的损失量使其成为二次大战期间,三个长距离飞行当中损失最大的一支航线。美国人在评价驼峰航线时曾经有一句话,如果说有一支盟国之间运输飞行的航线,它的死亡率超过了太平洋空战,那么这个航线的名字就叫做“驼峰航线”。这个驼峰航线的飞机比英国、美国轰炸德国本土,包括在太平洋上空的空战损失更大,而造成这个损失的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密支那机场里的日本战斗机。因为日本航空兵就在这个航线的中间位置上,因此,中国的军队驻印军觉得打密支那首先要夺取密支那机场,不仅作为战役起端,也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攻击目标。因此派出两路部队,一路部队是新38师的一个团,从地面穿越丛林,穿越野人山,预计用十天的时间穿越野人山。
奇袭密支那离不开正面配合,这是正面胡康—孟拱河谷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弹药。
这个计划令人觉得十分具有挑战性。我们要知道,1942年5月,当远征军败退时,也是这么一个计划,十天的时间穿越野人山,结果他们走了多久呢?走了两个多月都没走出来,伤亡很大。这一次,他们依然决定用十天的时间穿越野人山,结果如何?他们这支部队用七天就穿越过去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今日的驻印远征军和昔日的远征军,从素质素养以及对地理地形的熟悉程度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它已经成为真正能够出国征战的劲旅了。七天之后他们出现在密支那机场,而且很迅速地夺取了密支那机场。
登机开赴密支那
等待空降密支那的中国新30师部队
并且在这个时候,迎接他们的第一支援军从空而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机降方式投入战场的部队是新30师第5团,空降在密支那机场。
这两个师两支劲旅汇合在一块,拉开了密支那作战的序幕。我们会发现,这两支部队都没有直接的战斗机掩护。按理说,机降作战应该是大批的战斗机要制空,才有可能实现机降或者伞降,但是在这里没有出现战斗机的身影,原因是什么呢?
事实上,在1944年5月对密支那发动反击之前,驻印军包括昆明方面的飞虎队总部都知道,密支那机场事实上是没有飞机的。当时驼峰有南北两条航线,北边比南边要多绕800到1200公里,南边只有400多公里,按道理来说,大家肯定愿意飞南边快,但是越靠南受到日军密支那机场飞机截击的可能性越大。向北,日军拦劫的机会少,但是,越往北气候条件越差,越容易撞山,需要在山谷飞行,所以南北各有利弊。不过,一般的飞行员还是选择绕北的航线。
中美混合航空队有一个机组,机长是美国人,报务员和领航员是中国人,一次飞舵峰航线时在飞机上聊,好长时间没有日军飞机来拦劫了。中国的报务员就说,肯定是到别的航线作战,顾不上我们了。而美国的飞行员直接提出很惊人的论断,日军这些飞机肯定已经都撤走了,他们现在在太平洋那里已经打得顾不过来,把所有的飞机调过去了。中国飞行员死活不肯相信,两人就在飞机上发生了争执,本来争一争就算了,但美国的飞行员本来就是招聘来的二杆子,有性格,为钱开飞机的,一犟起来,说我们俩打赌,就把飞机一开就开到密支那机场上空了。
密支那战斗中美军战斗机正在装填弹药,它们在这次战斗中主要用于支持地面攻击。
领航员发现他把飞机开到密支那机场上空,很后悔打这个赌,赌输了固然要给钱,如果赌赢了一定要丢命,输赢都划不来。这时候已经没办法了,飞到机场上,居然飞了两个来回,发现机场没有任何一架飞机起飞拦劫,他们很开心地飞回去了。为了显示自己胆大,他们把打赌的事情在俱乐部里讲了,讲了以后马上就传到了飞虎队。
飞虎队总部也在昆明,我去过那个楼,那栋楼是一栋洋楼,原来云南农学院一个老师宿舍。当时住的全是飞行员,飞虎队俱乐部、第4航空队飞行员都住在那里。
一讲以后,大家都知道密支那机场上已经没有日军飞机了。从那天开始,驼峰航线的飞机开始都飞南线了。
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30师选择用机降的方式直接降落密支那机场,不需要掩护。当时他们给人一个感觉,这说的是机降机场给地面的感觉——飞机降下来了,机降下来不是一个团,起码是一个师,包括有很多记载到现在依然认为,新30师整个机降密支那机场。
因为那时候飞机机降作战,满载士兵按规定每架飞机不能超过22个人,所以机降作战当中新30师是严格遵循美军机降条件的:一个团,22个人一架。因为需要很多架飞机装这个团的人,给人的感觉是降下来一个师。在这里会感到一个疑问,既然周围的人,包括新38师的人本来不知道一架飞机装多少人,没见过机降作战,怎么知道那么多飞机起码装了一个师呢?因为他也见过飞机装人到印度,只是不是作战,装的是谁呢?见到的还是新30师。
新30师是什么样的部队呢?这从新38师和新30师的区别中可以看出:新38师是一支抗战之初就成立的老牌王牌部队,孙立人是他们的师长,1942年远征军第一次作战,新38师已经作为主力参战了。和它搭档的新30师呢,新38师参加远征军已经打仗了,新30师还没有建立,它是由一些各地补充选拔出来的新兵组成的一支特殊的部队。
为什么特殊呢?就是因为选拔这些人的时候,目的就是让他们到印度接受美式训练,成立一支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部队。
当时选拔这些新兵没有标准,什么叫做先进部队,怎样选拔,各地的新兵处都没有概念,请示上级,上级想了半天直接告诉新兵处的人,按选炮兵标准选拔新兵,你认为能当好炮兵的都选到这儿来,实际上是是送到缅甸。新30师的兵实际上是一群炮兵的苗子。
炮兵苗子有两个特点:第一体力必须得好,必须身体强壮;第二至少应该懂一点数学。至少能算得过来账,脑子不能太笨,所以,它是以年轻学生为主的一个部队,而体力又必须好的话,必须不是太瘦弱的学生,因此农家贫困子弟的学生比例相当高。这批人人生第一次坐上飞机,就到了印度。
落入中国军队之手的密支那机场,可见战斗中被击毁的美式运输机。
但是他们真正上飞机去印度的时候,虽然是炮兵的苗子或者美式训练新式军队的苗子,毕竟还是农民还是老百姓,所以闹了很多笑话。
他们坐飞机的时候,飞机飞得很高,必然就冷,运输机是四面透风的,这些傻小子在没人管的情况下,因为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于是决定自己给自己取暖。他们发现边上有很多的空木头箱子,就把木头箱子拆了,居然在机舱点起火,在飞机上烤起火来,顿时觉得很暖和。
前面的机组人员发现后面有烟味,回头一看居然在烤火,顿时大怒,就冲过来,拿个木棍教训他们,把火灭掉,就在这时,他突然看了一堆物品,丢下棍子就跑了。
原来,他发现好多弹药,破损的手榴弹、破损的子弹,丢在那里。原来是空投时发现破损,准备带回去的武器装备。出现破损的弹药比不出现破损的弹药更加危险,这些人居然在旁边烤火,真是令人恐惧,幸而没有出事。
这一群新兵来到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按照美军制定的机降兵作战的标准,一架飞机坐22个人。
顺便说一句,他们为什么需要烤火呢?因为这些兵全穿的是短裤、单衣服,当时军方认为去接受美国训练,有吃有喝,发军服,让他们穿得都很单薄。
这批新兵到缅甸的时候,像塞沙丁鱼一样,塞得越多越好。对于新38师来说,看到一群人从天而降,并不是第一次。只不过印度的机场,那么多飞机空降下来那么多官兵,不管是一个团还是一个师,都是第一次。
当新38师这个团穿越丛林到达密支那机场,他们看到新30师的人再度从天而降,飞机数量差不多,自然觉得还是一个师。所以,从新38师报出来的所有战果所有情况,都是报新30师整师到达密支那。事实上,到密支那的只是新30师第5团。
既然部队已经到达,就要看密支那怎么打。
密支那敌人有多少呢?我的记忆中,是两支部队分属于不同的师团。在密支那市区以及靠南的位置,是第56师团一部;在密支那的北部是第18师团一部。
当时日军的部队是这种情况:当中国军队开始进攻密支那时,实际上密支那的守军是丸山房安大佐所率领第118联队的一部分,相当于一个大队加上两个中队再加炮兵中队,这个部队基本上没有部署在市内,大部分分散在周围地区。
这是因为周围地区渗透进了中国雇佣当地的山头人,也就是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的游击队,他们在当地活动,不断袭击日军,让日军非常恼火,于是日军把主力部队派出去清剿,市区所留的兵不多。密支那守军和中国远征军发生战斗之后,因为第18师团主力被新38师主力和新22师主力迟滞在孟拱河谷,不得不请求第56师团前来增援。
第56师团从云南方向派兵支援,由师团步兵指挥官水上援藏少将率领一支部队赶来增援密支那,所以在密支那出现了第38师团第56师团各有一支部队驻守的情况,这在后来给日军带来战斗技术上的混乱——水上援藏少将是最高的指挥官,但是密支那地区兵力最多的还是丸山房安大佐,一个官职高,一个实力强,双方不得不妥协为一个特殊的均衡。
对中国远征军来讲,交手之后立即感觉到的是对方有两支部队,这一点他们已经非常习惯了,多少年来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日本的部队经常把不同番号的部队揉在一块,在相邻的地方作战。这种与友军不分的情况,对中国军队来说,是很不习惯的事情;对日军来说,往往会变成军事竞赛。
另外,第56师团和第18师团对于远征军来讲,都是老熟人。从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时,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一开始就是主力师团。中国远征军在两三年前第一次交手的部队,也是这两个师团。这真是老仇人相见,同时能在一个地方打到这两个老仇人,对于任何一个军人来讲都是很向往的事。
作战过程中,日军这两支部队给远征军留下相同的印象就是顽固和顽强,又有不同的作战特点,他们以不同方式的顽强给中国士兵留下不同的印象。
首先密支那以北就是一个丛林,日军第18师团第118联队主力把阵地修在了丛林间,攻打它的中国军队新30师说实话从来没有遇到过丛林中的阵地。他们不知道丛林中间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结果给他们的第一轮打击都是来自于树上。
树上的打击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这个子弹射击是立体的,下雨一样的感觉,你会发现自己即使卧倒,依然处于被攻击之中,一点找不到安全的角落,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钻到土里头。遭到沉重打击的新30师很快就退出来了,退出来之后,再经过观察发现,日军官兵都是在树上的,打我方便,其实进攻的人打他也方便。当时,新30师的火力装备已经远远超过日军,于是调来炮兵攻击,远程重火力首先就对着树打,逐个火力点进攻,无论什么树,先猛打一通,树叶基本上打光的情况,才放过这棵树。打来打去,好长时间树上老有还击,即使不还击,也看不到人掉下来。中国当兵的很奇怪,战斗结束上去看,才发现每个日本兵让别人把自己绑在树上,很多人把枪绑在胳膊上,只要有气,只要没有断气,至少可以实现向下开枪。
这支部队一直到所有的士兵基本打光,才丢失了阵地。几乎没有抓到俘虏的,日军在阵地上人员全部打光的情况下,才丢失了密支那外围的阵地。中国远征军接着投入密支那市区作战,对手主要是第56师团部队。
第56师团这支部队和远征军作战主要依靠碉堡和工事,碉堡工事相互掩护和封锁是非常严密的,而且同样顽强。
在这种情况下,远征军被迫采取坑道作战的方式。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坑道作战方式往往是出现在后面的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打国民党时用的方法,我没想到远征军最早在缅甸居然就用这个打日本。他们把坑道一直挖到了日军主碉堡跟前,许多兵用长竹杆挑着手榴弹塞到日本兵的碉堡枪眼里头,把碉堡破坏了。但日军依然顽强据守,从不轻易放弃阵地。
日军这种顽强给远征军士兵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但是他们也知道,当时这批日军都有一个口号,就是我们不能丢失密支那,我们丢了密支那,我们前面的人都会完蛋。密支那前面是滇西,是腾越,当年侵入云南的日军部队也是第56师和第18师团。如前面所述,密支那是北缅甸的重镇,把密支那拿下来之后,事实上正像日军说的,他们前面的人都要被打死了,腾越、松山、龙陵处处“玉碎”,很少跑回来的。在整个缅甸作战中间,密支那的夺取相当于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拿下密支那,上缅甸就是远征军的了,不仅是我们自己感觉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盟友也能感觉到这一点。
大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英国人也知道这一点,我们拿下了密支那,上缅甸就是中国军队的了。同样,上缅甸是中国军队的,同样预示着一个可能性,下缅甸也有可能是中国军队的。因为这支中国军队展现出来的作战能力让日军大吃一惊,日军对新军的印象发生了突变,和以往部队印象是不一样的,它的战斗力和所带来的士气,使得英国人也吃了一惊。吃了一惊之后,英国人第一个反应,这支部队如果让他这样打下去,这么多部队这么打下去,上缅甸指日可待,下缅甸也会是这支部队的。下缅甸是仰光为中心,上缅甸是山区;下缅甸是粮食产区,也是英国控制的传统地域。关于上缅甸,英方有可能和中国合作,而在下缅甸绝对不会和中国合作。这种情况下他们划了一条线,不让中国军队过曼德勒,攻击线到这里为止。这时候我们国内正遭到日军的猛烈攻击,连贵州的独山都丢了,重庆面临很大的危险,于是远征军分出一部分回国参战。密支那胜利之后,新6军就先回国了。我们知道,1945年日军投降时,新6军就是在国内的。
新一军在缅北作战时间更长一些,但是最后也是回到国内。新30师这支部队严格来说在印度组建,第一次作战在缅甸,颇为洋气,作战方式是坐飞机。因为是机降密支那机场,他们是坐着飞机,进入战场的。而且这次进入战场,给人一个感觉——他们很像伞兵。当然他们不是伞兵,他们是陆军,但是这一降导致了我们国家国民党军队第一支伞兵的正式建立。为什么呢?他的机降方式,第一次以实战的方式,类似于伞兵的实战方式机降以后,在客观上刺激了驻印军,要建立一支伞兵的愿望。
为什么促进了伞兵的建立?密支那机降调兵的迅捷方式,给驻印军指挥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训练了半天,最优秀的第38师穿越丛林,也要走七天,但是我们的机降部队几小时直接就到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建立一支真正的伞兵,这个部队就更不得了。因此在这个时候,既然驻印军是美军训练出来的,中国远征军指挥官向美军的指挥官提出了建立一支伞兵的要求。
恰好在密支那战役之后,美军的指挥官换人了。原来指挥官是史迪威,史迪威比较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特点,凡是史迪威自己想出来或者启发他想出来的东西,史迪威是有可能答应的。但是你想好了告诉史迪威的,向史迪威提出要求的东西,史迪威多半是不会答应的。所以蒋介石经常把他想好的东西告诉史迪威,史迪威基本上是不答应的。而很多人,包括周恩来等共产党的一些人是启发史迪威那样想,史迪威往往会答应,这是史迪威个人性格中间的一个特点。
这件事我们想好了告诉史迪威,如果是史迪威的话,他绝对不会答应的。但是换了一个人,史迪威走了,换了魏德迈。
魏德迈原来是史迪威的参谋长。他这个人一是新来,要和大家建立更好的关系;第二个他不像史迪威那么犟。中国人向魏德迈提出来要建立一支伞兵,他立刻说这是一件好事,从军事上、政治上都是一件好事,有没有可能实现呢?想建立一支伞兵,关键是到底有没有伞兵装备呢?他就打听了一下,还真有。不过不是给中国的,是给印度的。英国的总司令、英国驻印度司令跟麦克阿瑟要了伞兵的装备。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是有空降兵部队的,太平洋战场有空降第7师、第11师。仿效这样的部队美国给印度准备装备,建立伞兵。这批装备运过来之后,印度人做事不像中国人,他慢吞吞成立一个司令部之后再成立学校,把人训练之后再说。装备放在一个地方,是闲在那里的。于是这个装备,谁先用都可以的。心里有这个谱之后,美方就答应了郑洞国建立一支伞兵部队。
郑洞国立即开始筹备这件事,可是中间出问题了。魏德迈在昆明,因为总部在昆明,参加一个舞会,碰到另一个前任远征军的指挥官,现在在昆明担任防卫司令的杜聿明,他是第一次远征军的副总司令。杜聿明也知道远征军搞伞兵的事,杜聿明就给魏德迈说,你们有没有装备,我有支伞兵部队,有多大规模,我已经练了多久了,等等,现在就是苦于没装备。魏德迈非常惊喜,中国人做事真快,我们刚刚开始谈,这边已经编制好,营地有了,已经训练了。
事实上,杜聿明说的和魏德迈想的是两码事。杜聿明说的是,他确实有一支伞兵部队。他是很新潮的人,他听说德国的伞机战后很受启发,就想我是不是能搞一个?他当时没有把降落伞想得那么复杂,认为就是一个伞,跳下去。于是调了两个营的人训练,练的时候叫做鸿翔部队,他们想不到伞是什么样子,想成了滑翔机,于是叫鸿翔部队。这些人也不知道练什么好,中国人教中国人,谁也没见过伞兵,练爬绳子,练特种兵课目,练了一两年谁也没见过伞,也不知道伞兵作战怎么回事。
现在,杜聿明对魏德迈说伞兵的事,说有一支伞兵部队,已经练了好几年了。魏德迈很高兴,就说给你一些装备。杜聿明非常聪明,上一句话听完下一句话立刻明白,有一批装备,一定不少。他马上面不改色表示感谢之后,转过身下达命令扩大这支部队,在一夜之间将其扩了十倍。当时昆明各大学校杜聿明系统、第五系统所属和相关的部门兵营都出现招兵广告,说有什么样条件的人赶快过来,很多新5军系统的精锐到伞兵部队当了伞兵。而且魏德迈为了训练指导作战,就马上组建了一批新的顾问人员,有来自陈纳德飞虎队的,有来自美国伞兵部队的,两百多人的一个顾问团进驻,中国第一支伞兵部队就建立起来了。
然而,驻印军就郁闷了,美国人只有一套东西,不能从印度拿两套来。现在印度人恼了,我们伞兵的装备呢?给了中国人了。而驻印军也气了,本来我忽悠了半天,怎么杜聿明拿跑了,只有这一套装备,结果就使得建立伞兵的设想起源于驻印军的作战,结果变成杜聿明组建了伞兵直系部队。
密支那战役后期,新50师也投入战斗,这是师长潘毓昆和史迪威讨论作战方案。
郑洞国、史迪威、苏尔特在密支那前线。
中美将领在密支那讨论反击丛林中的日军
从历史角度来讲,就出现很奇怪的情况,很多人坚持认为,中国伞兵的第一次作战在缅甸,事实上密支那不是中国伞兵第一次作战,机降的这些人根本不是伞兵。中国真正的伞兵是起源于缅甸作战,但从来没有在缅甸打过仗,他们开始对日作战是在国内。杜聿明和远征军有这样的渊源,所以很多人以为伞兵产生于远征军。其实伞兵这些人当过远征军,但伞兵毕竟不是远征军。
我们只能说,密支那作战造成这样一个契机,间接导致了中国伞兵提前出现。
新30师是坐着飞机走向第一个战场的,同样也是坐着飞机走向最后一个战场的。值得荣耀的是,他们第一次走向战场,走向了对外抗敌的战场,但是最后一次走向战场飞到东北,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在采访王外马甲先生的同时,听到了另外一个故事,他正在写一篇关于远征军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讲,第一批远征军的一个老兵怎样在所有战友一个个倒下的情况下,走回中国的。而密支那的部队,已经具备了坐上飞机往返中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