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尝将冷眼观螃蟹 最险恶的地形
1944年7月,太平洋舰队陆战司令部得以成立,美国海军陆战队终于有了独立的最高指挥机构。陆战司令部下辖第三两栖军(即原第一两栖军)、第五两栖军,在马里亚纳战役中,第五两栖军负责占领塞班岛、提尼安岛,第三两栖军则出兵关岛。
按照预定计划,塞班岛登陆后的第三天,第三两栖军就要突击关岛。小泽部队的突然出现,让斯普鲁恩斯改变决定,暂不进攻关岛。
原计划只好推迟,而且一拖就是好几个星期。第三两栖军所属的陆战三师、陆战暂编第一旅不得不坐在拥挤不堪的运输船里,长时间漫无目的地在关岛附近海域绕圈子。
在热带阳光的暴晒下,几乎每个人身上都起了痱子。为了改善陆战队的生活条件,运输舰队只好中途在一些海岛上抛锚,以便把官兵分批送上岛,让他们能够换换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想法是好的,可是那些海岛实在太小,每次只能让少数人上岸,上了岸之后除了看海,就是看人,同样超级无聊!
陆战队的士气落到了最低谷,不过到正式开战前,他们的士气又重新高涨起来——仅能够登岸打仗这一条,就足以振奋小伙子们的精神。
与塞班岛和提尼安岛不同,登陆关岛是美国人收复自己的失地,但直到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这座岛屿并不是很重视,导致第三两栖军军长盖格少将手中严重缺乏当地的情报资料。
空中摄影是弥补这一缺憾的重要手段,然而,因受云层阻碍,实施起来并不理想。苦无良策之际,还是日本人帮了忙——关岛守军受塞班岛的斋藤节制,在美军从塞班岛缴获的大量日方文件中,诸如斋藤对关岛下达的作战命令,关岛守军的防务部署等等,一应俱全。
计划推迟有推迟的好处,不仅情报有了着落,炮火支援也更为充分。支援舰队的指挥官对盖格说:“我的目标是使部队攻上岸并站住脚,所以你只要告诉我,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会照办。”
盖格需要他做的,自然是清除所有登陆障碍。支援舰队的炮击持续了将近两个星期,从总的时间上来算,超过了提尼安岛,是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炮击时间最长的一次。落到关岛的炮弹达到了饱和程度,甚至于日本兵走到哪里,炮弹就跟到哪里。在美军正式登陆前,岛上所有暴露地带的日军火炮阵地以及绝大多数重型火炮,都已被摧毁。
另一个障碍来自于水下。三支水下爆破队连续三个晚上放置炸药,炸掉了登陆海滩附近的木框和电缆笼,那里面装的不是礁石就是水泥,若留在水下,任何登陆艇和履带车都难以通过。
1944年7月21日清晨,陆战三师冲上了关岛北面的阿桑滩头,他们一眼就看到了水下爆破队留下的“欢迎海军陆战队”的标语。
阿桑滩头的礁盘很宽,只有履带车才能快速通过,所以陆战三师主要使用履带车往返接送登陆部队,有的履带车还把坦克登陆艇顶至礁盘,然后让坦克自己上岸。
登陆滩头时,陆战三师遇到的抵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午刚过,全师三个团两万多名官兵以及武器、坦克都已成功登陆,可是在向内陆推进时,情况突然变得糟糕起来。
关岛地形与塞班岛相似,进入内陆,全是峰脊锐利如剃刀背的高山峻岭,低地也是支离破碎,坑坑洼洼。后来时任陆战队总司令的范德格里夫特中将前来视察时,曾经评价道:“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险恶的地形。”
驻守关岛的日本陆军主力是第29师团,也就是提尼安岛绪方联队所属的那个日军师团,战斗力很强,此外,还有海军守备队,加起来总数达到1.85万人。在关岛司令官兼第29师团长高品彪中将的统一指挥下,日军居高临下,用迫击炮和机关枪进行射击,美军的战斗变得极为困难。尤其是左翼的陆战三团,面对的地形最为险恶,日军兵力也最为强大和集中,这使他们不但死伤惨重,而且进展缓慢,一直到黑夜降临,仍然被限制在滩头上无法前进。
黑夜并不意味着可以休息,那通常就是另一场艰巨战斗的上课铃。这么多交道打下来,几乎每个陆战老兵都已熟悉日本人作战的习惯和心理,知道日军一定会发动夜袭。
此时,陆战队仍挤在狭窄的登陆场上,背靠大海,面朝大山。更为严重的是,除前线各团的预备队外,全师已没有更多的预备队,而在经过长时间的海上漂流及一天的苦战下来,前线部队早已经是死伤枕藉,疲惫不堪,如果高品像斋藤那样孤注一掷地发动自杀式大攻击,不需要多,只消一次,美军便很难稳住滩头阵地了。
不出美军所料,日军果然来夜袭了,但规模并不大。通过连续发射照明弹,陆战三师早早就发现了黑暗掩护下的日本兵,他们有足够时间将其打倒在地。
日军指挥官的脑残和奇葩程度有时令人咋舌,这边日军的打算是放长线钓大鱼,指望美军把所有东西都搬上岸后,再一网打尽——要是他们知道自己这个企图永远不可能实现,大概就只好自插双目了。
天一亮,陆战三师的三个团继续猛打猛冲,居中的第21团、右翼的第九团均获得较大进展,就连一度停滞的陆战三团在经过连续增援后,也终于以仰攻方式占领控制滩头的高地。
日军的前沿防线之所以遭到迅速突破,缘于他们没有把重火力充分组织起来。攻上山岭的美军在日军阵地上发现了150毫米榴弹炮和8英寸巨炮,这些炮击中幸存下来的巨炮都完好无损,然而可能是因为缺乏炮弹,从始至终都没有发炮射击。
向美军攻击的主要是迫击炮。陆战队每翻过一座山头进入谷地时,马上就会发现在下一座山头的反斜面上,有许多迫击炮在向谷地射击。
迫击炮多,并不说明就猛。日军炮兵的标准作战模式,不是以连为作战单位,而是以炮为作战单位,每门炮都有各自独立的观测人员,作战时也向各自的目标进行射击,结果迫击炮虽然在局部会给美军造成杀伤,整体上却如同一群乱哄哄的苍蝇,难以形成合力和效果。
随着战线的扩大,美军在兵力上显得越来越单薄,陆战三师师部向上级请求增加兵力,但盖格没有同意调拨军预备队。
在无兵可援的情况下,战斗难度却一点儿没有降低,登陆后整整四天,陆战三师一直处于苦战之中,前线部队在筋疲力尽的同时,伤亡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能支撑下去,师部把滩头所有可调用的人员,包括工兵、工程人员都组织起来,乘着黑夜进行增援,以填补兵力单薄的防线。
至7月25日,美军终于迫近预定的阵地线,在这一距离范围内,日军不能对登陆场构成任何威胁。也就在这天晚上的下半夜起,日军开始不停地使用照明弹。陆战队对此十分困惑,因为之前使用照明弹,防止日军夜袭的都是美军,难道是他们也怕美军夜袭?
在美国人的眼中,日军的思维本来就怪里怪气,可即便以这种标准来衡量,那天晚上的情景仍然令人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