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向地狱发起攻击 最大号的日本佬
守备贝里琉岛的日军主力为第14师团,下辖第二联队和第15联队第三大队,加上海军守备队、劳工、地勤人员,总数确实只有一万多人,数量上与美军掌握的情况出入不大,但作为从中国东北抽出的关东军,日本仅剩的精锐部队之一,第14师团的兵员经过精挑细选,且有许多参加过侵华战争的老兵,整体战斗力很强。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当时的日本人普通个儿矮,然而第14师团却有一些身高超过一米八的大块头兵,后来与之交战的美军士兵称他们是自己生平见过的“最大号的日本佬”。
应该说,如果仅仅如此,其实并不可怕,在马里亚纳战役中,驻于提尼安岛、关岛的第29师团还不是被美军陆战队三下五除二地铲掉了,可怕的是日军战术思维的改变。
从瓜岛战役到马里亚纳战役,日军防守时往往不顾美军优势火力,一味猛打猛冲,结果却导致一败再败。随着马里亚纳战役结束,日军大本营终于痛定思痛,在战术上做出了调整,决定采取纵深防御、坑道工事的策略,和美军大打消耗战。
收到大本营所谓的“7月指示”后,第14师团长井上贞卫中将对部下说:“胜利取决于我们能否汲取最近几次战役,特别是塞班岛之战的教训。美国人全靠他们的物质力量取胜,如果我们能用物质力量打败他们的话,那将使他们受到难以想象的震动。”
第一次,在日军的动员中,“物质力量”取代了“精神力量”和武士道,这意味着一个相当大的改变。
井上专门制订了作战方案,但在美军登陆时,他已经到别的地方视察去了,接替井上任岛上最高指挥官的是第二联队队长中川州男大佐。中川曾参与侵华战争,后进入陆军大学深造,具备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战术素养,井上不在岛上,便由他来对作战方案进行实施和检验。
按照新的作战方案,每个日本兵都被要求固守在岩洞里和峭壁上,凭借险要地势和错综复杂的防御工事进行防守。这使先前子弹可以从岛上对穿的计算完全落空,因为当美军在地面作战的时候,日军却大多躲在地下或暗藏工事内——那些工事都经过良好的伪装,与天然地形简直难以区分,甚至当美军士兵走到枪眼跟前时,都无法发现它们的存在。
要说中川在指挥上有什么问题,就是他犯了日军的一个通病,即不善于集中使用火炮,火炮都是各打各的,否则的话,暗礁和滩头都将成为美军难以逾越的一道天险。
即便如此,火炮阻击还是使美军蒙受了很大损失,炮弹在整个海岸线上激起大大小小的水柱,珊瑚碎片被炸得满天飞舞。停泊于海上的指挥艇也遭到了炮击,炮弹接连飞来,令小艇上的指挥官们大惊失色,好在连发的三发炮弹一发都没命中目标,全从小艇上方掠过,在艇后爆炸了。
度过重重劫难,美军终于迎来转机。陆战五团的两个营处于登陆队形的中央,离日军的重型火炮最远,以此为突破口,第一波陆战队员陆续登上了滩头。
随着一声令下,第二波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沿着运输舰的栏杆,分别走向指定位置,他们看到从岸边返回的登陆艇上多数已载满伤兵。伤兵一上大船,这些士兵即纷纷从网梯上爬了下去,然后再从登陆艇转移到履带车上去。
参加这次战役的陆战队员里面,除莱基一类的老兵外,还有许多新兵,比如五团三营K连的迫击炮手、外号“大锤”的斯莱奇,他当时就在第二波的队列里。
这是斯莱奇加入陆战一师以来的第一场战役。相比当年登上瓜岛的莱基,现在的斯莱奇更为紧张,因为这时岸上的战斗已提前进入白热化,各种武器的声音响成一片,以至于他和队友说话时,必须大声喊叫对方才能听得见。
履带车还停在水面空转,以等待向海滩进发的信号。这种等待让斯莱奇这样的新兵倍受煎熬,仿佛比几辈子还要长,随着紧张气氛的持续升级,他冒出了一身冷汗,胃部也随之收缩成一团,甚至连咽口唾沫都觉得困难了。
等待时间的延长,缘于原先的履带车已经不够用了,得重新组织和分配。
直到看见第二拨的海军信号兵朝海滩方向挥动旗帜,履带车的驾驶员发动引擎,斯莱奇才感到了一种“疯狂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