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拖了很久的书稿终于可以出版,这无疑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
对于“同意问题”的思考已经持续了近十年,但遗憾的是,最终出版的书稿仍是浅尝辄止,宏大的研究计划严重缩水,我必须承认自己学识的有限。
如果将2002年就读博士作为立志以学术为业的开端,今年正好十个年头。最初我对学术的理解,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术”,一种建功立业,取得他人认可的工具。很长一段时间,我深陷于成功主义的哲学,以拼凑“学术成果”为己任,希望尽快跻身“成功者”的阵营。但后来我渐渐发现,这种成功之路永远无法带给我真实的满足,因为成功的背后还是新的成功,人永远是成功的奴隶,为了成功,你不得不牺牲许多安身立命的美好价值,成功越多,虚空越多。
学术的重心应该是“学”,而非“术”,学者不应成为术士,真正的学者应该放弃对成功的渴望,应该不为学位、不为抱负、不为职称、不为生计,只为寻求智慧与真理。
一路走来,学问之路中有许多师友值得感谢。我想起了辞世八年的周振想老师,周老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本书的若干内容也曾与周老师探讨。记得在周老师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我曾因发表文章请他帮忙推荐,他欣然同意,但同时告诉我不要太纠结于文章的发表,相比于学术的成功,家庭的幸福更为重要。当时,醉心于功名的我根本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周老师的英年早逝对我有很大触动,我开始思索人生的真正意义。
我还要感谢薛瑞麟和王世洲两位老师。薛老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一直以来都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关怀备至。王老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周老师去世之后,我转入王老师门下,王老师治学的认真与严谨让我动容。本书的不少内容都是在与王老师多次的讨论乃至争论中逐渐形成的。在两位老师身上,我学习到如何去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我慢慢认识到职业可以成为一种呼召,可以不求世人之肯定仍在工作中追求完美。
我还要向为本书提供过帮助的其他诸多师友表示感谢,他们鼓励和建议不仅让本书得以顺利完成,而且也让我感受到污浊的世界中仍然充满爱意。
当然,我更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家庭的关爱始终是我求学问道的动力。
人的一生不过几个十年,其中所矜夸的不过劳苦愁烦,转眼如飞而去。愿我在学问之路中能更深地体悟智慧,一生行走在真理之路。
2012年10月15日于北京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