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说说死亡恐惧 3.越是汲汲于现实利益的人越怕死
一个人越同化于他所在的社会,他的所思所想所做越不超出他所在社会的范畴,他的整个心灵、整个存在就越狭隘。而越是这样,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他的存在就越像一粒尘埃。
把死亡哲学化抓住了死亡恐惧的七寸。但就改变我们的心理结构,让我们变得强大而言,它需要补充。
(1)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死亡的象征物
多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夜。在一个大峡谷半山腰的一间房子里,我和几个人正在烤火聊天。窗外狂风呼啸,屋内的火苗忽明忽暗。话题漫无边际,不知是谁突然扯到了怕死。有一个50岁左右的男人沮丧地承认,平时他看到棺材,都感到特别害怕。
这个情境当时让我大惊失色。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我意识到,我们的死亡恐惧确实有可能非理性到这种地步:从对死亡的害怕,到害怕任何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象征物。它们是棺材、坟墓、花圈,甚至“死亡”“尸体”这类字眼。比如,前面我所说的那个人打电话告诉我他有“不存在的恐惧”,就是不敢直面“死亡”二字。
我相信,当这两个字眼掠过他的脑际时,一种恐惧感会攫住他全身。
但这个人,以及那个50岁左右的男人害怕死亡的象征物的唯一原因其实只是:它们带有阴森恐怖的特征,或和阴森恐怖联系在一起。他们利用想象力,打造了一条把物、字眼和死亡的恐怖图景联系在一起的链条。
需要承认这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太美或太丑、太温馨或太恐怖的事物都具有一种魔力般的力量,可以轻易地绕过我们的智力结构而刺激我们的心理结构,激起狂喜或恐怖的风暴。但是,这是通过观念、通过想象的链条才实现的,假如棺材、花圈不象征死亡,那么,当我们看到它们时,恐怖的情境在我们的心理结构就不会存在。
这意味着,我们对棺材、花圈这类东西的害怕其实是我们自己设计出来的,它们对死亡的象征意义由人赋予。但既然人可以给它们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同样也可以去除它,就是斩断我们把它们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力链条。只要我们在智力结构上把它们当客观的物来看待,在心理结构上就不会被恐惧所袭扰。
(2)训练独自承受黑暗的能力
一个人孤独地处于黑暗中,其实就是置身于虚无的情境中,你会感觉到四周有不明的威胁把你攫住。这种威胁相当于死亡的威胁。如果你鼓起勇气在晚上一个人走到黑暗的林子里或山间静坐半个小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与白天的现实完全不同的情境。当恐惧袭来时,你迫使自己冷静,感受一下这种氛围,会获得难以言喻的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与宇宙交融,可能是独自承受虚无的包围而感触人类的渺小,但只要你不害怕,你就有经验用来减弱死亡恐惧对你的影响,因为你想象中的死后情境,无非是这种黑暗情境的高级版本而已。
(3)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超越自己所生活的社会
越是汲汲于现实利益的人越怕死,这不是巧合。一个人越同化于他所在的社会,他的所思所想所做越不超出他所在社会的范畴,他的整个心灵、整个存在就越狭隘。而越是这样,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他的存在就越像一粒尘埃。
一个牢牢地吸附在“现实”之上的人是一个切断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链条的人,也就是说,是一个拒绝了“永恒”的人。在与死亡的角逐中,在心理上他比那些感觉自己在思想和心理上活在一个前后延伸的时空结构的人,会更早地失败。
这一点很明显,如果我们既不了解历史,也不对未来有所畅想,在心理上我们就会和由时间序列建构的世界失去联系,我们的存在就容易被淹没。一个能够与过去对话的人,一个能够设想未来的人,比一个悬空的人更不怕死,因为他的存在得到了“自然”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