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计 恩威并施随心转 既戴高帽,也加紧箍
如果遇到难服管教之人,如何办?既戴高帽子,又加紧箍不失为一个办法。尤其是面对小人之时。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为人诚实,宽厚仁义,尤以御将有恩而为时人称道,史称“气质淳厚”。其实曹彬对付小人也很有一套办法。
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将,率军征讨南唐,临行前太祖交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接着又问曹彬还有什么要求。曹彬说:“请求皇上恩准,调用将军田钦祚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这一请求弄得部下们莫明其妙,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姓田的既狡猾又贪婪,爱争功名,最讨人嫌的是爱在背后打小报告。这样的人大家躲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把他弄到军中呢?
曹彬事后曾对心腹言明其中的道理:“此番南征,任务艰巨,时间会很长,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我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断进谗言捣乱,很有可能坏了大事,而这个田某就极可能是这样的角色。要防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派他上战场,分他点儿功名,堵住他的嘴;再者还有尚方宝剑嘛,不怕他闹事。”
这样一说,心腹才明白曹彬的深远用意,连称高明。
有君子就有小人,这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对付小人一味躲避不是上策,像曹彬这样将小人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办法。这样,我们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小人钻了空子,拖了后腿。
这里面,曹彬为田钦祚请了个官——戴高帽子是假,而必要时运用尚方宝剑——紧箍,以告诫小人才是真。
在交际中,对那些不服气者也可以如此“优待”:先表扬他的才干,说“只有你才能办成此事,所以只好求你啦”。这样一来,他不办也得办了。
而对于叛逆者,也可以采用这种既戴帽子又上紧箍的方式。最著名的当属诸葛亮七擒孟获了。这里举这个例子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引发深思。
《三国演义》通过“七擒孟获”的故事,把诸葛亮恩威并施、降服人心的策略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又出神入化。
孟获等人在南中地区的叛乱,既破坏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也严重地威胁到蜀汉的政权,妨碍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计划。为了维护蜀国的统一,诸葛亮经过积极准备,在225年,分兵三路,向南中进军。
出兵时,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的建议:这次出征的目的,并不是把那些叛乱分子斩尽杀绝,占领他们的城池,而是要征服当地领袖人物的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服从蜀汉的统治,以后不再发动叛乱。这叫做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诸葛亮出兵不久,南中地区的叛军内部起了变化。雍闿被部下杀死,孟获做了主帅。接着诸葛亮杀高定,破朱褒。这年五月,诸葛亮带领军队渡泸水,追击孟获。
由于孟获在当地百姓中有一定的威望,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服从他的指挥,所以诸葛亮命令不准杀害他,一定要捉活的。孟获见蜀军打了进来,就起兵迎战。蜀将王平跟他对阵,开战不久,王平掉转马头往后撤走,孟获驱兵前进,沿山路追赶。忽然喊声大起,蜀兵从两旁杀出,孟获中了埋伏,只得引兵败退。蜀兵紧紧追赶,活捉孟获。
军士们把孟获押解到大营来见诸葛亮,诸葛亮问孟获:“我们待你不错,你怎么反叛朝廷?现在已被生擒,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接着他亲自带领孟获参观蜀军军营,问孟获:“你看我们的军队怎么样?”孟获一看,蜀军阵营整肃,军纪严明,士气旺盛,心里暗暗佩服,可嘴上并不服气。他说:“我不是被打败的,只是不知虚实,中了你们的埋伏,才被捉的。现在看了你们的军队,也不过如此,真要硬打硬拼,我们是能够取胜的。”诸葛亮笑着说:“既然这样,我放你回去。你整顿好队伍,再来打一仗吧。”说完吩咐士兵们摆上酒席,招待孟获吃了一顿,然后把他放回去。
孟获回去以后,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一连打了七次,被擒七次。最后一次,诸葛亮把孟获的军队引到一个山谷中,截断他们的归路,然后放火烧山。只见满山满谷烈火熊熊,把孟获的将士烧得焦头烂额,叫苦连天,孟获第七次被蜀兵活捉。
孟获又被押解到蜀军营帐。士兵传下诸葛亮的将令说:丞相不愿意再见孟获,下令放孟获回去,让他整顿好人马,再来决一胜负。孟获想了很久说:“七擒七纵,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丞相已经给了我很大的面子,我虽然没有多少知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那样不给丞相面子呢!”说完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丞相天威,我们再也不反叛了!”
诸葛亮很高兴,赶紧把孟获搀扶起来,请他入营帐,设宴招待,最后客客气气地把孟获送出营门,让他回去。
诸葛亮用紧箍一再战胜孟获,一次比一次紧,孟获一次比一次损失大。而同时,每次擒住孟获,诸葛亮都不摘他头上的帽子,而是一直让“大王”这顶帽子戴在他头上,且对孟获以礼相待。最后一次,诸葛亮终于使孟获深受感动,发自内心地臣服于蜀国。这样使得蜀国南部从此之后稳定下来。
在交际中,也不妨借鉴一下诸葛亮的方式,多花一些工夫,让那些与你不睦者在知道你的厉害的前提下,对他施以宽容的恩惠,让他受到感化,真心与自己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