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让孩子来参与我们的生活
我们观察不到、想不到的事物,孩子往往能想到,孩子这种天赋异禀的洞察力让我们觉得非常神奇。不过,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我们只认为鲜艳的色调、奇特的手势或者是高分贝的声音才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有非常强的观察力,可以吸收并消化很多的影像,包括静止的影像、运动的影像,又或者是动物影像、植物影像,甚至可以辨别其中的各种联系。许多我们没有观察和认识到的地方,孩子都能做出足够的反应。
举个例子,一个刚满月的婴儿,出生之后就没有离开过房间,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就见过两个男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叔叔,他们也没有同时出现过。有一天他们同时出现,孩子持续地看了很久,两个人很好奇,让孩子看个够。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孩子内心希望通过自我的观察力来认识的表现。
又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饭店吃饭,饭店里有一张画有许多水果的画正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会做出一边看画,一边吃水果的样子,看到孩子如此的聚精会神,家长就让他大饱眼福,直到孩子觉得看够了才离开。这个家长可谓是个成功的教育家,因为他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了足够的支持。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看到大厅里的芭蕾舞雕像后马上跳起舞来,因为孩子曾经看过别人跳舞,所以看到雕像后就知道那个姿势就是跳舞的动作。
对于自己房间里的特殊东西,孩子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如果把一本不是这个房间的书放在那里,孩子就会问那是什么东西。一个小女孩有一天被带到户外去运动,她发现了墙角里的一块石头,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她每次出门的时候都回去看看这块石头。
通过科学调查发现,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事来满足他们的观察欲望,例如,大人在说话的时候,小孩会目不转睛地观察大人说话时嘴的形状,所以,生活中如果想得到孩子的注意,就不用试图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只要动动嘴唇,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在你身上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孩子的内心在发展,对于语言开始变得敏感,并且想学习,假如把一个四个月的孩子抱到只动嘴唇,却不说话的人旁边,孩子就会非常好奇地观察这个人。很明显孩子能够通过别人嘴唇动作帮助自己学习和模仿语言。
我们大家再来看看年龄比较大的孩子的举动,我以前观察过几位日本的爸爸,他们对于孩子的了解比我们学校的老师更为深刻和理性。有一天,一位日本爸爸带着两岁大的儿子出去散步,儿子突然坐在路边不走了,这位爸爸没有像其他爸爸一样说“快起来!地上很脏!”反而耐心地等待着孩子自己站起来,这位爸爸收起了作为长辈的那种不可侵犯的态度,充分理解孩子,做了一个教育家应该做的事情。另外还有两位日本爸爸,两腿张开,让孩子在中间跑来跑去。在做这种姿势时显得一脸严肃,我很钦佩这种教育,孩子能够从中得到智慧。而相反的是,我们却想把孩子教育成适应社会的人。
还有一个案例。我在意大利米兰市街头遇见一个妈妈,恰巧这位妈妈上过我们学校教育儿童的课程,当时她正拉着孩子过马路,此时,教堂的钟声响了起来,孩子停下了脚步想听完再走,可是妈妈没有注意到孩子听到钟声时的那种喜悦和感受,责备孩子并催促快点。事实上,说服成年人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平易近人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看似做起来不容易,但成年人必须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同时放下那种给了孩子生命的虚荣和骄傲,让每个独立的生命做能够促进其成长的事情。这是完全也是绝对有必要的。
孩子的身体健康需要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则需要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大人不能无知地摧毁孩子特有的缓慢脆弱但无比重要的内在建构工作。
成年人必须要学会怎样去观察孩子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孩子以帮助。我们拟定一份教育原则,首先必须是让孩子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大人的许多举止行动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假如孩子没有观察到某些举止就不可能学好,就像失聪的人没办法学会说话一样,我们应该许可孩子尽可能地待在大人身边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大人的生活之中,大人会认为很困难,但不会花一分一毛,一个不会模仿大人行为或者不会问为什么的孩子,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但是人们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提出的大人应该多陪在孩子身边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耶稣教导我们学会了宽容:“不要吹灭冒烟的蜡烛。”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不必去吹一遍已经熄灭的蜡烛,那是多此一举的,正是如此,我们也不要去吹灭孩子内心的那支蜡烛,这正是教育孩子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