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03年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午餐会上说:“中国有一句描写登泰山感受的古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对待中美贸易问题,要有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诸如美中贸易逆差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贵国社会各界甚为关注。所有这些问题,是在中美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取得共识,也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影响中美经贸发展大局。只要双方有诚意,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和扩大合作来加以妥善解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讲述了高瞻远瞩的重要性。诗句出自杜甫《望岳》。这类题为《望岳》的诗篇,杜甫诗集中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本诗所咏为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作于诗人“忤下考功第,放荡齐赵间”(《壮游》)之时,即开元二十四年(736)后,是杜甫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首联以设问起兴,突出描写泰山的总体特点。“岱宗”是泰山的别名,是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郑昂语云:“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为五岳之长,故曰岱宗。”在统治者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得”的一个象征。作者称泰山为岱宗,其间可见他忠君思想之一斑。夫如何,就是到底如何之意;“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极为别致。“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首句以问句起笔,既为引出下文埋下伏笔,同时又表现出作者乍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和仰慕之情。次句是经过一番揣摹之后对首句的回答,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之高,也不像谢灵运在《泰山吟》中用“崔崒刺云天”之类夸张的语言加以形容,而是从自己的体验入手,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可谓别出心裁。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这两句是对“青未了”之景的具体化。“钟”字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和情趣;“割”字乍看似乎突兀,但细品却别有妙趣: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两个动词的运用使得原本没有生机的画面显得生机盎然。于中可见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早在青年时期就已养成。颈联写细望泰山所见。荡胸,心胸开阔;眦为眼角,决眦写出了凝视时间之久。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尾联化用典故,抒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两句当由此而来。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合当。凌,登临;绝顶,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全句意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诗人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两句虽无一个“望”字,但“望”意无处不在,诗人不仅在用眼望,更是用心在“望”。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韵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慨。清代金圣叹说:“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而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千百年来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全诗短短八句四十字,却描绘出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雄健,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仇兆鳌亦云:“少陵以前题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遒劲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杜诗详注》)。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多次引用杜甫的这两句诗,是要告诉美国经济界人士和欧盟领导人,在经济贸易和国家关系上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增信释疑,通过平等协商来扩大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