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作品 《漫漫长眠》

The Big Sleep

●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著

●平郁/译

内容简介

菲力浦·马罗是一个外冷内热的私家侦探,由于朋友的引荐,他接下了一桩内情复杂的勒索案,负责替日薄西山的史登伍将军解决麻烦。将军有两个艷丽、任性的女儿,整天在外头闯祸,马罗也因而跟着在洛杉几的残酷大街上忙碌奔走。随着尸体一具具增加,案情也越滚越复杂。除了帮客户解决问题之外,面对美色和暴力,马罗依然坚持他的硬汉本色,兀自坚持着他的街头正义,周旋于警方和不良份子之间……

导读推荐 既通俗又文艺

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1888~1959)有一次写信给朋友说,他想要寻找“一种表现手法,既可以维持在贩夫走卒的思考程度,却又有能力说出通常只有文艺调调的小说才说得出的东西。”(a means of expression which might remain on the level of un-intellectual thinking and yet acquire the power to say things which are usually said only with a literary air.)

也就是说,他想找一种叙述语言(或方法),乍看起来像朴质不文的通俗小说,却又藏着只有艺术小说才能拥有的意义深度。或者说,他想要写一种雅俗共赏的小说,凡夫俗子读到紧凑好看的故事与有趣迷人的角色,饱学之士却从中读出细腻悠远的深沈意境。也许这个企图在狄更斯的时代并不显得奇怪,但在二十世纪以降菁英读者与大众读者分家之后,小说沟通的诉求顾了此就失了彼,这样上下通吃的目标,慢慢就变得极难企及。

但如果从后来读者大众给钱德勒的热烈支持,以及评论家给他的不俗文学评价来看,我想他真的是“找到了”,找到了他要的那种叙述手法。

就通俗面来说,他的小说成了在推理类型中进行一场革命的“次类型”(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冷硬派侦探小说”),读者众多,历久不衰;他创作的小说角色菲力浦·马罗(Philip Marlowe)至今仍是最受爱戴的侦探之一,连模仿钱德勒去写类似马罗的侦探故事都是一个经济规模不小的“产业”。而就文学评价面来说,钱德勒不但被推理界认为是最出色的推理小说创作者,更被学院派看成是足登殿堂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文字公认是一流的,他描写人物、环境和气氛的能力,也被视为是二十世纪最好的几位作家之一。

在推理小说的黄金时期,带着某种贵族品味的作家们(就拿福尔摩斯的创造者柯南·道尔来当例子吧),把重心放在一个谜案情节的设计(经常是谋杀案,也就是小说家所出的“数学考题”),以及一个解谜者的神奇侦探(经常是思考能力超乎常人的怪物,也就是负责解数学谜题的当事者);这些小说不太重视现实环境的对照,也不在乎人性的细节与深度,小说家们通常会简化他所描写的环境与人物的复杂性(也因此小说读来像是平面背景的舞台剧),以便清楚地进行侦探炫技式的“推理表演”。

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家们共同把这个形式推到了顶峰,把它的可能性发掘得淋漓尽致,但也逐步揭露了它的局限,有些胸怀别抱的作家们,就对这个形式不能满意,想要找出一点新的方法(approach)来,希望给推理小说更多的社会写实色彩,也给小说中的犯罪更多的理由与更多的了解;如果借用钱德勒描述达谢尔·哈梅特(Dashiell Hammett,1894~1961)的话来说,就是“把犯罪还给有理由犯罪的人身上,而不只是提供一具尸体”。

第一位在这样的企图显示出非凡成绩的作者,正是这位比钱德勒年轻却出道更早的达谢尔·哈梅特。哈梅特和其他早期的“美国革命”作者,不少出身于“纸浆杂志”(pulp magazine),纸浆杂志起于廿世纪初,兴盛于二零年代,是一种针对新出现的受教育无多的劳动阅读大众的新媒介,它以奇情耸动的小说为主要内容,稿子的需求量很大,但稿费很低,传统的文艺贵族不屑为之,因而造就了一大批新作者。这些新作者不像传统文艺作家受很好的古典教育,却有很多社会打滚的经验;以哈梅特为例,他十三岁就失学,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美国着名的平克顿侦探社(Pinkerton detective agency)的探员,对真实社会的理解远远超过学院里的学者。当他写起侦探小说来,那些社会经验与街头残酷,也就自然注入了这个类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