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如朝露
关于《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这本书,纽约时报书评说作者扎克斯“在粗俗和反常方面有所专长”。没有人会像扎克斯那样去研究放屁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到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
按照扎克斯从历史中梳里出来的头绪,人类的放屁史、截止到文艺复兴,一直存在着左右两翼围绕“禁屁”和“倡屁”的两条路线的殊死斗争。与此同时,还伴生有一条“一抓就
死,一放就乱”的支线。无论如何,两大阵营在伊拉斯塔斯出版于1530年的《儿童礼仪》一书的有关章节中达成了妥协:“人虽然应该彬彬有礼,可是为此而染上一些病却是不值得的。如果憋得住,就该一个人憋住,可是,如果实在憋不住,应该以高声咳嗽掩盖放屁之响声。”借用当时某学校对此书的注释,总而言之,在公众场合,“悄悄放屁是一种美德”。然而屁欲静而风不止——将近500年后,北京平谷区金海湖镇胡庄小学终于用一种时代风格异常鲜明的方式给《儿童礼仪》加上了新的注解,据报导,该校颁布的一项校规是:“当众放屁一次罚五元”。目的是“保护环境争做文明现代人”。校方说,制定这样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都是些“大词儿”,这屁放得,已经很有“宏大叙事”的动静和味道了。所以对校规本身我就不能多说什幺了,尽有的一些困惑,主要集中在无关宏旨的技术层面,即是项校规在执行上的难度。常识告诉我们,对于他者来说,可资研判一个人放屁与否的有效证据只有气味和声音两项,这两项,恰恰又是屁之危害所在。屁的化学成分由以下五种气体混成:氮、氢、氧、二氧化碳以及甲烷,即俗称的沼气。当食物含有大量蛋白质和硫化氢时,便会大量产生臭气。沼气和硫化氢不但因巨臭而令人不悦,更为严重的是,当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它还高度易燃,如果“当众”排放,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医学史上曾记载过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在一次在肠道手术中,医生正用电烙为病人止血,由于病人在接受肠脏手术前服用甘露醇(Mannitol)清洗肠道,与肠内细菌相遇,产生大量的氢,电光火石之间,一爆如炸,场面不可收拾。
至于听觉方面,放屁之危害主要不在声音本身,其所诱发的不雅联想才是根本的要害。“郑声淫”,孔子当年在对河南音乐发表乐评时,运用的当是同一原理。对于响屁危害论的深入阐述,我推荐大家去读成都某报日前所做的报导:“记者近日搭乘电梯,窄小、寂静的空间却突然传出一声响屁声,五六个人面面相觑,尴尬不已。仅过一会,屁声再次响起,这时,一名青年男子才不紧不慢地掏出手机—原来,这是手机短信铃声!心理专家认为,长期与过于阴暗的铃声相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应及时与子女多沟通,避免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取向。”
对于胡庄小学的校规执行者来说,气味和声音,这就是认定“当众放屁”以及执行“罚款五元”的并不很多而且相当飘忽的全部事实依据。屁如朝露,如电光火石,白驹过隙,事如春梦了无痕,难以做成“铁证”。除此之外,执行校规的难度尤在于,抓屁者对于屁的取证能力远不如放屁者对于放屁的危机公关能力。《笑林广记》:官坐堂上,众役列于两侧。忽闻一响屁,不知出自何人。官大怒,曰:公堂之上,竟敢乱我威严,快将该屁拿来!差役十分为难,曰:屁如一阵风,来去无影踪,如何拿得?官曰:岂敢徇情买放,当知何罪?快快拿来便是!差役无奈,只得取来干屎一块,面呈官曰:启禀老爷,屁已逸去,不知所向,不过倒把它的家属拿来了。”
因此,虽然胡庄小学的一名学生在回答记者“要是想放屁怎么办”之问时透露会“跑到厕所去放”,但该记者接下来提到的“这一规定实施以来还没有一名学生受到过处罚”就是意料中事了。记者最后引述教育专家的观点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对的,但学校还是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至于怎么个引导,则未往下细说。我瞎操心替他们想到的最“正面”的引导,就是少吃或不吃致屁食品。尽管肉食者易放臭屁,不过素食者之屁虽然不臭,但胜在量次多,可持续发展性特强。一般情形下,人每天的放屁次数为6至20次,总排气量大约在500cc至1500cc之间,大致相当于一辆有资格参加国际摩托联顶级赛事的摩托车或一辆两箱小富康,但是若进食不好消化的食物,等于将排放量陡然提升。造屁功能强大者,包括大部份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五谷类如小麦、燕麦、粟米及薯等,蔬果类有西兰花、豆类、黄芽白、椰菜花、苹果和香蕉等等——此食单仅供学生参考,饿死和失节(或失礼,或失去五块钱)何者事大,请直接向老师或家长查询。无论如何,整件事令我倍感欣慰的是,历史并没有终结,最起码,正在终结的历史并不包括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