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四川北路巡礼 路上的“剃头店”

小辰光我的住处附近有许多“剃头店”,余庆坊内就有一家,我总在弄堂里这家店“剃头”。店堂间不大却很干净,除了理发用椅之外(几十年都是这种模式、可升降),还有几只青花瓷圆凳,称作“石鼓凳”,可以坐着洗头亦可让客人休息。店虽然小,几位“剃头师傅”的“行头”一点勿“推板”:必定西装领带;必定皮鞋锃亮;个个头发乌油油亮晃晃,电影明星似的;白大褂一脱,赛过小开。家乡必定是扬州,学生意必定在白玫瑰、紫罗兰、南京、沪江这类“大地方”咯。

忘了在1950年代哪一年,弄堂里的“剃头店”搬到了余庆坊的街面上,叫“东亚理发店”。此时的理发师已经不穿西装了,改穿“人民装”(中山装)了,卡其的料子是起码的,有的穿呢绒中山装,依然山青水绿,白大褂一脱,马路上一走,啥人晓得伊是理发师?至少一个科长,而且是苏北老解放区来的科长!

不管哪朝哪代,老百姓饭总是要吃的、头总是要剃的,女士们的发型更是马虎不得的。上海人讲究“噱头”,就是讲究头发。不要说女士烫头发、做发型十分挑剔,就是时髦男人对发型也很“疙答”:

“李师傅,搭我吹只‘青年式’,上趟吹得太老式了。”

“闲话一句。”

随便啥个样式,哪怕理发师呒没看见过,照样弄得出。譬如某小姐不要做长波浪了,要做香港电影里某明星的发型,有本事的理发师就能做出来,让伊称心如意。有一年放过一部东德电影“柏林情话”,没多久许多女青年的头发变成了“柏林情话式”——像头上戴着“钢盔”(电影女主角发型)。难道上海的理发师们去德国考察过了?没有,理发师连电影也没看过。啥叫上海“剃头师傅”?伊拉就是有迪种本事!

那时从横浜桥朝北走,理发店有许多家。永乐坊旁边的“陪都”、余庆坊南边的“东亚”(公私合营后并掉了)、余庆坊北边的“斯为美”、四川北路溧阳路口的“绿宝”、四川北路山阴路口的“四明”(后改为“四川”),此外在溧阳路、多伦路一些小马路都有理发店。

最近我去过四川北路,没有发现任何一家理发店,北端没有、南端也没有(南端有过一家很有名的“香港”)。不禁想起现在还住在四川路的人们,“剃头”哪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