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知名度最高的词。《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意与之同。这是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作品。全词句句经典,读来令人一唱三叹。
每读此词,耳边便有清迈的歌声响起。如果说李白是谪仙人下凡,那么,写这首词的苏轼就是偷下了凡间便死活都不走的仙人。这样的词,若在武侠剧中,由衣袂飘飘的白衣女子唱起,该是多么地摄人心魄。
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被贬至密州两年后的中秋,而他弟弟7年未见,兄弟情深,义逢佳节,酒酣耳热后,怀着对弟弟深深的思念,苏轼提笔写下这首词。
写下此词后,由谁来弹唱?是朝云吗?这时的朝云,碧衣蓝袖,犹如巫山下凡人间的女神,轻轻拨弄琵琶:“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的因缘真是妙不可言。如果命运之手没有将他送到密州,苏轼还会在酒酣中写下这一人间绝唱吗?一千多年过去了,对我们来说,邂逅水调是今生的注定,对东坡来说,那该是一段怎样的因缘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
端起酒杯问一问青天,天上这轮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唐代诗人张若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也是这个意思。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是中秋佳节,不知道月宫的今天又是什么年景呢?很想去看一看,所以他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打算乘着风离开人间,回到天上的月宫,又怕住在那些用琼玉彻成的楼宇中,怎能经住那样的寒凉?
明明要去月宫,为什么要说归去呢?人们都把死说在“归”,魂归故里,驾鹤西归,归天,等等。总之,到天上去,要说归,到黄土里,也说归。归、是归宿所以,东坡也说归。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琼楼玉宇烂然。”可知,琼楼玉宇是月亮上的宫殿。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东坡既向往月宫,又害怕受不住寒冷。“高处不胜寒”也被后人用来形容人居高位时,就要经受更大的风险与磨难。
说来说去,天上哪有在人间这般美好,就像此时,我们一起喝酒,一起在月光中跳舞,这样的日子比天上有趣多了。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亮转过朱楼,将清光低低地洒进雕花的门户,照着那难以成眠的佳人。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唐元稹《生春》诗之十七:“何处生春早,春生绮户中。”“无眠”是泛指那些在中秋月圆之夜因思念亲人而睡不着的人。
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你是有情的还是无情的呢,你应该是没有离愁别恨的,但为什么,你总是在有情人分别时才格外的圆满呢?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自我安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哎呀,这是因为啊,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都是上天的造化,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没有两全其美的,谁也没有办法呢!更何况,有分就有合,总有相见的一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明月,典出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读到这里,我们会想起张九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而苏轼则近一步向天下有情人发出美好的祝愿,他说,但愿天下所有相亲相爱的人都能够长长久久,虽然远隔千里,互相见不到对方的面容,但是一抬头,就能看到一模一样的月亮,也不错呀。意思是,只要我们都安好,就是最幸福的事。
我们还活着,我们还相爱,我们还有一起看月亮的福气,还可以通过月亮互通心意,这就是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