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灵魂的风景 她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怀疑,某些电影的演员,并不知道他们出演了一部怎样的电影,不知道他们所塑造的形象有多么危险,也不知道故事中蕴含的意识有多么超前。他们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给导演呈现出他所要的,然后在收工之后去吃宵夜。例如,主演了《第一类型危险》的林珍奇。

在电影里,她是末世的荒蛮女儿,皮肤黧黑,短发利落,动辄怒目圆睁,挟持着三个青年人到处丢炸药,要死就一下死了,绝不在谁的怀里哽咽着接受临终关怀。故事背后,有整个热带的景象在背后作为注脚:蝉声、水声、氤氲的雾气、大朵的圆硕的花、有斑纹的兽与虫,红紫的果,还有灼人的日光——末世如果有片刻的安静,也是这种毒辣的安静。但徐克这电影给我留下的近乎完美的印象,却在我知道林珍奇的身世后被破坏,1973年加入邵氏之后,她两次吞安眠药意图自杀,1976年6月,她又割脉自杀,幸得男友汪禹发现,将她送医。在结婚息影多年后的2006年,她又因为丈夫雇的“巴士阿叔”陈乙东而与丈夫发生争执,再度自杀,再度被救回。

她不是唯一一个自杀的女演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明星自杀几乎成为风潮,而且个个都曾自杀过两次以上。1964年7月17日,曾是四届亚太影展影后的林黛,在寓所服食过量安眠药兼吸入煤气自杀,而且不幸成功,当时不过30岁。那不是她第一次自杀,早在1951年12月8日,17岁的林黛就曾吞服安眠药自杀,幸亏严俊将她及时送医救回。

乐蒂也在稍后的1968年自杀,而列在自杀名单上的女明星,还有陈思思、白小曼、杜娟、莫愁、李婷。事业遇到瓶颈,自杀;感情遭遇危机,自杀,但她们并不完全是因为彻底的绝望而求死,往往是为赌气,为抗议,甚至——为姿态。比如林黛,在给丈夫龙绳勋留下的遗书中这样写:“万一你真的想救我的话,请千万不要送我到公家医院去,因为那样全香港的报纸都会当笑话一样的登了!只能找一个私人医生,谢谢你。”她其实不想死,其实还有留恋,所以才留下遗书,嘱咐抢救事宜,才在自杀之前精心梳妆打扮,她们以为自己死不了,醒来之后,问题都已获得解决。

自杀既然被当做解决问题、刷新人生的方法,就难免会用了一次又一次,所以,这些女人们,往往自杀过好几次,比如林黛,比如林珍奇。自杀的为什么是女人?为什么是那个时代的女人?为什么在那之后,无论世事多么离奇艰难,遭遇多么耻辱不堪,自杀人数如何上升,都不再有女明星蜂拥自杀?大概因为,那个时代,刚给了女性一点自由,却又不充分,给了她们一点允诺,却处处克扣,她们像是明朝人,被骤然被运送到二十世纪,却没有获得二十世纪的精神支持和政治保障,但还有点传统的家庭关系两性关系中女性地位的重要性作为依仗,这点重要性,大概也只有用生命去试探了,她们不想死,她们只想确认,自己是重要的。

用生命试探自己重要性的女人,大概不会懂得《第一类型危险》,林珍奇只是尽职尽责地,按照导演的吩咐,去呈现末世女儿的一切举止。而徐克的超前大概也在这里,他在一个新旧交汇的界点,在女人还在用自杀给家庭和事业施以刺激的时代,派出一群歇斯底里的青年,去丢二十年后才水落石出的炸药包,并让他们死得和野猫一样。

而当那个界点过去,女明星不再蜂拥自杀,徐克也逐渐息怒,“长安城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走向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