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为了美食走江湖 拿铁,多奶少糖

其实我没有那么懂咖啡,但我爱它。

咖啡于我有两个作用:一是提神醒脑,常常三更才入睡,遇着第二天有通告的话,不喝下一杯咖啡,只怕到下午要用牙签来撑眼皮;咖啡对我的另外一个作用,是阳光和氛围。这书有半本是在咖啡店写出来的,因为我家的房子朝北,冬天晒不到太阳,我会找户外朝阳的咖啡店工作,一边把自己身上的螨虫晒死一边慢慢码字。在家里总会东摸摸西摸摸,一下子就把精力分散了,在外面反而夹着尾巴做人,工作效率高很多。

咖啡厅对我而言意味着:气场相合的环境,合乎标准的咖啡,恰如其分的心情。我欣赏星巴克提出的“第三空间”的概念,有一句著名的文案是“我不在咖啡店,就在去咖啡店的路上”,咖啡店应该是有区别于住家和工作环境的一个地方,是生活里的一个缓冲地带,在这里人可以全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无论是发呆、工作还是和朋友聊八卦,都能尽情自我地挥洒。

我喜欢的咖啡店,要有清幽的户外环境(那样我可以把我那辆很贵的自行车放在旁边,并且晒晒阳光),免费的高速无线网络,标准化的出品(起码我必须知道他们制作拿铁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牛奶,这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乐于助人的店员和干净方便的洗手间,桌子和凳子的距离要合适,刚好适合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字,要不然我的肩膀和腰会残废。至于甜点方面,如果有新鲜烤制的司康,那真是超完美一百分。

咖啡和小资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也常常搞不清楚。拿着苹果电脑在喧闹的咖啡厅里坐着上微博就是小资吗?如果你觉得咖啡带有小资的“原罪”,那么我就是端着星巴克去扭秧歌你也会觉得我在装。海南岛从古至今都是咖啡豆产地,直到现在都在出产出色的咖啡豆,曾听海南的朋友说过,小时候他们这些渔民家的孩子就拿着白色蓝边的搪瓷大杯子去市场打咖啡回家喝。特别是在海南东海岸的文昌、琼海、万宁等地,喝咖啡跟喝茶一样普遍,价格也差不多,咖啡对当地居民来说就像豆浆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这样草根的画面,你能说它是小资吗?

喜欢美式的速食咖啡饮料,同样喜欢巴黎的咖啡文化,赶时间地在柜台喝了就走,想发呆的会到户外坐着端一杯慢慢晒太阳,都有自得其乐的欢愉。回归到事情的最本质,咖啡就是一杯喝的,一杯提神醒脑、变化无穷的饮品,有人爱也有人厌,丝毫不出奇。只可惜许多人很多时候只是不求甚解地喝下一杯咖啡,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讨论环境和自我欣赏的姿态之上。

一杯完美咖啡的技术标准和红酒一样,都有着专业的评定体系,可以用客观标准从视觉、嗅觉、味觉上进行评定,还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来鉴赏咖啡的丰富度和完美度。比如一杯最基础的爱思巴苏,你看到的泡沫是否质地紧凑细腻,闻起来有没有精细、丰富的气息,入口后有没有丰满、平滑、圆润的感觉,甜酸苦味是否和谐平衡……甚至到后续喉咙鼻腔感受到的积极气味,以及吞咽后好闻气息持续的时间等,每一项都有准确的描述分数可以给予评定。

咖啡可以被很标准化生产,但又可以带着感情去升华它。咖啡馆一年中数不清要去多少家,在台北市中山一段二条通的“绿岛小夜曲”坐着却有不一样的感觉。一个阳光小男生坐在小庭院弹吉他,唱柔软的歌儿,外面是阴冷小雨,屋内是温暖黄光。一首《爱的代价》被他轻轻唱了出来,时髦的男男女女自在坐着,相视而笑。柜台里的咖啡机滋滋响个不停,这是我心里的台北。

喜爱咖啡的人,不要错过去台北西门町的“蜂大咖啡”和“南美咖啡”,两家只隔着一面墙,是台湾最古早的那部分咖啡店,没有丝毫做作的意思。店面的前部是各种咖啡豆和咖啡器皿、用具的批发,多而不乱,店面后段只有古朴的少量座位,坐在一群看报纸的老伯伯里面,来一杯多奶少糖的拿铁,嘴角是忍不住要上扬的。另,“蜂大咖啡”的那杯拿铁的油脂沫非常香醇,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