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 自学高考:化身为坦克吧,爸爸

这两年的高考,只有一小部分上山下乡的知青能幸运地跨入高等教育的殿堂。为了鼓励一度丧失上学机会的青年们自学成材,同时也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1981年国家首次推行自学高考制度。

自学高考制度一公布,爸爸就毫不犹豫地跨入了这个队列。他太渴望学习了,就像鱼儿渴望海洋。那时他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做笔记,周末泡图书馆查资料。他一分一秒地计算自己的时间,如饥似渴,夜以继日。

当时电视剧《霍元甲》风靡全国,每到电视开播,街上人都空了,全回家看电视去了,爸爸却没看过,他无怨无悔地放弃了很多。面对文化的宝库他孜孜以求,接受着无数新鲜知识的洗礼,特别着迷,特别执着。姥爷为女婿如此气定神闲的学习精神感叹,常说:“这个只有我们千千(爸爸的小名)能做到!”语气中透着欣赏和赞扬。

爸爸自学高考的第一门功课是哲学。考试的那天,妈妈抱着我在院子里等爸爸,希望他能如愿拿到他的第一个文凭。爸爸终于回来了,远远地,他脸上挂着笑容,向我们跑来,好像知道妈妈想问的话,把我接过去抱在怀里,亲着我说:“不错,没有难题。”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爸爸没有停止他求学的步伐。政治经济学、中文、英语、古代史、近代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在爸爸的手里一页一页翻过,章章都有笔记、小结。那一摞一摞的笔记见证了爸爸的努力,那根本就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对知识的崇拜,对学问的追求,那么热切,那么真诚。按妈妈的话说,爸爸就是一辆坦克,什么困难、难题都能轧过去。

当年的自学高考,其难度不是正常的高考可以相比的。没有老师辅导,没有考前提纲,没有圈定范围,一张张生僻的卷子,一道道刁钻的问题,堪称鬼门关。相比那些在校的天之骄子们的优越和轻松,更显出了自学高考生的不容易。

有一年考古代汉语,爸爸仅因3分之差没有通过。他后来说,考试那天,卷子发下来不久,考场上就开始有人窃窃私语,因为考题太偏了,满篇像是另一种陌生的语言。

“这是什么题,这么偏?”“这不是故意刁难吗?犄角旮旯里的东西都搬到这儿来了,真没见过……”刚刚过去20分钟,就陆陆续续有人退场了,40分钟后教室里剩下不多几个人了。爸爸沉思着,笔下开始答着他对问题的理解,他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考试结束后,小操场上应考的学生们沸腾了,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愤怒,有的疑惑。他们议论着、争辩着,说考卷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研究生考试。有的考生提议去有关部门抗议。爸爸赞同他们的想法,但不打算采取他们的做法。因为一方面可能是校方没有经验,尺度没有把握好;另一方面,自己的知识还是不够过硬。所以他没有怨言,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他更广泛地阅读、更认真地领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爸爸以高分通过了古代文学考试。

从我出生后不久开始,爸爸以四年的勤学苦读夺得了自学高考第一批中文学士学位,又再接再厉在第十个年头取得了新闻学(法学学士)学位。没有耽误任何工作,这场漫长的硬仗,打得真是不容易。我为爸爸骄傲!

其实爸爸选择的自学高考,和正规大学是有着天差地别的。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自学高考没有同学圈子,在社会中形不成人脉;此外,漫漫求学路上缺乏名师指点和同窗的切磋交流,思路不易展开。爸爸这些自学者只能以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一点点苦读。爸爸十年努力换取的双学位,如果仅从实利角度来看,是一笔事倍功半的亏本买卖。我中学的时候,爸爸在工作上遭遇变故,那一纸文凭也没能挽救他的命运,似乎是一张中看不中用的废纸。爸爸也常拿此自嘲。

不过我清楚,爸爸心里从没后悔过。其实像爸爸这样把理想和荣誉看得比天大的上一辈人,只有内心对自己的选择真正充满自信的时候,才不惮以轻描淡写的口气自嘲:“瞧瞧,十几年苦读换不来等值利益,亏了,唉……”——在追求知识的大满足面前,人脉、利益只算是小遗憾。因为分量轻,所以随意。爸爸心底真正的愿望,已经在十几年挑灯夜战的时候、在显示勇士般拼搏精神的时候、在一点一滴获得扎实深厚的文化功底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

青春也许会被耽误,寻找知识的路途也许会历经险阻,但追求梦想这件事,一辈子也不应该放弃——这句话,从我蹒跚学步的幼童时代开始,爸爸就一直在对我说,并用他无言的行动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