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5岁 外一篇:姥姥姥爷的非典型爱情故事
总有一个或一些名字,在你生命中留下光华灿烂的发热源,赠予你持续不断的温暖;给你的灵魂增加重量,让你脚下有根,走夜路都不会被风吹走。即使故人已去,你却久久难以回过神来。我的姥姥和姥爷,就是我心中两个重量级的发热源。他俩分别在我21岁和25岁时离开了我,但我依然是幸运的,因为在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有他们一路陪伴。今天,我不讲自己和姥姥姥爷之间的点滴,而是以姥姥为主角,一路追逐他俩年轻时的身影。
姥姥的亲生母亲:可怜病弱闺中人
20世纪20年代初,姥姥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附近的村庄。村子民风不错,貌似穷富不同的乡亲们之间关系没有进展到敌我矛盾的程度,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比较穷吧。
姥姥的亲生母亲,也就是我的第一个太姥姥,是当地所谓大户人家的女儿。太姥姥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这病在当时没有太好的医治方法,只能靠吃吗啡来止疼。这是一种烧钱的病,为了让女儿尽可能多地获得照顾,这位大户精心挑选了一位厚道善良的穷小子,陪了丰厚嫁妆,把闺女嫁出去了。可怜的女孩在花轿上犯了心脏病,一路呻吟着“吗啡……我要吃吗啡……”一路被抬进新家,结婚仪式就在呻吟中将就过去了,把婆婆气得半死。幸好穷小子真的是个厚道人,对病秧子老婆很不错,大户没有看错人。这穷小子就是我太姥爷,他人善良实诚,也能干,而且从他以后的一些做法来看,显然还颇有远见。
几年后,姥姥出生了。这段故事,我小时候听来没什么感觉,如今细想起来,突然惊觉:当年太姥姥拖着如此虚弱的身子,在全无医疗保障的旧社会乡村,竟然能平安生下姥姥,简直堪称奇迹!其中是不是也有惊心动魄的过程呢?但即便有,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全都被人遗忘了……
我的这位太姥姥活了二十多岁。她这辈子除了一个女儿之外,真的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病榻上度过,最适宜她的,可能只有“可怜”二字。但我相信她心里是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天地的,只是这些故事都留在了她心里,世上无人能知了。
姥姥身体不随娘,是个精力旺盛、健康无比的小姑娘,上房爬树无所不能,6岁的时候,还因为和小朋友打赌而爬上全村最高的房檐,结果遇见了蛇,吓得哇哇大哭,最后被村里的什么二叔给抱下来了。对于童年时代的姥姥来说,她的亲生母亲,只是神秘小屋里那位久病不起、奄奄一息的女人而已,单薄得像一个影子。她不能随意探视这位“母亲”,她的母亲也无法伸出手臂来拥抱自己的女儿。即便如此,母女之间依然存在某种特殊的感应。姥姥和她后娘感情特别好,她很少跟我们提自己的亲生母亲,不过我小时候翻过姥姥写在格子纸上的回忆断章,里面有一篇是写她亲生母亲去世那天的事情的。我记得里面提到:那天夜里她被族里的姑姑们从被窝里提溜起来,心里有莫名的寒意,然后她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被带到亲生母亲养病的房间里,母女俩相对流泪……那个夜晚夜枭叫得特别凄凉,她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妈妈。
那篇文稿是我小学的时候看见的。400字的格子纸只写了一页,但我记得当时看了就觉得心里闷闷的,后来还偷偷哭了一回。姥姥文笔真的是不错的。姥姥晚年也有很严重的心脏病,不能累着,所以回忆录始终也没写多少,断断续续写的一些片段,都被她搁在一个破旧的纸盒子里,去世后全都收藏在我妈妈那儿了,不知道有没有那篇稿子。
姥姥的学生时代
7岁那年,姥姥有了新妈妈:一位19岁的大姑娘。这位后妈和姥姥感情很好,因为岁数差得少,所以两人关系始终有点儿像姐妹。姥姥的父亲大多数时间都在东三省做小生意,不常回家,新妈妈不让姥姥做太重的家务,什么活儿都自己包了,所以成年后姥姥的针线活儿很糟,除了带孩子,什么家务也不会。姥姥的父亲很开明,不希望孩子裹小脚,也赞成姥姥读书。后妈全力支持丈夫,给姥姥拆了小脚绷带,掏出压箱底儿的钱送姥姥上学。
姥姥是个顽皮的孩子,也不算太聪明,但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踏实,一旦念起书来就能专心致志地沉浸下去。凡事最怕认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啊,姥姥的成绩一年年地超过邻村那些吃着海鱼长大的聪明姑娘,于18岁那年(1939年),成为全村头一个考上滦县师范的女孩儿。
我小时候,姥姥经常给我讲她在滦县师范的小段子。姥姥说,当年她一入学,发现课程比初中的时候一下子难了好多,而且加入了日语课,她学不会,就晚上偷偷跑到厕所背书,结果被值班老师抓住了。学校的纪律非常严格,熄灯后不许学生在校园里活动的,但是那个表情严厉的老师发现她是在念书,就没训斥姥姥,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然后嘱咐她以后尽量在熄灯前复习功课,免得违反纪律,就留姥姥继续在那里背书了。(我之前听她讲过,她上学的时候,学校的喉舌都被日本人占领了,所以多嘴地问了她一句:“那个老师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姥姥呆了一下,别扭地说:“日本人啊!老师基本都——是——日本人!”我说:“哦哦哦,日本老师也这么好啊。”姥姥哼哼着说:“老师都喜欢用功的学生,跟哪个国没有关系。”)
她还记得同学里有一个女孩儿特别机灵。有一次,某个女老师走在操场上,长袍子底下的卫生巾突然掉下来了,其他姑娘都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个女孩儿立刻就跑到卫生巾那里,蹲下来,把老师的卫生巾藏到了自己袍子下面。后来女老师对她十分感激。
姥姥对她的师范生活显然是有无穷回味的。想一想,这段时光确实来之不易。1939年国家遭殃、社会动荡,庄稼人活得很辛苦。姥姥虽然是家族的重点培养对象,但也得做很多家务,看管几个弟弟,算得半个劳动力。这一念书,学费昂贵不说,孩子也没人看了。幸运的是开明的父亲果断支持她出去上学,而善良的后妈则仗义地掏出家当,给姥姥配置旗袍、手表,一心要她在学校里穿得体面。由于父母的大力支持,姥姥才拥有了这样一的在滦县师范求学的宝贵回忆,直到半年后,她在家族的压力之下不得不退学嫁给姥爷为止。
稍微讲一点儿姥姥的后妈的故事,她是我的第二个太姥姥,下文中所说的“太姥姥”都是指她,因为姥姥的亲生母亲不会再在本文里出现了。
太姥姥和太姥爷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小闺女,再加上姥姥,一共五个孩子。为了供姥姥读书、给她准备嫁妆,家里压箱底儿的钱都花光了,穷得揭不开锅,太姥姥就希望自己的大儿子能务农,留在家里帮自己干活儿。但是血缘这个东西很奇妙,姥姥的这位大弟弟和他大姐一样,天生骨子里就奔流着读书明志的渴望,是块念书的好料子,在学校里什么科目都轻轻松松考第一。太姥姥坚决不许他读书,母子俩撕破脸,大舅姥爷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只身跑到关外,来到了东北黑龙江省的佳木斯。经刻苦学习进修,他后来成了佳木斯广播电台的工程师,但他和家里联系一直不紧密。
太姥姥把满腔仗义都用在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姥姥身上,却和自己的亲儿子闹出了隔阂。新中国成立后,在姥爷的支持下,姥姥的二弟和三弟陆续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哈工大,太姥姥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和姥姥姥爷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也算幸福平安。但不知道想起自己的大儿子,太姥姥心里是否有一丝遗憾呢?
姥姥被一封信“骗婚”了
姥爷和姥姥一样,是乐亭县附近村里的孩子。他出生的家庭比较贫困,却生了一窝高智商的帅哥美女。姥爷和他的四个姐姐、兄弟们,个个生得高大挺拔、肤色雪白,学什么像什么。
姥爷十四五岁的时候,村里有人去世,找一群少年哭丧,姥爷也在其中。他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哭丧哭得字正腔圆,长得那是丰神俊朗,神采奕奕。姥姥家的族长正好参加了那次丧事,当时看见姥爷就看呆了,赶紧打听这孩子的来历,才知道是邻村著名的神童美少年,几个村子都盯着的潜力股。不过这孩子家里困难了点儿,暂时还没被人抢走。姥姥的族长那个动心啊,召回姥姥的爸爸,一合计,决定破釜沉舟,用家里一半的地产来换这个女婿!姥姥家也不是什么富裕人家,家族一半地产才五亩。姥爷家同意了女方的求婚。就这样,在姥姥不知情的情况下,她的求婚成功了。
族长开始找姥姥谈话,希望她顺应家里的意思,退学嫁给姥爷。姥姥心里是不愿意的,更何况她听说未来的夫婿只有15岁,比她还小3岁,这不还是个孩子吗?(姥姥的族长:咳,等到人家18岁,就轮不上你了……)她周围也有关系要好的女同学给她出主意,让她离家出走,坚决不结这个婚,但姥姥也不愿意和这个一直疼爱她、恩养她的家闹翻。
在犹豫期间,她收到了姥爷给她写的信,字体遒劲有力,洋洋洒洒四大页纸,让姥姥赞赏不已。最终,姥姥让步了,同意了这门婚事。不过结婚后才知道,那信是姥爷找人代写的。姥爷只念了四年私塾,文化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
悲催的新婚生活
1939年,18岁的姥姥和15岁的姥爷喜结连理。
婚后第一天,姥姥的婆婆(我太奶奶),让姥姥做一条裤子。姥姥是家里的长房长女,打小除了念书和带弟弟,没做过其他家务。她一手拿着针,一手拎着布料,像是攥着两个烫手的山芋。但这点儿小事,岂能难倒堂堂的全村第一位女师范生?姥姥一拍脑袋,想出一个好主意:瞧院子里的树,树干正好跟人的腿差不多粗,把布料围在树干上缝起来,不是很方便就把裤腿做出来了吗?这个天才的设想立刻就付诸实践了,而且带来了天才的后果:裤管被缝在树干上取不下来了……
太奶奶很生气。她是个七窍玲珑心的大能人,事事要尖儿,从没想过费劲巴拉娶回家的才名满八乡的儿媳妇,这么不中用。如果那时候有互联网,她肯定要发帖:“我的儿媳妇是极品,缝个裤子都能缝到树上”。她又让姥姥做鞋,姥姥也做不好。太奶奶撺掇姥爷打姥姥,但15岁的小男子汉哪儿干得出这种丢脸的事情。据说姥爷为了平息老妈的愤怒,也装模作样地对姥姥举起过拳头,但是被姥姥随手用鞋垫拍走了。
太奶奶看不上姥姥,想治治她,但儿子不睬老妈,只有二女儿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太奶奶的二女儿是她的心尖肉,聪明伶俐和她如出一辙,浑然天成的刻薄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二女儿比太奶奶更烦自己的弟妹,每天给姥姥气受。姥姥新婚的那几年,被婆婆和她二姑子整得挺郁闷的。
不过这世间的事,通常就是东边下雨西边晴。
18岁的姥姥,不漂亮也不机灵,笨手笨脚的,但姥姥有知识。不要笑,在那个年代,北方农村的孩子有幸进入学校汲取知识的真的不多,能学会通过它获取智慧的人就更少了。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姥姥的父母慷慨赋予她的恩典,知识让姥姥在那时候能登上相对高的位置去望远,能够带着姥爷去领略更加辽阔的外面的世界。姥爷只上过四年私塾,许多事情都不知道,而姥姥给他讲书里的故事,讲述那些他闻所未闻的、常识之外的东西,比如民族气节,比如抗日救国。
姥爷年纪小,但质朴正直、聪明英俊,给姥姥带来很大的期盼和慰藉。后来姥姥一辈子都宠着姥爷、让着姥爷,而姥爷也从来没让姥姥失望过。新中国成立后觊觎姥爷的女人不少,但姥爷的眼睛永远笔直地看着他的“大姐”一个人,其他花草都是浮云,姥爷连看也不看一眼。
姥爷成家后,按家族的惯例,要出远门锻炼本事,所以他很快就告别姥姥,去东北做学徒了。姥爷还有个弟弟,姥姥进门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孩子。和姥爷相比,他有更多的时间和嫂子待在一起,听嫂子天南海北地讲故事。
在太奶奶她们眼里,姥姥只是个扶不上墙的笨瓜媳妇。但对姥爷来说,姥姥是那位手持书卷、博学多才的神仙姐姐,是启蒙他心智的一线光。而在姥爷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幺姥爷眼里,嫂子又善良又有见识,什么都懂,嫂子可好了!
就这样,姥姥在婆家有了两个粉丝:丈夫和小叔子。
同时,姥姥在村子里做老师,借机和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后来秘密加入了党组织。当时世道不太平,姥姥的一位远房表姐在县里念书,人长得很漂亮,学校高层日本人把她叫去“谈话”,女孩回来之后就自杀了。这类惨剧开始不断出现,引起人们巨大的愤怒。姥姥和她最好的朋友,分别起笔名“冷冰”和“寒泉”,在当地的报刊上发表文章,针砭时局,鼓励爱国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那几年,虽然夫妻不能相聚,又有婆婆的冷眼旁观、二姑子的苛刻相待,但怀着爱国的理想和对丈夫的思念,姥姥的心总是暖的、烫的。
姥姥:在眼泪中走上红色之路
姥姥和姥爷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饥荒年。年景差,人们饭都没得吃,生孩子的女人也不例外。姥姥没有奶,宝宝养不活。
姥姥从来没讲过她这个孩子的事,我都是妈妈从我的太姥姥那里听来的。听说这个男孩儿长得和姥爷很像,大眼睛,可漂亮了,可惜吃不上奶,又得了病,瞎了眼睛,眼看着要不行了。姥姥的婆婆舍不得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来为这个虚弱的小孙子治病,姥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病饿而死在自己的怀里,异常悲痛。姥爷此时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大孩子,在遥远的东北做学徒,不能为姥姥分担什么。关键时刻,姥姥的后妈站出来了,又一次用她的仗义保护了姥姥。这位30岁出头的妇人生气地责怪亲家对姥姥不厚道,不顾当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生活也非常困难的窘况,坚决地把姥姥接回娘家,精心照顾姥姥。
六十年之后,八十高龄的姥姥弥留前夕,曾经叫着爸爸的小名,大喊了一句:“不是儿子,胜似儿子!”我想在当年,二十来岁的姥姥怀着丧子之痛,被太姥姥义无反顾地接回娘家时,心里肯定也涌现出过相似的情感:“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在太姥姥的呵护之下,姥姥渐渐恢复了元气,热血和希望又逐渐在她心底复苏了。但这时姥姥对婆家已经失望了,她把精力都用在偷偷执行地下党任务上面。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时常有进步青年在发传单时被抓走、失踪。姥姥的家人对她的秘密身份并非全然不知,心里也是赞成她的,只苦了太姥姥,每听说又有哪个女青年被抓走了、被打死了,都吓得半死,生怕遇害的女孩是姥姥。可是这时候的姥姥,已经是弦上的箭,全身心地向往革命,拦也拦不住了。不久之后,姥姥离家出走,投奔了晋察冀根据地。
姥爷:在找媳妇儿的途中走上红色之路
姥姥在老家泣写新婚血泪史的那几年,姥爷正在东北的银行当小学徒。太奶奶和姥姥在家穷得吃不上饭,姥爷这边条件也很艰苦,曾经得了风寒,在又冷又硬的破床上躺了几个月无人照顾,但姥爷很幸运,最后竟然九死一生逃过了病魔的追捕,又活过来了。
姥爷学东西快,仪表又气派,很容易受到重视,没几年就升成了小职员。同在银行工作的大哥里,有位地下党的人,那人喜欢姥爷勤奋好学那股劲儿,常私下里和姥爷讲时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并悄悄借给他一些红色书籍看,如《联共布党史》等,在姥爷年轻的心里点燃了向往革命的火种。这时他接到家里来信,说是媳妇儿跑了,家里要他去找媳妇儿。这顺了姥爷投奔革命的心,没有犹豫,在那位大哥的支持和帮助下,姥爷毅然离开了银行,决定跟着媳妇儿一起参加革命去。
我太奶奶这个人吧,怎么说呢,她可能不是一个好婆婆,但是她始终坚持两点原则:第一,儿媳妇是家里人,儿子在外面绝对不许找别的女人,儿媳妇跑了,儿子还得负责把她找回来;第二,抗日是爱国的,儿子和媳妇儿参加革命,这个是大好事。因此姥爷才会收到那封信息量很大的家书。
当时,姥姥的大概位置家里人是知道的。因为革命队伍驻扎在村落里,也是有邮递员的,能往外递信,所以家里人接到过姥姥的家书,知道她在晋察冀根据地一个叫“桃花峪”的地方。但问题是,这个地方是革命军的地盘,里面的人能出来,外面的人却不让随便进。怎么办呢?姥爷很发愁,他把这件事告诉了那位银行的大哥。
这位大哥托人帮姥爷在国民党政府开了良民证明信,于是姥爷怀揣着证明信踏上了开往根据地的火车。
事情就是这样曲折,火车在半道被八路军拦下来了,原来八路军刚刚占据了那一块路段,于是拦下过往的火车进行盘查。姥爷拿出信来,想要证明自己是良民,并告诉八路军同志,他想去桃花峪找老婆。八路军的干部一听,桃花峪,那不是我方根据地吗!再一看证明信:嗯?这不是国民党的章吗?这小子是不是来找碴儿的?我方同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姥爷被当成特务拉下了火车,即将被就地活埋。八路军同志挖了个坑,一边埋姥爷,一边继续严厉地质问他究竟有什么目的。姥爷很坚定,一直不改口,说自己就是去找媳妇儿的。人家埋到姥爷脖子那儿,觉得他傻不拉叽的,实在不像特务,于是又把他刨出来了。
姥爷火车没坐成,嫌疑也没撇干净,八路军不方便放他走,就带着他同住。这是一片村落,八路军和百姓混着住在一起。姥爷一直在打听自己的媳妇儿,他告诉别人姥姥姓甚名谁,希望能和姥姥取得联系。当时国共两党正在此地区搞拉锯战。不久后的一天,国民党那边传来敌情,大家都跑进山避难去了。因为姥爷身份特殊,没人拉着他一起跑。姥爷上午出屋转了一圈,回去一看,村子里没人了,他就坐到墙角一个人等着。晚上敌情过去了,部队和百姓们又回来了,发现姥爷还在墙根底下等着大伙儿呢,非常吃惊,问:“你怎么不走呢?”姥爷没想走,他就是个心眼儿特别实的人,还想着人家能帮自己找媳妇儿呢。八路军的同志们被感动了,接纳了这个实诚的傻小子,从此姥爷走上了革命的队伍。
重逢
姥姥参加革命后,去了晋察冀根据地培养医护人员的医学院。这所医学院后来改成了白求恩医学院分校,老师们来自各方,有些还是俘虏过来的日本人。
根据地有一位军长,是四十多岁的单身汉,想在医学院里娶个媳妇儿。这时期的姥姥充满青春活力,梳着乌油油的大粗辫子,文化水平高,又能作诗又善写文章。老军长的一颗红心被她占领了。
但姥姥心里还有姥爷,怎么可能答应军长的追求呢?打了几回太极之后,军长也不想再等了,干脆强行把姥姥“请”到自己的营地玩。医学院和这个军长的营地不在一个村。姥姥被请过来之后,军长的随从们对她十分恭敬,笑容可掬地盛情招待她。姥姥心知肚明,只是一个劲儿地要求回去,当然,她遇到了强力挽留,没走成。那天在饭桌上,军长给了她明确的暗示,但姥姥就是不接招。晚上,姥姥趁首长不在,拉起一位不太了解情况的警卫员送她出去,借此溜回了医学院。
姥姥的不识时务,让军长十分不满,事后把姥姥妇联方面的小职务给撸了。军长最终娶了姥姥她们班里的老大姐,一位叫翠花的女生,姥姥安全了。可是她心心念念的小夫婿,何时能跟她相聚呢?战争年代,即使是亲人之间也难免飘萍离散,姥姥那时候已经离家出走好几年了,她想念姥爷,但姥爷又在哪里呢?能找到她吗?
姥爷确实一直在寻找姥姥。那段时间,姥爷跟姥姥一样,也在晋察冀根据地,但两人不在同一个地方,彼此不知道对方的音讯。当年姥爷留在八路军队伍里之后,有一个人特别好,告诉姥爷根据地里有一所建工学院,推荐他报名,姥爷就去念书了。
在建工学院,姥爷的心里始终惦记着姥姥。过了一年半载,他终于从有经验的人那儿得知:解放区有报纸,可以尝试着登一则寻人启事。姥爷忙不迭地托人在晋察冀边区的报纸上登了广告。很快,奇迹发生了,这则广告被姥姥的同事看见了!姥姥给建工学院的姥爷去了信,不久,失散多年的两人联系上了。姥爷收到信,二话没说,立刻请假去找姥姥。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姥姥所在的医学院时,全院人员正在大操场上开会。姥爷一眼就看到了姥姥。他在旁边的柳树棵子里,安静地等着她,直到散会后才过去跟姥姥相认。
终于重逢了!夕阳下,历尽劫难的两人久久相望。姥姥那些年的坚持,姥爷千里路的寻找,在那个瞬间,突然都化成了一个幸福的圆。听说当姥爷走进姥姥宿舍的那一瞬间,激动的女战友们大声为两人欢呼,把炕都跳塌了。
短暂的相聚之后,这对失散多年的青年夫妻,各回各的部队,再次开始了分离的生活。但此次分离,无论是理由还是心境,都已不同往日——抗日必然胜利,分离不会太久!他们要在各自的战场努力地贡献、努力地学习、努力地活下去,为了明天能幸福长远地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