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二个主题,谈人生,理想,品德,爱情,友谊,伤痛等,这些组成了人类生命的常数,编织成了各人复杂的命运。这是一本真诚的生活之书,亦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智慧秘笈,它教会我们如何爱,如何疗愈,如何放下,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战胜恐惧……以沉郁如挽歌的风格著称的作家马洛伊,同时也是睿智深隽的散文家,坚忍克己的思想者,友善慈悲的人生导师:他关怀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命意义,叩问真理,感怀世态,唏嘘际遇;然而,心怀温暖。这本浓缩了马洛伊一生精妙沉思,完全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散文集,弥足珍贵,是对他作为思想家的一种补充。在作家的身份之外,马洛伊亦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知识分子。
马洛伊·山多尔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马洛伊·山多尔
* 再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全景* 勾勒欧洲大陆当时动荡不安、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跨越世纪,纵横欧陆,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堪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杰作,自匈牙利文移译的首部中文译本 】它兴起于匈牙利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它是包括贵族、名流、资 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破落贵族等在内的特殊社会阶层,它就是小说里的“市民阶层”。这是一个“市民”的自白,这是一曲唱给布尔乔亚最后的挽歌,这是一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这是一段颠沛流离、孤独决绝的流亡岁月。《一个市民的自白》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生动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市民阶层的生活与思想,作者通过个人透视社会,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刻画出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同时回顾了自己在欧洲大陆的流浪岁月。作为马洛伊·山多尔的代表作,从文学艺术的水准上来说,《一个市民的自白》完全可以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媲美。关于《一个市民的自白》……1934至1935年,马洛伊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分为两部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上百个,从皇帝到女佣,从亲友到邻里,从文人、政客到情人、路人、妓女……马洛伊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西欧国家,写到东欧的布达佩斯,各地人文历史宛然在目,无数历史人物呼之欲出,可谓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令人遗憾的是,马洛伊于1936年官司惹身,他当年的一位神父教师以毁誉罪将他送上法庭,另外他的几位亲戚也对书中披露的一些细节感到不满,因此,马洛伊被迫销毁了第一版,支付了神父一笔可观的赔款,并对该书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然而,《一个市民的自白》实际上不止两部。2013年,作为马洛伊的遗稿在箱底压了多年的《我想要沉默》被意外发现并编辑出版,这部书便是马洛伊曾在日记中提到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三部。而马洛伊于1949年创作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土地,土地……!》应该是《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四部,这部回忆录讲述了他在流亡初期的生活。假如,有过一位作家,其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学,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他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他的语言中,可以窥见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秩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匈牙利文学评论家 普莫卡奇·贝拉二十世纪的文学……收到了一位新的大师死后赠予的礼物。他会跟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斯(Joseph Roth)、茨威格(Stephen Zweig)和穆齐尔(Robert Musil)齐名,甚至与受到膜拜的伟大作家,托马斯·曼和卡夫卡,属于同一等级。他就是马洛伊。——德国《时代周报》(马洛伊)拥有珍贵、令人喜悦的稟赋,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实在令人感激。——英国《苏格兰人报》(马洛伊)重新被文学界发现,值得全世界同声欢庆……重新发现马洛伊,就像在阁楼上发现一幅古老的大师画作。——英国《星期日电讯报》(马洛伊是)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伟大一代的合法后代。——匈牙利诗人 尤若夫·阿蒂拉
马洛伊·山多尔
《分手在布达》1935年出版,是马洛伊对家庭、爱情,以及个人内心平衡深刻思索的一部佳作。它体现了典型马洛伊的风格,以20世纪初流行的大段独白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全景式写作、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戏剧式充满张力的对话等一系列马洛伊作品代表元素。此版是《分手在布达》的首部中文译本,直接自匈牙利语移译。初秋午后,青年法官审阅次日的离婚案卷宗,一对夫妇竟是他的旧识。晚宴,法官陷入对古老庄严家族的漫长追忆:世代传承的法官职责和君子道德,爱情飘忽脆弱,家庭以克己和教养维系。宾客们意兴阑珊,帝国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箭在弦上,时代迷茫不知所向。夜半寂静的寓所书房,早有不速之客。几近崩溃的丈夫声称刚刚杀死了妻子。他激烈地倾吐自己的情感生活,控诉导致他婚姻失败的三角关系。长谈彻夜,他对法官的怀疑、拷问剥茧抽丝,渐渐显露爱情、婚姻的残酷真相。
马洛伊·山多尔
一群面临毕业、即将奔赴战场的男孩偷盗、撒谎、欺骗,以抵抗充满未知的成年人世界,乍看之下小说的主题是关于战争、死亡、友情、成长;然而,父亲也许缺场,阶级永不缺场,在小说的最后,马洛伊还是回到他所有小说中最重要的母题:阶层差异,即便是战争和死亡也无法填平阶级这道鸿沟。诗意的文字、完美的细节描写,令这部小说就像夜幕降临前最后一刻的风景画。1918年5月,战争席卷整个欧洲。几近荒芜的城镇上有一群面临毕业、即将奔赴战场的男孩,他们偷盗、撒谎、欺骗,以抵抗充满未知的成年人世界。战争和死亡每天都在上演,背叛与阴谋也在悄然酝酿,暴风雨终将来临,他们所保守的秘密也许从一开始就是围困他们的陷阱。
马洛伊·山多尔
* 爱情不堪直视,孤独才是唯一真相* 关于爱的危险、狡黠、颓丧和悲凉,写给真正的精神贵族* 马洛伊·山多尔用一生写就的挚爱之作前妻坐在街角的甜品店,悄悄看着丈夫为第二任妻子打包橘皮蜜饯。咖啡店里,出身优越的丈夫回忆起第二任妻子在床上偷偷观察自己时那半迎合半嘲讽的眼神。他视她为真爱,可眼神浇灭了一切火焰。曾是夫家女佣的第二任妻子与情人彻夜长谈。丈夫家满橱的袜子、领带和整墙的书曾让她觉得自己的 双手格外肮脏,而丈夫身上万年不变的甘草味令她感到恶心。多年后,情人在美国的小酒吧里偶遇逃亡的丈夫,目送他消失在贫民窟。关于《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是马洛伊·山多尔最偏爱的作品。在书中,马洛伊以四位当事人的独白,回忆了两段失败的姻缘,道出这位精神骑士对于爱情的期盼和彻悟,追忆了欧洲最后一代贵族的文化追求与品格坚守。《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匈牙利语原本是两本书。1941年,马洛伊写了《真爱》,一对已经分开的上中产阶级夫妇站在各自立场讲述彼此失败的婚姻。伪装成独白的不止是爱情,还有罗生门般难解的人生真相。四十年后的1980年,流亡近三十年的马洛伊决定续写这段爱情故事。《尤迪特……和尾声》以一对情人独白的形式,从截然不同的阶级立场,将四十年前的故事延续到了当下,延伸到了美国,为逝去的时代和被战争和革命消灭了的“市民文化”唱了挽歌。作者在书里留下了自己的影子——站在被炸毁的公寓废墟中央,站在几万卷被炸成纸浆了的书籍中央,直面文化的毁灭。这是马洛伊一生唯一续写的小说,可见他对这部书情有独钟。作者去世后,《真爱》和《尤迪特……和尾声》被合订在一起出版,就是《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假如,有过一位作家,其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学,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他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他的语言中,可以窥见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秩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匈牙利文学评论家普莫卡奇·贝拉二十世纪的文学……收到了一位新的大师死后赠与的礼物。他会跟奥地利作家罗斯(Joseph Roth)、茨威格(Stephen Zweig)和穆齐尔(Robert Musil)齐名,甚至与受到膜拜的伟大作家,托马斯‧曼与卡夫卡,属于同一等级。他就是马洛伊。——德国《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