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惠明不写散文

借《散文选刊》每年一度评奖活动的光,有幸结识了许多喜欢散文写作的新朋友,其中当然包括惠明啰!

但我听选刊主编蒋建伟先生有次说,惠明写散文的热忱,其实是在评奖活动的一次次感染之下才渐渐高涨起来的——他一度不打算继续写下去了,因为工作忙,觉得精力不够。

而我要说——王惠明不继续写散文的话,那么他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一个热衷于散文写作的朋友所难以原谅的大错误!明明能把散文写得很好的人,怎么可以说不再写散文了就不再写了呢?!这是我们喜欢写散文读散文的人根本不能答应的嘛!好比一个明明嗓音很好的人,居然找借口说他不再唱歌了;一切喜欢听歌的人怎么能答应呢?唱歌唱得好的人,有一种义务唱歌给喜欢听歌的人听嘛!他不能轻易地剥夺了别人喜欢听他唱歌的那一种享受嘛!而散文写得好的人,如身体健健康康的惠明同志,也有义务继续写出更多更好的散文给我们这些喜欢读散文的人看嘛。我还听说,惠明获奖的散文《我们家的名片》,在网上的点击率可多了,好评如潮。这就足以证明,他已经有了很多的“粉丝”。我自己是不上网的。我是在《散文选刊》上读到《我们家的名片》的。我也特喜欢这一篇散文。如果我是评委,也会毫不犹豫地投此篇散文一票。

在从前的年代,在中国的农村,有两种人是值得农民们铭记的。他们对于中国农村的贡献几乎也可以说是可歌可泣的——一种是乡村教师,一种是乡村医生。关于乡村教师,以文学的文艺的形式,已有过相当广泛的反映。

而关于乡村医生,其实以文学的文艺的形式反映得还很不够。

那么,惠明的《我们家的名片》,则就不仅仅是满怀深情地为自己至今仍是乡村医生的哥哥以散文作了篇赋,也等于为全中国千千万万他哥哥那样的乡村医生树了一块文字碑,立了一篇集体传。

这是多么值得一位散文作者欣慰的事啊!我没想到惠明当年也像他的哥哥一样,十六岁就当上了乡村教师,还未成年啊!——这是他的散文《老师,我最珍爱的称呼》告诉我的。然这一篇太短了,使我读来有“不解渴”的感觉。《桃江有个响水洞》同样不长,然写得很细腻,文中童趣的回忆读来使人愉快。《淡定》也很好,给人以启迪。当然,由于短,以上三篇,都不如《我们家的名片》那么感染我。但是,我从以上三篇散文中,看出惠明的文笔是很好的,一种特适于写散文的温暖笔调。若比之于唱歌,那么便是一种“中音”特质的散文笔调。我也看出,惠明的散文和他这个人给人的印象是又同又不同的。真诚——这是同的一面;不同的是——他本人是性格开朗的,而他的散文,却是温情脉脉的。他的散文所呈现的是他这个人性格的另一面。我还看出,他有极丰富的生活积累,只不过尚无暇梳理,咀嚼,成文。

有特点的文笔加上真诚的不乏温情的心情加上丰富的生活积累,我相信他日后仍会写出像《我们家的名片》那么好,比之更好的散文!让我们耐心期待着。

2012年1月27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