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吧,王蒙!
王蒙在八月号《读书》杂志上发表《美丽围巾的启示》,说明珠台电视播放广告的时段,经常插播一个短片:画面是陈旧的城市,字幕是“一九四八年,上海”。一个中国小女孩手拿着糖稀吹成的凤凰图案向一个白人小男孩挥手。两个孩子一起游玩,一起吃糖稀玩具甜品。他们撑着木船,两岸风光怡人。长长的铁轨上有孤独无依的情调。小女孩捂着嘴咳嗽。男孩子连忙解下漂亮的围巾围在女孩的脖颈上。接着画面是崭新的城市,字幕写明是今天的上海。一个白人老头子满脸风霜在寻找着什么。一个同样饱经沧桑的上了年纪的中国女人显得纯朴优雅,身边带着一个小女孩,年龄跟她一九四八年的时候差不多。她的目光跟老头子的目光相遇了。“是微笑还是伤悲?是矜持还是超然?”她从口袋里拿出完好如新的绒毛围巾给身边的小女孩围上了。外国老头子(“英国——该是英国吧”)看到了那条围巾潸然泪下,脸上同时绽出欣慰的笑容。小女孩说了一声“拜拜”。这是唯一的台词,抒情的钢琴小品乐曲却贯穿全片。这时,荧光屏上出现字幕:“The beautiful things in life never change”(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永远不变)。王蒙为这一两分钟的短片感动得沧然泪下。他说起初以为是英国围巾的广告片,居然那么精练、完美、动人,“一句话没说却饱含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后来听说是香港政府的教育片、宣传片,觉得“相当沮丧”。他於是想到意识形态:一九四八年阴郁的画面也许是国际资本主义失去中国的悲伤;白人男孩给中国女孩围巾也许是表达殖民者对土着的恩惠;永远不变的美好事物也许象徵英国人居高临下的怜悯和爱惜;一九四八年到现在的跨度也许是对中国的历程的不怀好意的悲鸣乃至诅咒;悲怆的情调也许是“九七”日落的輓歌。
“横看成岭侧成峰”,王蒙借这个短片阐释他对艺术与商业与政治的观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不仅看到政治意识形态、商务、艺术、道德,与人的本性间的冲突,又看到他们相互交通、相互激励、相互补充与整合的可能呢?”王蒙的企盼是对的。政治、商务、艺术、道德,天生都具有任人阐释的无限空间;阐释既可以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也可以无限上纲,无限上线。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可以“提到政治原则性的高度”去批判或歌颂,也可以用文学理论去肯定或否定它标举民族形式与风格的价值,更可以结合两种或多种角度去探讨赵树理遵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程度和忠於艺术的分寸,当然还可以只当小说阅读和感动,别的都不管。可是,谁都不可以把赵树理整死斗死。王蒙觉得电视上那个短片动人,则王蒙有权沧然而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