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饮茶篇
一、饮茶习俗
(一)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
(二)客来敬茶
(三)汉族的清饮
(四)维族的奶茶与香茶
(五)藏族的酥油茶
(六)蒙古族的咸奶茶
(七)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
(八)纳西族的盐巴茶与“龙虎斗”
(九)傈傈族的雷响茶
(十)布朗族的酸茶
(十一)白族的三道茶和响雷茶
(十二)土家族的擂茶
(十三)苗族和侗族的油茶
(十四)回族的罐罐茶
二、茶艺
(一)品茗的环境
(二)茶的欣赏
(三)用茶方法
(四)茶宴与斗茶
(五)茶馆与茶摊
(六)茶话会与音乐茶座
三、茶的鉴别
(一)新茶与陈茶
(二)春茶、夏茶和秋茶
(三)真茶与假茶
(四)窨花茶与拌花茶
(五)高山茶与平地茶
四、茶具
(一)茶具发展历史
.茶具的发展
.茶具的演变
(二)茶具种类和产地
.陶土茶具
.瓷器茶具
.漆器茶具
.玻璃茶具
.金属茶具
.竹木茶具
(三)茶具的鉴赏和选择
.丰富多彩的茶具
.有白玉之称的瓷茶具
.紫色的瓷器——紫砂茶具
.茶具中的奇花异葩
五、茶的冲泡
(一)泡茶用水
.对泡茶用水的认识
.泡茶用水的选择
中国茶经(二)器皿的选择
(三)泡茶“三要素”
.茶的用量
.泡茶水温
.冲泡时间和次数
(四)冲泡程序
六、茶的饮用方法
(一)绿茶饮用方法
.玻璃杯泡饮法
.瓷杯泡饮法
.茶壶泡饮法
.饮茶吃渣法
.茶泡饭饮用法
.单开泡饮法
.薄荷糖茶烹饮法
(二)红茶饮用方法
.按花色品种分
.按调味分
.按茶具分
.按茶汤浸出方法分
(三)乌龙茶饮用方法
(四)花茶饮用方法
(五)紧压茶饮用方法
茶文化篇
一、茶与文化
(一)茶书
(二)茶刊
(三)茶与婚礼
(四)茶与祭祀
(五)茶与佛教
(六)茶与诗词
.两晋和南北朝的诗
.唐代(含五代)茶诗
.宋代茶叶诗词
.元、明、清茶叶诗词
.近代茶叶诗词
(七)茶歌茶舞
(八)茶与戏曲
(九)茶与美术
(十)茶与楹联
(十一)茶叶谚语
二、名人与茶
(一)陆羽
(二)卢仝
(三)皎然
(四)白居易
(五)陆龟蒙、皮日休
(六)欧阳修
(七)蔡襄
(八)苏轼
(九)黄庭坚
(十)赵佶
(十一)陆游
(十二)虞集
(十三)张岱
(十四)李渔
(十五)郑燮
(十六)爱新觉罗·弘历
(十七)曹雪芹
(十八)袁枚
(十九)鲁迅
(廿)郭沫若
(廿一)吴觉农
(廿二)老舍
三、茶事掌故
(一)孙皓赐茶代酒
(二)陆纳以茶果待客
(三)单道开饮茶苏
(四)王蒙患水厄
(五)王肃好茗饮
(六)李德裕嗜惠山泉
(七)陆羽鉴水
(八)卢仝七碗茶
(九)皮光业以茗为“苦口师”
(十)王安石验水
(十一)蔡襄别茶
(十二)苏东坡梦泉
(十三)谦师得茶三昧
(十四)李清照饮茶助学
(十五)天下第一泉
(十六)天下泉名多“陆羽”
(十七)茶马交易
(十八)贡茶得官
(十九)禅林法语吃茶去
(廿)洛阳纸贵
四、茶的传说
(一)十八棵御茶
(二)茶墨之争
(三)奶茶和酥油茶的由来
(四)碧螺姑娘
(五)冻顶乌龙
(六)蒙顶玉叶
(七)御茶园遗址
(八)猴公茶的故事
(九)雪芹辨泉
(十)神农尝百草
(十一)陆羽煎茶
(十二)庐山云雾茶
(十三)大红袍
(十四)龙井茶虎跑水
(十五)正志和尚与茶
(十六)茶姑画眉
(十七)擂茶两说
附录
附录一中国茶叶大事记
附录二中国茶叶名录
(十二)虞集
(十三)张岱
(十四)李渔
(十五)郑燮
(十六)爱新觉罗·弘历
(十七)曹雪芹
(十八)袁枚
(十九)鲁迅
(廿)郭沫若
(廿一)吴觉农
(廿二)老舍
三、茶事掌故
(一)孙皓赐茶代酒
(二)陆纳以茶果待客
(三)单道开饮茶苏
(四)王蒙患水厄
(五)王肃好茗饮
(六)李德裕嗜惠山泉
(七)陆羽鉴水
(八)卢仝七碗茶
(九)皮光业以茗为“苦口师”
(十)王安石验水
(十一)蔡襄别茶
(十二)苏东坡梦泉
(十三)谦师得茶三昧
(十四)李清照饮茶助学
(十五)天下第一泉
附录三中国茶书名录
附录四中国茶叶专业学校
附录五中国大型国营茶场
附录六中国各地茶叶进出口公司
附录七世界茶叶研究机构
附录八世界茶叶社会团体和组织
附录九世界茶叶拍卖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