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事掌故
这里所说的茶事掌故,主要的有两类,一是与茶事有关的掌故,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茶事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一)孙皓赐茶代酒
孙皓(242~283年)是三国时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后为晋所灭。他专横残暴、奢侈荒淫,极嗜好饮酒。每次设宴,座客至少饮酒七升,“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朝臣韦曜,博学多闻,深为孙皓所器重。韦曜酒量甚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礼相待,“密赐茶荈以代酒”,即暗中赐给他茶来替代酒。
此事见《吴志·韦曜传》,是史籍中最早关于“以茶代酒”的一则记载。
(阮浩耕)
(二)陆纳以茶果待客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时人赞其“恪勤贞固,始终勿渝”,是一个以俭德着称的人物。晋《中兴书》载有这样一件事: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见叔父未作准备,但又不敢去问他,于是私下准备了可供十几人吃的菜肴。谢安来了,陆纳仅以茶和果品招待客人。陆俶就摆出了预先准备好的丰盛筵席,山珍海味俱全。客人走后,陆纳打陆俶四十棍,教训说:“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阮浩耕)
(三)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其后曾修行辟谷(一种所谓修道成仙之方,传说学成后可不食一切谷类)。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日行七百余里。
后移住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所饮“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阮浩耕)
(四)王蒙息水厄
明人王穉登有《题唐伯虎烹茶图为喻正之太守三首》,其三云:
伏龙十里尽香风,正近吾家别墅东。
他日千旄能见访,休将水厄笑王蒙。
王蒙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据《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魏晋时期,茶饮渐行,其初士大夫中多还不习惯饮,故把饮茶视为“水厄”。此后,人们也戏称茶饮为“水厄”。
(阮浩耕)
(五)王肃好茗饮
《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条载: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巵。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
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213中国茶经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太和中,因父王奂为齐所杀,而自建康(今江苏南京)奔魏(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魏孝文帝虚襟待之,随即授职大将军长史。后王肃破齐将裴叔业立下战功,进号镇南将军。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在南朝齐时,好饮茶及食莼羹,到北魏后,仍不变嗜习,却也好食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王肃答:“茗不堪与酪为奴。”于是,茶又有“酪奴”之称。魏给事中刘缟,仰慕王肃好茗饮之风,专事仿习饮茶。彭城王勰当时颇不以为然,讥讽刘缟:“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日后好“水厄”者还是越来越多。
(阮浩耕)
(六)李德裕嗜惠山泉
唐庚《斗茶记》云:“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说的是曾于唐武宗时居相位的李德裕,嗜惠山泉成癖,奢侈过求,烹茶不饮京城水,悉用惠山泉,驿道传递,时谓之“水递”。
尉迟偓《中朝故事》还记述了李德裕别泉的一则故事: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京口(注:今江苏镇江)。
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李德裕别泉真有点出神入化了。然尉迟偓是五代南唐人,《中朝故事》录唐代宣、懿、昭、哀四朝旧闻故事,其时去唐未远,所记当亦非杜撰。
(阮浩耕)
(七)陆羽鉴水
(参阅《名人与茶·陆羽》)
(八)卢仝七碗茶
(参阅《名人与茶·卢仝》)
(九)皮光业以茗为“苦口师”
皮光业,字文通,唐着名诗人皮日休之子,十岁能诗文,性嗜茶,常作诗,颇有其父之风。皮光业美容仪,善谈论,见者以为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因其爱茶,以茗为“苦口师”,朝廷上下多传其癖。
一日,皮光业的中表兄弟邀他尝新柑,并设宴款待。是日,朝廷显贵丛集,筵席殊丰。可皮光业上席后,未顾尊罍中的酒,却呼茶甚急。于是只好进上一大瓯茶。皮光业即席吟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席间众人笑说:“此师固清高,而难以疗饥也。”茶之有“苦口师”之称,典出于此。
(阮浩耕)
(十)王安石验水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
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为难,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大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
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此事载《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因是冯梦龙据古籍记载敷演成篇,当然不全是史实了。
(阮浩耕)
(十一)蔡襄别茶
(参阅《名人与茶·蔡襄》)
(十二)苏东坡梦泉
苏东坡于熙宁四年至七年(公元1071~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与诗僧道潜(号参寥子)友情甚笃。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东坡谪居黄州,参寥子不远千里去访,留期年。
一日,东坡夜梦参寥师携诗相见,觉后只记其饮茶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梦中苏东坡问:“火固新矣,泉何故新?”参寥师答:“俗以清明淘井。”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再度来杭州,参寥子卜居孤山智果精舍。苏东坡在寒食那天去访。舍下旧有泉出石间,是月又凿石得泉,泉更清洌。参寥子撷新茶,钻火煮泉,适符九年前所梦,苏东坡遂作《参寥泉铭》,并刻以记。
铭曰:
在天雨露,在地江湖。
皆我四大,滋相所濡。
伟哉参寥,弹指八极。
退守斯泉,一谦四益。
予晚闻道,梦幻是身。
真即是梦,梦即是真。
石泉槐火,九年而信。
夫求何信,实弊汝神。
(阮浩耕)
(十三)谦师得茶三昧
苏东坡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东坡游西湖葛岭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闻此消息,特地自南山赶去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东坡有《送南屏谦师》诗,记其事。诗云: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鵞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苏东坡在诗前引言中还说:“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
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
另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北宋史学家刘攽(1023~1089年)亦有诗赠谦师,有句云:“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可见谦师得茶三昧早已有名。之后历代诗人常将此典入诗。明韩奕有《白云泉煮茶》:“白云在天不作雨,石罅出泉如五乳。追寻能自远师来,题咏初因白公语。山中知味有高禅,采得新芽社雨前。欲试点茶三昧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阮浩耕)
(十四)李清照饮茶助学
宋代着名词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有她与丈夫赵明诚回青州(今山东益都县)故第闲居时的一件生活趣事:
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在饭后间隙,一边饮茶,一边考记忆,给后人留下了“饮茶助学”的佳话,亦为茶事添了风韵。
(阮浩耕)
(十五)天下第一泉
位于江苏镇江金山之西塔影湖畔的中泠泉,千多年来一直被世人称颂为“天下第一泉”。此实肇始于唐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书中记录了刘伯刍把宜茶之水列为七等,扬子江中泠水居榜首。此后,历代名士文人遂纷纷慕名而至,烹泉品茗,吟咏赞唱。宋文天祥有诗:“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北来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元萨都剌有句:“山中好景无多地,天下知名第一泉。”明代唐寅也有诗曰:“日斜未放沧浪渡,饱酌中泠洗宿心。”
“扬子江心第一泉”。依诗句及记载,中泠泉位于长江之中。《中泠泉记》在记述取泉方法时说:“于子午二辰,用铜瓶长绠入石窟中,寻若干尺,始得真泉;若浅深先后,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取泉水须依时辰乘船至江心,并需有专用器具和一定的技法,得之殊非容易。然而,如今泉已不在江心了。早先金山四面环水,屹立长江之中,游人至金山得靠舟楫横渡,中泠泉亦在“乱石嶙峋,若奇鬼怪兽”的洪涛巨浪之中。后来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主洪道不断北移,到清同治初年,金山开始与南岸陆地连接,游人得以“骑驴上金山”了。金山下的中泠泉也渐由江心转到陆地。中泠泉曾一度淹没,清末镇江太守王仁堪在芦苇中重新发现,遂砌池并围以石栏,池壁有石刻“天下第一泉”。
(阮浩耕)
(十六)天下泉名多“陆羽”
以“茶圣”陆羽命名的泉井,全国至少已有四处:江苏无锡的惠山泉,又称“陆子泉”;湖北天门有文学泉,亦叫“陆子井”;江西上饶有陆羽泉;浙江余杭有苎翁泉。
无锡惠山山麓的惠山泉,相传是陆羽品题为“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以上游水质为优,中下游较差。今惠山蓄上游泉于“圆池”,用以沏茶;蓄中游泉于“方池”;蓄下游泉于“下池”。早在宋朝时,当地为纪念陆羽对惠山泉的评鉴,就将惠山上游泉名为“陆子泉”,刻碑志记并载入《惠山续志》。
湖北天门县城北门外官池之滨的文学泉,据传陆羽少年时期曾在此汲水煮茶。因陆羽曾被诏拜太子文学,故以“文学”名泉,又名陆子井,俗称“三眼井”。据《天门志》载: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天旱,掘荷池,得断碑,有“文学”字样,见泉水。于是甃井,建亭,立碑,以复胜迹。
清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于壬寅(公元1782年)访天门,于井畔陆羽亭中立石碑一通,正面题“文学泉”三字,背面书“品茶真迹”四字。癸卯年(公元1783年)间,又捐石绘刻陆羽小像,集历代有关吟咏文学泉诗。
江西上饶陆羽泉,在现上饶市第一中学院内。陆羽曾隐居上饶,和陆羽同时代的诗人孟郊(751~814年)有《陆鸿渐上饶新辟茶山》诗:“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可见陆羽确在上饶择山种茶,凿井得泉。《上饶县志》称此井泉“色白味甘,是为乳泉。以土色赤,又名胭脂井”。
浙江余杭县双溪乡将军山麓有“苎翁泉”。据《新唐书·隐逸传》载:陆羽“上元初(公元760年),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着书。”陆羽曾隐居于此,饮用过此泉。当地旧有“双溪十景”,其中有“苎泉怀古”一景。现泉井尚在,又叫“陆家井”。
(阮浩耕)
(十七)茶马交易
我国西北地区食肉饮酪的少数民族,茶与粮是同等必需,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古时战争,主力为骑兵,马是战场上决取胜负的重要条件。于是历代统治者采取控制茶叶供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战马的茶马交易,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
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6~758年),蒙古(回纥时期)驱马市茶,开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宋代茶政严厉,于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买马司。其后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复分为两司。元代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政策。到了明代,不仅恢复了宋朝的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只换茶120斤,平均每匹马换不到40斤茶叶。清代茶政执行松弛,私茶多,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到雍正帝胤祯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停止。茶马交易实施将近700年。
(阮浩耕)
(十八)贡茶得官
宋徽宗赵佶嗜茶,宫廷斗茶之风盛行。为满足皇室奢糜之需,贡茶品目大增,数量愈多,制作愈精。宋徽宗还重用贡茶有功官吏。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始创银丝水芽,制成“方寸新銙”。这种团茶色白如雪,故名“龙团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以后郑可简又命他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得到一种叫“朱草”的名茶,郑可简则令自己儿子待问去进京贡献。待问果然也因贡茶有功而得官。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待问得官荣归故里时,大办宴席,亲姻毕集,热闹庆贺。郑可简得意地说:
“一门侥幸。”他侄子千里,因朱草被夺,愤愤不平,即对一句:“千里埋怨。”
(阮浩耕)
(十九)禅林法语吃茶去
“吃茶去”一词,既是中国人以茶待客,用茶联谊的惯用语,又是佛教界的禅林法语。
古人认为茶能去杂生精,清心陶情,具有“三德”:即坐禅时可以提神,通夜不眠;满腹时,可以助消化,轻神气;心烦时,可以去除杂念,平和相处。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因而为禅林所提倡。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而且积极提倡饮茶,“唯茶是求”。因此,他每次说话之前,总要说上一句:“吃茶去”。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
‘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认为吃茶能达到悟道。自此以后,“吃茶去”就成了禅林法语。
为此,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着名诗人赵朴初于1989年秋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书写的一首诗中,也引用了“吃茶去”
这一典故。诗曰: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
我国着名书法家启功也曾有诗曰: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茶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并在诗末注释:“吃茶去为赵州从谂禅师机锋语。”
(姚国坤)
(廿)洛阳纸贵
《新唐书·艺文志·别集类》载录有《左思集》五卷。
左思,字太冲,两晋齐国临淄人。他作有《三都赋》,很受当时《博物志》作者张华的赏识与器重。左思的《娇女》诗,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茶诗,全诗共56句,唐代陆羽《茶经》所引用的,仅是其中的12句。写到茶事的有两句: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此处的“鼎”,系指风炉而言。
说的是左思的两个娇女,心里急着要品尝香茗,就用嘴对着煮水的风炉吹气。由于当时京都洛阳富人对左思诗赋赞叹不已,竞相传抄,以致出现纸张供不应求的情况,故此就有“洛阳纸贵”之说。
(姚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