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天下名泉佳水-4
十二、扬州大明寺泉水——天下第五泉大江南北,亦有湖山,来自衡阳①洞庭②,休道故乡无此好;近水楼台,尽收烟雨,论到梅花③明月,须知东阁占春多。
——方梦圆④大明寺,在江苏扬州市西北约4公里的蜀岗中峰上,东临观音山。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隋代仁寿元年601曾在寺内建栖灵塔,又称栖灵寺。这里曾是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居住和讲学的地方。现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
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巡幸扬州,担心人民因见“大明”二字而思念前朝明朝,遂下令改名为“法净寺”,并亲笔题了寺名。1980年4月,鉴真大师座像从日本回国探亲前夕,复称大明寺。在大明寺山门两边的墙上对称地镶嵌着:“淮东第一观”和“天下第五泉”十个大字。每字约一米见方,笔力遒劲。
着名的“天下第五泉”即在寺内的西花园里。西花园原名“芳圃”。相传,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扬州欣赏风景的一个御花园,向以山林野趣着称。唐代茶人陆羽在沿长江南北访茶品泉期间,实地品鉴过大明寺泉,被列为天下第十二佳水。唐代另一位品泉家刘伯刍却将扬州大明寺泉水,评为“天行第五泉”。于是,扬州大明寺泉水,就以“天下第五泉”扬名于世。大明寺泉,水味醇厚,最宜烹茶,凡是品尝过的人都公认宋代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所说“此水为水之美者也”是深识水性之论。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八十年代初,扬州园林部门又在西花园建了五泉茶社。这是一座仿古的柏木建筑,分上下两厅,两厅之间以假山连接,上厅好像置身于蜀岗之上,下厅背临湖水,犹似悬架在湖水之中。游人至此,在饱览蜀岗胜景之后,入座茶厅内小憩,细细地品饮着用五泉水冲泡的江南香茗,既可举目东望观音山色,又可俯视清雅秀丽的瘦西湖风光,那才真可谓是赏心悦目,烦襟顿开,不虚此行呢,如若能再悉心领略方梦圆所题《扬州第五泉联》见本文之冠题辞的优美意境,那就更令人流连于扬州的江山胜迹与梅月风情。
〔笺注〕①衡阳:今湖南省之市、县名。在此作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之代词解。
②洞庭:湖南岳阳洞庭湖。在长江南岸,沿湖为岳阳、华容、南县、汉寿等市县,湘资沅澧等四水皆会于此,在岳阳城陵矶入长江。
③梅花:张尔荩题《扬州史可法祠墓》衣冠冢在扬州市广储门外梅花岭右,今扬州博物馆院内联语:“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今史公祠围墙之北老梅花岭,据传为史可法抗清泣血誓师处。原来梅花岭多植梅树,花开满岭。
④方梦圆:生平不详。
十三、怀远县白乳泉——天下第七泉应汲乳泉烹香雪合邀明月饮高楼——佚名白乳泉,在安徽省怀远县城南郊,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和禹王庙①隔河相望,西与卞和洞②为邻。因其泉水甘白如乳,故得名。泉左有“望淮楼”,登临闲叙,凭栏远眺,意趣盎然。这正如楼联所云:
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
泉右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这里峰峦迭翠,芳草如茵,古树参天,柏林似海,景色迷离,清幽宜人,实为天然佳境。
白乳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烹茶煮茗,芬芳清冽,甘美可口。泉水表面张力强,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一米粒儿厚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币,游人观之,无不称奇。宋苏轼曾来此游历,烹茗品泉,赋诗留念,并将此泉誉为“天下第七名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
〔笺注〕①禹王:古代帝王,夏朝的建立者。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史称禹王。禹王庙:在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王会诸侯于涂山”即在此地。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之。
②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在怀远县荆山。相传为春秋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石型圆浑,石表青翠。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古人有“白璧无双连城产,古洞青螺有旧题”之诗句,正是这里的写照。
十四、柏岩县淮水源——天下第九佳水半山垂下水晶帘疑是银河落九天——佚名淮水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偈:在此不读〔jié皆〕,而读〔jí记〕,为佛家所唱之词。
这首诗同“梦断赵州”句意境一样,充分体现了“茶禅一味”,吃茶与禅修,明心见性的融合。
也许有的读者仍然会问,那么,如何理解“梦断赵州禅杖举”呢?
赵老的诗深蕴禅机,这句诗仍要从“吃茶可达于顿悟”来理解。这对广大读者来说实难于领悟那玄奥莫测的“禅机”;如果从明白易晓的语言来说,就是反其字面意而解之——禅杖:是佛门法器之一,用竹或苇制成,以软物包其一端。僧众坐禅时,下座执之。巡行禅堂之间,若有昏睡者,便用软的一头,触之使醒,以警示戒律不严者。后泛指僧人所用的手杖。从茶叶的药理功能方面来说,经现代科学仪器检测,茶素,又叫咖啡碱、咖啡因,是茶叶中最主要的一种生物碱。它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等功能。
饮茶有提神、醒脑、解倦、强心、助文思等作用。所以,古往今来僧人坐禅时,为防止瞌睡都要以饮茶来提神。由于赵州和尚把“吃茶去”作为禅修大法,僧人们坐禅时,即能做到“心注一境”,虔诚学佛,不打瞌睡,既然“梦断”,那么何须再举禅杖呢?
⑥乳花新句:宋代诗人苏东坡,后世尊其为“坡老”。他一生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嗜茶、喜作茶诗、精通茶道,是北宋着名的品泉大师。他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留诗坡老乳花新”之句,是指东坡先生的诗中有:“天台乳花也不见”,“白云峰下两旗新”之咏茶句。苏东坡这两句诗是说杭州西湖产茶的历史和两个茶名。坡老在任杭州知州期间,曾考察过西湖的产茶历史,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他认为西湖灵隐、下天竺等地所产之茶,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433,来下天竺寺院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茶籽培育而成。“乳花”是天台所产的古茶名。而赵老诗中的“新”字即“白云峰下两旗新”诗句所咏的“白云茶”。宋时产于下天竺白云峰下,当时同上天竺香林洞产的香林茶、宝云洞产的宝云茶同为宋代宫廷贡品。
⑦天人学:系指天道与人际之间的关系学。语出《汉书》六二《司马迁传·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二四《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天人学”与“端赖群贤”句是说茶经按:既指陆羽《茶经》,亦包括古今若干重要茶学文献所涉及的天时、地理,茶叶史、茶学史、茶文化史、茶叶科学技术与今古茶人的关系;以及这些文献中所涉及的“经、史、子、集”,宗教文化等等极其丰富的内涵,都有赖于海宇之内中华茶学专家、学者作仔细探讨、论证。
①源头,在地处鄂豫交界桐柏山北麓,河南省桐柏县唐代属山南东道唐州境内。陆羽在唐玄宗天宝后期,在荆楚大地沿江淮、汉水流域进行访茶品泉期间,曾前往桐柏县品鉴过淮水源头之水,并评为“天下第九佳水”。
古代品泉家,对陆羽把淮水源列入《水品》,是颇持有异议的。如明代徐献忠、周履靖在《水品全秩·卷上》“六品”
论及淮水时说:“张又新记按指:张在《煎茶水记》引陆羽二十《水品》有淮水原淮水亦在品列,淮故湍悍浑浊,通海气,自昔不可食。今与河合脉,又水之大幻患也。李记按指:李季卿记述陆羽论二十《水品》列有淮水源以唐州柏岩县淮水源庶矣。”至于淮水源头之水,是“自昔不可食”呢?还是诚如陆羽在《水品》中所评为“天下第九佳水”?姑且不论,留待学者专家去进一步论证吧。但茶圣陆羽既然把“淮水源”列为天下佳水,那么淮水源头的河山胜迹,还是可以向读者作一简要介绍的。
陆羽在《水品》中说的“柏岩县”即今之河南省桐柏县。
桐柏县是我国四大水系之一的淮水发源地。于东汉延熹六年163于桐柏县城西南15公里处建“淮渎庙”。后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从原址迁至县城东关。明清以来皆有增补修葺。这是历代官府与民间祭祀淮水之神的庙宇。遥想陆羽当年来桐柏县,亦自应是首先前往淮渎庙祭祀水神,然后再登临桐柏山寻访淮水之源,进行品鉴,那陆羽当年品泉之处究竟在何处呢?
桐柏山水帘洞水,清纯甘冽,胜过诸多名泉,也许是陆羽当年品泉处吧?水帘洞,在桐柏县城西5公里,群山环抱,松柏苍翠,是桐柏山着名风景之一。水帘洞距地高约20多公尺。如今洞内有泥塑弥猴一尊,猴身上有泉水流出,喷洒在石钵之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淮水源头之水,亦从山岩缝隙间渗泄于洞内成泉。而洞口则被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遮盖,犹如珠帘垂挂。沿石壁前有阶梯和铁链可攀援而上,进入洞中,虽盛夏酷暑,仍凉气袭人,沁人心脾。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游人荟萃避暑消夏的理想胜地。在水帘洞溪旁建有山寺,寺内墙上有历代文人、游客书写的诗和题记,赞颂水帘洞的奇妙和优美。其中有一首七绝c云:
半山垂下水晶帘,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古无人能卷得,月钩空挂碧云边。
陆羽在天宝后期,还曾品鉴过蕲州兰溪石下水,汉水流域的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商州武关西洛水多处名泉佳水,其中列入其《煮茶记》者共有二十品。
〔笺注〕①淮水:即淮河。源出河南省桐柏山在桐柏县境,东流经河南、安徽到江苏入洪泽湖。洪泽湖以上河长845公里,洪泽湖以下,主流经宝应湖、高邮湖由江都县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
十五、玉虚洞下香溪水——天下第十四佳水玉洞玲珑,诗圣频来扣紫府香溪剔透,茶仙亦步汲泠泉——舒玉杰玉虚洞,在湖北省秭归县香溪镇2公里处的潭家山麓、香溪河畔。相传,在唐天宝五年746发现。洞门呈半月形,洞口刻有“玉虚洞天”四字。进洞右行,下台阶五十余级,即达洞之内厅,洞室开阔,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平面纵长约85米,宽约40米,高约50米,全洞共约3600余平方米。宏敞壮丽,浑如地下宫殿。钟乳石附于四壁者形如龙虚、仙人、鸟兽;垂如洞顶者状如旗幡、宝盖、宫灯,千态万状,绚丽多姿。壁间垂一巨形钟乳石,似盘龙大柱,高十余米,尤为绝妙奇异。据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南宋诗人陆游等均曾游此。今洞中有宋人谢崇初等留下的摩崖题刻和清人甘立朝撰写的《游玉虚记》碑刻。
玉虚洞下,一年四季,有清泉长流,称为香溪泉,因泉水与香溪河相通,故名,泉水清碧甘冽,是烹茗佳水。唐代茶人陆羽约于天宝十二载至十四载753—755在荆楚大地、巴山蜀水访茶品泉期间曾游历玉虚洞,品尝香溪甘泉,定其为天下第十四佳水。
十六、商州武关西洛水——天下第十五佳水秦关月夜迎逋客洛水茶烟舞晓风——舒玉杰武关,在陕西省商州地区丹凤县城东40公里的峡谷之间。它自古以来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名关——潼关、萧关、大散关称为秦之四寨。关址建立在峡谷间一块较高的平地上。关周匝约1.5公里,板筑土城墙,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包砌的券门洞,西门额刻“秦关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门内额有“古少习关”四字。关东沿山盘曲,悬崖深壑,路狭难行,山环水绕,险隘天成。秦末汉高祖刘邦从河南入关灭秦,即取道于此关隘。
西洛水,即源出陕西省洛南雒南县冢岭山的伊洛之水今称之洛河的一条支流。从洛南流过丹凤县的武关之西,至太古河汇入丹江。茶圣陆羽当年在沿汉水流域品泉较水期间,曾西行进入陕西商州武关,品鉴过武关西洛水,并将其评为天下第十五佳水。试想当年,交通何等不便,陆羽为访茶品泉,在山川古道,险隘雄关,玉溪洞下,洛水之滨,都曾留下了茶人的足迹,谱写了传世千载的“水品”篇章。
十七、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水——天下第十七佳水休疑宝尺难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曹松在我国名山中,有两座天台山,一座在湖北省红安县北40公里处;而陆羽当年品泉的天台山,则是今浙江省天台县按:唐时属台州,名兴唐县,从宋代起始称今名城北之天台山。
这里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山中有隋代古刹国清寺,是开皇十八年598杨广承智者大师的遗愿所建。经清雍正年间重修,是一个拥有百余间殿宇的大型建筑群,为我国保存比较完好的着名大型寺院之一。天台山群峰竟秀,巉峭多姿;飞瀑流泉,洁白如练,有华顶秀色、石梁飞瀑、铜壶滴漏、赤城霞起、琼台月夜、桃源春晓等风景点,还有隋塔、隋梅、智者院、太白书堂等诸多古迹。
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张联所辑《天台山全志》记载:陆羽品泉的西南峰名曰瀑布山,一名紫凝山。在天台县西四十里。有瀑布垂流千丈,与国清、福圣二瀑为三。其山出奇茗。《神异记》云:“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人引三青牛至此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今以茗奉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相遗也。’后尝与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而陆羽在《茶经·七之事》里亦写了汉仙人丹丘子与虞洪入山获大茗树的传说。
在《天台山全志》之《泉》项下首列:“陆羽《茶经》
按:原文如此;而应为《水品》以天台瀑泉为天下第十七水。”又据载,王十性临海人,明万历进士在《入天台山志》有云:“行至紫凝山,瀑布悬流一千丈,陆羽第为天下十七水,又行数里至紫凝峰,为天台九峰之一。”据《全志》所载,其他八峰为:九华、玉女、玉泉、华琳、玉霄、卧龙、莲花、翠微——道家称之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唐光化898—901进士曹松所作《瀑布》诗云:“万仞得名云瀑布,遥看如织挂天台。休疑宝尺难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银河水,堕落人间合却回。”又余爽经历未详《瀑布诗》云:
“九峰回合抱琼田,石蕊云英漱瀑泉。闻说丹成疑为“丘”
字从此路,玉虹艺驾上青天。”这首诗是寓意汉仙人丹丘子曾来此山饮茗成仙的典故。
天台山,自古又是我国的茶产地之一。华顶云雾花,就是产在天台的华顶峰。天台山产茶历史悠久,据记载,东汉末年道士葛玄①已在华顶植茶,隋唐以来,已渐有名气。唐时,日本高僧最澄②渡海西来国清寺学佛,临归国时,还带去天台山的茶籽试种于日本的近江滋贺县阪本村国治山麓。陆羽约在唐大历年间曾来过人台山地区访茶品泉,他在《茶经·八之出》记载各地茶品有“台州下”之评语。
《天台山全志》对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前天台山产茶作了如下记载:“茶,按陆羽《茶经》台州越州下,注云:
生赤城者与歙同。桑庄芝续谱云:“天台山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紫凝,今指1717年之普门也;魏岭,天封也;小溪,国清也。”
综上述可见,陆羽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曾来天台山谒拜国清寺等诸寺院;登华顶、紫凝等诸峰访茶;在国清、福圣、千丈等处品泉,在诸多瀑流、溪泉中,评定西南紫疑峰千丈瀑泉为天台山水系较佳水品。
〔笺注〕①葛玄164—244:东汉末、三国时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抱补子·金丹》载,曾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三卷、《九阳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后授弟子郑隐。于江西合皂山修道。道教尊为“葛仙公”。宋崇宁三年1104封“冲应真人”。
②最澄767—822:亦称“根本大师”、“山家大师”、“澄上人”。
日体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曾于唐德宗贞元末804渡海入唐,到天台山国清寺,从天台宗九祖湛然门徒道邃、行满修天台教义。于翌年回国。
十八、桐庐严陵滩水——天下第十九佳水汉代严光,陵滩隐钓名香远唐时陆羽,子濑烹茗韵味长——舒玉杰严陵滩,即严子陵钓台,又曰子陵滩,双台垂钓等诸多名称。在浙江省桐庐县西15公里富春山,山高150米,逶迤35公里,屏列江湄。在山半腰处有两块大盘石,屹立东西两岸,俯瞰富春江,各高约70米。有石砌磴道拾级可上。东为严光钓鱼台,西为谢翱台。
严光,生卒年未详。字子陵,东汉初会稽馀姚今属浙江省人。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光改姓名隐循。光武帝派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遂退隐于富春山。后人称其所隐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坛等。
谢翱1495—1575字皋羽,自号曦发子。南宋长溪今属福建福安县人。尝为抗金名将文天祥咨事参军,后别去,宋亡,文天祥在组织义军转战于福建、广东时,被元军所俘,坚贞不屈,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被害而死。翱闻讯悲恸不已,行至浙东,设天祥灵位于子陵钓台以祭,并作楚歌挽之。翱卒,葬于子陵台。两台各有石亭一座。临江有严先生祠,相传,为宋代范仲淹于北宋景佑年间1034—1038所建。祠中有历代碑刻多种。
唐代茶人陆羽,当年为烹泉鉴水,不辞辛劳,不避艰险,曾涉足许多名山大川,访幽洞,探古泉,亦曾登临严光隐居垂钓的子陵滩,煮泉烹茗品鉴,并将严子濑列为天下第十九佳水。
唐代张又新亦曾步陆羽的后尘,前往品鉴过子陵滩水。他在《煎茶水记》中说:“及剌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殊远。”而明代的品泉家徐献忠,约在唐代陆羽、张又新登严陵滩八百年之后,亦步前者的后尘,前往严陵滩烹茶鉴水。他在《水品全秩》中说:“张君过桐庐江,见严子濑溪水清冷,取煎佳茶,以为愈于南泠水。予尝过濑,其清湛芳鲜诚在南泠上。而南泠性味俱重,非濑水及也。”并指出子陵滩水质最佳处是在严光钓台之下,滩溪之水旋绕回转,澄寂停留之处。只有沿陟立的石磴上下或架舟至台下才能取得。
十九、避暑山庄热河泉土厚登百谷泉甘剖翠瓜——康熙避暑山庄,在河北省承德市区,初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它是清代帝王的离宫别苑,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宫”。山庄虽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以热河泉水汇成十里湖区,又在琼岛湖滨兴建了大量亭榭楼阁,荟萃了水乡泽国的园林胜景,真山实水,自然成趣,从而形成了多层次景观的塞外江南。
热河泉,在承德避暑游览湖区东北部——金山亭北端,“香远益清”之北,湖畔立一块自然石,上刻“热河泉”三个秀美的大字。这里便是热河泉的源头。泉水四时涌流不绝,汇成千顷碧波。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银湖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因此,于1933年曾在泉旁树一碑,上勒“热河”二字,当作世界上最短的“河”而载入《大英百科全书》,一时名扬于世。然而,它实际上只是一个泉,而并非河。所以,于1979年正式定名为“热河泉”。
诚然,古往今来的品泉大师,烹茗高手,在烹茶选水时,无不以“寒碧清甘”为泉水中之上品。本章之所以写了“避暑山庄热河泉”,它虽不具有“寒”字,亦属最低水温的温泉之列,但实因该泉在我国诸多泉水中,具有超乎寻常的独特品质,是无与伦比的清饮甘泉,当然亦不失为烹茶佳水。
热河泉的形成,大约在七千万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规模巨的火山喷发,安山岩浆沿岩层裂缝溢出,又使岩层出现了许多断裂缝。地面上的水通过断裂缝渗入地壳深处,经地温加热,水温升高,再由深处涌出,便形成了热泉。水温在9°—11°。
热河泉,含有较高的碳酸钙、碳酸镁,矿化度低,水味甘甜;水中含有少量可溶性二氧化碳,清凉爽口,可谓是天然汽水;微量的氟可使牙齿洁白无龋;低量硼酸,又有清炎防腐之效。实可谓“泉味甘馨,怡神养寿”。若引用泉水灌溉果园,硕果累累,其味格外香甜。
当年康熙皇帝曾先后于康熙四十年、四十一年1701—1702两次率王公大臣亲临承德实地考察,选址兴建热河行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热河泉。康熙曾有诗赞美热河泉:“土厚登百谷,泉甘剖翠瓜。”乾隆皇帝亦曾赋诗赞曰:
夕阳红丝一湖明,入夕花藏只叶晶,却是清香收不住,因风馥郁送舟轻。
每当盛夏,这里是清泉细波,水雾如纱,一派烟雨氤氲景象;而严冬之时,山庄内外,十里湖区银装素裹,雪地冰天,惟泉源头附近碧水涟漪,春意盎然,是热河泉给山庄带来了春天。
二十、惠来海角甘泉任凭卤盐浸和难易灵性清甜——佚名海角甘泉,在广东省惠来县城神泉巷东南角。是自宋代发现的一海滩泉眼,明代成为三面环海的陇堆上的泉井,水清甘冽。相传,明代有一神童苏福,曾为甘泉写一独联:
扶取携而不竭,任卤浸盐蒸,独漂中淡。
清乾隆年间,在井边建一碑亭,把这一联语刻在石柱上。
亭中树一《神泉亭碑记》,碑文是惠来知县王玮于乾隆十七年1752所作。记载此泉:“受千斤卤而能甘”,“虽深广不数尺,而饮者千余”,“有功于民”。《潮州府志》载:“此泉发源于文昌山下,隆冬不竭而味甘,堡内咸资汲焉。”现在神泉镇几千人口皆汲此泉水烹茶烧饭,仍清甘如常。于是神泉之名,广为天下所知。
二十一、香溪河畔昭君井清甘宝坪水宜煮龙泉茶——佚名昭君井,又名南木井。在湖北省兴山县王昭君①的故里——南效宝坪村,又名昭君村。一提王昭君,人们就会想起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yé]单于入朝求和亲时,昭君自愿请行,为民族和睦作出贡献的动人故事。而昭君的家乡那充满着神秘色彩和如梦幻般的绮丽风光,却更加令人向往。昭君村面临香溪水,背依纱帽山,群峰林立,岩壑含翠,桐林云涌,香溪回环。如今,昭君村附近尚有昭君寨、妃台山、昭君台、梳妆台、珍珠潭、望月楼等遗迹。
昭君井,是现存古迹中,更为人们所乐道的。井水清澈碧绿,四季不竭,冬暖夏凉,清甜可口。井台以甃石筑成,中嵌楠木,清晰可见。旁立石碑,上刻“楠木井”三字。相传,这井是昭君汲水之处。传说,原先此井水量甚少,稍旱即枯。
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村人纷传,是昭君出世惊动玉帝,令黄龙搬来龙水所致。昭君入宫之后,昭君之母忽然梦见黄龙欲逸,井水将涸,村人即从西蜀秀山采来楠木嵌于井口,锁住了龙头。而使井水丰裕,长年不竭。楠木井从此便名扬于世。
昭君井水温,冬季可达30℃,夏季水凉如冰,清冽甘醇,是烹茗煮茶的上好水质,如用以冲泡昭君村出产的“白鹤茶”人们称之为“龙泉茶”,则更是清香鲜醇,韵味幽长。
昭君井水龙泉茶,深受游人们的赞赏。
〔笺注〕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汉元帝宫女。汉元帝时后宫按图像所画容貌召幸,宫人多以金物贿赂画工,昭君自恃貌美,独不买帐,画工乃丑其貌,丽质芳容,掩于后宫之中,不得见君王。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请求和亲时,昭君自请赴匈奴和亲,及入辞,光彩照人,悚动左右,貌为后宫之冠;帝悔恨,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被杀。王昭君乃辞行入胡,妻呼韩邪单于,号宁大胡阏氏,后卒葬于匈奴。
二十二、天门文学泉鸿渐昔品故乡水竟陵今存陆子泉——佚名文学泉,又名陆子泉,俗称三眼井。在湖北省天门市城北门外。天门市在唐时为复州竟陵县,是茶圣陆羽的故乡。相传,陆羽在玄宗天宝年间,游历江南之前,曾在此汲水煎茶。
因陆羽曾诏拜“太子文学①,徙太常寺太祝”
②,故以“文学”
名其泉。
陆子泉,在清代之前的数百年间,早已湮没,无迹可寻。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天旱无雨,居民们掘荷池寻水,得断碑一块,上刻有“文学”字迹,遂喜得泉水,清甘而冽,即甃井、建亭、立碑,以庆得水,并复胜迹。后亭被毁,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葺。此井口径90厘米,上覆八字形巨石,凿三孔作“品”字状,甚为别致。井后碑亭,为木结构建筑,六角重檐攒尖顶。内立石碑,正面题“文学泉”三字,背面题“品茶真迹”四字,字体苍劲古朴。亭后小庙,壁嵌片石,线刻陆羽小像,端坐品茶,颇有风雅之趣。像旁镌有许多名人诗词,井泉周围环以荷塘,波光潋滟,荷花飘香;岸柳摇曳,村舍掩映,别具秀丽风光。
二十三、三游洞下陆游泉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陆游三游洞,在西陵峡中灯影峡下游江北,距湖北省宜昌市10公里。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元微之、白行简三人曾来此寻幽探胜,赋诗抒怀,并由白居易撰《三游洞序》以纪其事。此洞始名“三游”。宋代轼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赴京城开封应试,途经夷陵,亦曾同游三游洞,也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现今仍存。洞前高山夹峙,有清澈可见的下牢溪绕洞而过;登上洞顶,可一览南津关上长江中游河段险夷交替的状丽景色。
改革开故以来,宜昌的旅游部门已将三游洞列为西陵峡口第一景观。修复和新建了一批新的景点:其中有立于洞室栩栩如生的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尊大型汉白玉塑像,有拔地而起俯视奔腾大江的至喜亭;还有威风凛凛擂鼓督师的猛张飞等等;山道中的峡口长廊、山谷亭、军垒遗址等名胜古迹。真可谓是“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古洞。三游最着名,喧传自唐宋”。三游洞这座古今闻名的艺术殿堂与举世瞩目的长江葛洲坝毗邻,更是增添了它的传奇色彩与魅力,已成为令人神往的西陵峡的“今古奇观”。
陆游泉,从三游洞前拾级而下百余步,在半山腰的悬崖下,有座半壁亭,亭中有一方型小石潭,长、宽、深均约三尺许。潭边壁上石罅间,涌出一股清泉,潺潺流入潭内,清澈见底,洁明如镜。夏不沽竭,冬不结冰,取而复满,长盈不溢;味甘凉爽,饮者无不赞绝。昔日称之为“神水”。游者多以瓶罐盛之回家,以其烹茗煮茶为快事。
陆游于宋乾道六年1170十月八日,入蜀途中,重登三游洞时汲取潭中泉水煎茶品鉴,并题诗于潭旁的石壁之上,今尚依稀可见当年摩岩壁刻遗迹。由于年深月久,风雨剥蚀,字迹已难于辨认。从此,这一泓方潭,便被人们称为“陆游泉”了。
陆游泉,依山面溪,周围巉岩壁立,苍藤繁茂,竹翠花明,风景十分秀丽,幽趣无穷。陆游在《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诗云:
苔苔径芒鞋滑不妨①,潭边聊得据胡床②。
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
取满瓶牛乳白③,分流触石佩声长④。
囊中日铸传天下,⑤不是名泉不合尝。
现今,泉亭已经过修葺,泉口用条石重新镶砌。亭系宋代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典雅大方。亭两边石柱刻有陆游“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的诗句。登此胜境,可以观山峰秀色,听泉水清音。更不妨汲取此甘泉一尝,以谢放翁当年登临品泉传天下的美意。
〔笺注〕①芒鞋:即草鞋。古代文人雅士登山涉水,寻幽探胜,为轻便防滑,多穿草鞋。如苏轼诗:“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陈道师诗:
“芒鞋竹杖最关身。”
②胡床:即交椅,又名交床。《渲繁露》云:“今之交床,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高祖意在忌胡,器物涉胡咸令改之,乃改交椅。”此胡床为可坐可卧、简易轻便的竹绳床。
③牛乳白:杜甫《太平泉眼》诗:“取借十方僧,香美胜牛乳。”陆羽在《茶经》论述煎茶用水时主张:“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此泉正是山岩间流出的乳白色泉水,为煎茶上乘水品。
④分流:谓以容器从潭里取水。佩声:诗人俯身汲水时,腰间带的玉佩同潭石壁相击,发出十分悦耳的声音,在潭中回响。
⑤日铸:即日铸茶。即今犹产于浙江绍兴会稽山上的“日铸雪芽。”
日铸茶久负盛名,从唐宋以来即视为茶中上品,尤其是陆游,特别喜爱他家乡的日铸茶,外出游历时,亦常随身携带,寻泉烹饮,引为自豪。
二十四、江城北山让水廉泉客饮让水胸怀阔照鉴廉泉眼倍明——王璟石①让水廉泉,在山清水秀、江天如画的吉林省江城吉林市北山风景胜地,当人们步入北山公园,即会看到在山门西侧有一口双眼小井,在水井之上横立一石,南面刻字是“廉泉让水”;两侧对联是:“北岭生甘醴,江南是远源。”;横石北面刻字一行:“中华民国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立。”廉泉让水井正式建成,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了。
廉泉让水井在正式建井之前,江城北山的玄天岭、桃源山、北山峰密之间,经常有溪水山泉流下,汇集成潭。潭水甘甜,味如薄酒。这就是“北岭生甘醴”吧,而“江南是远源”呢?宛如玉带,流经江城东南市区的吉林第二松花江同廉泉只有十数里之隔,其水脉相通。正是:“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此潭水好喝,遂于1917年正式建成双眼廉让水井。历来,江城北山附近,卖茶水的都到此井来提水煮茶,以招徕顾客。
数年之前,笔者去吉林北山公园游览,在“让水廉泉”附近,遇有一位当地老人,看上去年近古稀,但精神十分健朗,谈笑风生,正在向几位外地游客谈论吉林风光。当其他游客走开之后,笔者即上前躬身请问——笔者:“老先生您是此地人吧?”
老者:“是呵。有什么事情吗?”
笔者:“请问,这‘廉泉让水’有什么典故吗?”
老者打量了一下讯问者,微笑着道:“这是我童年时的记忆:相传,在好多年之前,天逢大旱,数月无雨,连这个潭水亦快枯涸了,可是北山附近的人们还是来这里挑水。一天清晨,两个小伙子为争位序打起来了。有位十几岁的小姑娘,正要挑起水桶回家烧茶。她看到争水情景,就放下了担子,双手提起两桶水,放在两位青年面前说:‘两位大哥,不要争了,这是我等了一个来时辰,舀上来的两桶,你们急着用,就先挑回去吧。’两个青年很受感动,又言归于好了。这个小姑娘的让水美举,就传为佳话了。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后来,在建井立碑时,就起了个名字叫‘廉泉让水井’。”
当笔者向这位当地老先生道谢之后,在登临“旷观亭”的途中,仍在思索着方才那位老人所讲的“让水”故事,心中似有所得,又似有些遗憾,这“让水廉泉”的故事,不是只讲了一半吗?而驰骋的思绪里,忽然悟出:这“廉泉”二字,不正是警示古往今来的“官”都应廉洁吗?这时脑海里又突然闪现出王勃②《滕王阁序》③里的名句:“酌贪泉④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感叹良多。前人对吉林北山这一泓泉水的命名,寓意颇深。这正如吉林《江城》文学月刊社王璟石先生赞美廉泉让水井的联语所云:“客饮让水胸怀阔,照鉴廉泉眼倍明。”民有谦让美德,官有廉洁风范,才能政通人和,国运愈益昌隆。
〔笺注〕①王璟石:生平未考。
②王勃648—675:字子安。降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高宗乾封元年666应制科,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又为沛王李贤召为王府修撰。后于上元二年675赴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只有二十八岁。
③《滕王阁序》:滕王阁,是蜚声中外的江西名胜,为江南四大阁楼之一。阁于唐显庆四年659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所建,故名。
其原址在南昌城赣江之滨。洪州牧阎伯玙,于高宗咸亨二年671重修滕王阁,于九月九日落成,大宴宾客,王勃于席间作《滕王阁序》,一挥而就,众座惊服。伯玙本欲夸其婿吴子章之才,密令吏得句即报,至“落霞”二句,阎公叹曰:“此天才也。”
④贪泉:在广东省广州市西北石门镇原属南海县境今古泉犹存。相传,饮此水者易廉洁之性,而会变得贪婪。晋末吴隐之,性廉洁,于安帝隆安397—401中出任广州刺史期间,赴贪泉酌而饮之,并赋诗有句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隐之在广州清操愈甚,有贤太守之美誉。
二十五、吴县东山柳毅井①驰骋云路三千,我原过客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左宗棠②柳毅井,在江苏省吴县东山镇东北的松冈村。此即是传为神话故事“柳毅传书”的遗迹。因柳毅饮此甘泉而得名。附近还有龙女庙和白马土地庙。相传,柳毅传书时,曾系白马于此。太湖边还有一石壁,传为柳毅扣壁问讯之处。柳毅井边有明正德五年1510大学士王鏊题刻的石碑。井圈苔痕斑剥,陈旧古雅。泉井香甘津芳,是吴县东山名泉之一。古往今来的名人学士亦曾慕名前来寻幽揽胜,挥笔作诗题联。有一佚名联语赞曰:“旱涝无盈涸,风摇亦不浊。”是谓任大自然风雨无常,而斯泉独清。
〔笺注〕①柳毅:是神话小说中的人物。最初见于唐代李朝威小说《柳毅》。略云,柳毅应举不第,过泾阳县名,唐时属京兆府,遇牧羊女,恳请代为传书。遂得至龙宫,乃知女为洞庭龙君小女,误嫁匪类。
困辱于泾川龙子。其叔钱塘龙闻而愤往擒食之,携女还。因欲以女妻毅,毅以义所不当,峻拒之。然意颇有眷顾之情。后载所赠珍宝归家。
初取张氏、韩氏皆相继亡,乃再婚于范阳卢氏。居月余,毅因晚入户,视其妻,深觉类龙女,而逸艳丰厚,则又过之。因与话昔事。妻曰:
“余即洞庭君之女也。”柳毅井共有二处。另一处,据《今古图书集成·坤舆典》载,岳州府今湖南岳阳市柳毅井在君山,唐柳毅为龙女传书,一名传书井。相传,此亦是柳毅入洞庭龙宫下水处。
②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阳人。二十一岁中举人,以后三次入京应试落第。曾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等职。能诗文,长书法,善作联语,为晚清联坛大家。
二十六、淄川东山柳泉当年居士,借得灵泉,烹茗下问云游客几代名流,复临柳谷,刻石铭文落拓仙——舒玉杰柳泉,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东山谷中。这里风景优美,绿柳成荫。相传,清代时柳泉水源丰盛,泉流谷底,外溢为溪,四季不竭,时称“满井”。因泉水清冽甘甜,清代小说家蒲松龄①先生,在功名无望,生活落泊之时,曾在这里设茶,广交四方风尘之客,为他的大作《聊斋志异》搜集创作素材。因蒲松龄号柳泉居士,后人即名之曰柳泉。于是,这柳泉连同蒲家庄“蒲松龄故居”,即成为淄川的名胜之地了。
从清代起,文士名流都前来淄川柳泉,寻访胜迹,刻石铭文,景慕留仙。郭沫若、老舍、吴作人都曾来过这里。1979年作家沈雁冰游此,题“柳泉”二字,并立石碑于井泉之侧。在泉之东南里许有蒲松龄墓,墓前碑亭内立重刻清雍正三年1725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及沈雁冰新题墓碑铭。
〔笺注〕①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早岁即有文名。从小热衷功名,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屦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岁,始被补上岁贡生。其间五十多年,忧忧自伤,穷愁潦倒。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写作,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创作了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内容多写狐鬼花妖。借以暴露当时社会的丑恶,反映了我国十七世纪的时代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十七、桂平西山甜乳泉深峪乳泉众试皆甜——佚名乳泉,在广西桂平县西山,又名思灵山,距县城西仅1公里。从南梁王朝设桂平郡于西山起,渐成为游览胜地。山上古树参天,清泉甘冽,怪石嶙峋,曲径通幽。乳泉即在飞阁寺下,泉旁建有乳泉亭。
乳泉池,约两尺见方。泉旁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石刻,文曰:“深峪乳泉,众试皆甜。”《桂产县志》
写道:“泉水清冽如杭州龙井,四季长流,时有汁喷出,白如乳。”乳泉之名,由此得来。泉水是从黄冈岩层中流出,冬不竭,夏不溢,其味清甜,泡茶茶香,酿酒酒醇。而这灵泉胜地又盛产桂平西山茶。《桂平县志》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散生,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州龙井未能逮也。”如以乳泉之水,泡西山之茶,则更是有如“西湖龙井虎跑水”之绝佳。
二十八、梧州冰井泉琼花滟滟随云起玉液溶溶滴月来——佚名冰井,在广西梧州市第二中学内。井之泉水出自大云山中,甘凉清冽,莹净可鉴。汲之烹茶则“碗面雪花映”取之煮豆浆,则滴水成珠,甘香甜滑。唐代容管经略使元结①作《冰井铭》,置于井东,曰:
火山无火,冰井无冰。
唯此清泉,甘寒可吸。
铸金磨石,篆刻此铭置之井上,彰厥后生。
宋代该州太守任通刻置“双井碑”立于井侧,明清游人的题咏则多。除文前所引之佚名妙联外,清代金武祥②题“冰井”亦堪称井泉之佳联:
冰井留铭,且喜诗人足千古;云山如画,恰宜冷地作重阳。
这些古迹,今在风景区内仍可寻觅。在冰井山馆,可品尝清香沁齿的白云茶和香甜可口的“冰泉豆浆”。
〔笺注〕①元结715—772:字次山,自称元子,又号浪士等。唐代诗人。
先世本鲜卑拓拔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官历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代摄荆南节度使,道州、容州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甚着。
②金武祥:字溎生,号粟香。江苏江阴人。曾官广东赤溪厅同知。
清代诗人。擅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