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型关战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5、八路军调整作战部署

1937年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与共产党的南京谈判合作达成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了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谈判中,蒋介石鉴于战情危急,做出让步,同意了中共提出的一些重要意见,同意了红军的作战任务是充任战略的游击支队,执行侧面作战,协助友军骚扰与钳制日军大部并消灭其一部。

共产党所坚持的红军作战任务是改编前夕,1937年8月5日由洛甫、毛泽东致电朱德、周恩来提出的:红军担负以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钳制敌人大部分,消灭敌一部的任务。向着沿平绥西进及沿平汉南进之敌,出击侧面,扰乱、钳制和打击,协助友军作战。并派出一部,远出热河。

洛甫、毛泽东在这一天,还同时提出了八路军的战略部署问题:部队应先出1/3兵力,以冀察(哈尔)晋绥(远)4省交界地区(是指四角地区不是三角地区)为中心,向着沿平绥铁路西进及沿平汉铁路南进之敌,执行侧面的游击战争,另以一部兵力向冀热(河)察边区活动,威胁敌之后方。

8月22日,在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同时,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又正式赋予包括八路军在内的人民军队的基本任务:1、创造根据地;2、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3、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队任务),即在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在战役战术上坚持独立自主原则;4、保存与扩大部队;5、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

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还通过了洛甫、毛泽东的战略部署设想。

当时,洛甫、毛泽东提出的战略部署,其战略意图是,八路军全部部署于以恒山山脉为中心的晋察冀绥四省交界地区,并以此为依托,向察哈尔南部、热河南部和河北西部发展,深入平津地区,展开于敌之翼侧和后方,打击和钳制日军进攻,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

然而,当八路军按照预定部署日夜兼程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时,沿平绥铁路西进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则采用右翼迂回的方针,于9月13日占领大同后,除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绥远外,主力则沿同蒲铁路南下,直趋太原,企图协同沿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南下日军华北方面军主力,威胁河南,占领山东,夺取黄河以北地区,进占华北全境。同时,威胁平绥铁路沿线国民党军,先机取胜。

依据华北战局的新变化,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与八路军总部各师领导人,经过反复酝酿,做出了调整八路军部署的战略决策。9月17日,毛泽东就八路军的部署,分别电示八路军总部和各师负责人,指出:恒山山脉必为敌军夺取晋察冀三省之战略中枢,向此中枢出动主力,我3个师已无集中晋东北一处之可能,更无此必要。因此,过去决定八路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计划,现已根本不适用了。此时,如依原计划执行,将全部处于敌之战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脉,设想在敌占太原情况下,亦在敌大迂回中,将完全陷入被动地位。为了在战略上展开于主动地位,即展开于敌之翼侧,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晋绥地区国民党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为真正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创造游击根据地,支持华北游击战争,并为扩大八路军本身起见,拟变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战略部署:第115师以自觉的姿势,即时进入晋东北的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又未能将其击退,则准备依情况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太行、太岳两山脉中;第120师应集结于太原以北忻县待命,准备转至晋西北管涔山地区活动;第129师于适当时机,进至吕梁山脉活动;八路军总部进至太原附近,依情况决定适当位置。

根据毛泽东的电示,9月21日,朱德、彭德怀和任弼时联合发出《关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训令》,指出:除第115师和第120师分别在晋东北与晋西北地区外,以第129师部署在晋东南辽县地区,以总部直属队一部部署在晋察冀边的五台、盂县。

9月23日,毛泽东从战局趋势和长远部署考虑,再电八路军总部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指出:敌对太原,志在必得。五台、定襄、盂县地区太小。敌进太原后,即在其包围中。因此,第120师速赴晋西北占先着,处于大同、太原之外翼,向绥远与大同游击,方能有效地钳制敌南进太原;第129师可与第115师靠近,位于晋南太岳山脉中;吕梁山脉(吉县汾河间),可由陕北部队抽调一部去策应。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势,不宜于集中五台山脉一区,集中一区是难以立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