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伤蛇 第四章

这天,一白翁的神态稍稍异于往常。

虽然如此,其他三人似乎没察觉出什么异状,或许仅有与次郎如此觉得。

——似乎有那么点儿心神不宁。

与次郎如此感觉。

即便如此,老人也并不显得焦虑。神态依旧是一副翩翩飒爽又泰然自若,说起话来依然是语气玄妙却又趣味盎然。

若硬要说老人有哪儿与往日不同。

与次郎认为——或许是眼神添了几许光辉罢。

一行人再度来到药研堀,造访这栋位于九十九庵庭院内的小屋。

这儿是与次郎一行四人最喜欢的地方。开敞的拉门外,可以望见一片艳蓝的绣球花,小夜可能就在那丛绣球花的叶荫下。

这位负责照料老人起居,干起活来十分勤快的姑娘,方才还在为绣球花浇水。

老隐士觉得如何?揔兵卫问道:

“原本咱们也以为是一派胡言,但越听越感到离奇,看来剑之进怀疑其中有怪,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

“怀疑其中有怪?”

一白翁搔了搔剃得极短的白发问道:

“——各位难不成是推测,可能是村里的某人杀害了这伊之助?”

不——剑之进率先否定道:

“此三人并未亲赴现场。仅有本官曾前往该地,也曾面会村人及斋七、正五郎父子。坦白说,当时在下的感想是……”

是何感想?老人面带微笑地问道。

“噢,就是这些人绝非杀人凶手。个个态度和蔼恭谦,悉数是善良百姓。”

岂可以第一印象论断?正马说道:

“你这根本是先入为主。或许你这下要嫌我唠叨,但你毕竟是个巡查,而不是个同心。近代的犯罪调查,绝不可以义理人情为之。首先,必须得找着证据。非得找出一连串证据,方能还原真相,依法量刑。”

不过,法理不也是以正义为依归?老人说道:

“老夫毋宁期望支持正义者并非权力,而是人情。”

“此言当然有理,但老隐士……”

“警察既为执法者,老夫也期望巡查大人多为深谙人情之仁者。就此点而言,矢作先生不失为一位好巡查。想必矢作先生之所以认为村众中并无凶手,应是凭直觉所下的判断罢?”

“与其说是直觉,或许诚如正马所言,凭的是第一眼印象罢?”

凭印象也无任何不妥,一白翁笑道:

“俗话说人性本恶,但世间也并非如此凶险。虽说人心险恶,但世上其实也有不少善人罢?”

不过,老隐士,揔兵卫探出身子问道:

“那么,难道真是蛇……?”

蛇怨念极深——老人打断了相貌粗鲁、一脸胡须的揔兵卫说道。

“怨念极深?”

“是的。或许各位认为这等畜生理应无念,这说法不过是个迷信。但不分古今东西,打从远古时期,蛇便广为人所膜拜。理由则是形形色色。”

诸如——蛇会蜕皮,老人说道。

“噢,的确会蜕皮,但这有何稀奇?”

“有一种神仙,名曰尸解仙。”

“噢?”

“据传此仙可蜕去旧躯重生。”

“重生?”

与次郎问道,就着跪姿往前挪了几步。

“是的。这也算是长生不老罢。依老夫之见,这传说或许是自蜕皮衍生而来。部分爬虫可抛弃衰老躯壳汰换躯体,此习性虽非重生,但看在古人眼里便等同于新生,也可能因此认为藉由反覆汰换躯体,便可保永生不死。亦即,对古人而言,蛇是能死而复生的不死之身。”

“原来如此。不过……”

这老夫也了解,老人打断正马的话说道:

“故此,与蛇相关之传说可谓多不胜数。蛇以虫、鼠、鸟等嗜食谷物之害虫为食,属益虫之一种。或许是为了劝人切勿杀蛇,因而杜撰出某些传说。”

“噢,的确有理。”

正马恍然大悟地说道。

“即便劝人见蛇勿杀,但其形貌毕竟令人望而生畏,多数人见之,应会感觉不快才是。”

的确,应是没几个人喜欢蛇才是。

“难怪俗话说厌之如蛇蝎,妇孺对蛇尤其厌恶。”

况且,蛇还带毒。

“不过虽看似凶恶,蛇其实是生性温顺。除捕食之外,并不好攻击。除非是人主动袭之——噢,或许也可能是不经意踩着或踢着,否则蛇并不会主动咬人。但多数人见蛇扭身爬出,通常会被吓得惊惶失措,在这种情况下,人便有可能遭袭。”

有理有理,这下轮到揔兵卫恍然大悟了:

“畜生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姑且不论狼或熊等习于掳人吞食的猛兽,即便是生性再狰狞的畜生,也不喜做无谓攻击或杀生。”

没错没错,老人一脸笑意地颔首说道:

“总而言之,要取蛇性命并非易事。不仅生命力强,还生性执拗、怨念极深,再加上冬眠与脱皮等习性,赋予人不老不死之印象。若是个生性执拗的不死之身,便代表其世世代代均可寻仇。因此,才有了招惹蛇可能祸殃末代的传说。”

“有理。古人的确可能如此推论。”

“除此之外——亦相传若须杀蛇,必应断其气。”

“必应断其气——此言应作何解?”

与次郎问道。

一如文意,一白翁回答:

“老夫曾周游诸国,广搜形形色色的故事,对此倒是知之甚详。例如……”

一白翁自壁龛旁一只书箱中,取出一册看似帐簿般的记事簿。

“让老夫瞧瞧。口绳蛇蟒相关迷信——老夫这就为各位朗读一番。噢,蛇执念甚深,故若斩杀时未断其气,其灵必将肆虐——北自奥州,南至艺州,此说几可谓遍及全国。除此之外,各国均有蛇灵寻仇、招来灾祸之说,故常言欲杀蛇,必须确实取其性命;未断其气,必将化为妖孽或死而复生。”

“怎说会死而复生?”

“噢,或许正是基于老夫先前提及的理由。肥后一带相传蛇魂宿于其尾,故杀蛇时应将其尾压溃。骏河一带亦有类似传说。依老夫推测——古人应是见到即便斩其首,蛇身仍能蠕动,方有此说。”

的确,即便遭斩首,蛇或鱼仍能活动好一阵。看来,这说法应是形容其生命力极为旺盛之譬喻,老人说道:

“此类传说,想必是起源于蛇执拗的生性。相模一带甚至相传——蛇死后,仍可凭怨念活动其驱。”

凭怨念活动其躯?

若是如此,的确骇人。

“越中则相传,杀蛇时,务必将之斩成三截。房总亦有杀蛇后,不管弃尸多远,蛇都将回返寻仇之说。至于最为离奇的妖魔传说则是——想必与次郎先生亦曾听闻,就是铃木正三所著之《因果物语》中,与蛇相关的诸篇故事。“

关于该书,在下所知无多,与次郎回答:

“是否就是那有平假名与片假名两版之——?”

“没错。该书载有多篇诸如死时心怀怨念之僧侣幻化为蛇、或嫉妒成性的女子化为蛇身等故事。生性执著者大多说变为蛇。佛说系念无量劫,执着乃难以计量之重大罪业。如此看来,蛇被视为邪恶化身之场合可谓不胜枚举——但就现实而言,蛇毕竟为益虫,因此仍广为人所膜拜。故亦有蛇乃水神化身、神之御先、毗沙门天或弁财天之召使、乃至金神化身诸说,劝人绝不可杀之。”

“金神化身?”

与次郎倒是听说蛇对金气避之唯恐不及。

蛇畏惧的是铁气,老人说道:

“铁气泛指金属。金神之金,指的则是财产。某些地方甚至有人为蛇咬必将致富、或地下藏蛇则家势必旺之说。”

遭蛇咬不是会要人命么?揔兵卫纳闷地问道。正马则澄清并非所有蛇类均具毒性:

“蛇似乎以不具毒性者居多,敢问老隐士是否如此?”

诚如正马先生所言,一白翁回答:

“蝮蛇或南国之饭匙倩等蛇,的确带有致命剧毒,但具毒性之蛇种甚少。虽令人望而生畏,然多数蛇实属无害,反而对人有益。想必欲杀蛇必断其气之说,实为劝人切勿杀蛇之反喻。尤其是窝身家中的蛇,万万不可杀。”

“窝、窝身家中的蛇,不是反而该杀么?”

揔兵卫纳闷地质疑道:

“教这种东西潜入屋内,岂不要引起一阵骚动?”

“噢,与其说屋内,或许该说是土地之内较为妥当。此言之本意,乃现身家屋周遭或耕地之内的蛇绝不该杀,反应将之视为家神。杀之可能导致家破人亡、或家道中落,任其存活,反能成镇家之宝。”

“镇家之宝——?”

“没错。毕竟蛇乃金神,某些地方甚至视其为仓库之主。勿忘蛇虽好盗食仓中囤米,但亦好捕食耗子。”

“原来如此。”

总而言之,言下之意乃见蛇绝不该杀?与次郎心想。看来正如老人所言,杀蛇须断其气之说,实乃不可杀蛇之反喻。

不过,老隐士——剑之进打岔道:

“听了这么多与蛇相关的有趣故事,但关于蛇乃不死之身、至为长寿之说——”

老夫知道,老夫知道,老人挥舞着皱纹满布的削瘦手掌说道:

“蛇蟒多被视为神秘、或具神性之生灵,故常与禁忌有所连系。此外,基于其褪皮与冬眠之习性,亦常被视为不死之身。听闻老夫的叙述,各位对此应已有所理解了。是不是?”

是的,四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方才提及之《因果物语》中,也有如下故事。相传此事发生于上总国——一一名曰左卫门四郎者,于田圃中见一雉鸡为蛇所捕。眼见雉鸡即将为蛇所噬,左卫门四郎便将蛇自雉鸡身上剥离——不过,这绝非一则雉鸡遇人解围,图谋报恩的故事。左卫门四郎救出雉鸡后,却将之携回家中,烹煮而食。”

“此人将雉鸡给吃了?”

“没错,还不忘邀来邻家友人分食。”

“救了只雉鸡,却将它给吃了?”

“可见左卫门四郎此举并非为雉鸡解危,不过是抢夺蛇之猎物罢了。”

真是个龌龊的家伙呀,正马说道,傻瓜,任谁都会这么做罢。揔兵卫驳斥道:

“这哪是抢夺?强者原本就有夺取猎物之权利,不是么?”

“没错,这本是理所当然。但此举却引来该蛇上门追讨。”

噢?揔兵卫惊呼道:

“解救雉鸡时竟然没将蛇给杀了?这家伙还真是糊涂呀。”

“甭傻了,别说是杀,根本连打也没打一记。通常遇上这种情况,谁会打算将蛇给杀了?”

这下轮到正马反击了:

“如此一来,不就成了无谓杀生?若目的仅是夺取那雉鸡,又何须杀那条蛇?”

“没错,常人只会剥离缠在雉鸡身上的蛇,朝一旁一抛,事情便告结束。但此举会招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什么样的后果?”

“见猎物遭夺,便紧追其后极力追讨,本身并无任何不可思议之处。老夫认为就畜生的习性推论,这举措并没有任何不自然之处。”

“这推论——的确有理。”

“当时,众人眼见蛇自悬挂烹煮雉鸡的汤锅之自在钩攀爬而下。宾客纷纷惊慌逃窜,左卫门四郎则是怒不可抑,便将这条蛇给杀了。”

“这下终于将蛇给杀了?”

揔兵卫战战兢兢地问道。

“没错。接下来的情节,可就像出怪谈了。杀了蛇后,左卫门四郎打算开始享用烹煮好了的雉鸡,此时,蛇竟然再度现身,还紧缠其腹不放。”

“这蛇是死、死而复生么?”

“噢,这文中并未详述,仅言及蛇再度现身。这下,左卫门四郎又以镰刀斩之。但哪管斩了几回,均见蛇一再现身。”

“可是未断其气使然?”

“或许是罢。但与其说是不可思议,毋宁该说这本是蛇的生性。蛇之生命力如此强韧,欲断其气绝非易事。这下为了永除后患,左卫门四郎便将蛇抛入锅中,同雉鸡一并烹煮——”

此人可真是个豪杰呀,剑之进骜呼道。

据说蛇肉可是道鲜美滋补的珍馐哩,揔兵卫揶揄道。

“若事情就此结束,便成了一则寻常的豪杰奇谭。但到头来,这左卫门四郎——还是教蛇给绞死了。”

“这回真的死、死而复生了?抑或是化为蛇灵寻仇?”

剑之进惊慌失措地问道。这巡查还真是胆小如鼠。

文中并未提及究竟是死而复生、抑或是化为蛇灵寻仇,一白翁斩钉截铁地回答:

“仅记载此人为蛇所绞杀。”

“是否可能——蛇其实不只一条?”

“若此则记述属实,想必应是不只一条才是。”

言及至此,一白翁环视了四人半晌,方才继续说道:

“总而言之,或许因与蛇起了多次冲突,左卫门四郎也变得敏感起来。看到蛇一再现身,便可能反应过度。稍早老夫不也曾提及,蛇若遇袭必极力反击?到头来,左卫门四郎就这么丧了命。有趣的是,据传左卫门四郎死后,坟前众多蛇蟒聚集,久久不散——本篇记述便就此结束。由众蛇聚集可见,蛇并非仅有一条,而是为数众多,想必是来自同一族群罢。由此看来,一再现身的,的确不是同一条蛇。”

“敢问——这代表什么?”

“代表本篇记述中,并无任何光怪陆离之情事。”

“看来——的确是如此。”

上门追讨猎物。

难以断其性命。

遇袭则极力反击。

这些都是蛇的习性,的确是无任何光怪陆离之处。

不过,若将上述习性对照各种与蛇相关的迷信,听来可就像则光怪陆离的怪谈了。

不知各位是否明白了?一白翁问道。

与次郎感觉自己几乎是明白了——但似乎总是有哪儿还参不大透。其他人则是一脸迷惑地直发愣。

好,老人说道:

“容老夫再为各位叙述一则。”

老人端正坐姿,开始说起了另一则异事:

“此故事传自武藏之东某一穷乡僻壤。某村为迎稻荷神兴建神社,掘地时竟掘出一条长约一丈的大蛇,引来村中孩儿群聚观之。孩儿虽无邪念,但毕竟天性残酷,将蛇捕获置于石上,以小刀斩成多截,每截约两三寸,并以竹刺串之把玩——”

还真是野蛮呀,正马蹙眉说道。

不不,干这种事儿,哪有什么大不了的?揔兵卫却理直气壮地为这行为撑腰。

“把蛇斩成几截、划破青娃肚子这种事儿,咱们从前干的可多了。与次郎,你说是不是?”

两人虽是同乡,但并不代表就干过同样的坏事儿。不过,与次郎也不是没有这类回忆。

“唉,记得许久前——久得似乎都记不清了,自己似乎也干过这类残酷的事儿。不过,倘若干这种事儿会引来妖魂寻仇,世上许多孩儿不就无缘长大成人了?”

“这倒是有理。瞧瞧我,不也平平安安地活到了这把岁数?”

鬼魅真该把涩谷给害死,才算造福人间哩。正马骂道:

“竟然任凭你这野蛮的家伙遗害人间。”

“少啰唆。那么,这伙将蛇碎尸万段的孩儿,想必也同我一样,没碰上什么灾祸罢?”

“没错。”

“可是因为他们断了那条蛇的气?”

听到剑之进这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老人不由得垂下眉稍。

“应是与此无关。若硬要解释,老夫毋宁认为,是因孩儿心中未怀邪念使然。”

“邪念?”

“是的。孩儿们有此举措,不过是图个好玩,但成人可就不同了。先前提及的左卫门四郎,即便无心为恶,但毕竟知道蛇极易记仇,或许见蛇现身,一股恐惧便油然而生,更何况这回又多了几分心虚,后果当然更是严重。”

老人几度颔首,复又说道:

“当时,村长于一旁目睹孩儿们的残酷游戏,甚感惊恐。毕竟蛇乃神明召使,而此蛇现身之处,又是预定兴建稻荷神社之神域。如此一来,后果怎么了得?”

没办法,剑之进说道:

“在下若目睹此事,只怕也要如此担忧。”

“不过,这村里的孩儿全都无恙不是?”

正马问道。老人点头回答:

“的确是悉数无恙。但这蛇灵——却在村长那头现身了。”

“为什么?这村长什么坏事也没干呀。”

“虽未曾为恶,但毕竟心怀恐惧。当天深夜,村长发现一条长约一丈的蛇现身自己枕边。惊吓之余,村长连忙唤人助其驱蛇——但其他人却连个蛇影也没见着。”

“是幻觉么?应是——魔由心生所产生的幻觉罢?”

“不不,正马先生,即便是幻觉,这也是一桩如假包换的妖魂寻仇。事后,村长便开始卧病不起。”

“就这么死了?”

命是保住了,老人立刻回答:

“据说请来大夫诊治,又略事养生,后来便康复了。”

“看来——若仅止于目睹,受摧残的程度便较为轻微罢?”

与次郎如此推论。

不过,妖魂并非霉菌,老人说道:

“其所产生的影响,无法平仅是看见与实际碰触这程度差异来判断。老夫毋宁认为,村长之所以得以痊愈,乃是因看见孩儿悉数无恙使然。”

“看见孩儿无恙,发现自己不过是白担心了?”

“不不,乃是因村长放下了心。看见孩儿们杀蛇,村长担心的并非一己之安危,而是担忧全村为此遭逢灾厄、或孩儿们为此惹祸上身。由于思绪过于紧绷,便对上了蛇所发散的气。村长的忧心并非出于私欲,亦非出于悔恨邪念的焦虑,因此一旦发现全村平安无事,便认为蛇的怒气应已平息,妖魔所降临的病痛便就此不药而愈。总而言之——”

妖魂寻仇,大抵就是这么回事儿。

“是怎样一回事儿?”

“妖魂这东西,并非随妖物所发出之意志,而是随接收者之心境而生的。”

“噢。”

揔兵卫两手抱胸地应了一声。正马磨搓着自己的下巴。剑之进歪扭起蓄在嘴上的胡须。与次郎则是一脸恍然大悟地感叹道——

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这就是文化。”

老人继续说道。闻言,三人一脸不解。

“举例而言,倘若在不认为蛇有任何特别之处的文化之下的某人杀了蛇,过没多久又见到同样的蛇现身,仅会认为这不过是另一条蛇。即便认为是和自己杀的同一条蛇,也仅会当成是自己未断其气。但生长于视蛇为生性执拗、难断其命的神秘生物之国度者,便不会做如是想,而会认为是这条蛇死而复生,要不就是同一族群之其他成员为同类寻仇。与妖魂或诅咒相关之传说,便是自这类推论衍生而出的。”

从三人的神情看来,似乎是在佯装自己听懂了——虽不知他们是否真懂,老人面带微笑地继续说道:

“再举个例。现在若捕条蛇来,将之钉于屋顶内侧。蛇命难断,想必不会立刻断气——但想必十之八九,不出数日便将死亡。要活个六十余年,机率绝对是近乎零。”

“这可是——?”

“这不是《古今著闻集》中的记述么?如此听来,老隐士似乎也不认为这记述属实?”

“那倒未必。自然原理的确是恒久不变,但除原理之外,世上仍有其他种种道理,世间便是由各种道理组合而成的。有时某些组合,可能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后果。常人视其为偶然,实际上虽是偶然,但若湿度、气温等种种条件完备——亦即在诸多偶然累积之下,此蛇于假死状态下存活数十年,或许的确是不无可能。”

“果真可能?”

“仅能说是或许可能,但可能性也仅是千中有一、甚至万中有一。因此,古时的源翔,或许不过是碰巧遇上此类稀有巧合之一。只不过,问题出在对象是条蛇。”

“噢,因蛇生性执拗,难断其命——?”

“没错。有此说法为前提,后人便以如此观点解释此事。若对象是匹牛或马,即便曾有如此前例,也不至于被视为特例罢。”

的确有理,剑之进仰天感叹道:

“诚如老隐士所言,倘若对象非蛇——后人应不至于如此解读。即便曾有相同前例——想必亦是如此。”

“人既见过真实的蛇,亦知悉蛇于文化传承中之风貌。若仅凭其中一方论断,未免有过于武断之嫌——”

不过,剑之进先生,一白翁弓起背说道。

“是。”

“蛇绝无可能于密闭石箱中存活数十年。或许真有此类罕见的案例,但逢此境况,蛇即便还活着,想必也仅是一息尚存。理应不至于见人掀盖,便猛然咬人一口才是。”

想想的确是如此。

与次郎仅一味纳闷蛇是否可历经如此年月依然存活,但依常理推论,即便真能存活,恐怕也已是气若游丝。《古今著闻集》这则记述的作者,也仅惊叹此蛇竟可以如此长寿,并未提及其事后是否可正常活动。

与次郎猜想,《古今著闻集》中那条蛇,想必是为人发现后不久便告殒命。倘若事后依然存活,应不至于毫无事后叙述才是。

至于今回这桩案子。

或许那蛇是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咬上这么一口也不无可能。但根据目击者的供词,那蛇在咬了伊之助后,便告逃逸无纵。

不过,在矢作一等巡查的指挥下,此地已经过详尽搜索,却未发现任何蛇尸。

“如、如此说来,代表这应是桩凶杀案——”

不不,没等剑之进把话说完,老人便打了个岔说道:

“先生不也宣称,村众们看来丝毫不似杀人狂徒?即便石箱中原本无蛇,仅凭此假设便怀疑村众,似乎有欠周延。”

“但若非如此,此案应如何解释?”

“此案——应是妖魂寻仇所致。”

一白翁断言道。

“妖、妖魂寻仇——?”

但老隐士——正马说道:

“这推论绝非解决之道。总不能教矢作在调书上写下‘此案乃妖魂寻仇所致,绝非自然天理所能解’罢?”

不不,老夫并非此意,老人摇头回道:

“方才老夫亦曾言及,妖魂寻仇并非超乎自然天理,乃理所当然之现象。人将之定义为妖魂寻仇,乃文化使然。相传踏足该蛇冢便将为妖魂所扰,某人意图毁之,并因此死于蛇吻——这难道不是如假包换的妖魂寻仇?”

“噢,不过……”

如此一来——不就教人一筹莫展了?

与次郎与三人逐一面面相觑。

蛇绝无可能于密闭石箱中存活数十年。

意即,石箱内原本可能无蛇。

但此案绝非凶杀。

不应怀疑村众。

那么……

难道仅能推论成妖魂寻仇——?

“至于口绳冢上那座祠堂——”

老人的语气突然和缓起来:

“那古冢的确是近乎寸草不生。诚如正马先生所言,若有蛇爬近,理应看得清清楚楚才是。”

“这是当然。即便是跑来一只耗子,也绝对是无所遁形。毕竟事发时间并非黑夜,而是村众仍于田圃忙于耕作的堂堂白昼。按常理,死者应能在遭咬前发现蛇踪才是。”

老夫了解,老夫了解,老人颔首说道:

“亦即,那蛇若非原本就窝身石箱中,就是某人为陷害死者,刻意于事前置于箱内——是不是?但倘若真是蓄意行凶,此人亦无可能于事前将蛇置入。因为伊之助决意破坏古冢的时间乃前日深夜,不,说是黎明时分毋宁较为恰当。实际登上古冢的时间,则是天明之后。若此凶嫌欲于事前预设陷阱,时间上恐怕是——”

虽不至于完全赶不上,但至少是极为困难,剑之进说道:

“再者,祠堂内外亦不见曾有人出入之痕迹。看来此推论应是无法成立。”

“尤其是祠堂门上,还牢牢贴有一张三十数年前蘸上的纸符。如此看来,此门的确未曾有人开过。是不是?”

按理是没有,剑之进满脸确信地回答道:

“一如老隐士所言,纸符应是贴于数十年前,案发当日才教伊之助给撕毁。其遗骸指尖尚留有纸符碎片,可兹佐证。”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闻言,老人再度颔首。

但看在与次郎眼中,老人这模样似乎显得有几分开怀。

“由此可见,事前未曾有人进入祠堂。再者——祠堂窝中那只石箱又是牢牢密盖,毫无缝隙,依理,蛇应是无法自力出入。”

“没错。那只盖子沉甸甸的,或许就连孩儿也无法独力掀起。噢,在下当然也曾检视过石箱内侧,并未发现任何裂痕破孔。若覆以箱盖,蛇是绝无可能钻入的。”

“毫无可能钻入?”

“是的,除非有人掀开箱盖,否则蛇绝无可能自行钻入。因此在下方才……”

老人伸手打断了他这番话,说道:

“不过——剑之进先生。”

“怎了?”

“这并不代表蛇必是藏身石箱内。”

“噢?”

剑之进惊呼道。

揔兵卫和正马也僵住了身子。

难不成……

“或许,那蛇就连祠堂也没进过。”

“祠堂——噢,这……”

“倘若祠堂大门真以纸符牢牢封印三十余年,那么,期间应不可能有人踏足堂内。但即便如此——祠堂之封闭程度,应不至于滴水不漏到连一条蛇也进不去罢?”

是不至于如此严重,剑之进回答道。

“如此看来,或许蛇的确是钻得进去。”

的确,理应钻得进去。

“记得这座祠堂外设有棂门,门上门下还存有缝隙。由于年代久远,门板想必也穿了孔,想必蛇要钻入,应是轻而易举。各位可曾想过,即便蛇未藏于石箱中,而是潜身堂内某处也并非毫无可能。”

的确有理。

“此外,蛇性好挤身边角狭缝。或许可能藏身祠堂一隅、石箱旁、石箱后或窝边缝隙。若是藏于上述个所,皆不易为人所见。若真有蛇藏身其中——死者破门而入时,便可能无法察觉。案发时虽为白昼,祠堂内毕竟是一片漆黑,有谁能察觉有条蛇藏身屋隅?”

的确是不易察觉。

“再者,祠堂内甚为狭窄,不但仅容一人屈身入内,入堂后亦是难以动弹。此外,箱上还覆有一只沉甸甸的盖子。倘若有蛇潜身箱旁,掀盖时或许可能砸撞其躯。如此一来……”

“受到惊吓,蛇或许可能朝人一咬——”

有理有理,剑之进频频叫绝,并朝自己腿上一拍。

噢,竟然没料着,揔兵卫也朝自己额头拍了一记。

“我还真是傻呀。”

竟然傻到没料着,揔兵卫又补上一句:

“若是如此,此案根本没任何离奇之处呀。”

“没错,咱们全都是傻子呀。”

正马也一脸汗颜地感叹道。

“这道理连孩儿也想得透。想不到咱们的脑袋竟是如此不灵光。”

“不不,最不灵光的,当推在下莫属。为这桩案子绞尽脑汁,竟仍盲目到连这点儿道理也参不透。在下还真是——”

老人开怀笑道:

“别把自己说得如此一文不值。毕竟案发地点为蛇冢,素有蛇灵盘据之说。何况尚有七十年前,先祖伊三郎掀盖之际曾见箱中蛇踪之传言,种种因素,皆可能误导各位下判断。”

“没错,一点儿也没错。老隐士,原来此案毫无光怪陆离之处,一切均是理所当然的道理。真相原来是如此呀。”

太蠢了,在下真是个蠢材呀,剑之进敲着自己的脑袋瓜子频频自责,接着猛然抬头,两眼直视老人问道:

“不过……”

剑之进一脸纳闷地问道:

“老隐士对这户人家怎会如此熟悉?”

闻言,一白翁再度面露微笑。

“在下经办此案,尚不知冢守家三代前之先祖何名,但老隐士怎会知道?”

一白翁摊开另一本记事簿,凑向四人回答:

“其实,斋七老爷兴建祠堂时,老夫也曾在场。”

记事簿上的标题为——池袋蛇冢妖异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