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夺人一婶 丧己子侄(3)
因此,荆州及其所属地区,便没有怎么受到战争的影响,军队自身的消耗也很少。所以,当别人到最后闹荒时,荆州却是仓库丰实,经济力量颇为强盛。百姓由于安居乐业,民心也是十分安定。所以说荆州在当时满身疮痍的中国,也算是一个独善其身的美好世界。
此外,刘表更努力提倡文风,使荆州社会充满安定和平的气氛。因此,关中地区及兖、豫两州不少知名人士,特别到荆州来定居。尤其是长期兵荒马乱的豫州地区,几乎有一半以上的郡县主动向刘表投诚。刘表虽然也表示欢迎,并也常在财政方面给予支援,但却不允许任何荆州以外的军团入境。
张济率军侵入荆州北部,刘表当然要横加阻拦。张济便这样遇难了。
贾诩留在张绣身边后,为了全局的利益,力劝张绣主动和刘表和谈,以争取联盟的地位。由于刘表知道张绣颇具将才,而且凉州军团的战斗力也极强,自然不敢轻视。再加上有足智多谋、交涉经验丰富的贾诩出面,刘表便愿意和张绣言和并共结联盟。于是,在刘表的安排下,张绣驻屯于宛城,镇守豫州的西半部,扼守荆州的大门。
这时,由于吕布在袁术的强力威胁下,转而主动向曹操投诚,曹操便将攻击的箭头指向四分五裂的豫州。这样一来,自然就碰上了张绣的军团。
曹操这次征讨豫州的阵容空前庞大,他只留荀彧及程昱镇守大本营许都,而令夏侯惇率先锋部队先行,自己则亲率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为中军,其余曹仁、曹洪、于禁、李典、乐进共分五路,总共八万多人马,浩浩荡荡地向淯水进逼。
曹操兵马来势汹汹,而且曹军强悍的战斗力早为人皆知,故而随着曹军如乌云般的压迫而来,豫州郡县军团立刻不战而降。
可是,刘表却一直按兵不动,似乎无意对抗曹军。贾诩看见情况愈来愈紧急,便劝张绣先向曹操投降,以保存自己。
贾诩首先看见曹操,曹操对贾诩一见如故,当即表示愿意接受张绣的投入。于是,贾诩偕同张绣一同来见曹操,曹操大喜,当即设宴款待,边饮酒边讨论两军合作事宜。曹操频频举杯,对张绣和贾诩十分尊重,令张绣和贾诩更加感动。
曹操怎么能不万分高兴呢?不费一兵一卒,却获得了豫州大部分的领土,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法的最高成就啊!
也许正因为过分得意忘形,曹操放松了警惕,老毛病便又犯了。
曹操本来精力过剩,又满腹热情,便向来对女色特别容易着迷。在此之前,他曾因女色误事,所以便常常告诫自己,切莫因小失大。可是这次,由于高兴得忘乎所以了,便又放浪形骸起来。
张济虽然死了,而其妻子邹氏还在。邹氏可称羌族的美女,模样姣好,身姿娟美,没有人看了不动心。而羌族人在男女的事上,又远不如汉人那么严谨,所以这位年轻貌美的寡妇便不甘寂寞,在宛城的交际圈里非常活跃。曹操闻知此讯,便又想起邹氏那动人心魄的娇媚状,加之处在忘乎所以的高兴头上,便立刻情不自禁了。
他差人引来邹氏,一见那娇艳的样子,就心旌摇荡不止。他挥退左右,直截了当地要邹氏留在他那儿。邹氏媚眼相向,脸颊泛红,曹操不由自主地张臂去拥了她。好风光的邹氏,显然不能对这位声望如日当午的英雄表示拒绝,这其中也许一半是畏惧,另一半则是爱慕了。
对于曹操的好色行为,曹操军团的将领不足为怪,但张绣却是无法忍受的。因为不管怎么说,邹氏是张济的妻子,算张绣的婶娘了,曹操淫了她,于张绣真是奇耻大辱。再则,张绣一向严肃谨慎,十分讨厌在军中有如此作风。故而张绣不愿再与曹操为盟,便和贾诩商议,准备背叛。贾诩听了张绣的话后,也有同感,便建议张绣趁宛城交接当天尚未完成,曹操大军全在城外之时,发动奇袭,一鼓作气消灭曹操。这样或许还可以趁势控制豫州,并有机会向兖州发展。
张绣采纳了贾诩建议,于是假向曹操报告,说新降的军队有人不服,时常有人逃亡,必须重新整编,以免发生异变。
曹操听了,并不怀疑有什么不妥之处,便应张绣之求,派侍卫长典韦去协助整编事宜。有典韦在旁参与,曹操军团将领自然不会特别注意到张绣军的调动。
整编调动结束的当天,张绣特别设宴款待典韦。张绣热情劝酒,典韦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扶他也站立不起来。
而在曹操阵营内,也因特别欢乐的气氛而放松警戒心。至于曹操本人,则和邹氏在帐中饮酒唱歌,曹操即兴赋词,一曲又一曲地吟唱不止。
时近二更,忽然营帐外喊声四起,随即便四下火起,火光烛照天空。
曹操大吃一惊,但立刻就判断出是张绣叛变。于是弹跳而起,高声呼唤侍卫长典韦。典韦正在睡梦中,听见曹操在惊喊,顿时醒来,酒去了一半。他听见了喊声,也看见了火光,明白情况有变。一翻身爬起来,不及换上盔甲,便急着指挥备马,让曹操和邹氏先行避难。
紧急中,曹操向各营区发出急报,要他们各自向东撤退八十里到舞阳城集结。
曹操的长子曹昂及侄儿曹安民护送曹操离营。
典韦全身赤裸,手持双戟,率领少数侍卫敢死队,守住本阵寨门,浴血抵抗,全力阻挡张绣的袭击兵。
曹操一行人刚逃出宛城大门,曹操的坐骑就中箭倒地,曹操跌伏到地上,曹昂立即将父亲扶起,并将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曹操。
曹昂和曹安民让父亲先走,自己在淯水河畔组成敢死队,准备和后面的追兵浴血死战,以护送曹操渡水逃到安全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