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梦醒时分

陶家印刷厂门口,工人大多都已经下班了,陶会长看到还有几个工人没有回家,扎在一堆不知道在看着什么,就走了过去。工人们看到老板来了,赶紧起身问好。陶会长凑过来一看,地上是歪歪斜斜用树枝写的字:“我是一个工人。”

工人把手里的识字课本递了过来 告诉他,这是工人夜学教的,第一师范办的工人夜学,教工人免费读书,好多工厂的工友都去了。陶会长翻看着识字课本,忍不住点着头,称赞这是件大善事,又问办学的是一师哪几位先生?一个工人说是一师的毛先生,还有周南的陶先生。陶会长锁着眉头重复了一句:“毛先生,陶先生?”

一路疑惑地回到家,陶会长进了大门就问管家小姐在房里没有,管家回答说小姐出去了,姨老爷两口子来半天了,脸色不太高兴。陶会长“哦”了一声,进到客厅。果然看到王老板夫妇来了,不过王老板夫妇的脸色,说不高兴是太轻描淡写,那两张脸铁青,简直就是气急败坏!

一看到姐夫进门,王夫人率先发难:“大街上!姐夫,那可是大街上啊!居然就跟人夫啊妻啊扭啊唱啊,让几百做工的围着看!成何体统啊?”

“伤风败俗!”王老板也一巴掌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吼道:“伤风败俗!”

这样有伤自尊的话任何一个女孩的父亲都接受不了,陶会长的脸色沉了下来。

王夫人没看见姐夫的脸色,也或许她看见了却不在意,只顾自己发泄,而且越说口气越难听:“上次过生日,跟一帮男人疯到大街上,就够丢脸的了。现在倒好,干脆上大街,卖唱当戏子!真没个廉耻了!要让人知道这是我们王家的儿媳妇,我们还怎么做人哪。”

“她二姨,你的意思,你王家的儿媳妇,我斯咏高攀不上?”

看到陶会长脸拉得死长,王夫人这才发现话讲过了,赶紧放软了口气:“我……我不是这个意思,姐夫,我和你妹夫还不是为你着想,怕她丢了你的面子吗?好歹她是陶家的大小姐嘛。”

王老板却仍然不松口:“她也是我王家的儿媳妇。姐夫,陶家、王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姐夫该管的还是得管,别闹出笑话来,大家脸上不好看。”

陶会长把头一扭:“女儿怎么管,我自己有分寸!”

“那就好,我们做公公婆婆的,可就拜托亲家翁了。”王老板拉起老婆,“告辞了。”

“不送!”窝在沙发里,陶会长的胸膛一起一伏的,这番羞辱可当真把他气得够呛!

这天晚上,工人夜学有斯咏的算术课,放学后已是夜里九点多钟了,斯咏一进门,迎头就碰上了陶会长铁青的脸。

还没等她开口,陶会长砰地一拍桌子,劈头就是一顿骂,说的话居然和刚才王老板夫妇说的差不多。

斯咏目瞪口呆地看着爸爸,长这么大,她可一直都是爸爸的心肝宝贝呢!听得父亲全没有收口的意思,她的小姐脾气上来了,登登登地上了楼,冲进卧室,反手便将门一关。

“砰”的一声,门又被陶会长推开了:“怎么怎么,啊?还说不得你了?上大街丢人现眼的时候,你的面子哪去了?”

“我那是为了办夜学,丢什么人?”

“办夜学你可以去教书,我并没有反对嘛。可你、可你上什么大街?还夫啊妻啊跟人扭啊唱的,人家看到了会怎么想?啊?”

“他爱怎么想怎么想,我就是做给他们看的!”

“你……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那是你公公婆婆!你这个样子,以后怎么当人家儿媳妇?”

“他看不惯是吧?看不惯正好,退婚喽。”

“胡说!”陶会长这下真火了,“砰”地又是一拍桌子,“退婚是随便说的?我陶家多少代清清白白,无再嫁之女,无重婚之男!三媒六订许下的婚事,退婚?你不要脸我还要脸呢!”

他一屁股在椅子上坐下,喘着粗气,强压了压火气,又把椅子往床边挪了挪,放缓了口气:“斯咏,不是爸想跟你发脾气,被人当着面这么说,爸心里窝火啊!要怪呢,只怪爸过去太娇惯你了,总想着你还小,什么事都还早,由着你玩就玩吧,到时候收心就是。可你一天一天,你越来越不像话。那个什么毛泽东,爸说过多少次,不要跟他来往不要跟他来往,你呢,听进去了吗?你非要跟他混在一起。他就那么好?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他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好,他好,他好上天又怎么样?不还是个穷师范生?爸不是说要嫌贫爱富,可凡事它总还有个门当户对,爸也得为你的将来考虑吧?退一万步,我们退一万步讲,你终归是定了亲的人,是有主的!你别忘了,还有半年你就得出嫁,不管什么毛泽东毛泽西,你跟他都没有将来!一个女孩子,名声要紧,不能乱来啊,你明不明白?”

陶会长这番话,戳中了斯咏心里的痛处,她紧紧咬着牙,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那天晚上,斯咏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着自己该怎么办。

周末放学后,斯咏死乞白赖地要警予陪她去趟蔡家。开始怎么都不对警予说去蔡家的理由,后来警予威胁她不说就不陪她,她才说,蔡妈妈是反封建的典范、新女性楷模,所以想去找蔡妈妈给自己出个主意。警予白了她一眼,告诉她不用去蔡家,主意现成就有一个,退婚。

“可是,我爸他就是不肯退啊!”

“你爸不退,你自己退嘛!”

“自己退?”这一层斯咏显然从未想到。

“对呀,你的婚姻,退不退是你的权力,跟别人有什么关系?现在是民国,不是封建王朝!长辈的一句话,还能管你一辈子?不是我说你,斯咏,为了这一纸婚约,这些年你添了多少烦恼,多少无奈?想说的不敢说,想爱的不敢爱,都是因为它!其实不就是一张纸吗?撕了它,一身轻松!”

看到斯咏还在犹豫,这次,警予主动提出去找蔡妈妈,因为她相信,蔡妈妈一定会赞成自己的想法。

可是,当他们过江来到溁湾镇刘家台子蔡和森家,坐在蔡妈妈对面的时候,蔡妈妈的一番话,却叫他们大失所望。

“我抛弃过一段老式婚姻,抛弃过一个封建家庭。斯咏,按理说,现在,最应该鼓励你,支持你,给你打气的,就是蔡伯母。可是,可是蔡伯母不能那样做。”

葛健豪给孩子们续上茶水,又说:“你们还年轻啊,孩子们。有很多事,你们还没有经历过。只有经历了,你们才会明白,生活,并不像你们年轻人想的那样,只要迈过那一道坎,前头就会是一片阳光。正好相反,一个人,做出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常常是,当你做出了选择,你却发现,你所面临的,反而是更大的、更长久的、更难以克服的障碍与压力。如果换作一个女人,要她去挑战旧婚姻、旧家庭、旧观念,甚至整个旧的社会,那更要付出巨大的,也许是你根本无法承受的代价。”

“怎么,伯母,您后悔了?”警予几乎不敢相信这些话会出自葛健豪的口。

“不,我没有后悔,我从来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可我是我,斯咏是斯咏。斯咏,你蔡伯母的性格,跟你不一样,蔡伯母的年龄,也比你大得多,我的选择,经过了深思熟虑,当我打算踏出那个家门时,我也自信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预计好了一切困难。可当我真的离开那个家,我才发现,还有许许多多的白眼,许许多多的压力,许许多多旁人无法想像的困难,超出了我原来的预计。这些压力与困难,蔡伯母挺下来了,可是不是等于你也能挺下来,我不知道。真的,斯咏,我很愿意支持你,支持你挣脱枷锁,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更要提醒你,做出一个人生的选择也许艰难,但承受一个选择所带来的终生的压力与代价,才是你今后真正要面对的现实。所以,当你打算做出选择的时候,我希望你认真地问一句自己:我,真的做好付出一切代价的准备了吗?”

望着葛健豪坦诚而关切的眼睛,斯咏努力想弄明白蔡妈妈这番话背后的意思。

回到家里,斯咏取出信笺,提笔写下了“姨父姨母大人台鉴”后,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了,在桌子面前坐了半天,只是不知道怎么落笔。

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她一路小跑到了一师,敲开了八班寝室的门。

周世钊还睡眼惺忪的,一听斯咏说要找毛泽东,揉着眼睛说: “润之?他回家了。你不知道吗?他母亲病了。”

毛泽东是头天离开的长沙,那时他正在寝室里整理“工人夜学记事簿”,四年来从没有到一师来过的毛泽民突然风尘仆仆地找来了,水都没有来得及喝一口,就拉住哥哥哽咽着说了母亲最近严重的病情。

“你说什么?娘病了?”毛泽东大吃了一惊,问明母亲的情况,赶紧请了假,跟弟弟一起赶回了韶山。

文七妹果然病得不轻,这一两年来,吃不下饭,睡不安觉,整个人已经骨瘦如柴,最近两个月,居然还连续晕倒了好几次,乡间本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郎中也看不出是什么病来,她也就这么一日日挨着。毛顺生和毛泽民眼看她越来越严重了,这才下了决心,叫回了毛泽东,要送她去省城医病。

文七妹却不想去长沙,只说跑那么远干什么,哪里不是一样的诊?毛泽东只能反复劝她省城可不像韶山这个小地方,有洋人开的大医院,什么病都诊得好。他一再宽妈妈的心,说不管什么病,等到了省城,就诊好了。好说歹说,文七妹终究拗不过丈夫和两个健壮的儿子,这才答应了下来。

独轮车的车轮吱呀吱呀,辗过崎岖不平的羊肠山路。独轮车上,架着简单的木板,文七妹满脸病容,无力地斜靠在上面,盖着床被子。她的身后,毛泽东推着独轮车,额角绽着汗珠,汗水早已浸湿了前襟后背。泽民背着行李走在旁边,不时地对哥哥说:“大哥,你歇一会,我来推吧。”

“不用不用,我来推。娘,您还没到过省城呢,等到了,诊好了病,我带您看省城,哪里热闹我们就看哪里,好不好?”

“哎。看,看。只要娘走得动,就看。”

“走得动的,诊好病就走得动了。不光省城,以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好多地方您还要去看呢。”

“娘哪里跑得那么远喽?”

“跑得的。我先去嘛,这些地方,我都去,去了,就接娘去。娘,您还要活到九十九呢,哪里去不得?都去得。”

“好,你去,三伢子去了,就等于娘去了。”

山道弯弯,小车吱呀,母子之间的对话声,渐渐融入了秋日夕阳之中。

车船劳顿,跑了整整一天的路,毛泽东总算把母亲送进了湘雅医院。

给文七妹看病的是一个西洋医生,洋医生一番周折,检查完了,考虑了一下,才用还算清晰的中文对毛泽东说: “你是病人的大儿子?病人现在需要住院观察几天,先让你弟弟给她办住院手续。你留下来。”

诊室内只剩了毛泽东和医生,毛泽东神情紧张地看着医生,听他说: “你母亲患的是淋巴腺结核,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目前的医学,还没有治疗结核病的好办法,主要是保养,延缓病情的发展。但现在的问题,是你母亲的身体太差了。你说她只有50岁,可是从她的身体状况来看,就像一个70岁的人,我认为,她太过于劳累了,她在透支,透支自己的生命。如果再让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病情就会很难控制,你明白吗?”

毛泽东沉重地点了点头,出了诊室,扶着楼梯一步一步走下楼来。眼看拐弯就要到病房了,毛泽东停住了脚步,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撑起一张笑脸,装出轻松的表情。他走到门口,正听到病房里传出一个冷冷的声音:“……怎么回事?你看不看得懂啊?”进门一看,一名护士一脸淡漠,看也不看毛泽民,边对着小镜子补妆边用鄙夷的口气说:“这是临时留观。什么是住院手续知道吗?”

“我……我就是在门诊那边办的嘛。”毛泽民手足无措地看着护士。

文七妹也看着护士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们就留那个观嘛。”

护士瞥了母子俩一眼冷冷地说:“你想留就留啊?真是!”

毛泽东没听明白,进去之后,先看了看母亲,然后尽量和气地问:“护士,我们办错什么了?我是要给我娘办住院手续,如果错了,那我去补办一下。”

护士自顾自地照着镜子:“你知道这儿住一天院多少钱吗?带了钱没有?”

“请你给我娘安排病房,我现在就去补办手续。”

因为长途跋涉,母子三人的身上和行李上,都满是尘土,护士看看人、又看看地上卷成一卷的行李、被子,毫无表情地说:“对不起,现在补办晚了,病房满了。”

毛泽东真有些耐不住了,正想争辩,恰在这时,文七妹突然咳嗽起来,毛泽东赶紧扶住母亲,拍打着她的背:“娘,娘,您顺顺气,别着急,别着急啊。泽民,你扶着娘,我去打碗水来。”

他刚转身,突然一愣,看到斯咏正站在面前的走廊上。

斯咏是听说毛泽东接了母亲来看病,才专程赶来的,她看了看毛泽东,沉着脸,转向那个护士说:“我是这家医院陶董事的女儿,叫你们院长来!”

病房的问题因为斯咏的到来而解决了。斯咏站在病房里,看毛泽东和弟弟小心翼翼地把妈妈扶到了病床上。

毛泽东给母亲盖好被子,又端来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脸。文七妹拦着他,气喘吁吁地要儿子先招呼陶小姐,请陶小姐坐。站在一旁的斯咏赶紧摆着手说:“伯母,您不用客气,我和润之熟得很。”

“对,我们是好朋友,不讲究这些。斯咏,你坐啊。娘,来,擦擦脸。”

斯咏在一旁坐了下来,看毛泽东小心翼翼地给母亲擦着脸,他的动作是那样轻柔,那样仔细。洗了脸,他又捧着碗,小心地喂着母亲喝水,还用手帕轻轻擦去了母亲嘴角沾上的水。

望着毛泽东在母亲面前温柔、仔细的一举一动,斯咏几乎都看呆了。

妈妈睡下之后,毛泽东送斯咏出医院,很真诚地感激她今天为母亲做的一切。 斯咏问起文七妹的病情,毛泽东低下头,说:“我娘的病,其实都是累出来的。这几十年,整天整天,整夜整夜,田里,家里,大人,小孩,都是她一双手,就算是机器,它也要停一停啊,可我娘,就从来没停过。看看我这一身,哪样不是她一针一线熬夜熬出来的,可这些年,我这个做儿子的,也不在她老人家身边,什么事也没有为她分担,就连一点回报,也没有给过她老人家,反而让她牵挂我,想念我。”

斯咏轻轻握住了他的手:“可你心里记着你母亲,有这一点,我想伯母也就满足了。”

“是啊,中国最苦的,就是我娘这样的妇女,一辈子,什么都没有享受过,就这样一句话也不说,做啊,做啊,一直做到筋疲力尽,做出一身病痛,做到做不动为止。乡下呢,得了病,又没有地方看,只能这么拖,这么熬,结果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好多人一辈子,连医院的门朝哪边开,连医生是个什么样子都不晓得啊!”

“谁叫中国还这么落后,还这么贫穷呢?”

“不,这一切都不合理,这一切都一定要改变!总有一天,我要让中国所有的人,不管是男人、女人,不管是城里、乡下,不管他有钱、没钱,都吃得起药,看得起病,我要让中国,再也不出现像我娘这样的悲剧!”毛泽东转过头,目光炯炯,“斯咏,你相信会有这么一天吗?”

迎着他的目光,斯咏犹豫了一下。如此梦幻般的空想显然距现实太过遥远,但她又不忍否定:“也许吧,润之,你那么爱你的母亲,就凭这份爱,我相信你会做到。”

晚上,忙了一天的陶会长进了门,伸展了一下的腰身,便倒在了沙发上。一杯茶轻轻端到了他面前,陶会长接过茶,却看到端茶给他的,居然是斯咏。

“爸,忙了一天,累了吧?”斯咏转到沙发后,给陶会长按摩着肩膀。

陶会长简直有些受宠若惊了,他扭头看着女儿。

“怎么了,爸?”

“没什么,没有什么。你今天……这么有空哦。”

斯咏没回答他,她按着父亲的肩膀,突然趴到了父亲背后:“爸,我平时是不是很不听话?是不是老让您好烦好烦?老是惹您不高兴?”

“你怎么……怎么突然说起这些来了?”

“我只是想知道,想知道有我这样一个女儿,您后不后悔?”

“后悔?这孩子!说什么傻话呢?”看着斯咏的眼睛,陶会长放下茶杯,也专注起来,“斯咏,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最好最好的,你就是我最好的女儿,有你,爸这一辈子,都高兴,都幸福,都骄傲,你明白吗?”

搂住了父亲的脖子,斯咏轻声叫着爸爸,心里却回想着毛泽东服侍他妈妈的样子……

回到自己房间,斯咏铺开那张写着“姨父姨母大人台鉴”的信纸,深深吸了一口气,终于还是提笔写了下去。

文七妹出院的前一天,葛健豪买了橘子来看文七妹。葛健豪听说文七妹明天就回去,很是意外。文七妹解释说:“家里事情放不下呀,鸡啊,猪啊,牛啊,都要喂,我老倌子和伢子、妹子又没人做饭。我呀,闲不得,闲了这几天,一身都痛,生就的贱命,没办法。”

“可病总得看好呀。”

“我这个病,洋郎中也讲了,就是自己保养,在医院,在家里,都差不多。还是回去好,回去习惯。”

两位母亲亲切地聊着家常话,聊着他们都引以为自豪的儿子。从窗户看出去,她们正好可以看到毛泽东和蔡和森靠在病房外的走廊栏杆上,隐隐约约听到他们在说着工人夜学。

“听说,我三伢子也常跑到你屋里去,又吃又住的,给你添好多麻烦吧?”

“那有什么。润之这孩子,我喜欢。”

文七妹说:“我听我三伢子讲过,你呀,知书达礼的,读过的书数都数不清,你有本事啊,所以教得那么好的儿子出,年年在学堂里拿前几名,不像我,字都不认得一个,一世人的睁眼瞎子,想教崽伢子,也不会教啊。”

“不,毛妈妈,您才是最好的母亲。”葛健豪握住了文七妹的手,“过去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润之这么出色,这么优秀,见到您,我才明白,是因为有您这样一个母亲。”

文七妹憨笑着:“我哪有那个本事?哪有那个本事?”

第二天,文七妹出院了,从长沙回韶山了,毛泽东在码头送别妈妈和弟弟,心里惦记着自己给妈妈许的那么多诺言,渴望着能有机会一一实现。但这一江秋水,却将母子二人永远隔开了……两年后,文七妹因患淋巴腺结核,病逝于韶山,终年52岁。

斯咏的那封“姨父姨母大人亲启”的信在王家果然掀起了轩然大波。王老板怒不可遏地将那封信狠狠地拍在桌上,吩咐被吓得魂不附体的阿秀去把少爷叫回来,今天就去陶家,过彩礼,定日子,尽快完婚!

子鹏回来后,却不愿意去陶家求亲,他告诉爸爸既然斯咏提出来要退婚就应该尊重人家。王老板回敬道:“尊重?她尊重你了吗?她尊重我们王家了吗?女孩家,居然敢擅自做主退婚,这不是往我们王家脸上抽嘴巴吗?这要放到从前,那就是沉潭浸猪笼的罪过!”

子鹏又说,现在不是从前了,婚姻是要讲感情的。王夫人马上指着儿子的鼻子教训:“你们表兄表妹,怎么没感情了?就算现在淡一点,等她嫁过来,不自然有了吗?也不知道你这个脑子里天天想了些什么!”

子鹏直接告诉父母,现在是人家根本就不愿意。王夫人一听这话,差点没跳起来:“那是你表妹一时糊涂!可她糊涂,你不能糊涂啊。陶家什么人家?长沙第一大户!家里又只有你表妹这一个女儿,只要娶过来,什么不是你的?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妈教你?”

子鹏这才明白,父母逼着自己和斯咏结婚,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的幸福,而是记挂着陶家的家产。他更不想结婚了,又找理由说,也许退婚不仅仅是斯咏的意思,也是陶会长的想法。

“不可能!”王老板斩钉截铁,“你姨父什么身份?定好的亲事,他敢悔婚?他还要不要这张脸?这就是斯咏整天在外头瞎混,被那些不三不四的学生给带坏了,所以我才要你赶紧求亲,趁早让她退学嫁过来,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好了好了,你也不要啰里啰嗦了,赶紧换衣服,上陶家!”

“我不去!”子鹏看了一眼秀秀,涨红了脸,“这门亲事,我也不愿意,我也要退婚!”

“混账东西!还敢顶嘴?”“啪”的一声,王老板一个耳光打得子鹏一歪,秀秀吓得赶紧扶住了子鹏。

“你到底去不去?”

“我偏不!”捂着被打红了的脸,子鹏猛然昂起头来冲出客厅,向大门跑去。身后,秀秀与王老板夫妇追了出来。

秀秀在江边追上了子鹏,她走到了子鹏面前,抚摸着子鹏红肿的脸,劝他还是不要与父母作对,赶紧回去。子鹏摇了摇头,很坚决地表示绝不回去。

“可老爷太太是真发脾气了,再说,您跟表小姐……其实真的很合适,您就听老爷的话吧。”

“阿秀,你真的希望我跟表小姐结婚?”子鹏抓住了秀秀的手,盯着她的眼睛问。

秀秀的头不由得低下了,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少爷和表小姐,本来……就是天生的一对嘛。”

子鹏的目光一下子黯淡了,机械地跟在秀秀的身后,往家里走。一阵江风吹过,子鹏停住了脚步。秀秀见他停住,伸手来拉子鹏的手。猛地,子鹏用力一拉,秀秀,猝不及防,一头扑在子鹏身上,子鹏一把将她紧紧抱住: “阿秀,我不会娶斯咏的,因为我早就在心里发过誓,这辈子除了你,我谁也不娶,不管她是小姐,是公主,是什么大富大贵,都比不上我的阿秀的万分之一!我现在只恨自己过去太胆小、太软弱,我早就应该像斯咏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少爷……”

“不要叫我少爷,叫我子鹏。”

“子……子鹏。”

“答应我吧,阿秀,答应我,跟我一起走,走到一个新的,没有人认识我们,没有人能干涉我们的天地,我们结婚,我们永远在一起,快快乐乐的,永远不分开!只要有你跟我在一起,我会比过去活得快乐一千倍、一万倍。答应我,阿秀,答应我,跟我走吧?”

两个人紧紧拥吻在一起,喜极而泣的眼泪混合着,流满了两张紧贴在一起的脸。

这一幕被随后赶来的王老板看到,无疑是晴天霹雳。他一声怒呵,身后是那五六个粗壮的男仆马上扑了上来,从子鹏怀里拉走了秀秀,一路拖回王家,扔进了杂屋,用粗大的铜锁锁上了柴房门。

子鹏经过一番挣扎,头发弄乱了、衣服撕破了、眼镜摔坏了,却最终被两个男仆按倒在了客厅的沙发里。余怒未消的王老板翻出秀秀的卖身契,在子鹏面前使劲地晃着: “看清楚了?啊?自愿卖身!我这可是有凭有据。她刘秀秀是卖给我王家的丫头,愿打愿卖都得由着我。你放心,打,我也懒得再打了,明天我就将她给卖了!”

“不!”子鹏手脚并用地踢着、抓着,冲着父亲嚎叫。

“近了我还不卖,上海、香港、南洋,能卖多远我卖多远,包身工也好,给人作妾也好,进窑子当婊子也好,反正这辈子我让你永远看不到她的影子!”

“不!”子鹏猛地甩开了那两个男仆,一头扑到了一旁的王夫人脚下,“妈,我求求你,我求求你,不能这样,不关阿秀的事啊!”

王夫人别过脸:“怎么不关她的事?就是这小狐狸精使的坏!看着老实巴交,我还当她是老实孩子呢,暗地里居然勾引我儿子,想当少奶奶了!这种狐媚子,留她干什么?”

“妈,真的不怪阿秀,是我喜欢她,我喜欢她!是我硬要和她在一起的!”

“你看看你看看,那小狐狸精使了什么招,把你迷得这么神经的?她是个丫头,是个丫头!你明不明白?”

子鹏声泪俱下:“我真的喜欢她,妈,爸,我求求你们了,放过她吧!”

“放过她?放过她你就听话了?”看到儿子不停地点头,王老板回到沙发上,坐下,不紧不慢地理了理衣服,“子鹏,你也别怪我和你妈逼你,你年轻,不懂事,我们也是没办法,以后你会明白,我和你妈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你起来吧,起来呀。”

王夫人忙不迭地把子鹏扶了起来。

“你喜欢阿秀,我也没说一定不行,可你不能为了一个丫头耽误了正事。眼前就两条路,一条,你不娶斯咏,结果怎样我已经说过了。另一条,你老老实实,去陶家求亲,至于阿秀嘛,我可以留在家里,好好待她,等你把斯咏娶过了门,要她继续服侍也好,想把她收房做个小也行,我都不拦你。两条路,你自己选吧。”

子鹏无力地跌坐在椅子上,默认了父亲的安排。

王家父子俩带着丰厚的礼物衣冠楚楚地到了陶家,一进门就把斯咏的退婚信先给了陶会长。王老板挂着笑容,注意着姐夫的表情,子鹏一身西装革履,木然地坐在他身边。

“死丫头,简直……简直想把我气死!”陶会长只看了一眼,就哆嗦着,猛地一把捏紧了手里的信。

“别动气,别动气,姐夫,孩子们还年轻,犯犯糊涂总免不了。这也怪现在那些学校,什么自由啊,个性啊,解放啊,乌七八糟,教得学生不成个体统。斯咏都是受了那些所谓新思想的害,一时糊涂。要说呢,婚姻大事,那是开得玩笑的?斯咏这回,还真是太毛糙了。姐夫,我听说她跟一师范有些男学生常来常往,有些话,外面传起来,不大好听啊。当然了,我是不会往心里去的,可要万一真弄出什么事来,那可是孩子一辈子的事啊!咱们当长辈的,再来后悔不就晚了吗?”

这话正说到陶会长的隐忧,他不由得点了点头。

“所以,当断则断,只要马上把斯咏和子鹏的亲事一办,不就什么事都解决了?子鹏也是这个意思。子鹏,跟你岳父表个态啊!”

子鹏木然地点了一下头。

陶会长这一次,是在和王老板商量之后,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才突然对下午放学回来的斯咏说,要她退学结婚。而且说了这话之后,就吩咐了管家,在王家来接亲之前,不许小姐踏出家门一步!

斯咏没有想到父亲这次做得如此决绝。但陶家一向宠惯了这个小姐,哪里能看得住她?趁着家里上上下下的丫环仆人都在贴喜字、挂灯笼,斯咏悄悄地跑了。聪明的姑娘直奔码头,问清楚当天晚上11点半就有最近一趟去武汉的船,她果断地掏出钱就要买一张船票。可就在递钱出去的那一瞬间,她犹豫了,突然改变主意,买了两张船票。

斯咏紧紧攥着两张船票,坐上了黄包车。黄包车的车轮飞转在去一师的路上。

黄昏的阳光透进学友会事务室里,给桌前正在看报纸的毛泽东涂上了一身的金黄。开慧蹦跳着进了门,叫了一声“毛大哥”,毛泽东似乎早已习惯了开慧这时候来,头也没怎么抬,只嗯了一声。开慧打量着摆了一桌子的记事本、杂志、球拍、笔墨等杂物,皱起了眉头,她拿起一个本子拍了一下毛泽东的脑袋,笑着骂他是个邋遢鬼,就一间办公室,还一天到晚乱七八糟。

边说边麻利地把房间收拾整齐了。然后她趴到毛泽东坐着的椅子背上,顺手给他梳理着有些乱的头发,问他又有什么新闻啊?

“护法军打傅良佐,傅良佐又反攻护法军。老调调,没什么新鲜的。”毛泽东笑笑,放下手里的《民报》,又拿起下面的《大公报》,浏览着主要的标题。猛然间,他腾地坐直了身子,把开慧吓了一跳!

“出什么大事了?”

“嘘,”毛泽东止住了开慧的打搅,一口气看完了报道,猛地一拍桌子,“好,好啊,太好了!开慧,你看……”

开慧接过报纸,读出了下角一篇并不醒目的报道的标题:“《俄罗斯国爆发十月革命,工人武装推翻临时政府》?”

“太好了!”毛泽东一挥拳头,仿佛指挥起义的是他一样,“你看看人家俄罗斯,工人起来了,武装暴动了,连政权都被他们夺到手了!我一直就在想,不破不立,可就是想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不破不立?人家现在做出来了,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这就是不破不立,这就是新世界的希望!”

他来回走了一圈,实在无法抑制心中的激动,猛地拉开房门:“开慧,我去找子升,你回去告诉老师,说我们回头就去你家,回头就去!”

毛泽东和萧子升赶到杨宅书房,发现老师已经在等他们了。

“这则报道我也看到了。”杨昌济待学生坐下了,也拍着报纸说,“惊世骇俗,的确是惊世骇俗啊!”

毛泽东一拉身边的萧子升:“所以啊,我马上把子升拉来了。萧菩萨,你看,人民奋起,破旧立新,建立自己的政权,这才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根本方法!”

“有你说的这么厉害吗?”

“你还不相信!你看啊,一个团体,布尔什维克,这是先进组织;广大民众,俄罗斯的工人,这是革命基础。上有团体组织,下有民众基础,所以人家搞成了事嘛!”毛泽东指着报纸,兴奋地阐述着自己的看法,又回头问杨昌济:“老师,您讲讲,像这样的革命,是不是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是不是给我们指明了打破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办法?”

杨昌济沉吟着:“以霹雳手段,摧毁旧世界,看来人家确实是办到了。不过,破旧不等于立新,革命能不能真正成功,不光看革命能破坏什么,更要看它能建立什么。”

“能破自然能立。工人起来了,民众起来了,还怕建不成人人幸福的大同世界?子升,你说对不对?”

毛泽东推了子升一下,子升的眼睛却呆呆地望着报纸,兀自陷在震惊中,整个人一动不动。毛泽东察觉出了不对,伸过头来,这才发现就在有关十月革命的报道下面,刊登着一篇几乎同样大小的结婚广告:“王府公子子鹏先生,陶府千金斯咏小姐,定于民国六年十月初四(公历1917年11月18日礼拜天)借圣公理会大教堂举行结婚典礼。执手偕老,琴瑟永合,兹具此函,公之于众。”

“王子鹏先生,陶府千金斯咏小姐……结婚?!”毛泽东也惊得目瞪口呆!

就在这时,外面却传来了敲门声,毛泽东走出书房一看,竟然是警予和蔡和森,他们手里,居然也拿着那张报纸。蔡和森见面就说:“我猜你在这儿,果然没错。”

进了书房,蔡和森先与警予对视了一眼,然后对杨昌济说:“老师,我们,想单独和润之谈谈,可以吗?”

看看警予与蔡和森严肃的神色,再看看那张报纸,杨昌济站起了身向开慧、子升一挥手,示意二人跟自己出去。

屋内,蔡和森、向警予直接告诉毛泽东,斯咏失踪了。毛泽东才看到斯咏的结婚启事,听到两人这样说,有点莫名其妙。向警予跟蔡和森轮番轰炸着毛泽东:

“陶伯伯刚到周南找过斯咏,所以我们也是刚知道的消息。你知道斯咏为什么会失踪吗?斯咏和王子鹏,根本就没有感情,这种强加于人的婚姻,她当然无法接受。可更重要的是,她心里,一直装着另一个梦。”

“斯咏的梦,也许不切实际,也许只是浪漫的幻觉,但是,就连我们,也常常能从她的目光中,感觉到一点什么,润之,难道你就从来没有感觉到过吗?”

“我知道,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往往最后一个知道的人,才是自己。可是今天,斯咏为了抗拒她不需要的婚姻,也为了自己的梦,已经迈出了这一步。润之,不管过去你是不是有过感觉,现在也是你必须明白,必须给出一个答案的时候了。否则,就算找到斯咏,也没有任何意义。”

一片静默中,毛泽东沉默着,犹豫着。他突然抬起头来,目光清澈,正视着自己的朋友:“不,毛泽东并不是一块木头,我也并不是从来没有过任何感觉的人。这些年来,朝夕相处,志同道合,我,和大家,和你们每一位朋友,也包括斯咏,有过那样多纯真而美好的过去。我记得我们的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我记得我们的激扬文字,坦诚知心,还有我们的同生共死,患难与共。这其中,斯咏给过我许多,许多的友谊,许多的情感。当她不顾自己的生死,那样决然地跟我一起面对危险的时候,当我们并肩遥看湘江岳麓,她就站在我身边时,我不是没有那一刹那的感觉,也许她的心里,不仅仅是友谊那样简单……”

院子里,杨昌济、向仲熙、子升、开慧面向书房,静静地听着。谁也没有察觉,他们的身后的小院的门口,竟多了一个人。那是提着行李箱的斯咏,她从码头赶到一师、又从一师赶到这里,满怀期待的心在这书房里传出的平静声音中渐渐被击碎了,而且在继续被击碎……

“可是,我没有,从来没有过超出友谊的想法。在湘江边,在橘子洲头,在我们共同讨论一个属于我们的、更属于未来中国的青年团体的时候,我就提出来过,不谈男女私情。我是真心诚意说这句话的。也许,在别人眼里,这很幼稚,也很奇怪,可我真的是觉得,我们还年轻,我们还只是学生,我们有许多书要读,许多事要做,许多道理要明白,许多路要走。大言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中国,还有那么多需要改变的事情,而每一件,都值得我们倾注出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我不是一个天才,更不是什么超人,也许这一生,我成就不了什么事业,但我愿意倾我所能,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中国而奋斗,为了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光明,而牺牲我个人的一切。是,未来还很遥远,理想也只是梦幻,但它毕竟来自每一天,每一步的积累。作为一个学生,我相信,真心求学,实意做事,这才是今天的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那些只属于个人的卿卿我我,缠缠绵绵。也许正因为我太过理想化,也太过粗心,斯咏心里想的什么,我从来不曾真正去认真揣测过,哪怕偶尔的那一刹那,我也把它当成了我的多心,因为我们是这样风华正茂的一群人,因为我们这帮同学少年,都有着同样崇高的信念,决心以天下为己任,决心为真理而努力终生,我以为,友谊和信念,才是我们之间唯一的、值得信赖的桥梁,我不曾想过其他。”

听着他真诚的袒露,警予与蔡和森都想弄明白:“可是,感情和理想,和信念,和事业,和你所追求的一切,真的就是矛盾的吗?”

“不,感情和这一切,也许不矛盾。我虽然没有经历过这种感情,可我相信,感情是双方的,是共通的,是心有灵犀的,斯咏的感情,我体会得是那样肤浅,我对斯咏,更只有纯粹的友谊。那么我们之间,真的存在超出友谊的情感吗?蔡和森,你开始说,斯咏心中所藏的,也许只是一个浪漫的、不切实际的梦幻,我想,这也许是真的,因为如果她真的心中有我,在她的心中,所藏的那个人,也并不是真正的毛泽东,而只是一个被加工过的梦想而已。”

斯咏似乎已经听到了自己心脏的最后一声破碎声,她微微闭上了眼睛,悄悄地俯下身,把那本《伦理学原理》轻轻放在了门槛边,出了杨宅。

“爸?”

她看到面前站着的竟然就是她的爸爸,更远处的巷子口,灯笼一片,马车、仆人们正静静地等候着。她不知道爸爸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但她知道爸爸一定找得很辛苦。

“斯咏,回家吧。”

斯咏呆立着。

望着女儿的眼睛,陶会长和言细语:“明天是你大喜的日子,还有好多事要准备呢,别在这儿耽搁了,啊。”

斯咏终于点了点头:“爸,回家吧。”

她大步、决然地向前走去。

杨宅院子里的人这时候听到声音都跑了出来,子升、开慧跑在最前面,后面是杨昌济夫妇。

书房里,毛泽东头一个拉开房门就冲了出去,只看到远远的巷子口,斯咏与陶会长一道,正走向马车。

“斯咏!”

远远的,毛泽东的声音传来,正要上马车的斯咏脚步不禁一顿。只犹豫了一下,她继续向马车走去。随后追出的蔡和森与警予却看见了躺在门槛边的那本《伦理学原理》,警予捡了起来,书尚未递到毛泽东手上,夜风掠过,书的封面被吹开,露出了扉页上那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接过书,毛泽东抬起头来。远远的巷口,斯咏已坐上了马车。马车驶动了,斯咏微微扭过头,但驶动的马车,将她的目光带出了巷口。两张纸片随着马车的背影,随着夜风,轻轻飘去。子升捡起来一看,那正是两张去武汉的船票。

白天的小院已经丝毫没有了昨天晚上的喧嚣,但那喧嚣却留在了人的心里。杨昌济看到女儿手拂着兰花叶子,坐在花架前出着神,便静静地看着兰花,没有去打扰女儿的思绪。

“爸,什么是爱情?”终于,女儿从沉思中醒了过来。

杨昌济不禁微微愣了一下,回头看看妻子,妻子正站在屋檐下,静静地看着自己和女儿。

“爱情,就是成年人之间,相互的倾心和爱慕。”

“那,爱情和理想是矛盾的吗?”

开慧看到父亲没有马上回答,似乎还在想什么,就自问自答: “你看啊,一个人的想法,其实分不了那么清的,理想、信念、抱负,和感情,不是一刀切开变成几回事,而是混在一起的,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信念,才会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如果两个人对人生、对别的大事追求、想法都不同,其实就不可能有一样的感情。对不对,爸?”

“你能想到这一层,很不容易。”杨昌济不禁点了点头,“就比如润之吧,作为学生,润之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一个,他的才华、他的倔强、他的冲天豪情、绝世抱负,都是我生平之所未见,能够教出这样一个学生,是爸爸一生最大的幸运。可是,可是他并不见得是一个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伴侣啊。他的个性太强了,他太执著、太任性,太像一团烈火,熊熊燃烧,不顾一切!他也许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也许能赢得世人莫大的敬仰,但这样飞扬不羁的一个天才,能给爱他的人,带来一份属于自己的温馨、祥和,带来一份平平安安、无忧无虑的日子吗?”

“那也不一定,爸,蜡烛燃得再久,有的人,也会宁愿选择惊天动地的闪电。”

听到女儿这样说,杨昌济不禁与静静站在一旁的向仲熙对视了一眼。他理了理开慧额前的刘海,目光中充满了父亲的慈爱:“我的开慧长大了。可最迟发现女儿长大了的人,为什么永远是父亲呢?”

开慧一笑:“我长大了?”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本来也只在于每个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能懂得这个道理的,就不是小孩子。”

“我也长大了,哈哈。”开慧得意地站了起来,这一刹那,她的脸上挂着的又全是孩子般天真的笑,“这么深奥的道理,可不能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现在就去教给那些应该知道的人。”

望着她孩子气地蹦蹦跳跳出门,杨昌济不禁摇了摇头,对妻子说:“刚还说她长大了,结果……哈哈。”

向仲熙看着女儿的背影,停了好几秒钟,这才说:“快了,不都16了吗?”

江风吹拂,卷动着沙滩上那本《伦理学原理》,那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不断随着被风卷动的书页闪过。毛泽东的目光迷离在无尽的湘江天际,他的心里,同样如书页翻卷不休:观止轩书店里正选着书的斯咏、大大方方地把书递到了刚刚踢破了布鞋的毛泽东面前的斯咏、湘江边来应征笔友的斯咏、岳麓山上与毛泽东手拉着手忘情奔跑呼啸于大雨中的斯咏、乡村的草坡上与他一道枕着手仰望蓝天的斯咏、寝室里抱起了一堆《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毅然地站在了他身边的斯咏、橘子洲头与毛泽东同立在岩石上面对壮丽山川展开双臂的斯咏……还有,杨宅院外,马车驶出巷口时留下那最后的令人如此神伤的一瞥的斯咏。

无数的斯咏在毛泽东脑海里重叠着……突然,一阵脆生生的笑声响起,这笑声是那样突如其来,毫无关联,全无道理,却偏偏来得那么自然,一下子打破了斯咏眼神中无尽的哀怨。

毛泽东用力地晃了晃头,以为是自己的幻觉,但随即笑声就已经到了他的背后,毛泽东一回头,站在身后的,正是开慧。

“就知道你在这儿。”开慧蹦到了毛泽东面前,俯身盯着毛泽东的眼睛,“想不想听杨老师跟你讲个道理啊?”

“怎么,老师也来了?”毛泽东四下看了看。

开慧一指自己的鼻子:“这个杨老师。”

双手托着小脸,开慧眼睛都不眨一眨地盯着毛泽东,把刚才讲给爸爸的和从爸爸那里听来的话,一股脑儿全给了毛泽东。

看着这双清澈见底的眼睛,毛泽东点了点头:“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情感,和一个人追求,从来是一回事,斯咏与我走不到一起,只是因为我们是两种人,她梦想她的浪漫,我执著我的责任,我们之间,没有谁亏欠谁。”

“所以啊,就算斯咏姐真的实现了她的梦,对她,也不见得是幸福。”

毛泽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这一刻,他才终于感到了心中的解脱:“谢谢你,开慧。谢谢你帮我解开了这个心里的结。”

开慧调皮地要求:“谢谢杨老师!”

“要得,谢谢杨老师。”

“哎,这还差不多。”能让毛泽东服一回气,开慧不禁开心得大笑,直笑得躺倒在了草地上。那清脆的、无拘无束的笑声,刹那间充盈在整个江岸边,整条湘江上。这天籁般的、纯真的笑声中,发自内心的、彻底轻松的笑容洋溢在毛泽东迎着阳光的脸上,他问开慧:“你说,那我毛泽东以后,是不是真的能碰上一个知我,懂我,和我一样的理想,一样的信念,也有一样的感情的人啊?”

“你很难懂吗,我怎么不觉得?讲得自己好像好了不起,也不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