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起居(四)
玉堂春富贵(1)
--------------------------------------------------------------------------------
忽然一阵心血来潮,想起了过去的一首歪诗:
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属敝乡。
敝乡文章属舍弟,舍弟向我学文章。
三江,指的是江苏、浙江、江西。这些地方全是鱼米之乡,也是文风极盛的所在。像这种钻牛犄角尖式的宝塔诗,也正好用来赞美夏天的颐和园。这首歪诗,用自由诗体活剥下来就是:
北京最好的景色是颐和园,逛颐和园最好的季节是夏天;夏天颐和园里最好的地方属乐寿堂,乐寿堂极出名的是天棚——
啊!那真是举世无双!
诗的节奏虽然用的是俗气的锣锤子韵,但也顾不了那些了!
夏天的颐和园,尤其是初夏,用老宫女一句口头语来说:“不用提多美了!”湖水已经变成深绿色了,湖面上的浮萍像大钱一样,东一片西一片地漂浮着,新生出来的荷叶在朝阳下舒展开了手掌,过冬的鱼经过春天的恢复,已非常活跃,正是欢快嬉逐的季节。颐和园的鱼是不许捕捞的,那是老太后的放生池。西天王母娘娘不是有放生池吗?当然老太后也应该有。放生池内自然是不许捕捞的,谁要是擅自捕捉,那就砍头不赦。因此老鱼也逐年多起来,围绕新生的荷叶,浮在水皮下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真是“老鱼吹浪动新荷”。这种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充满了整个颐和园。
老宫女历来是文静的,不论她多忙多累。早饭吃完了,把泡好的豆子捞出来,又要开始作长时间的摇磨了。她慢慢地摇,边摇边说,我细细地听。我敢说,我说话的艺术很多是从她那里学来的。她说话永远要先有个引子,就像吃酒筵一样,先吃冷荤,引你开了胃口,然后再上大菜。老宫女渐渐仰起了头。眯起了昏暗的眼睛,仿佛什么也不看,长时间不说话,这是她的习惯。她终归叹了口气说:“说话真难啊!”她已经开了头,我就不需要言语了,他会絮絮地把一片话说给你听的。
“说话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容你把话说周全了,听话的人也要有点修养,细细地品尝。我最怕对驴弹琴。你这里话还没说完,他那里就发急躁了,扬鬃大叫,起蹶子来了。所以我不说话,我不爱理这样的人。”这话不知听她说过多少次了,可能是她的心病。她最讨厌那种只图新鲜热闹不懂味道的人。
“不读哪家书不识哪家字。没在乐寿堂住过,没伺候过老太后,就不知道乐寿堂怎样回事,容我细细跟您说。
“我不说什么零碎,先从环境和天气说起。谁都知道,一过清明节,北京的天气就逐渐暖和起来了。随着天气的变暖,各式各样的昆虫也都旺盛起来。到五月节,天也显得长了,黄昏是最好游玩的时间,可洋槐树花开,白蛉子来,白蛉子是比小米粒稍大些的小白蛾子,被它叮上一口,奇痒,会起大包的。再说颐和园四周全是水洼洼,种的是稻子,颐和园的后山更是野草丛生,白天蠓虫子、小咬、瞎虻到处有,夜晚扑灯蛾、蚊子乱飞。天气越是晴朗,人越是应该玩的时候,虫子越多,‘五月十五伸嘴儿,八月十五伸腿儿’,直到八月节,虫子才收敛点。再说高脚花斑的蚊子,有毒,专在白天叮人。在这个时候,不想办法把老太后保护起来,那不等于大逆不敬吗?如果那样我们一群伺候人的也随着全高升了,都成了曾国藩啦——曾国藩长了一身癞,整日的手不停搔。一旦我们被叮了一身包,整天手不停地抓,那成什么体统!
“老太后对这些事是深有感受的。也是在颐和园的一天傍晚,不知看什么高士的一幅画,我根本不懂,画是挂在墙上的。画上有一个秀才式的人物,背倚在船上,横吹一支笛子。小船漂浮在水面上,船后一片疏散的荷花,头顶上一轮明月,岸边有两棵老柳树。我刚给老太后敬上一袋烟,在一旁侍立着。老太后心神悠闲地看着画,看着看着,嘴角上笑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是个活人,早让蚊子叮跑了。’我在一旁只好拾笑。老太后是最讲究实际的,不赞成这种玄虚的意境。
“避蚊虫最好的办法是给老太后搭天棚。
“乐寿堂的天棚不同于北京一般大宅门的。北京大宅门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死玩意,活东西,都是摆阔气,壮门面,讲样子的。乐寿堂可不行,伺候老太后要实实在在的,猫盖屎的事绝对办不到。
“具体地说,给老太后寝殿搭天棚,目的是做成一个大蚊帐,把宫殿罩起来。而这蚊帐是非常的大,包括整个乐寿堂。对天棚的要求也必须是严丝合缝,不许有一点空隙往里飞蚊子钻蠓虫。
“前边我说的天下一绝,就是指棚匠搭天棚说的。北京的棚匠出奇的巧。巧到通神的地步。只要你能画出样子,他们就能扎出来,这俗名彩活。庭院里一草一木不许移动,更不许挖坑动土,把沙篙(桅竿)往方砖地上一戳,用绳子一捆,全凭各方面的拉力,就把天棚搭起来了。不许用一尺铁丝,也不许用一根钉子。搭成起脊的天棚,飞檐鸱尾,跟正式宫殿一样。四面有通风进阳光的窗子,窗子里有像浏阳粗夏布似的窗纱,窗子根据晨昏晴雨不同的风向,可以随意地开阖。不管刮旋风还是下暴雨,天棚安然不动,不许进一星水点儿。四面都有泄水的垅沟,包括乐寿堂正殿在内。最出奇的是天棚和乐寿堂接榫的地方,好像天棚伸出长舌头一样,伸在乐寿堂的殿廊底下,把乐寿堂的雨水全接住,顺着天棚的垅沟宣泄在外面,更重要的是把乐寿堂和天棚之间的缝隙全堵死,蚊子、蠓虫绝对进不来,保证老太后舒舒服服地过一个夏天。这种搭棚和光绪大婚前因贞度门失火后焚烧太和门,彩扎起来的太和门不同。那是应急,这是燕居,要由五月初到八月底,朝夕都在这天棚里,不精致实用是绝对不行的。屋里的陈设,有宝座,宝座后有八字屏风。前面也有炉、瓶等一切陈设供奉。旁边有矮榻,榻上有倚枕,即迎手,榻下有矮脚凳。总之,这里的一切据老太监们说,和养心殿一样(我们是不许去养心殿的)。记得很清楚,每年五月节吃粽子的时候,天棚已经搭好了。
玉堂春富贵(2)
--------------------------------------------------------------------------------
“早晨起来第一个进宫门的数不上梳头刘了,而是一个老太监领着个小太监,小太监担着两只鹦鹉蹒跚地走来。他们像钟表一样,到什么时辰干什么活,一丝也不乱。可怜的老太监,已经过了五月节了,上身穿的已很单薄了,可下身还是鼓鼓囊囊的。据说他们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多有淋尿的病,腰里不论冬夏,要围着大手巾,越到年老越厉害。我最初不明白,以后才知道。最明显的是膝盖上的护膝,常年缝在裤筒里,到了夏天显露得最清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有跪在地上的可能,不论什么地方,假山石上,沙岸旁边,该跪一定要跪,丝毫不能犹豫,所以裤筒里要常年缝着护膝。这就是当上差的难处。阔太监秋冬的裤筒子要用最好的皮子。李莲英用金丝猴皮作裤里子,又柔软又轻松又治关节疼痛。——老太监穿着臃肿的裤子缓慢地走着。他们脑子里都有一个表,不管多慢但特别准,当的差事要准时做到。他们由东边台阶上来,须要走多少步,办完差事由西边台阶下去,须要走多少步,差不多心里都有数。他们就这样面带微笑,向前躬着身子,有条不紊地伺候着老太后。小太监把两只五彩的鹦鹉送来后,挂在天棚的正门里,它俩的嘎嘎的呼声夹杂着‘老佛爷吉祥’、‘老佛爷万寿’的叫声,冲破了乐寿堂寂静的早晨,哄得老太后高兴,大家也图个顺当。清早起来谁不求个吉利呢!
“有了天棚以后,老太后的活动就在天棚里,除解溲、洗澡、洗脚、睡觉以外,经常不进屋里。前面说过,老太后是不愿意闻吃完饭的菜味,所以膳桌摆在东南角上。这里比储秀宫宽敞多了,老太后爱豁亮,正遂他老人家的心愿。
“送水的、送点心的在台阶上来下去,鞠躬似地走着,人渐渐多了起来。吃过早膳后,老太后照例出来遛弯儿。经常在乐寿堂外台阶下观赏一群鸽子。老太后对花鸟虫鱼、古玩玉器都爱,兴趣是多方面的,对鸽子也十分爱好。皇家的园林讲究有珍禽异兽,鸽子也是其中之一。
“在当时,都门豢鸽形成一股风气,各王侯府第,都是几棚几棚的养,每棚百十只。聘有专门饲养人。他们争奇斗胜,因为鸽子打架斗殴,以致殴伤人的事时有发生。但最好的鸽子要数颐和园,颐和园养鸽子的太监也是师徒相传。他们最绝的是能给鸽子相面,选择雌雄鸽子配成对,能够把它们的后代的变化,直下看七到八世,预言到第几代能出好鸽子。明明看来是一只俊俏的好鸽子,他们用手一托,一拨头颈,一看眼神,便说这只鸽子没出息,孵不出好种来,它的祖先哪一代不好。判断非常准确。老太后就专养着这样一群人。
“鸽子是恋巢的鸟。为了让珍奇的品种多生蛋又不孵雏,专供老太后玩乐,把它们生的蛋交给别的鸽子孵和喂。这叫给鸽子顾老妈子(保姆)。老太后最喜欢的是十几对墨环和十多对紫环。那真是无价宝,浑身都是白的,只是脖子上套一道项链,墨环套黑的,紫环套紫的。环到了胸部突然扩大起来,这叫带兜肚,兜肚上面带有亮光,紫红色,一闪一闪的,这叫带闪。短红嘴,砂眼,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活像贵妇人,真讨人喜欢。更有一种叫玉环,浑身乌黑,只是颈上带一道白圈,尤其珍贵,据说很难孵出纯的品种来。还有一种叫喜鹊白,身上像喜鹊的白肚子似的雪白色,头顶端端正正的长着荷包凤头,两支翅膀左七根右八根,油黑油黑的翎,真是黑白分明,加上红嘴、高粱眼,特别显眼。还有一种银灰色的小鸽子,俗称小灰,据说是山海关总兵进贡的,打出水声来(行话把鸽子叫的声音叫打水声),像一串银铃铛似的,非常好听。
“它们吃高贵的饲料:精稻米、绿豆、黑豆、带壳高粱,另外还有宫廷不外传的秘方,时常喂绿茶叶、甜瓜籽。据养鸟的人说,甜瓜籽是鸟的接骨丹。老太后遛弯的时候,碰见小动物总是要跟它们玩一会儿。这是多么随心如意地享受人间清福的事呀!我们侍候老太后时间长了,也渐渐地明白这些花鸟的事。这全是老太后平日零碎地说,我们也零碎地记下来的。老太后从来不跟小牲口发脾气,这可以说是老太后的性格,和隆裕决不一样,隆裕主子专拿猫狗和底下人撒气。她养猫没有过半年的,也就可以知道她的脾气了。
“您不嫌我口罗嗦,我还要往下深说一步。就拿老太后喜欢鸽子这一件事来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鸽子当差。天上飞的有鸦虎子(雀鹰子),地下跑的有黄皮子(即黄鼬,东北俗称黄皮子),这都是鸽子的致命对头。最讨厌的是鸦虎子,它不在天上飞,专在树林子深处藏。当鸽子飞起来的时候,它也跟着飞起,比鸽子飞得低,在鸽子底下打旋,鸽子怕它,于是往高处飞,鸦虎子一旋一旋地往上飞,鸽子也一旋一旋地往高处旋。飞到高空的时候,鸽子没有它飞得快,力气也没它大,就被它抓获了。它眼睛非常尖,专拣肥的吃。养鸽子的人最恨它。还有颐和园四外有好多野鸽子,掺在老太后的鸽子群里骗吃骗喝。这些都在必须铲除之列。
“好在这些事丝毫也难不倒八旗子弟。过去皇上还专养着一帮八旗子弟陪自己玩乐。这群人上树能掏鸟,下水会摸鱼,放鹰走马,玩鸟斗鹌鹑,无所不干,也无所不能。这个衙门叫上虞处(上虞是古代管理园囿的官),叫白了叫粘竿处。现在老太后当朝,粘竿处不吃香了,好多人转入了护军。在颐和园里也正是这些人显本事的地方,拿着弩弓子,在园子边围着树转悠。这也算是他们一份正经差事。
玉堂春富贵(3)
--------------------------------------------------------------------------------
“我仅仅举出一件事来说,其他像卖红虫子、卖地蚕、卖僵蚕、卖玉米虫、卖蛆、卖各种鸟(包括鸟雏和鸟卵),入夏以后卖金钟、油葫芦、蛐蛐等等,围着颐和园东门、北门,随时都有,都是赚颐和园的钱。我不说这些闲篇了,但这些都是围绕老太后一个人的生活而产生的。我还是说老太后的燕居吧。
“入夏以后,天渐渐地长了。宫廷里晚膳又比较早,进晚膳差不多在太阳没落以前。吃过晚膳以后,就是宵夜的时间了,时常传几个老太监给老太后说书。宫廷里专养着十几个老太监,预备说书给慈宁宫里的太妃们解闷的,现在有的也跟着太后到颐和园里来了。与其说老太监说书,不如说老太后评书,一段书没说完,老太后就评论起来了。老太后听前汉时,说吕后太糊涂,大将们都是刘邦的人,封很多姓吕的当王有什么用处。听到隋唐那一段时,老太后喜欢程咬金,说他忠心耿耿,大事不糊涂。记得最清楚的是,说到刘邦被项羽打败时,被追得直跑,他嫌车跑得慢,把自己的闺女推下车去,随从的人把她抱上车,刘邦又推下去时,老太后夸刘邦是个英雄,是条硬汉子。我记不得太多了,一来我没知识,二来时间长,记忆模糊了。
“最惹人注意的是李莲英带着小太监担着两笼子鸟来了。这鸟叫蓝靛颏,是鸟里最爱叫,也是嘴最巧的一种。把笼子罩(担鸟的时候必须把笼子用布罩罩上,免得鸟乱飞,保留鸟的精神)打开,一小会儿,蓝靛颏就开始叫了。学黎鸟叫,学蝈蝈叫,学纺织娘叫,学油葫芦叫,学蛐蛐叫。这种鸟很特别,别的鸟太阳一下山,就把眼一眯,预备睡觉了,用什么办法也打不起精神来。独有这种鸟有叫灯花的特性。过去旗下大爷最爱养这种鸟,尤其是内务府的人。内务府的人讲究高雅飘逸。从养鸟来看,也是要求雅洁玲珑,不养那种大喊大叫的鸟。晚饭已过,太古灯一点(高妆楼式景泰蓝镂铜精制的吸鸦片的灯),张胖儿钎子一拿(张胖儿是清朝的一个铁匠,以制造烟钎子出名,把烟钎子对头一弯就成圆形,一撒手烟钎子又笔直了。在灯火上烧,烟钎子不变软。用这种烟钎子烧烟泡,又柔软又有筋骨),寿州斗一托(寿州在安徽,用这里的土烧成烟斗,颜色像宜兴瓷一样,不烫手),一榻横陈,喷云吐雾。妙在这种鸟和它的主人染有同样的嗜好。主人深深地吸足了一口烟,向笼子里一喷,鸟就特别地兴奋起来,扇着翅膀给主人叫出各种花样,这是最惬意的事。所以这种鸟也最吃香。比起八旗的人,尽养些土百灵、匪画眉(养百灵的笼子里经常要放些胶拌儿土,所以叫土百灵;养画眉要用水桶式的高笼子,提着笼子遛鸟时要左右来回摆动,很有一种粗野气,所以叫匪画眉。这都是内务府人瞧不起八旗人的说法)要高贵得多。八旗人早晨起来,前胸的扣一个也不系,左大襟往怀里一抿,用搭布(布腰带)轻轻往腰间一揽,鼻子底下抹两撮黄鼻烟,右手插腰,左手把鸟笼子高高托起,往闹市口一站,饿了只会钻烧饼铺,内务府的份儿就不同了,则要高贵得多了。就说蓝靛颏这种鸟在大叫的时候要喝泡燕窝的水,只有王公大臣内务府的人物才够得上时常吃燕窝的谱儿。单拿这一项比,穷八旗人就不够份儿。北京人有句俗语:‘什么人玩什么鸟儿’,就是在这份儿高低上看出来的。李莲英提的这两笼子鸟实在高贵,让人喜欢。竹子骨头,带节对缝的一对京笼,淡黄色,透着雅气。大白刷的底布,三道架,架底下雪白透青的粪兜肚,笼子边带一枝极精致的四寸长铲粪的象牙铲子,看着就干净利落。再看鸟,粉眉亮姹(眼上边的白毛叫眉,眼下边的白毛叫姹),九道蓝(鸟的胸脯下有九道深蓝迹),带葫芦(脯上的蓝呈葫芦形),两个翅膀上又有鲜明的膀花(鸟的翅膀上有圆的黄点叫膀花。鸟的年龄就从膀花上来鉴别。有膀花是去年孵出的新鸟,过了一年膀花就没了。新鸟爱叫,老鸟不爱叫)。老太后是非常识货的,用眼一溜就知道是奇货。这是一对十全十美的新鸟!不知由几千只鸟中才选出这两只来,真是奇绝了。
“老太后舒适地靠在矮榻的倚枕上,细听着鸟叫,两只鸟好像竞赛似的你一段我一段地唱着。整个屋子里很寂静,可这时风波正在酝酿着。一会儿,小娟子和小翠,双腿跪安对老太后说:‘启禀老祖宗,我们请李总管给看着猫。’这是借题撒娇,老太后慈祥地笑了,知道这两个丫头在给李莲英出难题。李莲英这个人非常知趣,在储秀宫也好,在乐寿堂也好,从来不使威风。他常说:‘你们都是老太后的人,受老太后的教导,都是通情知礼的。不用说是你们,就是老太后屋里、院里的一只狗、一只猫、一棵草、一棵树,也都应该受到尊重。’所以他在老太后面前对于宫女子永远把自己摆在受气的地位,俗话说甘当‘小菜碟’。这也是李莲英聪明得宠的地方。老太后屋里有两只缅甸猫,纯白,鼻子、眼、嘴都挤在一起。扁扁的脸和眼嘴,对着人时又乱动,非常滑稽可笑,常惹老太后开心。这时,它俩看到了两只鸟,再不安心睡觉了。李莲英听小娟子、小翠如此一说,赶紧请跪安:‘启禀老佛爷,奴才可没这个本事!’老太后微笑说:‘娟子、翠儿,看好大白、二白,回头我有赏。’娟子、小翠赶紧过来谢赏。太后随着又吩咐李莲英说:‘总管,你传话叫寿膳房送些甜碗子来,赏给你们吃!’李莲英赶紧跪下,替大家谢恩,紧跟着说:‘老佛爷,您老人家千万别这样叫奴才,奴才担当不起!’
玉堂春富贵(4)
--------------------------------------------------------------------------------
“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简直是精美极了。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有甜瓜果藕、百合莲子、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等。甜瓜果藕不是把甜瓜切了配上果藕,而是把新采上来的果藕嫩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葡萄干、鲜胡桃,是把葡萄干(无核的)先用蜜浸了,把青胡桃(南方进来的)砸开,把里头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吃果藕可以顺气,吃青胡桃可以补肾。其他像酸梅汤、果子露就不在话下了。
“我们由4个人把4副盖碗捧到老太后的御案前。那是4副精致的蓝瓷盖碗,每副都有托碟、碗、盖、小银勺。老太后指哪一个,打开哪一个,略微尝了尝。年岁高了,不多贪凉东西。等老太后吃完净了手以后,我们按次序排班给老太后请安谢赏。只有小娟子和小翠在原地请安,因为她俩看着两只猫。老太后指名把自己吃剩下的甜碗子赏给娟子和小翠,娟子和翠儿赶紧抱着猫来磕头,这是老太后最疼爱生灵的表现,也是宫女最得脸的事。
“这就是老太后在颐和园里安祥和乐的一天。住在神仙般的洞府里,享受着极度的荣华富贵,过着四季如春的和乐生活,在说书人的嘴里可能就叫作‘玉堂春富贵’吧!
“但老太后对‘玉堂春富贵’有双重意思的说法。
“记不十分清楚了,只记得是在夏天的一个早晨。大家陪着老太后遛早弯儿。
“老太后有种习性,只要清早有雾,就决不往湖边上遛,说雾里面有浊气,闻着不舒服。遛弯儿的范围就限定在游廊的北边。夏天的颐和园,湖面上水气加雾气常是迷蒙蒙的,所以我们也就时常围着乐寿堂转。一天,老太后看到一棵玉兰,说:‘这还是乾隆爷给后代留下的,乾隆爷的福泽一直绵延到现在。那时玉兰很多,这一片几乎有几十株,培育得也好,初春花一开,谐趣园都能闻到花香,当时被称为“玉香海”,后来乾隆爷晏驾了,花也跟着走了。以后我们修乐寿堂的时候,要先把玉兰保护起来,然后再盖宫殿。这也算是思念列祖列宗的一点心意了。我们听书讲历史,要听出意思来。古代有位召公,他和周公一起当丞相,保护周朝,天天勤劳国事。一天,召公实在太累了,在一棵树底下休息一会儿。老百姓就把这棵树保护起来了,说千万不要斫伐这棵树呀,我们的召公曾经在这棵树下休息过!老百姓都能有这样感情,何况我们对列祖列宗留下的珍贵树木呢!
“‘以后我又从极乐寺移来西府海棠(极乐寺在西直门外),这种苦心是没人知道的。文宗显皇帝(咸丰)是极喜欢海棠的,和高宗纯皇帝(乾隆)一样,才思敏捷,能诗善赋,常说自己是翰林天子。每当春雨过后,常对红艳的海棠流连不舍,现把海棠移来,花繁叶茂,也是我的安慰了。’老太后像是对我们说,也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花来表白心情。多么刚强的人,一个老寡妇也免不了有自身的哀怨。这种情景,只有我们贴身的丫头才有机会可以观察到。
“后来,把迎春、牡丹也移了来,合缀成了玉(玉兰)堂(海棠)春(迎春)富贵(牡丹),形成了皇家园林特有的荣华富贵的景象。这只是在园林庭院的花木陈设,在宫廷里还是以冬夏长青的松柏为主。
“这是老太后对‘玉堂春富贵’又一种实实在在的解释了。”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停笔遐想。老宫女是个聪明智慧的人,博闻强记,在宫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许后来因为她个人的遭遇,在寂寞的半生中,对于养鸟有特别的爱好。她对各种鸟能观察入微,了解它们的各种习性,和我谈起来娓娓不倦。天气晴和时,她也曾多次陪我去逛隆福寺,在鸟市上她能对各种鸟‘品头论足’。我们也常在野茶摊上喝两碗茶,就近买碗豆汁,吃几个焦圈,就一碟辣咸菜,逍遥一个下午。她曾告诉我好多养鸟的秘方,但时过境迁,大都被我忘记了。
湖上神仙(1)
--------------------------------------------------------------------------------
“老太后游湖可不是简单的事。俗话说‘车动铃铛响’,只要老太后一动,外至护军内至敬事房的人都得动起来。沿着围墙一带要严加巡逻,闲杂人等不论做什么的,也要离开园墙半里路远,免得往里扔东西,惊了驾。至于敬事房的人就彻夜不得安闲了。先说寿膳房,要随船供应食物,原来几百人的寿膳房现在要选二十几个人在船上供应菜饭,这就要很费斟酌了。伺候船坞的人也要像我们伺候储秀宫一样,收拾得桌椅整洁,一尘不染。这就忙坏了李莲英,他随处察看,凡事必须他点头,才算安排妥当。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挨罚挨打受申斥。李莲英对这些事是丝毫不将就的。
“老太后的龙舟外表样式很像普通有篷的大船。中间是一间大的船舱,特别敞亮高大。舱盖是用上好的木料雕成琉璃瓦式,用黄油漆漆成,和真的黄琉璃瓦一样,金碧辉煌。船漂浮在水上,煞是好看。舱的两边有珠贝镶嵌的垂花扇,挂着龙凤呈祥流苏幔帐,用两个金钩高高挂起。舱正中有八字插屏,屏风前是黄色的团龙宝座,宝座前有宝象、炉之类的御前饰品。用两根抱柱作为船舱的玄关界限,抱柱用朱红油漆漆得锃亮,上面雕刻着金字对联,可惜我不识字,不能把对联记下来。船头立根桅杆,高悬着一条黄龙旗,丝绣的龙鳞,旗在空中飘动,金光闪闪。两条龙须最妙,是两条蓝色金绣丝带,由上飘拂而下,直到船上,直到水里,拖得很远,像条长鱼似地随着船游动。不要忘记中舱,那是在宝座插屏后面悬起幕帐来作为老太后的更衣室。一切设备都按照寝宫里的安排。
“陪伴老太后游龙舟的,有一只同样大小的副船,舱顶上也雕刻成琉璃瓦,只是漆成绿色的。舱里当然没有宝座,用围屏式的扇把舱一分为二,围屏前正中有靠椅,是皇后坐的地方,旁设两把靠椅是陪座,东上西下,陪的人那就分等级而坐了。舱顶上也竖一桅杆,稍短,上面挂有彩带子。上半随风飘拂,下半拖入水中。门口的玄关和龙舟一样,只是没有楹联。
“这里我又要说些闲话了。要把陪老太后经常游湖的人谈一谈了。
“我很少说到她们。最大的原因是宫里头等级森严,我们贵贱悬殊,根本谈不上话。她们都把自己看成尊贵得很,跟我们说话有失身份。我们对她们除去磕头请安以外,也没什么话说。这里所谈的只是观察到的一些印象。
“先说大公主。她是恭亲王爷的大女儿,比同治皇帝大三岁,是咸丰爷在世时最喜爱的亲侄女,是道光爷的亲孙女儿,真正的金枝玉叶。老太后也特别喜欢她。先封她为固伦公主,这是公主里最高的品级了。她后来为表示谦逊,自请降为荣寿公主。咸丰爷有位亲姐姐,嫁给了额驸景寿,我们旗人管附马叫额驸。咸丰爷的姐姐和额驸结婚后生了个男孩子,正好和恭王爷的大女儿年岁相当,宫廷里皇室家族本来就有指婚的习惯,老太后又爱管闲事,就把荣寿公主指给景寿的儿子为婚。我们旗人本有这种风俗习惯,姑姑嫁给景寿,娘家侄女又嫁给景寿的儿子,亲上加亲,这叫‘随姑出嫁’。可惜好景不长,景寿的儿子婚后不久就死了,荣寿公主年轻守寡,又无儿无女,老太后于心不忍,她又是宫里长大的,所以时常接到宫里、园中来,免去她个人的孤寂。
“我们十分尊敬她,是心里头的尊敬。不光尊敬她是正根正派的金枝玉叶,而是尊敬她的人品正派。例如,她对待李莲英的妹妹李大姑娘,决不给以好的脸色,眼睛看都不看,始终保持着高傲的态度,也不对这位大姑娘说话,有时李大姑娘见面请安,最多用眼瞥一下,算是知道了。就是跟老太后也是有话直说,决没拍拍捧捧,委曲求宠的姿态。可是越这样太后越喜欢她,几十年恩眷不衰,比对待自己的娘家侄女好得多多了。据老太监说,景寿为人诚朴谨慎,自从同治开蒙起始,就是景寿在弘德殿伺候,直到登基,勤勤恳恳十多年,可以说同治是景寿陪大的。再说恭亲王又是老太后最初执政的有力帮手,从哪方面看,对大公主都应该特殊看待。我今天放肆地往深处说句话,老太后为人,对于恩恩仇仇向来是清楚的,就是对底下人也是这样,如果真心诚意地伺候老太后,就是有点错也不是非罚即打,跟外面传说眉毛一竖就要杀人,决不是一回事。如果那样,她怎么能掌权40多年呢!不说闲话了。
“大公主高高的个儿,细瘦的身材,从后面看和隆裕皇后像是姐俩,差不多一样高,隆裕显得稍粗一些。她面容并不美,长脸,黄肉皮。可是她稳静、沉默、显得高贵。在游湖时,她经常陪老太后谈话,只有她才配和老太后谈话。别人陪着说话,说什么呀?因为是寡妇,大公主不穿华丽的衣服,一张清水脸儿,更显得端庄。因为她整天板着脸子,一点笑容也不露,谁也不去亲近她。我们是尊敬她但远着她。
“老佛爷另外喜欢的人是四格格,她是庆王的女儿,大排行在四,所以称四格格。也是老太后指的婚,刚结婚就守寡,老太后过意不去,常接到宫中或园子里来住。这是位聪明伶俐的人,嘴甜手巧,能哄老太后喜欢,做事八面玲珑,很会见庙烧香。例如她和大公主是平辈,可她对大公主永远像对长辈似的尊敬,说大公主是她的榜样。越这样老太后越喜欢,夸她知书明礼。几天不见,老太后就想她,常接到宫里或园子里来,也常陪着老太后坐船游湖。
湖上神仙(2)
--------------------------------------------------------------------------------
“还有一个宝贝,我们称她为元大奶奶。其实她根本不是什么奶奶,她是内务府大臣庆善的女儿,也是老太后指婚许配给自己娘家弟弟桂祥的儿子。万没想到庚帖也过了,结婚的日子也订了,就等喇叭一响花轿进门了,可巧桂公爷的儿子一命呜呼了。虽然没成亲,但庚帖已过,就应算是桂公爷的儿媳妇啦。这个没过门的媳妇也得给桂公爷的儿子守寡,我们旗下人管这种人叫‘望门寡妇’。意思是没进婆家门,望着婆家门就守寡了。她的名字叫什么‘元’,于是称她为元大奶奶,其实不过是十八九岁的没过门的大闺女。好在这个人对春花秋月一概不懂,像个木头人,可以说是个缺心眼的白痴,但对吃东西毫不外行。看在庆善的面子,太后也常接她到园子里来,不过游湖的时候,只能坐副船,老太后的正船从来没她的份儿。
“值得一提的有个特殊人物,那就是李大姑娘,她是李莲英的妹妹。
“为什么说是特殊人物呢?园子里所有的女人都是旗装,只有她一个人是蛮装。我们旗人称呼汉人的服饰叫蛮装,包括缠足在内。她穿着上下两截的衣裳,上边是织锦镶边的花袄,下边是藕荷色的裤子,系一条淡青百褶裙,很讲究。裙子是元宝边,覆盖着一双小脚,有时露出缠脚来,人很腼腆,并不像她哥哥那样善于应对。模样也并不多美,好像是肉多于骨头。我记不十分清楚了,仿佛只在园子里见过她,没在宫里见过。我们大家背后议论说,大凡应对进退各种礼仪,必须经过长期训练,还要有一定的环境,临时现教是来不及的。因此她一到正式场面上,就显得呆笨不在行了。
“我这里是瞎猜。修建颐和园的主管是庆王,给颐和园置办陈设的是庆善,里里外外促成颐和园修建的是李莲英,老太后这种人哪能对他们不给点脸面呢!所以他们三家的人都得到了恩惠。把他们家里的人召进园子里来,得见天颜,那是赏给莫大的脸,也算是知道他们的辛苦了。
“宫廷里的等级是非常严格的,可怜的李大姑娘究竟算什么等级呀!游湖回来,别人都有轿子坐,她只能跟着地下跑,又是小脚。老太后很可以赏一顶轿子给她,可她哥哥呢?不能让妹妹坐轿,哥哥都在为太后扶轿杆,所以也只能委屈她了。她袖口里有成捆的银票,但连花钱买脸放赏的资格全没有。她以什么名义发放赏钱呀,太监的妹妹大不了是个奴才,奴才不配发赏钱,宫廷里从来没有奴才放赏的。再说谁领赏呀,奴才赏奴才,大家穷死也不会领这份赏呀!所以她来了几次,自知没趣,也就不来了。我这是瞎猜,是不是这样不敢一定。一句话,一个奴才,硬往上巴结,裤裆底下插令箭,冒充大尾巴鹰的事,趁早甭干。
“这时常进园子的还有皇后的妹妹、桂祥的小女儿叫静芳的,很稳静,不爱说话,多半陪着皇后住在宜芸馆里。当然陪老太后游湖的也短不了瑾、珍两位小主。
“这就是戊戌前二三年里老太后周围的人,也是经常陪伴老太后游湖的人。
“老太后在船坞里上了船,不一会儿就到湖面上了。她坐在宝座上,靠着倚枕,两边有垫肘的小枕头,大公主陪着,斜坐在东上首,尽情享受这湖光景色。龙舟后面有一只副船,相随两三丈远,不紧不慢地跟着,又有两只小船由前面左右两个方向,向龙舟靠拢,正好迎着龙舟隔十几丈远漂荡着。有时这两小船并行
慈禧游颐和园在龙舟前面,有时参差着在龙舟左右,活像龙舟的两只触角。另外又有两只小船驶来了,直驶向龙舟的两旁,很清楚地看到一只船上有闪闪发光的铜茶炊,那是御茶房的船,伺候老太后用茶水的;另一只炊烟袅袅,那是寿膳房的船,是伺候老太后用膳的。湖面上远处又三三两两点缀着一些小船,船很小,小太监管那些小船叫瓢扇扇,一个艄公,另一个人蹲在船上,泊在荷花丛里,仿佛采莲似的,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龙舟在镜子样的水面上划行着,水在船下哗哗作响。老太后的眼凝视着远方,大公主也陷入沉思中。突然远处的笛声从前边水面上飘拂而来,忽高忽低,时断时续,随风飘动,引得人的思绪也起伏动荡。那边一定另有个掌檀板的人,轻敲慢点,似有赞叹笛声的意思。一会儿东面的笛声断了,西面的箫声又起来,呜呜咽咽,声音又沉又远,让人听了忘情于一切。船慢慢地行着,箫声不断地飘来。箫声还没停,东面船上的一支管子又继续响起来,嘹亮的声音顿时使人心情爽朗,檀板也变得清脆悦耳。这是前面的两只像触角似的游船专为伺候老太后奏的细乐,是升平署精心安排的。李莲英和张福很知趣,悄悄溜到船尾,但不敢偷闲,往四下望,那三三两两小瓢扇上的人也站起来望着龙舟,看看李总管有没有吩咐,这也是李莲英特意安排的,有什么临时谕旨,招呼小瓢扇迅速传达。没事时就装作采莲人,作为点缀。
“太阳升起来了,湖面上霞光万道,那金碧辉煌的宫殿被太阳照射反折回来的金光,映在湖面上,更加耀眼。再往远处水里一望,水影里殿宇巍峨。人们漂浮在湖上,仿佛行进在水晶世界一样,从西山上下来的风,徐徐地吹着,吹动舱顶上的龙旗,龙鳞射出闪眼的光辉;吹动了龙须,龙须拖在水里发出一眨一眨的亮光;近处是一望无边的玉立亭亭的荷花,远处有悠闲自在的野鸥;一边耳听着音乐,一边目观着景色,这情景是很令人神往的。
湖上神仙(3)
--------------------------------------------------------------------------------
“船向西绕了一个弧形的弯,到了玉带桥,游览了西堤六桥,慈禧扮观音(右为李莲英)然后划回湖心。此时老太后谕旨‘停船’。船头船尾第一节短舱底下都备有铁锚,前舱两个,尾舱两个,撑船的太监赶快把锚沉下去,把船定住。副船赶紧并排在老太后的龙舟旁,副船上的人们按品位站好,准备给老太后请安。老太后缓慢地由龙舟的宝座上站起,在敞亮的舱厅里踱了几步,然后走到船头,接受皇后以下的人朝拜问安。老太后点了点头,算是知道了。朝拜完了,副船马上后退,退到龙舟后面,用翘板跟龙舟衔接着。这是我们当宫女的救命的机会。我们赶紧溜到副船里,作我们应当‘方便’的事。龙舟里的更衣室,是决不许我们用的。好在我们年轻脚大,像猴一样在船上奔跑。”说到这里,她也忍不住笑了。
“老太后吩咐一声传膳,这就要看李莲英的了。李莲英溜到船尾。用准备好的竹筒喇叭一吹,不许用刺耳的金属响器,怕惊了驾,低低的三长声,就见左右的小船都迅速地行动起来。前面奏乐的两只小船也靠拢在一起了。带着茶炊膳具的小船,一只在龙舟左,一只在龙舟右,双双迅速地靠近龙舟,用翘板各自搭成两行的人行路跟龙舟联接起来。东边的一只作为上菜的船,西边的一只是接撤菜的船。太监们各就各位,井井有条,肃然站立,鸦雀无声。上菜像钟表一样,该停的停,该走的走,但开表的钥匙是在李莲英的手里。漂泊在湖面上的装作采莲的小瓢扇扇也‘之”字长蛇地联缀起来,一直联缀到最近岸边的码头。码头上内奏事处的、寿膳房的、御茶房的、御药房的也恭敬待命,随时听候召唤,等没事时,再悄悄退下。张福高喊一声‘膳齐’,这是请老太后入座的表示,同时李莲英用手里小红旗向前方十几丈远的乐队船一指,乐队竹弦就合奏起繁杂的乐声,这是表示老太后的正餐像日到中天一样,各方面都是兴隆昌盛的。寿膳船上的菜有条不紊地挨着次序向上递,太监们站在翘板上一个一个地向上传。我们都衣服整洁,带着雪白的垫布,凝神屏气,一点也不敢疏忽。
“老太后的膳厅究竟嫌窄小了点,正桌和副桌的菜已经全摆满了。老太后无论何时何地一百二十几样菜是不能少的,无故减膳那还了得(国家出了大的灾难,才能下诏减膳)。张福暗里请示侍膳的大公主,大公主启禀太后,请老太后过目各种菜,拣无用的往下撤,悄悄地顺龙舟送到副船里给皇后妃子们吃,有的冷荤就撤到茶炊的船里。这样川流不息地往上递菜,老太后浅尝一点又陆续地往下撤。繁杂的音乐始终不停,李莲英站在船旁一眼不眨地指挥着上菜和撤菜。太后进膳大约一个钟头,大公主始终谦和地站着伺候,这就是宫廷里的礼教。须要知道这是最得脸的事,别人求都不能得到。老太后把筷子一放,说你也在这儿吃罢。大公主赶紧谢恩,站在桌子旁边,一边和老太后说着话,吃完这顿饭。
“说句实际话,也真难为这位‘佛见喜’——李莲英。储秀宫里有这样的小故事,这是听张德福大叔学说的。在十几年前,东陵马兰峪守陵的堂郎中,过春节给老太后进贡,有一种梨,皮发黑,外表也不漂亮,看起来很不让人生好感,可是吃起来,只要一粘嘴唇,感到它又甜、又酥、又细、又嫩。老太后尝了后,连声说好。宫里管这种梨叫‘佛见喜’。以后大家觉得李莲英很像这种梨,他外表长相很不给人好感,可是当起差来,处处想得周到,宫里的行话叫‘兜水不漏’,让老太后感到放心舒服,深得太后的喜欢,因此也就背后管李莲英叫‘佛见喜’。这种戏谑而不伤雅的绰号,在宫里很多,如管陈全福叫门神爷,管崔玉贵叫小罗成,张德福叫土地爷。宫里不管谁找什么,用什么,只要问张德福,他全知道,所以才得这个外号。这位‘佛见喜’也是60多岁的人了,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勿勿忙忙而又有条不紊。老太后有一个主意,他要有十个办法准备着,去迎合老太后,这也就很难为他了。像游湖这样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严丝合缝,不经过他的深思熟虑是很难让老太后舒心如意的。
“老太后吃完饭,乐曲又变成悠扬的调子了。有时老太后高兴,还让李莲英传旨指名叫某个乐工吹奏某个曲子。老太后是深通音律的,喝着茶,用手指轻轻叩着桌面,如醉如痴地听着。过一会儿,老太后站起身来,慢慢踱到龙船的前面,左手背着,右手端着水烟袋,往四外一望,东有知春亭,西有豳风桥,南有龙王庙,北有排云殿,四周花木葱茏,湖中水天一色,清风徐来,丝竹悦耳,左顾右盼,怡然自得。这大致就是老太后游湖的情形了。”
乞巧(1)
--------------------------------------------------------------------------------
时间相隔有40多年了,但一合眼,老宫女那种凄苦的面孔就呈现在我的面前。她对我说:“我极不愿意谈我们年轻时欢快的事,想起在一起苦熬岁月的姐妹们,全都七零八落,没有一个好下场的。小娟子难产死了。春苓子嫁给个护军,男的吃喝嫖赌,她又窝囊,挨打受气,自己的一点积蓄全给偷光了,小命也跟着完了。小翠起初还好些,一到民国年间,男的当巡警,当时北京巡警很多是旗下人。他又好脸面,摆阔气,弄得吃上顿没下顿,穷得揭不开锅盖,不几年也穷死了。想想她们,比比我自己,我还有什么心肠说那些欢乐的事呢。当时越是欢天喜地的事,现在越让人伤心落泪!我下狠心把当年高兴的事埋在肚子里,永世也不再对外人提了。当年别人都瞪眼瞧着我们,说我们吃香的喝辣的,跟太后、皇上沾光,他们哪里知道伺候人的苦处。
“我们是有名的‘戳脚子’,东北人管把东西竖起来叫戳起来,竹竿子竖着靠在墙边叫戳在墙边。我们没黑夜没白天的整天站着,像竹竿子钉在地上一样,所以小太监们就背后讥讽我们叫‘戳脚子’。老太后爱听戏是谁都知道的,可我在这里并没叙说过老太后听戏的事。因为一提听戏我们几个就浑身打哆嗦。只要老太后听戏,我们一定得在旁边毕恭毕敬地伺候着,伺候还算容易,就是站规矩难,大庭广众之下,必须笔管条直地站着,一站就是几个时辰,腿也麻腰也酸,当时恨不能躺在地下,哪有心肠听戏呀!老太后最高兴的事常常是我们最受罪的事。人的苦乐就是这样不公平,我们当奴才的连骨头都是主子的,谁还敢喊一句苦哇!”
她一边摇着手磨,一边和我絮絮地谈着心里话,干瘦的脸上显示出冷漠的表情,眼睛有些凹陷了,两边眼角有两块红红的眼晕,那是长期抱着火盆烤火留下的痕迹,睫毛长长地掩盖着昏暗的眼睛,两个眼皮一张一合地在试探着听话人的态度,这是她多年的习惯。我只是聚精会神地听,不用话去安慰她,因为过去的伤心事,安慰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她把苦水吐出来心里才舒服些。
“我们在宫里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把它概括下来,那就是‘真哭假笑’!”她又断断续续地说下去,声音拉得很长。
“我们可以说没有真正痛痛快快地由心里头笑过。一天从早到晚,主子笑我们陪着笑,我们的下颏要永远是圆的。主子生气我们倒霉,哪有件痛快事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没有真正地笑过。可我们受到了冤屈更没处去诉苦,也不容我们诉苦,只有憋在心里,找个僻静没人的地方一个人呜咽流泪,哭完以后,用手绢把眼睛一抹,谁也不让看见,该干什么干什么,再说不干也不行。我们宫女子十个有九个半是狠心的,把下嘴唇咬出血来也不能叫苦,因为叫苦也白叫,没有人心痛。这就是我们的真正生活。”
我赶忙用话岔开她的牢骚,有时她会说个不停。如果不用话岔开,她会絮絮地说一个上午。这大概是她的心病,我不知听过她多少次了。我慢慢地说:“难道你们一年到头,就没有松心的日子。”这时她推着磨有时发疯似地转十几下,有时停下来,木然地两眼看着墙角,半天动也不动,更不答理我的话。我知她又犯心病了,只得找她熟悉的事引起她的兴趣。
“老太后不是最爱听戏吗?”我有意无意地说。“《坐宫》,是她老人家最喜欢听的戏,里头铁镜公主打坐在皇宫内院和驸马爷猜心事一段,您还记得吧?”她说:“老掉牙的戏咧,谁不知道呀!”我说:“‘闲着也是闲着’(铁镜公主的戏词),您就找您爱说的给说点吧!”她想了想说:“我就给您说七月七吧。”我笑着说:“我是个汉民,可不能照你们旗人吃大饽饽似的,渣全掉了,光剩个核(音胡)啦,我要求有花有叶。”她终归笑了,低头想了想,说:“就依着您!”我总算把她的牢骚给岔开了。于是就静静地等着她开口。
“七月七不算大节气,比起过年、五月节、八月节来,根本算不上什么,可在我们小姐妹的体会中那却是个再大也没有的节日了!我们整年没有节日,过年过节,主子舒服我们受累,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轻松的味儿,幸亏不知道由什么朝代传下来的风俗,女孩儿有几个不许摸针的日子,这就等于是我们的假日了。我们还不太感到轻松,因为不论什么节日也得照样伺候人,但那些绣鞋的、做针线的女人,难得停工一天,这一天真是她们自由自在的日子了。我们宫里头年轻的女人把七月七看成是女儿节,也暗暗的看成是夫妻节。女孩儿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心事,到夜晚在藤箩架下,葡萄园里喁喁地对着天河倾吐着自己的心愿。”她说到这里,我看她眼圈又发红了,跟着两行热泪掉下来了。我赶紧对她说:“您有什么伤心的事就说吧,我不忌讳!”我心想,好容易晴天了,怎么一小会儿又下起雨来了。
她停了一会儿说:“我真不应该,给您添不顺气了。”她断断续续地说:
“入宫的时间长了,年龄一年大着一年,也渐渐地懂人事了。有一次,大概是光绪二十四年吧(戊戌年,1898年)七月初六的傍晚消闲的时候,我暗暗地找到张福大叔。我装没事的样子,对他说,我有件心事,求您给占一卦!”他眨眨眼说:‘您有什么事?姑娘!’张福是一双胡椒眼,单眼皮,小眼睛,一眨一眨的透着机灵,这个日子口找他,他当然心照了。我说:‘又求财又求事。外带占一占流年如何?’他看我很诚恳,说‘你,洗手、焚香、磕头吧,我给你占文王六十四卦’。这是庄重的大卦。我虔诚地摇了摇盒子里的六枚制钱,把盒揭开,用盒子把制钱倒出来(不许用手摸)摆在桌上,张福楞了半天神没言语,说:‘荣姑娘,不是我嘴直,这个卦可不好,是个下下的卦。卦辞叫:
乞巧(2)
--------------------------------------------------------------------------------
隔河望见一锭金,
欲往取之河水深。
卦名是空亡。求财取不得,求人不见,求事不成。姑娘,你眼下对什么事都要谨慎小心。遇事要多思索,免得事情落空,要谨防小人,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张福大叔借着卦象暗暗地点醒我,让我遇事多思索,小心上当。张福在那个环境下,是不能说三道四的。可我没有省过味来。多善良的福大叔哇!现在想来,怎会不让我伤心呢?我对不起福大叔的一片苦心啊!”
这是她憋在肚子里的心病,所以一张嘴就迫不及待地喷吐出了。我同情她又可怜她。她把我看成最可靠的亲人了。我慢慢地劝导她说:“人应该往高处看,也应该往低处看,比您这一生高贵的人固然不少,但比您低的受苦受穷的人,也不算少,主要尽自己的力量往前奔,光后悔是没用的。有的悔,想一想有用,增加点经验;有的悔根本没用,悔断了肠子也白搭。书上讲要有黄山落帽的精神,黄山是个高山,山高风大,有一个人在游山,一阵风来把游山人的帽子刮跑了,这个人头也不回。他想山又高风又大,帽子掉了根本没处找去,回头看也没有用。您就要有游山人的气度。”她回答得很干脆:“八个帽子掉了我也可以不回头,我丢的是我一辈子的幸福,我能不伤心?”她用话噎得我很难受,这是触到她的痛处了,平常是不会这样的,我只得用别的话说,“我是个书呆子,牵牛织女的故事,2000多年前就有,宫里头又是个大节日,您详细给我说说,让我知道个大概”。
她说:“这还得要由七月初六说起。
“前面我已经说过,什么事都离不开小太监。在初六以前,小太监就要准备好水碗了。大丫头都有几个当碎催的小太监,他们甘心情愿为我们服务。其实这也有原因,是他们的师傅暗中嘱咐,说和我们打交道没他们的亏吃,最低还可以由我们的嘴里听点消息。本来七月七宫里准备有青瓷钟形深斗的水碗,每个碗还配有一个小瓷碟,是一整套的玩具。可我们怕临时碗不够用,所以让小太监给准备。这都是抢阳斗胜的表现。
“七月初六中午,要开始晒水了。每个人要晒三到四碗水备用。
“碗要一点油星不带,水要清水,一点沉淀的东西不许有。碗要放在廊檐下、太阳能照到的地方,而又不能沾尘土,主要是在能请老太后观赏评比的地方,摆在老太后用完午膳遛弯常到的地方。这就最好选在天棚外,一进门花池子里的地方了,让小太监搭来两个长几,把碗挨着个摆好,注满了清水。据传说,织女在这个纪念的日子里是要不断流泪的,虽然是老夫老妻了,但年年月月的相思,临到快见面了,难免心情激动引起伤感,所以七月初六、初七是下雨的日子。织女断断续续地流泪,影响到人间霎时晴霎时雨,也忙坏了小太监,一会儿遮水碗,一会儿晒水碗。我们真感谢他们既细心又忠心。
“晒水可不是简单的活,要把水晒出一层皮来,水皮上放一根针水能把针托起来。怎样才知道水有皮没皮呢?用手摸不行,用嘴吹也不行,用眼看也看不出来。但小太监会告诉你有皮没皮。在晒水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同时晒几碗水,要用鼻子试。憋住了气,把鼻子尖轻轻地挨到水面上,鼻子尖感到凉丝丝的,但是又沾不了水,又能把水皮轻微地按下一个坑,这就说明水有皮了。水皮在碗里是一整张,破一点就没有表面的绷劲了。小太监护着水碗兢兢业业地轮流着看守,直到初七的中午。宫门(指乐寿堂)外是讲规矩的地方,他们要毕恭毕敬地轮流站上几个时辰,可是他们心甘情愿。我们心疼他们,也感谢他们。
“晚上,‘差事’下来后,坐在廊子底下,面对着天河,有说不尽的梦想。往日的笑语,今天沉寂了,年岁一年一年的大了,在这个日子口容易惹动每个人的情绪,各人想着各人的心事。我们旗下人生下来就是龙睛鱼眼睛,历来就是势利眼——望天,永远往上看。谁都愿意嫁个有出息的男的,可真要有出息了,又免不了三房四妾,哪里能像天河上牛郎织女那样美满,一夫一妻,男耕女织,男的憨厚勤朴,女的聪明伶俐,两个人过着恩爱的日子,更加天如人愿,生下了一男一女,围绕在自己的跟前。又有一头老牛,驯顺地为家里劳动,他俩用自身的勤苦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舒心日子。可是不幸,这样甜蜜的日子,硬被老寡妇王母娘娘给破坏了。据说有的寡妇看到别人小两口恩爱,她就有气,瞧着眼馋,嫉妒,大概王母娘娘就是这类人物。她有权有势,于是她发狠了,嚷着说:你俩整天的恩恩爱爱,不干活了,一定要把你俩分开。用拐棍子一划,就成为天河,说一年七月七才许你们见一次面。恩爱的夫妻就这样硬给分开了。织女想念着牛郎,把心爱的织布梭隔河抛过来,因为她心里难过,又没有力气,远远地抛在牛郎的眼前,嘴里说: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我心爱的梭吧!牛郎也把牛背上搭着的弓子抛过去了,说:想我和家里的牛就看看我心爱的牛弓子吧。请你放心吧,孩子我会精心照顾的。男孩子小,我多照顾点,担在前面;女孩子大,放点心,我担在后面。这牛弓子正好抛在织女的脚下。现在天河两边,织女在东边,略比牛郎高一点,那是她整夜翘着脚在看望牛郎呢,脚下有三点星星的牛弓子。河西里牛郎担起他的一儿一女在追赶着织女,眼前不远有四颗棱形的星星,那是织女抛过来的梭,现在还可以看见憨厚的牛郎大步流星地担着娇儿弱女拼命追赶这个隔河相望的贤妻良母。多么好的恩爱夫妻呀!多么诚朴的男人啊!我真愿有这样一夫一妻的家庭,有这纯贞相爱的丈夫,我想我也会像织女那样勤勤苦苦珍惜着我的家庭的。想着想着,我的眼睛潮湿了。想起了张福的卦象,又使我悸栗栗地打了个冷战,往四外看看,已经是寂静无人了。我记得很清楚,这是我出嫁前半年的七月初六夜晚,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幻想了,有的只是眼前的现实,使人伤透了心的所谓的‘家’了。咳!女人,女人,嫁鸡顺鸡,嫁狗随狗,嫁给扁担抱着走。老天爷啊!我得罪谁了呢?”我们彼此相处断断续续有八九年了,这样的坦白相告还是第一次,旗下人是不愿意把隐私告诉给旁人的,这大概是痛苦到了极点才倾吐出来的吧!她双手扶着磨,头低下去,枕在手上……好长的时间没有声音!
乞巧(3)
--------------------------------------------------------------------------------
她痛定思痛,伤心过去以后,慢慢地抬起头来,突然向我说,“您不会嫌我冒失吧?我实在忍不住了!”我又能对她说什么呢。
她呆呆地对我说:“伤心的人也不光是我一个,和我同样的人,在颐和园里也并不少。”这使我十分惊讶了。难道清宫里和明朝宫里一样,也有太监和宫女并度的事吗?
在明朝,自从“十三入得万年宫”以后,宫女子就没有出宫的一天,和清朝到廿五岁以前就要打发出去嫁人不同。因此,太监和宫女为了彼此得到安慰,多有并居的,这在明朝宫里也并不忌讳。如天启皇帝的奶母,有名的奉圣夫人客氏,在丈夫侯二死后,就更疯狂了。曾先与王国臣、后与魏忠贤并居。《天启宫词》里说:“宫人有菜户,犹民间之夫妇也。客氏菜户初为兵仗局掌印王国臣,国臣与魏忠贤结盟为兄弟,忠贤狡猾,潜通客氏,以分其爱。辛酉夏(天启元年,1621年),将半夜,两人争宠,于乾清宫西暖阁,上惊起,下楼,两人偕客氏跪听处分。上笑问:‘客,你虔心要跟着谁,我替你断。’客氏微露厌薄国臣之意。次日忠贤矫旨勒令国臣告病,寻缢杀之,于是忠贤始得安据客氏为菜户矣!”这就是说明明朝的太监与宫中女人并度,已是公开的事实,在皇帝面前也不避讳,而且早有专名词曰“菜户”,可见已是源远流长的了。但有清以来,对宫廷非常严谨,尤其对太监控制特别严格,很少有流言蜚语,今天听老宫女的话,难道有弦外余音?无论如何,她是个下层人,所接触的也是下层人物多,所以由她嘴里可能知道些常人所不知道的事。
“早来一阵风兼雨”,现在已经平静下去了,她继续和我谈着,她边回忆边说。
“本来七月七是我们最好的节日,上头不加限制,又不分这个宫和那个宫,宜芸馆的(皇后)、望云轩的(四格格)、瑾小主和珍小主的侍女都可以来玩,大家聚在一起。平常她们随着主人朝见老太后时,我们乐寿堂的人并不以大欺小,所以我们几处的宫女子相处得相当随和,都是我们晒好了水,约好了她们到时候来玩。可西边的绣工不一样了,她们多在排云殿以西的几排房子里,平常日子时间紧,和我们规矩也不一样,在京里有亲有友的,跟管事的请个假,可以溜出园子去走一趟,但时间必须当日去当日回,不许过夜,而我们则是决不许可的。她们也不全是旗人。因为绣工技艺好,也有由地方选送的,——就在这些人里,因技术拔尖,就只能长期在宫里服役,更没有回乡的日子,眼看着红颜渐老,出嫁无成,人老珠黄,为了搭伴生活,也就只有和太监并度过日子了。她们各有所得,也各有去处。因此,在七月七日,绣工们很少和我们相聚玩耍的。我们在园子里虽然比在宫里随便,但我们是近侍,规矩相当严,排云殿以西的地方是不许去的。听说她们并居多在后山里苏州街一带。乾隆皇帝南游不是看到苏杭的人民在小街道上人来人往的很热闹吗,回来后就在颐和园后山盖成一道小街,仿照苏州人里巷一样,于是起名叫苏州街,老太后时代就已经很冷落了,我们从来没跟老太后游过那里。可能因僻静的关系,就成为太监和老绣工并居的秘密地方。民不举,官不究,也就相安无事。这些地方我只是听说,根本没到过。听老太监们告诉我们,那地方很荒凉,鸟啼雀噪,不是人们经常去的地方。我们当近侍的女孩子决不许远离自己的主子,要随叫随到,有差遣到某处去时,也永远是两人一对,如果到生地方去,回来后必定要用一盆清水,把自己前前后后照一照,据说如果有妖魔鬼怪附在人的身上,用清水一照就能照出两个影子来,魔鬼就会自动逃走的。这是宫里的规矩。我们知道颐和园外有很多的坟地,听老北京人常说:‘城西一带土馒头,城里尽是馒头馅。’荒坟冤鬼极多,常附在人身上。我们回到宫里,必须用水照一照的。这好像成为我们的习惯。免得带脏东西进宫。
“我光说闲篇了,没有书归正传。”她抱歉似的说。我说:“闲篇也好嘛!正传可能有的人还知道些,闲篇反而没人知道了。”她说:“真要说起闲篇来,没完没了。七月的颐和园和哪个月也不一样,先说伏天雨多,雨后小蛤蟆、小蚧哈子满地乱蹦,都像枣那样大小,小蚧哈子更不得了,两道黑黑的八字眉毛,一蹲一蹭地满地乱爬,大的有盘子那样大小,让人看着肉麻。最可怕的是蛇。有一种浑身是绿色,头边上有红点,这种蛇还好些,见到人就慢慢地爬走了。最可怕是褐黄色的,我们宫里管它叫箭杆子,不怕人,尤其一到七月,吃得膘肥体壮,太阳一到午前午后,它们就爬出来了,小太监管这叫‘晒鳞’,盘踞在台阶下、墙角边,把比臂膀还粗的身体,在地下一盘,头扬着动也不动,吓得我们谁也不敢出入。但老太后有令,蛇是护园子的,谁也不许打,只有请小太监用竹竿把它们挑走,这是让我们提心吊胆的事,如果有朝一日老太后出来,偶然钻出一条蛇来,把老太后吓一跳,那可谁也担不起。在七月七这个日子里,我们更要加倍的小心。在颐和园里最腻烦的事——是蛇,是七月的蛇。甚至我们休息的下房门口,在吃完午饭回来时,也有蛇在拦路。小太监说,它们就爱在方砖地上卧着,因为太阳把方砖晒得很热,像睡热炕一样。不说闲话了。
乞巧(4)
--------------------------------------------------------------------------------
“织女是天上最巧的人,能织出春天的朝霞,夏天的彩虹,秋天的流云,冬天的瑞雪。她又是个善良的人,常常把自己的‘巧’分给别人一点,就这一点点,在人间的人已经是巧到极点了。今天是她们欢会日子,在这时候她是肯于施舍的。所以地上的女孩子们要向她‘乞巧’,谁不愿意有一双巧手呢?能得到她给的一点巧,这个人就奇巧无比了。这是天下的女孩们多么美好的愿望啊!我们仰望着上天,祝愿她,希望她今天不要哭。
“向织女‘乞巧’是很细致的事。
“自七月初六中午晒水以后,到初七的偏晌午,已经是十多个时辰了。水早就起了皮。瓷青的小碟,有方的,有圆的,里边放上小的绣花针,都是经过特别挑选的。要选针细孔大的,尤是孔大最重要。
“这种游戏,叫丢针看影,是宫中闺门特有的,主子奴才可以一起玩,老人青年可以一起玩。
“前两三天我们就暗地里商量,要请好了诸葛亮,给我们当主帅、当军师。最好不过当然是请老太后最喜爱的四格格了。这两三年来,老太后静养在颐和园里,春天冰一开化四格格就来,冬天结了很厚的冰时才走,下大雪的时候,又由宫里匆匆地赶来赏雪。听老太后说,有位会享福的老寿星,是一位王爷的福晋,在下大雪的天里,带着孙儿、孙女、娘家孙女、外孙女、姨婊孙女,以及孙儿媳妇、丫头、婆子等一大群人,到芦雪亭里,一起喝酒、烤鹿肉吃,吟诗作画,下棋听书,乐在其中,享尽清福。老太后自命为古今中外第一人,无论做什么事,处处比着乾隆。乾隆爷不是冒雪骑马到过西山吗?老太后就要冒雪逛颐和园。老福晋不是冒雪带孙儿孙女们行乐吗?老太后也要带后、妃、格格们赏雪作乐,而且一定要盖过那个老福晋去!在高高的听鹂馆里,屋子里火盆生得暖洋洋的,支上两盆烤肉架,烤羊肉、牛肉。用颐和园的松塔(松树结籽的蒂)作劈柴,远远地就闻到松香味道,每次给老太后烤肉的,都是四格格。四格格把袖子一卷,小小的围裙一系,往来在老太后膳桌、烤肉架之间,银铃似的笑语,那份聪明、伶俐、俏皮劲儿,深得老太后的喜爱。堂帘用滑轮高高地挂起,可以欣赏到外面的瑞雪纷纷,松香味弥漫在整个听鹂馆四周,膳桌旁有手炉、脚下有脚炉。老太后是不爱吃鹿肉的,嫌这肉丝子大,爱吃牛里肌,爱吃羊三叉。四格格对老太后的脾气是早就摸透了的。听鹂馆的台阶上顺序排列着伺候的太监,甬路上有陆续走动着的捧着食盒的人们,都戴着遮雪的大檐帽子,脚下穿着黑筒高腰靴子。在这个场合下,最得意的要数四格格,那是老太后几年来宠爱不衰的人物,所以我们也自然要请四格格当军师了。
“四格格是个爽快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对她有好感,也许在园子里是客居的原因吧,看不出王爷府里格格的骄纵气派。跟隆裕皇后一比,性格截然不同,隆裕是皇后,架子十足,小事不沾手,大事吹五呵六。虽然和老太后是姑姑侄女——没有比这个再近的亲戚了吧?按理说应该亲亲热热的,可偏偏老太后一个月也没准能理她一次。不管老太后对她怎样,冲着这骨肉关系,她对老太后也应该亲而近之吧,可她总是清水脸子——紧绷着,冷冷清清。这样就更给四格格造成得宠的机会了。四格格又是个实权派,是建造颐和园的庆王的女儿,庆王又领军机,和李莲英又最要好,有的是钱,在园子里撒了欢似地花钱,里里外外的人谁不奉承她呀!譬如说,过年过节,大公主的赏银包是200两,四格格就要赏180两,这表示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和大公主比,水怎么大,也不能漫过桥去呀。可她赏得勤,由园子每回府一次,发一次赏包,并且每次都带进发卡、首饰等小玩意,大家都有份,都沾到她的光,所以人缘特别好,都愿意给她效点力,有机会都愿酬谢酬谢她。
“这是个承上启下、皆大欢喜的事,四格格自然乐意顺水推舟,哄着老太后乐一乐。中午特意给老太后侍膳。正膳以后,老太后用茶水漱完口,就要遛弯了。
“老太后遛弯是有气派的,提炉的、打伞的、捧着水烟袋的、掮着二人肩藤椅的,四格格在太后的肩后随时听从传唤问话。到了晒水的地方了,架几上正中央摆一个瓷青大缸子,这是专给老太后准备的。老太后是不乞巧的,可侍女们要求织女保佑着老太后的眼睛年老不花,这是老太后最喜欢的事。四格格一丢眼神,小娟子就洗手。旁边人用水舀子高高往手上浇水,表示虔诚。随即小娟子双手合十,微闭二目,向天叩头三个,在替老太后求福。头磕得非常慢,向天表示忠诚,起来后,一言不发走向水碗,这时小翠捧起瓷碟,跪着双手举过头顶,小娟子用指甲拈起一根绣针,轻轻地把针放在水面上,针要南北向,针尖向北,针孔向南,要让太阳光从针孔中射过去,这叫作红日穿窗。针轻轻地漂浮在水面上,一个针影沉卧在水底下,但是细细地能看到针影的顶端上有个小小的白点,那是由针孔里漏下来的阳光。预祝老太后年老眼明,万寿无疆。这事必须让小娟子干,小娟子心灵手巧,要恰好把针孔平平地放在水面上才能达到红日穿窗的目的。如果针孔侧着,那就出不了好的效果了。这是为了使老太后高兴,四格格预先安排好的。她们不知操练了多少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