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了我们还出不了一个大师?”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直指中国教育的瓶颈和软肋。然而,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求解终成无解,大师依然隐匿。

逝去的时代总让人感怀,即便是民国这样的乱世也是如此。对于今人来说,民国是个特殊的时代,有人曾这样形容它:“不旧不新又又旧又新,不古不今又又古又今,不中不外又又中又外,不东不西又又东又西。”那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活跃的年代,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师。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无不令人高山仰止。重读大师,他们高风亮节的行止也无不于此间一一复活,细微的文字将这些“大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还原,展现出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和探索精神,其间矍然触目的,是一个个“达则兼济天下”的倔强的挺拔的背影。

那些背影背负的,是真正的大家,是令人仰止的大师。身历那样波诡云谲的历史时期,他们用自己的智识和才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伟岸人格,发出了超凡绝俗的时代巨响。中国历史的某些方面的改变,因为他们的贡献而加快了进程。他们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心怀天下而汲汲于行。他们那么平凡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钻研于学问之里,却笑谈于人际之外。他们的思想离凡常生活很远,却关乎家国命运。作为文明的标竿,他们让文化立体化,让精神自由化,他们身上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而书卷气息却难以掩饰,也不需要掩饰;否则,他们,就不是他们了。当然,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格物致知”的理念,也无时无刻不荡涤着他们的心房。凝望那些背影,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站起来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这里展示的,并不是一个个全面的人,不是一部部传记,而是一些人的侧面或者点滴。要将他们的一生全面展现给读者,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我们撷取的只是他们生命中一些鲜活的片断,一些令人动容的瞬间,也是一些最令人难以忘记的部分,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在平和的描述中,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为我们关于他们最独特的记忆,他们的形象也因此而变得更加清晰——我们慨然于胡适被蒋介石参加总统选举,却莞尔于他在国外大捞博士帽;我们快意于章太炎气煞袁世凯,而叹服于他第一个在报纸上征婚;我们会心于黄侃屡屡与胡适过不去,更笑谈于他“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

重读他们,令人心生热望;仰望大师,我们除了精神上得到砥砺,思想上也会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近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来一次心灵和精神的愉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