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 扭转战局的一战
发现上海城外的淮军连战连捷,躲藏在租界里的英法联军顿时毛了,有没有搞错,原来太平军这么不抗打,早知道我躲到租界里来干什么?
来找李鸿章的,是英国将军斯狄夫雷。他要求与李鸿章组成国际维和部队,共同进攻嘉定。之所以进攻嘉定,是因为早在淮军参战之前,英法联军就成功地夺取了这座城市,进而威胁到太平军的老巢苏州,结果惹火了李秀成,驱三十万人马大举杀来。英法联军不支,落荒而逃,退回上海。尽管斯狄夫雷成功地把嘉定丢失的责任全推到了商务大臣薛焕的身上,可是他自己心里清楚,嘉定之败,让联军的地位在上海官绅心目中一落千丈,如果不能再夺回嘉定,以后他就没法子在中国混下去了。
令北京城闻之惊恐的英法联军,竟然自己找上门来央求合作,这是李鸿章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他当然没有理由拒绝。
英法联军既然能够直捣北京城,撵得咸丰皇帝向热河飞逃,其战斗力绝对是不含糊的。此时与淮军联手,嘉定太平军如何吃得消?不出意料,嘉定城被淮军拿下。
夺得嘉定,淮军的兵锋直指昆山、苏州。慕王谭绍光忧心如焚,调集听王陈炳文、潮王黄子隆,再次集结重兵,向着四江口推进。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制苏杭水道的关键所在。太平军据有四江口,就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粮草辎械,而如果被淮军夺走四江口,苏州就沦为了绝地。
此时在四江口,已有淮军几路人马据营而守。谭绍光驱师大至,先将淮军营垒团团围困起来,却围而不攻,反而挑拣了白鹤港死地,扎下大营,公开向淮军邀战。
白鹤港距青浦极近,是用兵的绝地,三面环敌,一面背水,倘遇强敌,逃无可逃。谭绍光是精熟兵法之人,他如此做法,就是要效秦汉年间的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欲陷于死地而激起太平军的斗志。
另一个原因是,谭绍光是太平军中以悍勇闻名的战将。其人十六岁追随金田团营打天下,是李秀成最倚重的大将,他曾回师击溃清军的江南大营,因而受封健天义。此后谭绍光陷杭州、湖州,又被封为慕王。其人之悍勇,名播天下,无法忍受淮军比他更凶悍的现实,因而要邀斗淮军,比一比谁才是真正的天下猛将。
谭绍光此战,与李鸿章第一场虹桥之战,以及为解况文榜之围的七宝之战,情形差不多,都是拼死一决。倘若赢了,谭绍光就可以驱师大进,摧枯拉朽,直入上海;倘若输了,则是连个退路都没有,因为他已经将自己置于必死之地。
李鸿章如何不知道四江口之战关系重大,遂亲率淮军中三员猛将:郭松林、程学启并刘铭传,杀奔白鹤港。到了地方就见谭绍光的大营森严,杀气腾腾,竟然无懈可击。原来这谭绍光,不惟善攻,更善于防守。
无法攻克也得攻,李鸿章这时候已经对西洋兵器了然于心,遂令英法联军、常胜军集中炮火,向白鹤港谭绍光大营无休无止地狂轰,直到把营垒打得彻底散架,这时候郭松林居中,程学启居右,刘铭传居左,三名猛将开始疯狂冲击谭绍光的大营。激战中程学启胸口负伤,索性卸甲裹伤再战。
饶是谭绍光再狠,也狠不过郭松林、程学启及刘铭传三名悍将联手,勉强支撑了大半个时日,谭绍光的大营终于崩溃了,丧失了斗志的太平军丢掉武器,向着四面八方哭号着奔逃。
可是太平军驻扎于死地,如何又能逃得了?淮军向前推进,大批的太平军落水而死,而被淮军杀死的太平军就超过了两千人。
谭绍光从水路走脱,退回苏州城,从此闭门不出。
四江口之战,于李鸿章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仅彻底扭转了上海的颓势,而且彻底掐断了太平军的水路粮道运输,置太平军于必死之地。
李鸿章也凭借这一战的胜利,被朝廷任命为江苏巡抚,去掉了令人不爽的署理两字。
如此明显的战局,有眼睛的人都看得明明白白。于是据守于苏州外围的太平军,纷纷向李鸿章派出信使,要求投降易帜,跳到李鸿章这条永远不会沉没的战船上来。
李鸿章大喜,急忙写信向老师曾国藩炫耀,曰:敝乡人陷在忠党(指李秀成部)最多,来归者相望于路。
收到弟子的来信,曾国藩泪流满面。此时他的弟弟曾老九,正被李秀成围攻甚急,险象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