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牛刀小试走仕途 从灵异事件到政治阴谋
有关李孜省这桩悬案,我们已经讲完了。
现在,我们需要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著史读书,最忌讳的就是道听途说,不负责任,最忌讳的是不尊重史实的胡言乱语。本着严肃、客观的史学态度,我们必须要承认,李孜省这桩悬案,其人名、年代都出现了明显的讹误。
道家记载说,这桩事情发生在宪宗年间,故事的主角叫李孜省。实际上,这桩事发生的真实时间,是世宗皇帝年间。那个搞怪的主角,也不叫李孜省,而是叫王金。
正史上记载说,王金这个人,原本是一名国子生,入山修道,归来后果然学了几手绝活儿,于是他进入皇宫,给世宗皇帝讲房中术,协助世宗幸御宫女,吓得宫里的嫔妃们到处躲藏。再后来,世宗皇帝服丹药暴死,于是朝臣纷纷上奏,要将王金拖出去斩首。可谁也未曾料到,这桩灵异事件,竟然转化成了一场空前的政治大阴谋。
当时上奏弹劾王金用丹药喂死世宗皇帝的,是大学士徐阶。可万万没料到,徐阶的门生高拱,突然反戈一击,质问老师徐阶:老师,你说的是啥意思?你说皇帝是个糊涂蛋吗,让一个江湖术士给活活骗死了,是不是?老师啊,你这可是犯下了严重政治错误。谁不知道我们的皇帝,最是英明神武,明察秋毫,怎么可能会让一个江湖术士给骗了?
让高拱这么一说,徐阶顿时目瞪口呆,结果徐阶就被加以罪名,当场赶出北京城,从此高拱独霸内阁。最幸运的是骗子王金,按理来说他本应该被砍头的,可如果要杀他,就意味着说世宗皇帝犯了错误,所以为了维护世宗皇帝的光辉形象,就不能承认王金是个骗子,反而要嘉奖他、鼓励他……
当时朝廷对此案的最终审决诏书,是这样写的:
我皇考圣神睿智,荷天笃佑,寿者正终,享国享年,乃自古帝王所罕及者,何尝轻用方药!却乃委罪于人。兹事既会鞠明白,宜宣付史馆记录,垂示万世。金等既有别罪,依拟更论具奏。
讲这么一段事,甚至连当时的诏书都抄了来,就是为了证明李孜省的怪异之事,在历史上确曾有着真实的记载。
可是,我们这本书是在讲述王守仁的圣贤之路啊,突然半路上杀进来一个李孜省,而且还费了如此多的笔墨,这又是一个什么原因呢?
讲这个故事,是想证明一件事情:王守仁在他的追求圣贤之路上,会不会和宪宗皇帝走到一起去?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想想王守仁吧,他登上九华山,到处寻访避世的老道,为什么他不去和尚庙里,和僧人聊聊天呢?莫非他也和朱熹一样,儒佛两家已经打通,单只是道家还欠着火候了?
然而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的,佛儒道,包括其他类型的思想体系,在智慧的终极是相遇的。譬如王守仁要攀登的是一座智慧高峰,佛儒道三家的思想理论,就是通向峰顶的三条羊肠小路。不管你沿哪条小路登上峰顶,回望来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条小路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你的眼前。而在你还没有登上顶峰之前,绝无可能会先将其中的两条路径,尽收眼底。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儒道三家,一通皆通,不通就是不通,绝不存在着通了一家还差两家,又或是通了两家还差一家的怪异情形。
把这话说明白了,那就是:如果王守仁还没有晋阶到圣贤的意境,那么,他就搞不懂道家的把戏,那么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他或许也会和宪宗皇帝一样,对道家的美女炉鼎信以为真。
总而言之,这一章东拉西扯,言不及义,就是搜集到四条资料,放在这里,以供读者自行得出结论:
资料一:王守仁在九华山访道不访僧,并将朱熹与白玉蟾的故事安在自己身上,凭空杜撰出一个不存在的蔡蓬头,他想掩盖什么?
资料二:道家方术,流失民间,愚众确信其有美女炉鼎之说。这个说法就决定了,凡是相信这一点的人,定然会挖地三尺搜罗美女。
资料三:王守仁家里有六个老婆,无论从任何角度上来说,都有点儿多了。
资料四:这时候的王守仁,学问尚未大成,未必不会相信美女炉鼎之说。
总结上述四条资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但是,如果有谁在此得出结论,说王守仁很有可能,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曾经误入歧途,步入了把美女当做炼丹的炉鼎之谬误,所以才一口气抱了六个美女放在家里——那么这个说法绝对是不负责的,是缺乏史料依据的。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凑在一起,完全有可能只是纯粹的巧合。
既然如此,那王守仁为啥要娶六个老婆?
……天晓得!
反正王守仁这么个搞法,铁定是连圣贤的门槛儿都摸不到,这却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