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折戟济南 千般不舍黄河岸
曹操想到太学的石刻校训,决心放下家庭命运和自己的前途,迎接挑战!
他的“曹大公子”的性格,最怕最恨的就是被人套着枷锁。
既然十常侍乱政太久,他要像桥玄、阳球那样,奏倒十常侍!和十常侍拼到底!在危难关头,他的选择和祖父曹腾相同:奋起抗争!
当帝不正、国不振之时,作为太学诸生,他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为民族肩负使命!奉献自己!像无数的先烈那样,朝着断头台勇敢地、大踏步地走过去!
这就是太学教育学生的最高指导思想,也是一代代忠臣良相面对贪腐和危险时,应该展现的本质!如果国家走向危亡,每一位太学生都应该站出来,用血肉之躯阻挡帝国滑向颓败的车轮!
这个最高指导,造就了一代代忠臣,一个个亡魂!
曹嵩迟迟不带着曹操归来,济南养子张谦等人告状的密件陆续进京,张让着急。看来同去的田常侍力道不够,张让必须亲自出马,十天前坐船东下,一路秘密直达济南。先去养子张谦家找人带路,一干人马夜晚匆匆赶路,很快就要到达相国府。
当夜,曹操起身就写辞职信,想要扳倒张让等人,先辞掉济南国相。带着曹嵩火速回京,写奏折走议郎上书程序,直接面见皇帝,奏倒十常侍。
曹操点起油灯,拿了毛笔,刚写好辞职信,张谦等人就领着张让直奔国相府。
曹操和曹嵩都被带到国相府大堂,油脂灯发出呲呲燃烧的声响,光照得大堂透亮,张谦、田常侍、小黄门、京城来的锦衣卫、御林军等,满满站满一屋子。
张让坐在国相主位上,油灯的光亮照得他脸上两道鼻唇沟如同两把利刃。给人的感觉首先是恶霸,然后才是身体缺了点什么的太监。他那脸上挂着的奸笑,是曹操有生以来见过的最恶心表情。
张让眯起眼睛盯着曹操,心想当年那个翻墙入院的莽撞少年,如今已经成长为比他的目光还硬的骨鲠官员。没想到当年那笔小帐,今天才可以做个了断。张让再把目光挪向曹嵩:曹亭侯,为什么这么多天都不回洛阳?害得我怪想念,等不及就来济南找你。
曹嵩并不理会张让的阴阳怪气,昂起头:我的罪过我承担,跟我儿子无关。
张让胜券在握,像逼视待宰的绵羊:没关系?你可是几十年的老官场,该知道我朝法律。
侍卫从曹嵩房内搜出的认罪书,递给张让,张让看后切切假笑:好,够厉害,够种!我就不懂,这济南国相就这么吸引你们父子,还赖着不走。只要我高兴,随便就能给你个两千石的官当当。还非得选择“认罪伏法”这等惨烈的自毁行径?我是个仁义的人,很是念旧,要不看两位在曹大长秋份上,你曹家坟头早长出茂草。
曹操大骂张让:我祖父的份上,就不用张常侍你看了。你都不知道拿什么脸去见他!
张让恼羞成怒,要曹操听旨:今有太学生曹操,禀赋清廉、能明古学、实乃帝之辅弼、国之堪用。着令免去其济南国相一职,拜为议郎,以资帝询,钦此!
曹嵩用眼神告诉张让,这只不过是一则假造的圣旨。张让并不买账,恶狠狠地用目光射了一下曹嵩。
曹操并不知情,满面怀疑。这是什么意思?说了好几句好话,就是为了要将他贬为议郎?曹操的心彻底冰凉。本来以为皇帝能知道他在济南的努力,皇帝能像过去那样,嘉奖自己,肯定自己的付出。可如今一卷撤职的竹简,就把他彻底抛弃!谁知曹操并不下跪接旨,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写好的辞职信,张让看完辞职信:好!有骨气!那……议郎你还当不当?
曹操坚定地回答:不当!
张让脸上挂不住,指挥左右:好,拿笔墨来,让他再写封辞职信!
曹操挥笔写下:今有曹操,辞去议郎一职。
张让看着两份辞职报告,曹操如此主动,看来用不着他再使出那些更见不得人的阴招,目的就已经达到。
张让等人回去时已经天光放亮,曹操和父亲简单收拾,跟国相府工作人员一一告别。陈宫帮忙到码头雇佣了一条小船。
中午,曹操一行离开国相府前往黄河马头,济南街头热闹非凡。权贵们、被曹操奏免的张流、钱山等,及他们的亲戚家属宗族故旧,敲锣打鼓放鞭炮,庆贺曹操滚出济南。
曹操带着父亲和从洛阳带来的随从,在欢闹的人群中寻找济南国君刘泰,看来又要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他和后任了。从装束可以看出,那些被他奏免的人,已经官复原职。
曹嵩坐在车上,看着前面骑马的曹操的背影,心中说了一万遍对不起,是他将儿子戕害了。一直被他认为白交了学费的儿子,如今正因为他遭受莫大的耻辱。
曹操一行还没走到渡口,不知道从哪里涌出的百姓沿途塞道,诸位带着妻儿老小,跪在当街,阻止曹操和曹嵩拉行李的车马前行。原来是船主把曹操辞职要回京的消息传播出去,百姓们痛哭呼喊,说要向皇帝请愿,留曹操在济南。
百姓越是这样,曹操越遗憾。他只是做了一个官员该做的,却得到百姓这么多感激。如果负责任的好官再多些,相信百姓不会对他的离去如此伤感。
皇帝看不见百姓的需求,自己只是一颗棋子,如今连棋子也不能做了。
到黄河岸边十几里路程,曹操走了大半天。好不容易走到济北黄河岸边,却无法上船离岸,有很多百姓要拖家带口跟随曹操。
岸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济北人,他们都来为曹操送行。
济北年年水患,得到全面救助,恢复生产自救,仅此一次。好官不用多做解释,人民知道什么是好官。
曹操不得不下车,来到百姓中间,百姓们纷纷跪倒一大片。曹操站着,忍住泪水:洛阳此去千里,你们拖家携口,前路迢迢,不如乡土适合诸位安身。
追随明吏而居,是秦汉时期“人治”时代的特有民俗。百姓没有户籍和固定土地,凭力气吃饭的他们,只要他们遇到好的官员,就想要追随之。日后不久的广陵太守陈琳、河东太守杜畿、成皋令司马朗等,由于他们爱惜百姓,临调任之际,皆有百姓追随而去。
牧民逐水草而居,农人逐良臣而住。
曹操上船,百姓们沿着黄河在岸上跟着小船送别,直到几十里外。父子俩第一次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经历漫长的水上旅程,有的是时间理清这半生的思绪。他们之间将有着怎样的心灵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