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颠覆式创新都是马后炮
谁能想到360安全卫士会成大器?周鸿祎自己也没想到。但从这一“意外的成功”中,他立即意识到了其可能的颠覆力量。在温习谷歌和腾讯成功的逻辑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免费是互联网之本。互联网上每个人都需要用的应用,像邮箱、通信、聊天都是免费的。如果没有免费的优质服务,互联网是不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的。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2006年4月1日,周鸿祎就任奇虎公司董事长后没几天,他最为推崇的苹果公司迎来了成立30周年的日子。这个愚人节里创立的公司一点儿也不像个玩笑,相反,它的成长让很多以前的大公司成了笑话。
1976年,两个名叫史蒂夫的年轻人在一间车库里创立了苹果公司。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史蒂夫·乔布斯。那时,乔布斯只有21岁。
只是因为个人兴趣,他们利用一些电子元件拼装出第一台个人电脑样机苹果一代,没想到后来获得了一笔微不足道的风险投资。随后他们开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个人电脑苹果二代并且迅速实现商业化销售。
苹果二代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使得苹果公司在创立4年后旋即上市,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美国资本市场耀眼的新星。
这让IBM公司非常不爽!IBM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公司,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和销售天平、磅秤、打孔制表机等产品早年,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发展成了一家制造大型计算机的行业巨头,其计算机产品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和行业客户。在苹果二代出来之前,IBM就已经在微型计算机的市场上输给了数字设备公司。
而苹果二代则是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简称PC(个人电脑)。
不同于没有键盘、机箱、声音和图像的计算机电路板苹果一代,诞生于1977年4月的苹果二代是有史以来第一台具有彩色图形显示功能、键盘、电源和造型的个人电脑产品,也是第一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个人电脑。
苹果二代在夏天刚刚上市,公司的产值便迅速突破了100万美元。
一年后,苹果成为当时美国发展最快的计算机公司。1980年底,苹果公司上市,上市当天就产生了4个亿万富翁和40多个百万富翁。乔布斯为此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他的故事叫“不尽财源滚滚来”。
而事实上,苹果公司这“意外的成功”本身就预示着一种颠覆式创新。只不过它颠覆的未必是技术,就像数字设备公司的微型计算机在技术层面根本没有突破IBM的大型计算机,反而简单多了。它颠覆的是市场,是用户。
面对苹果公司,IBM当然不能掉以轻心,他们因为数字设备公司已经吃了苦头。于是,IBM公司宣布也跟随苹果公司推出个人电脑,其产品简称IBM-PC。
由于苹果二代在个人电脑市场具有先发优势,市场认同度很高,粉丝众多,IBM祭出一个法宝——开放个人电脑的体系架构,允许其他厂商生产兼容机,借以冲击苹果二代的市场份额。
IBM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它有利润丰厚的大机(服务器)业务,对个人电脑市场哪怕先把水搅浑,随便逮几条边鱼也能满足。而苹果公司则不能这样做,因为它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个人电脑市场。
与IBM对个人电脑市场采取的开放战略相反,苹果公司采用了封闭技术体系的战略,以防止其他兼容机厂商进来分一杯羹。
IBM个人电脑的开放战略很快奏效。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在内的大量新兴IT公司不断加入到兼容机的生产行列,如数字设备公司、富士通、联想、LG、康柏、戴尔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降低制造成本,KM和这些兼容机的同行们纷纷展开了外包行动,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零部件外包给报价低的供应商。
IBM公司甚至把个人电脑的核心软件——操作系统外包给了一家叫作微软(Microsoft)的小公司。
在随后的十多年,围绕在IBM个人电脑周围的兼容机、计算机零部件和外设的厂商因分工推动的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成就了惊人的规模效应:产品的价格持续降低、性能不断提高、产能急剧提高,一个庞大的个人电脑产业生态得以形成。
除了CPU(中央处理器)和硬盘等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绝大部分计算机配件被转包到了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进行制造。
为了与IBM及其产业生态同盟抗衡,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转入艰苦卓绝的封闭式创新。在苹果二代之后,1984年推出的新产品麦金托什电脑首次在业界引入鼠标,采用图形操作界面。
由于图形操作界面所需的配套应用软件和硬件的性能要求与字符操作界面相比有巨大提高,光凭借苹果公司一己之力进行软硬件全包,其开发难度可想而知,最后导致麦金托什系列产品一度难产。
为了集中精力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技术创新,乔布斯为苹果公司找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百事可乐的斯卡利(Sculley)。谁能料到他在入职一年后居然联合董事会炒了创始人乔布斯的鱿鱼。
而IBM通过授权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基于IBM兼容机的个人电脑产业链的同时,也几乎被自己的创造物毁灭。这有点儿像小说《化身博士》中的情节:化学家制造出了弗兰肯斯坦,但弗兰肯斯坦却毁灭了化学家的生活。1993年,IBM处于巨额亏损的境地,不得不邀请饼干厂厂长郭士纳来做首席执行官。结果,IBM不再成为个人电脑产业链的主导者,反而被Wintel(Windows与Intel的商业联盟)所左右,最终不得不通过转型进化才获得了新生。
公司和人是一个道理。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化,才能够发展。公司靠的是创新,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而颠覆式创新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意外的成功”中,只有极敏锐的人才能看到。
周鸿祎做了什么?
完成第一轮融资后,周鸿祎出任奇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重新确立公司业务发展方向,在社区搜索之外投身于安全领域。2006年7月27日,奇虎正式推出360安全卫士,以反流氓软件为切入口进入互联网安全领域。
这一来,安全领域的一池春水很快被搅得翻天覆地,因为这个行业新人随身携带了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免费。
说到周鸿祎对免费的体验,可以追溯到他在北大方正工作的时期。从新疆回到北京那段时间,他第一次体验到互联网免费的好处,下载了很多软件。
其实差不多就在那时,有一个人已经将“低价”屠刀挥舞得风生水起了,那就是黄光裕及其国美电器。“薄利多销”这柄中国商人自古就会使用的利器一路披荆斩棘,护佑着一个北京珠市口的小门店从传统零售领域的旋涡中杀出,到2006年,这家店已是如日中天。
可黄光裕再猛,也不敢免费。敢做免费的,只有互联网的各位“大拿”。
之前有邮箱的免费、搜索的免费,后来有腾讯QQ的免费,现在,周鸿祎把免费的旋风刮进了互联网安全领域。但事实上,当时360安全卫士之所以免费,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好像周鸿祎就是个非得破坏行业规则的疯子。
首先,360安全卫士只是一个软件工具,不是主营业务。奇虎当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社区搜索,360安全卫士只是周鸿祎用来补救以前的过错的。其次,当时的360安全卫士很简陋,功能只有一个,就是查杀流氓软件,不是免费不免费的问题,而是根本上就不是安全软件,要收钱根本不可能。
谁能想到这么个东西会成大器?周鸿祎自己也没想到。
但他从这一“意外的成功”中立即意识到了其可能的颠覆力量。在温习谷歌和腾讯成功的逻辑之后,他才得出一个结论:免费是互联网之本。互联网上每个人都需要用的应用,像邮箱、通信、聊天都是免费的。如果没有免费的优质服务,互联网是不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的。
所以后来他一直强调,颠覆式创新都是马后炮,放了才知道。
他的幸运在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免费成为互联网的一种精神、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商业模式后,很多企业豕还没思识到这一点。互联网安全领域当时的大佬们在认识上就晚了不止一点儿,他们当时所做的只是狠狠地批评周鸿祎这种不合行规的行为,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头。
周鸿祎这样愈挫愈勇的人怎么愿意收敛,于是太晚意识到的企业很多就被埋葬了。那个卖软件的时代,随着谷歌、互联网的崛起,早已经过去了。
以前大家选操作系统只有一个选择就是Windows,后来有了Linux。谷歌推出Gmail邮箱之后,很多中小企业都不用买邮件服务器了。有了谷歌Docs办公套件就可以在线编辑Excel表格和Word文档,对普通人来说,不需要用上正规Office软件的上万个功能,就不需要花钱买这款软件了。Adobe公司最成功的产品不是Photoshop,而是免费的Flash。
实际上,马云的淘宝免费,腾讯的网上聊天免费,最开始并没有几个人看出其价值。恰恰是这样的一些免费服务,成了互联网的一项基础服务,造就了中国互联网很多个第一名,但安全领域的厂商还在按传统模式卖软件。作为一个互联网老兵,目睹了这么多兴衰成败,周鸿祎抓住了这个机会。
1996年,他意识到免费的好处,但还没想到做一些事情。10年后,他领悟到这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便去追寻这种精神和文化。
360安全卫士一开始采取全免费形式替用户查杀流氓软件,也许只是出于周鸿祎的补救心理和软件本身的不成熟,但其掀起的风暴已经非同凡响,因为它第一个干掉的,就是自己一手打造的3721(后改名为雅虎助手)。
这让雅虎怒从心头起,一纸诉状把周鸿祎告到法庭上。
2006年8月16日,雅虎中国宣称将起诉周鸿祎侵犯其名誉权。周鸿祎立刻反击,隔天,奇虎公司发布消息称周鸿祎起诉雅虎中国侵犯其名誉权,索赔360万元人民币。一年后,发展成一出闹剧的互讼案最终被法院驳回。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定:
“双方言论虽有过激,但均未对对方构成名誉权损害,对双方诉讼请求均不予支持。”
对于反流氓软件将遭遇的骂声,周鸿祎早有准备,却没料到雅虎中国反应会如此之大。周鸿祎直言不讳地表示:“搞乱雅虎中国其实有很多方法,这样做(指用反流软件的方法)并不划算。”
“当然,我的动机也不是很高尚。”周鸿祎自述关于“反流氓”的三个目的是,“我本人得以正名、奇虎扩大知名度、为我投资的公司寻求出路”,并不是只为跟雅虎过不去。
“做流氓软件的不只雅虎一家,被我端掉的是几百家流氓软件企业,里面很多人是我的好朋友、旧同事、老部下,抬头不见低头见,都在靠流氓软件挣钱。我得罪了无数人,如果单纯为了打击雅虎,我完全没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情,风险太大,成本太高。”
周鸿祎重视用户数量的观念又一次为他赢得了胜利。如今看来,周鸿祎的三个目的至少前两个已经达到了。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媒体的不断热炒让周鸿祎高调完成了从“流氓软件教父”到“网络安全卫士”的转变。
2005年7月,原3721团队公开挑战杨致远的内幕被爆半年后,周鸿祎宣布将在当年8月底辞职。2005年8月11日,雅虎以“雅虎中国+10亿美元”的代价换得阿里巴巴集团40%股权——曾经有意收购3721的马云绕了一圈之后终于得偿所愿,而且价格还高出许多。
周鸿祎没有出席签约仪式,据说在宣布并购消息的员工大会上,他当着全体员工的面要求马云“善待我的员工”。可是马云接手后,雅虎中国先是砍掉门户业务——这是周鸿祎在雅虎做得最好的业务——调整组织结构,接着又把3721网络实名改成阿里巴巴实名,把3721上网助手改成了雅虎助手。没多久,周鸿祎的痕迹就被擦得干干净净。
离开雅虎后的周鸿祎先是进入IDGVC,半年后退出单干,一年后带着他的奇虎卷土重来,拉开了这场热闹非凡的两虎骂战。
无论周鸿祎一开始单纯的补救心理后来有没有掺杂复仇情绪,这一回合中,周鸿祎的表现更加抢眼,360安全卫士的攻势也更具市场性。被各种流氓软件欺负了好几年的中国网民,没有理由不选择免费还好用的互联网安全软件。百度、CNNIC、雅虎等公司旗下一大批根深蒂固的插件瞬间被安全卫士杀得片甲不留。
但这只是周鸿祎征途和“骂战”的开始。首先,流氓软件杀完了,他势必要开辟新领域。其次,他断了不少人和公司的财路,注定一路要被唾沫包围。举个简单例子。在艾瑞咨询的调查报告中,2004年3721收入约为2亿元左右,2005年翻了一番达到4亿元,但是2006年赢利开始下滑。
另据时任雅虎执行总裁的田健介绍,当时阿里巴巴雅虎收入前三名的业务为:3721、短信增值、搜索竞价。360安全卫士面世后不久,3721就再也没能带来可观的流量。试想,雅虎中国当时能不急眼吗?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免费模式的颠覆性
尽管免费模式已谈了很长时间,但很多人对此还有认识误区。
周鸿祎觉得“免费”是互联网的基因和血液,如果某项服务是大家都需要的,就一定要免费,比如搜索、即时通信等;但增值服务不是每个人都要用的,就可以收费。比如玩游戏,你不愿意花钱,就在里面磨时间;有的人则直接买一把剑就笑傲江湖,所以,卖道具可以成为增值服务。
克里斯·安德森总结的免费理论和长尾理论都建立在巨大的用户群基础上,否则就没法起作用。中国和美国在互联网世界里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还拥有最多的人口,传统个人电脑网民有3亿,手机网民将来能达到6亿~7亿。所以,在中国可以找到很好的免费模式的例子,比如腾讯和360。
以免费服务获得巨大的用户群之后,再接触到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像腾讯如果推出新产品,只需要在自己的用户中作个介绍,一夜之间就有很多人去用。除了增值服务收费外,对市场成本的节省以及巨大的品牌价值,是免费模式得来的无形资产。
周鸿祎曾经跟张朝阳说过做输入法挺好,张朝阳说不挣钱,但是他通过免费的搜狗输入法可以建立起品牌和知名度,这比花同样的钱去打广告效果要好得多。
像蒙牛、伊利这些传统企业每年花大钱在央视做很多广告,但真正跟360、迅雷这些互联网公司比,最后谁接触到的人群多?拥有了巨大用户群,后续的营销就进入良性循环,基本上没有了营销成本。
但免费模式看起来简单,并不是谁都能做。如果进入一个已经存在巨头的市场,竞争激烈,往往需要很大的投入。比如360在几年前进入安全市场,那是因为他们有几千万美元支撑,否则真的免费去做安全软件,跟瑞星它们竞争,很难坚持下去。不过从美国的情况来看Web 2.0的时代有很多创意先期投入并不大,包括推特(Twitter),但前提是你要有特别的创新,要新到两年之后大家还看不懂推特究竟是怎么回事。
往往大家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拿已有的商业模式来套新的应用。比如,雅虎是做旗帜广告,所以谷歌就不敢经营,而是做关键字广告,这是商业模式的颠覆。到了脸谱网出来时,很多人就会用搜索引擎的观点分析它应该做定向广告,事实证明,广告模式在这里行不通,脸谱网的收入主要靠增值服务,这有些像腾讯的模式。
再看推特,这是一场未来的革命,它可能对整个互联网包括谷歌都是一种颠覆,这种颠覆今天正在进行之中。我们不能用传统门户的商业模式去看推特,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推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既不是“一对一”,也不是简单的“一对多”,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当推特的终端不再限于网站,有可能涵盖电视、手机等时,这对互联网就是颠覆。到那时,如今的很多互联网产品就会彻底失去用武之地,它可以葬送一个旧产业,这就是革命的力量!
因此,周鸿祎认为新浪微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特,它的商业模式就注定是新浪原有的媒体模式,做广告或者跟运营商分账。
颠覆式创新是小公司的唯一出路
市场上已有的规则是大公司制定的。规则是别人的制度,你如果进到那个套子里,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能立足的办法只有两种:在套子外面不进去,或者把套子戳个洞。
美国的商学院里有专门讲颠覆式创新、破坏式创新的课程,但在中国,这两个词都是负面的。破坏和颠覆,都是打破平衡的坏东西。很多人一边喊着创新,一边对破坏和颠覆破口大骂。实际上,他们所喊的创新,是改良型创新。
改良型创新也是创新的一种: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这种创新更适合于大公司,不断地改良,很适合于稳定、成熟的市场。但对于探索全新市场或者全新领域,它很难真正发挥效力。
全新市场和领域的发展靠的是不断地颠覆和被颠覆,比如动漫。至于所谓的平衡、和谐,更多的是厂商互相之间希望达成的状态。但凡成功者,都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垄断市场很多年,谁都希望市场一成不变,但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负面的。
美国硅谷为什么总有这么多的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文化就是不断地颠覆、创新。颠覆,就像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一样,不断地把老的旧的没有活力的公司从行业中挤出去,让那些新鲜血液能够沸腾。所以在美国,颠覆式创新基本上成了硅谷的一个象征。
当然,这种颠覆可能会有受害者,受害者就是那些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老的领先者。但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新起来的颠覆者,更多的是用户。
所以周鸿祎有个观点,颠覆也好破坏也罢,说什么“伤害”了整个行业都没有意义,最重要的道德评价是:你做完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能带来技术和产品的进步,最后给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转机》这套书讲的就是颠覆式创新、怎样衡量颠覆式创新。其中指出了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你是否能让人们需要花很多钱才能做的事变得便宜了;你是否把人们很困难很麻烦才能做成的事变得简单了。
比如苹果开创的个人电脑时代就叫颠覆式创新。其电脑当时的性能和功能都很差,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
再比如施乐当年发明了复印机,后来被佳能颠覆了。因为施乐的复印机是大型复印机,人们要复印东西得跑到复印中心,还得别人帮你完成复印。佳能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复印机,质量明显不如大型复印机,但唯一的好处就是方便。方便就迅速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市场之后就可以迅速改善性能。
今天个人电脑的性能和功能远远超过20年前的大型主机,今天复印机的性能也已经把那些缺点改善了。
所以,颠覆式创新,是所有的创业者都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