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就得冲着共同富裕去

“最挣钱的事是帮别人挣钱。”周鸿祎说。多年、多次创业,他早已明白这实际是一场马拉松,企业能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是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因此,他表示:创业者不要怕跟别人分享,世界上能够帮助别人成功的事业对你而言最成功。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股权激励听起来振奋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复杂,比如2012年8月19日剑南春内部燃起的那场“大火”。由于对新推出的员工持股信托计划不满,员工在集团办公楼前持续聚集了两个半月,要求董事长乔天明出来解释。

原来,在2003年的改革方案中,剑南春员工持股方式定位为:员工的股份由工会代持,公司向员工出具职工信托持股出资证明作为凭证。但在2012年8月19日,1600多员工却接到通知,他们持有的出资证明变成了员工信托持股收益份额证明书,员工认为自己的持股权变成了受益权。根本矛盾就在于,到底员工持有的股票是公司股权还是受益权?

事实上,不仅剑南春一家公司存在产权不够明晰的问题,新一轮的国企股权危机正在蔓延。就连华为这样经历了IBM长达十几年的流程改造的跨国民营企业,其股权制度也并非没有风险。

虽然剑南春和华为两家公司的改革路径不尽相同,但是最终的结果趋同:员工为实际出资人,但是持股方实为工会,员工本人没有对股票的操作权,只有受益权。与剑南春不同的是,华为在2001年改制中就明确了虚拟股计划,虽然员工手中仍然无任何证明。而且比起剑南春员工的过激反应,华为由于2001年时就进行了改制还算太平。

推出虚拟股票计划后,华为员工手里的“股票”逐渐被转化为虚拟股票,原本就不具备实体股票意义的股票彻底变成了虚拟股。虚拟股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通过虚拟股的发行,华为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对于华为的员工来说,每年认购的股票是公司对于员工的一种肯定,是除工资以外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这也是华为没有出现剑南春那样的窘况的原因。

但是员工的确有风险:一旦公司分红低于承诺的借钱利息,员工则必须保证公司的收益,华为的6.55万持股员工将会承受很大的损失。2012年配股时,天涯论坛上就出现过不少华为员工吐槽的帖子,主要内容是设备商市场遇到天花板,在增长极其有限的现状下,配股显得如同鸡肋。很多员工抱怨,自停贷以来,为了这些虚拟股票,只能四处借钱,而一旦风险变现,一切将会成为泡沫。

也就是说,企业高速发展能支持高额分红,一旦增速放缓,难免矛盾集中体现。

剑南春矛盾爆发后员工持股制度弊端显现,华为也无法独善其身。华为轮值首席执行官徐直军近期接受《福布斯》采访时也坦言,华为虚拟股放到现在,是违法的,当时能够发行,也是深圳特区政府特批的。那么,这个制度还能支撑华为继续走下去吗?

2011年被银监会叫停个人助业贷款后,通过员工自筹,华为渡过了难关,但虚拟股融资给员工带来的风险实实在在,如徐直军所言,2010年每股分红2.98元,2011年分红降低到1.46元,员工家属已经有意见了。2012年则全行业亏损,那长久的未来呢?一旦没有分红,员工将作何反应?

事实上,神秘的华为下的这只令外界揣摩又充满好奇的蛋,在2003年臭过一次——两位离开华为的创业元老为了讨回自己的权益拿起法律武器状告华为。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黄灿、王金甫等创业元老随后相继向华为发难。正是由此,华为股权问题才露出冰山一角,让外界得以窥豹一斑。

《华为基本法》第十七条、十八条关于知识资本化、价值分配的形式有所论述。华为员工拿到股权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每个营业年度公司按照员工来公司工作的年限、级别等指标确定每个人可以购买的股权数,由员工拿着现金到一个叫资金事业部的地方去登记购买,一块钱买一股。

公司要求员工在一份文件上签名,但文件只有一份,签完名后立即被公司收回。在员工眼里,在这张纸上签字是购买股权的一个必然程序,不签就没有股权。员工交完购股款后并不会拿到通常意义上的持股凭证,每位员工具体的股数都由公司备案存档,员工只允许从股权登记名册上抄下自己的股权数。华为也曾发过股权凭证,分别是在1995年和1996年。

据说当时华为为了规范股权发放,给员工发了一份“员工股金情况书”,上面记载着工号、姓名、拥有股金数目等内容,盖的公章是华为资金计划部和资金部。但此后,公司就再也没有发过任何持股凭证。刘平2001年1月离职时办理股份回购是按照2000年的基数1:1兑现,而随后在2002年3、4月份离职的员工则可以按照1:2.64的比例兑现。

至于原因,应是出自2001年2月华为以65亿元的价格将华为电气卖给爱默生公司一事。爱默生看中的是华为电气的一班精英员工,双方达成协议的前提是要求保持华为电气的人马基本不动。华为方面为了留住这班人马,承诺在4年内将华为电气的员工股按照1:4的比例逐年兑现。

2002年3月,华为开始改变传统的一块钱买一股的做法,实行虚拟持股权计划,其实质是增值权。在员工们看来,该计划比股权制度合理了很多:他们不用像以前一样再从自己腰包里掏钱,而是直接在行权时获取每年净资产的差价。但据说这个方案出来后,很多员工选择将股权按照净资产兑现后离开华为,由此,华为不得不面临资金压力。

虽然此案应华为要求不公开审理,但几位元老的举动在华为员工心中仍掀起了巨浪。

既要完善股权,又要有效保持员工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华为股权管理层收购方案开始酝酿。任正非很清楚,外患只能造成重创,而内忧才真正致命。相比而言,思科诉讼案只是皮肉伤。

那么,周鸿祎掌舱下的360又是如何带领员工奔小康的呢?

周鸿祎做了什么?

赴美上市的奇虎360再度证明互联网是一个造富的行业。

据奇虎360向美国证券机构提交的公开招股书显示,奇虎360发行总股数为171478401股。其中,员工持股数量为16652751股,再加上股权激励池中的21603645股期权,一共超过3800万股,员工持股比例高达22.3%,超过第一大股东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个人持有的21.5%。

回到2006年1月,周鸿祎和其他方面达成建立股权激励协议。员工股票期权计划共预留了16652751股普通股。2010年11月,奇虎360董事会决定在2006年员工股票期权计划中继续增加股票。在此股权激励计划下,周鸿祎又将总计21603645股公司普通股分配到股权激励池中。该激励池是根据2006年员工股票增值计划设计的,旨在奖励员工和咨询师。

之所以设计这个股票激励池,周鸿祎有自己的考虑。

在他看来,最早创业的核心团队两到三人比较合适,一个人太孤独,而人太多则沟通成本太高,也很可能因为个性和主见产生分歧。

同样,团队需要稳定,但也不能怕调整。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有人掉队,也一定会有新的人加入,只要有理念、有理想,要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和给养,千万不要认为刚创始的团队是一成不变的。创业过程中,只要理念坚持下来,就会凝聚更多的人才,吸引到销售、财务、产品、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专家。而企业初创的时候最忌讳两个极端。

第一,所有股份都不分,就自己拿着。这种做法吸引不了人才,企业也难以长大。其次,几个创始人把股权平均等分,四个人每人25%。但这样会给企业未来发展埋藏下隐患,引发内部矛盾,难以吸引新人。

2011年12月5日,周鸿祎在“2011黑马大赛第二季暨第四届创业家年会”上表示,创业公司更应该把利益公开化、透明化,至少要拿出30%作为员工持股,而且应设计出一个期权池让创业后期加入的人分享。360创立的时候有40%的股份为员工持股,上市前虽然稀释到22%,但其员工持股比例在互联网公司中仍然是最高的。

“最挣钱的事是帮别人挣钱。”周鸿祎说。

多年、多次创业,他早已明白这实际是一场马拉松,企业能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是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因此,他表示:创业者不要怕跟别人分享,世界上能够帮助别人成功的事业对你而言最成功。

而且,公司初创时拿20%~30%的资金做一个股票池,还可以用于股份调节和企业利益分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转向都是非常有利的。他举例说,如果创始人是“1”,那团队就是后边的“0”;团队越多后边“0”就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大;相反,如果没有团队,那创业者再大也只是“1”,就是拥有100%的股份还只是“1”。

值得一提的是,奇虎360还设立了占总股本5%的期权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后期加入的新人也有机会分享公司的成长,以保证10年之后,甚至20年之后还有期权发给员工。周鸿祎称之为“常青树”计划。

常青树,意味着每年修剪,每年都长新枝。奇虎360的期权每年都发,每年都自动地把前一年发掉的补上,便于后边有的发。为了这个“常青树”计划,周鸿祎、360创业团队和投资商之间有过很多争执。

为什么呢?因为有了“常青树”计划,相当于每年都得增发。这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利空,因为股票一增发,大部分时候是要跌的。况且还是每年自动增发,还设定了一些硬性要求,所以投资人不干了。

周鸿祎当时的态度就是:你们要是不干,我们就不上市了。

这一招其实挺狠。反正想退出的是投资人,创业团队又不想退出。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对的。所以周鸿祎和创业团队都觉得很骄傲:奇虎360公司是全员的,我们是员工的。

奇虎360在3月17日至29日期间举行巡回推介路演,在3月29日为首次公开募股正式定价,3月30日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尽管此前有人认为,对于奇虎360而言,当时上市并非最好的时点,因为奇虎360拥有4亿左右的用户量却只有5700多万美元的收入,而同样用户数量级别的百度、腾讯收入都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但实际情况却非常理想。

彼时,奇虎360真正的营收能力还没有爆发出来,对公司估值并不是最大化,但估值最大化毕竟只是暂时的,满足的是与人攀比的虚荣。对于企业的领导者和创业团队来说,更看重的是长远的资本市场表现。再者,就算上市时估值最大化了,他们也得受解禁束缚。

这里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揣测。选择这一节点上市,借助“3Q大战”的余温,奇虎360可以给华尔街讲更动听的故事。持续了几个月的死磕,使得两个本来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打着打着就成了旗鼓相当的“东邪西毒”。而且,抢在其他安全厂商之前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赴美独立上市的互联网安全厂商,还可以优先吸引资本,对其他竞争对手形成进一步威胁。

可以说,这个“以时间换发展空间”的策略非常智慧。

北京时间2011年3月30日,奇虎360的公司标识和五星红旗一起悬挂于美国纽交所大楼。一向只着便装的周鸿祎也破例穿起了西装,和他的高管团队以及投资人在此敲钟,笑意盈盈地合影留念。

按照首日的收盘价34美元计算,奇虎360的市值接近40亿美元,超过了搜狐和盛大,排在中国概念股第六位,而周鸿祎个人的身家已在7亿美元之上。总裁齐向东也坐拥4亿美元,有些激动的他以至于报错开盘价。

“老齐是不是很激动啊?但是我确实很淡定。”

当晚,在美国纽交所那端和记者电话视频连线的周鸿祎正襟危坐,与往日的激情高调相比,显得有几分谦和。“这么些年不管遇到多么艰难的情况,大家不放弃、不抛弃,一直风风雨雨走过来,有许多人甚至跟我合作10年以上,我觉得光靠我一个人是不可能走到现在的,所以我特别向大家表示感谢,我也特别骄傲丨”

尽管周鸿祎的脾气不是太好,但奇虎360的员工们很感激他们这位有些“癫狂”的老板,是他带领员工在外界的质疑之中坚守了数年后,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据粗略估算,此次奇虎360上市分给员工的期权,足以成就100多位身家超过3000万的富翁,至于身家数百万的员工更是多达300多位。而上市前的员工总数也就800人。

因为上市,奇虎360公司已然成了一个富翁扎堆的地方。

但我们看到,在360的股份中,周鸿祎个人所占比例其实并不大,一向显得“霸道”的周鸿祎,这一点出乎人们的意料。他更是个念旧的人,一些已经离开360甚至投身对手阵营的人,手里仍持有360的有效期权。这些人身在“曹营”,却依然能享受来自奇虎360的优厚俸禄。

“我认为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帮助别人成功,最赚钱的事就是帮助别人赚钱,所以你看到我们有许多股份是分享给员工了,我也相信在中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中,我们自己的员工对自身所在公司的评价是最高的。”周鸿祎非常自信。

“最能凝聚人心的不是创始人的口头许诺,而是签署的员工持股协议。如果解决了员工利益问题,那么企业的思想工作、团队凝聚力等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事实证明,“常青树”计划所预留的股票期权,成为360继续吸引人才加入的坚实基础。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周鸿祎很系统很清晰地表达了他的财富观,这里直接引用——

最近微博上有个段子:富贵不能淫——富贵的人不能嫖娼了,要去读商学院;贫贱不能移——贫贱的屁民不能移民;威武不能屈——掌握着暴力机器的人不能受半点儿委屈。这种中国特色的解释凸显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因此,必须善待员工。至于像我一样其实一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的创业者,追求的,更多是一种成就感,是精神上的满足。

360比不上苹果、谷歌,那是我们榜样。但是至少,360是一家有理念的公司。因为从挣钱角度来说,我也挣过一点儿钱也卖过一些公司,我做天使投资也做得很成功,投资的 Discuz、迅雷、酷狗等公司也都赚钱。之所以做奇虎360,再次跳进江湖旋涡,每天承受很大压力被人误解还乐此不疲,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我个人和我的团队来讲,都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在互联网做游戏更能挣钱,但我们没有做游戏的基因,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毕竟,在我看来,无论挣多少钱,最后追求的是一种成就感:是不是改变了社会,是不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相信未来360的增值服务做起来,一年实现几个亿、十几个亿收入其实不难,但是永远比不了这种精神上的满足 大家都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走到哪里都有我的用户。

大家搜索会用谷歌、百度,购物就要淘宝,聊天用QQ。我也希冀大家保护上网安全就用360。当然,这种精神上持续的满足需要资本的支持。

做免费安全,原本是无意中进来的。进来之后发现安全对于互联网的价值,其实超过我之前做的任何领域。没有这个娱乐,还可以玩那个游戏,今天这个网站买不到东西,可以到另外一个网站。但是安全问题像当初那样发展肯定是不行的。我原来只想每天挑战这些木马和病毒,但这个过程中确实其乐无穷。大家不断想出各种方法,摁住对方——怎么保护网民,变成了一件斗智斗勇的游戏。

我很喜欢真人CS,很喜欢对抗性的运动。做反病毒做安全就是要和恶性产业链作斗争,就是和别人斗智斗勇的过程,觉得这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人活到一定的年纪,事业到达一定的程度,有些东西就看开了——你说最后再有钱,你还想跟比尔·盖茨来比钱多?奢侈可以是无止境的,但无趣。实际上,在我自己的价值观里,360的三分之一是兴趣,三分之一是工作,三分之一是收益。比如说我喜欢音乐,买一套很好的音响;我喜欢看书,买书报不考虑价钱;我喜欢CS,就做了一个CS实战基地培养团队的战斗精神。

钱够用就行了。我一直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坚持下去,为大家消灭绝大多数木马和病毒。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和自由标准不是物化了多少钱,而是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挑战和完善自己。

有些企业家往奶粉里面摻了很多东西,挣了很多钱,然后拿这些钱做慈善、去作秀。我没到那个量级,目前也没有精力。我就觉得把商业上的事情做好了,本身就是对社会有利的。

我比较反感虚伪的东西。360本身可能永远比不上网游公司挣钱,但是我觉得可以保护中国几亿网民。我不挣杀毒的钱,我就将它看作一件公益的事情,做好业务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给社会作贡献。谷歌也做了很多公益性的视频。

伟大的公司的评价标准,商业成绩肯定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我特别主张企业做公益慈善,特别反感作秀。

原来我曾经想把360安全卫士变成一款开源软件贡献社会。后来发现一旦开源做安全软件,最高兴的就是木马从业者。我也曾经想把它做成公益性组织,但发现不能把它商业化就没有足够的财力,因为要投入。最后觉得,要是能把商业化做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能挣到合理的钱,也不错。现在我们有实力买全球最好的安全技术,雇更多人才来研究更好的东西,给360的几千员工好的生活,同时对投资人也有交代,其实也是价值实现。

360的确做了很多事,都是对付那些直接拿刀要人命的。

我们把流氓软件杀掉了,做流氓软件的损失就很大。我们后来做反木马,做木马的最恨360。恶意产业链的人都恨我们。而且这矛盾没有调和的空间,就是水火不容。它不像做电子商务,我多卖一个你不见得少卖一个,也许可以共赢。

我们收集了很多做假医疗广告的网站,还有很多钓鱼网站。曾经有一个网站伪装中央电视台《非常6+1》搞中奖骗钱。他们利用互联网卖假机票、假六合彩、假装给你指导股票——这些恶意网站我们收集了很多。

他们不用给你种木马,就用各种欺骗的方法来骗用户的钱,总有些人贪小便宜会上当的。为了网民的安全,我是不是该进入这些网站给用户一个提醒?我这么做了,但也就更遭人恨。其实,从卖软件挣钱方面来说,做这种事情也不挣钱。但我们的使命就是知道这件事情很难做,也得做,也要敢做。我就是想看看,能不能经过我和360的努力,创造一个干净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