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八女投江、于化虎、小叶丹、马本斋、马立训 01、八女投江——中华儿女 八女投江

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妇联原主席康克清

“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发生在1938年10月的黑龙江乌斯浑河畔。8位女英雄分别是冷云、安顺福、胡秀芝、黄桂清、郭桂琴、李风善、王惠民、杨桂珍。她们都是抗联战士、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其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13岁。

冷云:强忍丈夫牺牲悲痛跟随部队西征作战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等地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共同进行抗日斗争。

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她运用在师范学校所学的知识,编写识字课本,给抗联战士们上课。还利用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特长,经常给同志们唱歌跳舞,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深受大家欢迎。后调到第5军妇女团,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

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5军第1师部队西征。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的战斗。八九月间,西征部队在苇河、五常境内与日伪军连续作战,遭受重大损失,遂决定返回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区寻找军部。

抉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掩护大部队转移

1938年10月的一天,部队撤退到了牡丹江下游支流乌斯浑河边,晚上就露宿在柞木岗山下。10月的北方已经相当寒冷,战士们单薄的衣服再也抵抗不住寒风的侵袭,为了御寒,战士们拾来干柴,拢起了10多堆篝火取暖做饭。长时间的奔走,无休止的恶战,使战士们疲惫不堪,很快战士们就在篝火旁睡熟了,然而,他们却没有想到,河岸边的一簇篝火已暴露了目标。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1000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了。

第二天拂晓,日伪军开始向抗联战士们发起了进攻。当时妇女团的宿营地离大部队比较远,冷云听到枪声后马上命令女战士们卧倒,所以她们并没有被敌人发现。当时敌人四面夹击我主力部队,已经形成了包围之势。为了吸引敌人的火力,分散敌人的兵力,掩护大队安全转移,女战士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向敌人背后猛烈开火,妇女团的战士们分成三个小组,向敌人射击。敌人以为陷入了包围圈,阵脚大乱,抗联主力部队趁敌人混乱和火力减弱的有利时机,集中兵力,发起冲锋,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甩掉了敌人,潜入密林之中。而妇女团却被敌人包围了。

殉国:摔断手中的枪支手挽手走向江中

当主力部队成功冲出敌人包围时,发现妇女团还没有冲出来,于是又组织人马反冲锋,想解救妇女团,但是敌人的火力太强,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女战士们意识到,敌人过于强大,战士们无法冲破敌人的封锁,再这样恶战下去,大部队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她们齐声高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无奈之下,战友们忍痛撤退。

天已经大亮了,冷云和当时任妇女团连长的谢桂珍(见证人,现已过世)发现她们已被敌人从三面包围了,而背后就是滚滚的乌斯浑河。冷云命令谢桂珍先带两个人过江,谢桂珍只好与两个战士先行过江趟路。她刚刚到岸边,身边的两位战友就中弹牺牲了。对岸传来“抓活的”的喊声,敌人已经逼近了困在河滩上的八名战友。谢桂珍打光了仅有的几发子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岸敌人一步步地逼向自己的姐妹们。

子弹打光了,女战士们搀扶着受伤的战友,快步向河中退去。敌人怪叫着围上来,企图逼迫她们投降。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头也不回一步一步向江心走。八位女战士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