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李兆麟、李硕勋、杨殷、杨子荣、杨开慧 54、杨子荣——打虎上山 热血春秋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

迎来春色换人间!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选段

杨子荣(1917~1947),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

在丹东生活十二年的风雨历程

提起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侦察排长杨子荣,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众所周知,杨子荣一角是根据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某部在深山老林剿匪的真人真事塑造的英雄形象。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字子荣,1917年生于山东牟平,1929年逃荒到丹东市沙河镇,直到23岁才离开丹东。杨子荣在丹东市沙河镇居住了12年,可以说丹东是杨子荣第二故乡。直至今日,奔流的鸭绿江水依然见证着英雄杨子荣的成长历程。

闯关东至鸭绿江畔

1929年,杨子荣家里已经饥寒交迫,度日艰难。为了给家人寻找生路,这年秋天,父亲领着全家跟随闯关东人流的脚步一路北上,只把杨子荣的哥哥留在老家。几经辗转,来到丹东市沙河镇定居。

初到丹东,一家人仅仅依靠父亲做泥瓦匠的微薄收入来养家糊口,生活显得拮据而窘迫。不久后,杨子荣的父亲因劳累过度,因病去世。尚未成年的杨子荣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担起了养活全家的重任,可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不久,全家的生活就变得难以维持了,母亲只好领着子女回到了山东老家,把杨子荣一人留在丹东谋生。

母亲回山东后,杨子荣孤身一人在丹东闯荡着。缫丝,采石头,开山洞,伐树木……为了生存,他几乎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1935年,18岁的杨子荣与人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做着顺水放排、逆水拉纤的繁重工作。由于常年在鸭绿江上漂泊,杨子荣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也练得一身好水性。

多变的工作经历使杨子荣有缘接触到下层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并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在这些人当中,有决心抗日的文人,也有在黑道上闯荡的江湖人士。加上常年在社会底层摸爬打滚,使得他对丹东地区的人情世故、乡风民俗、行帮黑话等都异常熟悉,这些丰富的社会知识成了他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杨子荣在丹东生活了12年,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养成了坚定果敢,不畏难辛,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质。

化身永远的传奇英雄

1940年,23岁的杨子荣离开了丹东,到鞍山千山采矿厂当一名矿工。1943年春天,杨子荣不堪忍受牛马般的矿工生活,组织矿工痛打欺压他们的日本工头,逃离了矿山。回到山东老家秘密加入了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9月,28岁的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被编入胶东海军支队。同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被编入牡丹江军区第2团某部炊事班当战士,不久调到战斗班当班长。随后在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杨子荣荣立特等功,并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后来又被提升为侦察排排长。

1947年1月下旬,杨子荣所在部队得到号称“坐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遂派他带领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前去侦察。杨子荣等人到达夹皮沟的山林中,扮作“黑道中人”,几番巧妙地与“坐山雕”接触,用黑话联络,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其隐居地。2月7日,杨子荣等人一举将“坐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为此,团里给杨子荣记了三大功。

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匆匆结束了30年的短短人生路。为表彰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的排也被命名为“杨子荣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