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之骄子 2、步入校园玩中求学

1989年5月9日,是我和女儿踏上新大陆的第一天。美利坚共和国,对于我和安妮来说,都是十分新奇和神秘的。

晨光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那成片的嫩绿色草坪,点缀着成千朵艳丽的鲜花,草坪的周围有着一丛丛树林,绿阴沉沉,清香扑鼻;一座座精巧华美的洋房,都悠然自得地显着如画的奇姿,叫人心旷神怡。夜色里,高速公路上的车辆仍是川流不息,车灯、路灯和天空中的繁星明月相映成辉,汇成一条银色的河流,穿越在天地之间。

市中心是由密林一般崛起的摩天大楼组成的一幅壮观奇景。巨幅广告画,和着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店,货源丰富的超级市场,古老庄重的教堂,咖啡店、影剧院、舞厅、宾馆、快餐小吃店,林林总总,交织在一起,演奏着一曲天然交响曲。让人上升、下降、平视、仰望、旋转、跳跃、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然而,在去掉了一切繁华之后,我才完全明白这是一个陌生的国家!它的历史、文化和语言都离我们以前所熟悉的一切,相去甚远。

我在努力调整自我心态、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小女儿的心理感受。我相信,人生的每一种巨大和深刻的变化,对成人和儿童来说,都有着等同的心理冲击。两种不同文化与语言的抨击,同样会使幼儿感到迷惑。我和女儿像是从中国土壤中拔地而起的两棵树,我期望着这两棵树,都能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变得更加枝繁叶茂,拔地倚天,傲然屹立。

但是这种事,想着和说着都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上加难了。最首要的、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没有钱,一个字——“穷”。

当时我的先生刚刚获得衣阿华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和女儿从内心为他感到骄傲。但接下来找工作的事却变得艰难、残酷起来。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正在走下坡路。不光是我的先生,当时很多留学生都是毕业就失业。尽管当时先生尽心尽力地找工作,但是发出去一百封求职信会收到一百封谢绝聘用的回信。先生在读书期间,由于同时帮助老板做些研究方面的工作,而可以每月领到900美元的助学金。可他现在一毕业,这笔钱就全没了。于是,陡然间我在老人院的那份工作的收入就成了我们全家的唯一的经济来源。

在美国,老人院的收入算是相当低的。辛辛苦苦地干一个月,挣到手的钱,交了税和房租之后,真的是所剩无几。所以,我们一家人也和千千万万个留学生家庭一样,在美国沦落为当之无愧的“穷人”,过着在异国他乡的“洋插队”的日子。

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嘛!再穷,也得先顾肚子。美国的各大超市为了促销,经常会有各类食品和饮料的大减价,这便是我们购买食品的好机会。即便是减价食品,我们也不能大手大脚地、痛痛快快地买。因为一种食品或饮料的单价虽然不贵,但累积起来的价钱,对我们来说,就变成个天文数字了。所以,常常是推个购物车子,在超市里,东游西逛上很久。先是把一些廉价的东西从货架上拿下来,放到购物车中,好像是决定要买了。过一会儿,又把车里的东西翻来覆去地加在一起算算,还是超支了。于是,再把一些“多余”的食品又放回到货架上。但转念一想,放回去的食品里有几样是女儿喜欢吃的,然后又去拿回来。就这样,拿回来又放回去,放回去又拿回来,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折腾。每一次采购,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挣扎与折磨。

有一些美国人不喜欢吃的食品,价钱就很便宜。美国人爱吃排骨,却不吃腔骨。白煮腔骨萝卜汤就成了我们家的看家菜了。喝汤、吃萝卜,并且很有耐心和兴致地将腔骨上的每一点肉,都用筷子抠出来吃,觉得好香呢!

当时,家里更常吃的是大白菜馅饺子。面、白菜加上一点点猪肉馅,自己动手包出来的,又好吃又便宜。包饺子,当时是我们全家的一件大事。我们常常是一下包出来很多,将剩余的饺子放在冰箱里,冷冻起来,下顿再接着吃。家里来了朋友,我们也是以饺子招待客人。吃饺子,听起来很幸福,如果是天天吃、顿顿吃,就不那么幸福了,吃来吃去便吃伤了。家里另外储存的一种食品是方便面。美国的方便面极便宜,一包只要01美元,合人民币8毛钱。而且是连汤带面,经济又实惠。

我们家一到月底,常常会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说也凑巧,有那么一个月底,家里的米面都没了。如果是没菜,还能凑合,没有主食,就难了。万般无奈之下,先生决定将家里唯一的一架二手的照相机卖了,买米吃。那天中午,已经12点多了,先生站在二楼卧室的窗边,引颈期盼着答应买相机的人快点儿来,小女儿饿着肚子,坐在客厅的电视机前发呆,我则含着眼泪在厨房里东翻西找。好不容易,买相机的人来了,付了现款,先生去买了米,算是填饱了一家三口的肚子。

吃上都如此地节省,穿上就更甭提了。那时完全不买衣服又不行。一是小女儿正在长身体,她的衣服,穿不了几天就小了。二是美国人的习惯是天天换衣服。我们这些中国人每天扎在美国人堆里,如果总穿一身衣服,人家会觉得你很不卫生。所以,衣服不但得买,还不能是只买一两件,而是要买一堆,以便天天换着穿。美国高档次的名牌衣服,我们当时是看都不敢看,只能想办法买一些极廉价的衣服。

天无绝人之路。在美国,有一种叫作“yardsale”的售货方法。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个摊子,卖些他们用过的、或是觉得没用的东西。这在美国不仅是合法的,而且很受美国民众的欢迎。一是这些东西比市价要低很多;二是可以随意地讨价还价;三是品种齐全,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桌椅板凳,应有尽有;四是有很多东西都是全新的,只是卖主觉得对他们没什么用,就拿来卖了;五是有些美国老人平日里孤独寂寞、无人做伴,到了周末,就摆个摊子,引来一些客人,聊聊天,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方式,所以他们卖东西往往不计较价钱,买卖双方都高兴就好。这是美国的一种文化。那时一有时间,先生就带着我和女儿,穿街走巷地逛yardsale。常常是可以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不少如意又有用的东西。不光是我们的衣服,就连桌椅、床铺、台灯、玩具、厨房用具、以至于钢琴,都是在这种地方买的。虽然样样都是旧货,但用起来,一样顺手开心。

除了生活上的必要开销之外,为了能尽快地多攒些钱,早日实现把女儿送入幼儿园的梦想。我在老人院里,常常是拼命地加班。有时是从头一天的下午3点接班,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的7点才下班,连续16个小时的工作,当时居然没有把我拖垮,真也是件极其幸运的事。而且,每每到了美国的一些重大节日,我的美国同事都希望能在家休假,这正好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加班机会。况且,每逢节假日加班,总能得到双份工资。

就这样,拼命地挣,尽量地省,终于我们有能力将女儿送进幼儿园了!那是一家教会幼儿园。醒目的栅栏围墙是由五颜六色的一根根酷似蜡笔的木料组成。围墙内是宽大的草坪,整齐平坦,好似一张天然柔软的绿色地毯。房前的屋檐下,放着许多辆半新不旧的儿童脚踏车。房后的一侧是个小型的儿童游戏场,从大象鼻子做成的滑梯,到蘑菇型的转椅;从棕红色的攀登架,到墨绿色的秋千,样样俱全。紧靠着游戏场边上是一个正方形的沙坑,一粒粒柔软细小的沙粒在阳光中闪闪发光。离沙坑不远处,是一个中型的游泳池,一池碧蓝的水映着天空中的白云。

走进幼儿园,活动室的墙壁是由着淡蓝、浅粉、乳白三色油漆漆成的。地毯是由蓝粉相间的花朵组成的图案制成的。活动室的入口处,是一排排齐腰高的柜格,每个格子的上方贴着一个孩子的名字。格子中间放着一个个蓝色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盒子里装着每个孩子的日常用品。室内的正中央是一排排小巧的课桌椅。四周的墙壁边,整齐地放着各种玩具。再往里走,便可以看到淡绿色墙壁的卧室,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儿童行军床,平日里都折叠在一起,依墙而立,只有到午睡时才打开使用。

整个环境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大方、舒适、有趣。我问女儿是否喜欢?她笑眯眯地用中文告诉我,她爱幼儿园。那时,她还不会说一句英文。

就这样,四岁的女儿带着满脑子的中文童话故事,说着纯正的京腔,跨入了美利坚共和国的幼儿园,迈开了她在花旗国的第一步。

女儿安妮是当时那个幼儿园里唯一的中国孩子。她的到来无疑给这家美国儿童乐园带来了一抹东方的气息和色彩。她那时梳着一个娃娃头,聪慧中带着几分顽皮,活泼中带着几分宁静。美国的老师和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中国娃娃”。安妮自幼一点点地培养起来的自信、乐观的精神,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她那时虽是只字英文不懂,但凭着她良好的悟性,与老师和小朋友之间,一开始就有着良好的互动,这家幼儿园也由此成为她英文的启蒙园地。

她去幼儿园时,我已开始在老人院里做夜班护士助理。所以,我们母女俩还可以共度每日傍晚的时光。

外面的世界无限好,回到家里,还是一片中国天。我们一家三口仍旧在家吃中餐、讲中文。女儿仍利用流利的中文,给我讲幼儿园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每晚陪她入睡之前,我仍旧用中文给她读故事。准确地讲,在她学英文的过程中,我没有给过她什么具体的帮助,原因是我个人的英文发音那时还很不准确,因此担心会给女儿学英文带来麻烦。毕竟,她那时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学英文的环境,能否听讲,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

世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语言的天才。他们学外语的潜力之深、速度之快、发音之准,都远远地超过成年人。安妮在入园的三个月之后,突然有一天用十分纯正的美音,给我和她父亲,说了一段美国基督徒饭前的祷告词,这是她在教会幼儿园每餐前必须说的。我至今仍记得她祷告时的那付十分虔诚的小样,以及一串串从她口里流出的英文祷告词,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神态。

由于我工作作息时间的问题,那时接送女儿的事全由她父亲一人承担了。轮到我休息时,我们夫妇也会一同去接女儿。七月中,一个炎热的夏日里,我们接她时,发现她正身穿着她父亲给她买的红底白点的紧身游泳衣,在游泳池里玩得不亦乐乎。见到我们,老师很热情地告诉我们,安妮是个极聪明的女孩,教她游泳,她一学就会,并且有很好的潜水能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师将一个玩具扔到水底,并请女儿潜入水中,将玩具拾起。安妮潜水时,身体轻松自如,一池碧蓝的净水随着她幼小身体的起伏,荡漾起一圈圈涟漪。我被眼前这神话般的情景深深地迷住了。我为女儿的聪慧、灵敏和勇气而自豪,我更为她拥有着快乐、和谐、美好的幼儿园生活,而感到欣慰。

还有一次,女儿的幼儿园老师对我们称赞“安妮是个极懂事和善良的女孩儿”。原因是某天下午,一群小朋友在游戏场里玩,有个小男孩儿不慎从秋千上摔了下来,摔得并不重,可是孩子还是吓哭了。那时安妮正好在边上,她虽不会说很多英文,却会上前拥抱那个男孩儿,并用小手拍拍他的背,以示安慰。这一切都被美国老师看在眼里,并由此扩大为中国人的善良。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安妮亦入园有半年之久了。她那时已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圆的英文,并掌握了英文26个字母,以及一些简单词汇的拼写。后来,据幼儿园的老师讲,安妮大约有半年的时间都不大讲话。表现却十分快乐,周围也不乏朋友,很讨人喜爱。当时间过了六个月,她突然开口说话,讲话的语速不快,但却十分准确、清晰。

1990年9月,五岁的安妮正式入学,成为学校学前班里的一名新生。从此,美国社会、学校教育成为女儿生活中的主流。她不仅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学到了美国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成为中西合璧式的一代新人。

美国的教育在形式和原则上都有其特点。

就形式而言,美国从小学到高中的总学制是13年。即小孩5岁入学,18岁高中正式毕业。小学共7年,其中包括学前班1年。中学2年,高中4年。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普及免费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无论是教小学还是教高中的老师,都必须拥有教育硕士学位。

就教育原则而言,美国的教育有四大特点。其一,美国的学校和美国这个国家本身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了民主、自由、平等、互助的高尚精神,教育孩子们永远做自己。其二,它把对学生的人格尊重放在首位。它的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每个人都会在不同层次上获得成功。其三,因势利导地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美国有着悠久的素质教育传统及领先世界的素质教育理念。多年来,在教育界里,不仅自上而下地、齐心合力地加强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同时也坚持不懈地进行推广和普及。正是这种不折不扣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使它培育出来的人才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具有应对各种挑战与变化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总之,具有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的一流素质。其四,美国的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今天的教育百分之八十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各个学校都备有专业的“有关学习方法”咨询老师,有些学校还专门设了“学习方法”的课程,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寻找、掌握和调整适应于自己的方法进行“趣味”学习。

如果从短期的效果看,美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好像不如中国学生强。如果你肯放远眼光去看待美国的教育,便会理解和发现它的深远意义。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主旋律。一个人如果在学习中能慢慢具备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进取的优秀特质,就会一步步地走向成才的顶峰。美国正是通过它特有的教育方式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世界精英,也正是这些各行各业的英才,撑起了当今美国经济发展的一片蓝天。

在美国这种教育宗旨的指导下,美国小学从学前班到三年级,主要采取的是兴趣法、享乐法、渐进法和天才法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兴趣法是指积极调动起对所学的对象的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解者,它的加入会激活储存于内心的求知欲望,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中心。学习和记忆不仅不会成为负担,而且使学习更饶有兴味,成为提高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动力。

享乐法是指以良好的心态、发挥学习的无限能量、愉快学习的方法。享受快乐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好奇心和成就感。在心情享受快乐、精神振奋时,可以顺畅神经网路,利于知识信息的接受、编码、存储和提取。这是大脑最佳和最有效的学习状态。美国学生并不懂得何谓“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们追求的是读活书,活读书,书读活。

美国小学教师在诱导、启发孩子对学习一点点产生兴趣和享受中,根据美国的教材采取渐进教学法。渐进法是用循环渐进的搭桥铺路的方式进行学习。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顺理成章的方法。

天才法,即每个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两年要参加一次智商的测试,其测试结果,全部印发给学生本人和家长。在这个基础上,学校组成不同形式的“天才班”。天才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集体。这些智商高的孩子平时均被分散在不同的集体里,只是每周有定时定点的智力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大部分以智力水平高、想像力丰富的游戏为主,目的是培养高才能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女儿安妮从小学到高中,都被分在“天才班”中接受训练,受益匪浅。

在学前班里,女儿当时最喜欢的一种课程叫“实物演讲”,即每个小孩都从家里带来一件自己最心爱的玩具,然后轮流站在讲台上,手捧着玩具,向大家介绍。比如这个玩具是谁送给她的?她给玩具起了什么名字?她为何喜欢这样玩具?演讲的时间和内容不限,任由孩子自己发挥。

女儿安妮当时带去的是一个绒毛玩具。那是一只很可爱的有着淡黄色的毛、黑色鼻头和两只大耳朵的小狗。女儿介绍说:“这只小狗叫毛毛。它是我到美国以后,爸爸妈妈送给我的第一个玩具。所以我很爱它,也很爱我的爸爸和妈妈。我的小狗每天晚上都赔我睡觉,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女儿安妮来美的初期,由于我们经济的拮据,所以她没有很多玩具。但后来随着我们夫妇先后有了工作以后,安妮的玩具也渐渐地丰富起来了。再到后来,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有许多玩具都渐渐被淘汰掉了。但唯有这只叫“毛毛”的小狗,至今还仍旧由她自己保留着。现年20岁的她,仍旧视那只绒毛小狗为最珍贵的玩具,因为它载着她童年的美好记忆。

从总体上来说,英文的学习还是比中文容易多了。中文没有字母表,每一个方块字的发音、书写和含义都是孤立而不连贯的。而英文则不同,只要掌握了英文的26个字母表,每个单词的发音和拼写,都会自然地连接起来,再加上一些实用的英语语法,多数孩子很快就可以自己阅读了。安妮上一年级时,不仅能读,同时还会用英文写出一些童趣十足、想像丰富的小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我和她父亲在她读一年级时,去为她开家长会。美国学校的家长会的开法与中国的不同。中国的家长会,是一个老师面对三十多个家长开大会。而美国的家长会,是老师在约定的不同时间里,分别和每个孩子的家长见面,完全是一对一的形式,既保护了孩子和家长的隐私,又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交换意见。

当我和安妮的父亲走进一年级的教室时,初次见到了她的班主任南希老师。她非常热情、客气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接着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女儿在校的各方面的优秀表现。最后,她拿给我们看了一份安妮的课堂作文。那是由安妮自己命题而写成的一篇短小而动人的故事,题目为“小猫找家”。现在我已记不大清她那篇作文的具体内容了,但却仍清楚地记得老师对安妮生动的用词、流畅的笔法、清晰的构思的高度评价。

自从女儿升入三年级开始,才有了正式的测验和考试,却仍旧没有家庭作业,全部的作业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不过这并不等于学校不鼓励学生多读书,恰恰相反,他们是采取了有计划、有步骤地督促学生广读课外书。

美国的每一所小学和中学都设有一个大型的图书馆,每个学生都可以凭借书证到那里借书。小学生长年实行一种读书竞赛活动。方法是:由各班班主任在每个学年开始时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课外书的选读的单子,这些书全部可以在校图书馆里借到。学生借了这些书之后,可以带回家自由自在地读。读书的检验方法是:定期举行“读书考试”,考试的问题全来自于书里。乐于读书,记忆强的孩子会轻而易举地通过这种考试并夺到高分。一学年下来,每个年级分数最高的前五名学生会得到奖品。

女儿安妮年年获奖,并因为成绩可观,荣幸地获得和校长共餐的机会。事实上,校长每天都是要吃饭的。但他巧妙地利用这种午餐时间,会见优秀学生,边吃边聊,并能亲切地叫上每个孩子的名字,问问他们长大了都想做什么?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不是一份难得的荣誉,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美国的学校里,这种“以小方法,成大事业”的鼓励手段,处处可见。安妮在小学期间,因读书、绘画、钢琴和制作科学模型等各种各样的竞赛曾获奖无数。其奖品除了大大小小的证书和奖杯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学习用具、生活小用品、游乐场入场券、儿童快餐免费券等等。事实上,像美国“麦当劳”的儿童快餐极其便宜,但孩子们花钱吃饭和用免费餐券吃饭,其心理感受就大不相同。美国人极其注重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告诉孩子们,只要付出,必有收获;未来生活的美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美国学校的课业量是逐渐加大的。从四年级开始,读书、作业、考试量日渐加大。到了五六年级时,孩子们除了必修课以外,便有权开始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每一节课就像大学生那样,要不断地更换教室和教师。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还有各自的班主任,然而由于一个班上的学生的选课不同,与班主任真正见面的机会很少,美国教师实际上是利用这种方式,慢慢地脱手,让孩子们渐渐地独立起来。所以,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就已经慢慢地变得很独立了,每日穿梭在各个教室之间,读书修课。

我们的小女儿安妮,从中国到美国,从东方到西方,从中文到英文,经历了所有华裔儿童必须经历的一切。但由于她一直是在鼓励声中长大的,所以自信心强、自我感觉始终良好,这种快乐的心态对她适应新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安妮刚入小学时,由于我个人学习和工作繁忙,经常不断地上下夜班,让我整天感到疲惫不堪,对女儿的教育也是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有她父亲的陪伴。那时安妮生活中的主角是她的父亲,他教安妮中文,督促她练琴,并在安妮五岁时教会了她乘法,而且可以将乘法表倒背如流。而我呢?我当年有时一天都见不到女儿。原因是那时我在老人院里每天工作的时间是下午3点到晚上11点,这样一来,女儿放学后,我已去上班了;等我晚上我下班后,她又早已入睡了。这让我很心疼。工作上的辛苦,我并不怕。但不能了解女儿内心世界这一点,却让我受不了。于是,从她一入学前班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一本母女日记。我们把每天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各种想法都写在日记里。尽管那时我们母女俩的英文都不够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母女之间的日记对话。我们并不在乎英文的好坏,而是要知道彼此的内心。那本日记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每每读起,我仍会热泪盈眶。那是我们母女俩在美国面对艰苦生活不屈不挠的真实写照。也就是从那时起,安妮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日记变得越来越有思想、有理论、有深度、有内涵。不仅文情并茂,而且忠实于生活。日记成为她经年累月的杰作,它像是安妮的影子,忠实于她,陪伴着她,帮助她走过人生的高峰和低谷。

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十分快乐。先生将有限的生活费打理得头头是道。我们尽管在吃穿上十分简朴,可是为了让安妮增长见识,我们仍旧挤出钱来,全家周游美国。东至华盛顿,西到旧金山,北至密西根,南到佛罗里达,我们的足迹踏遍了美国的名山大川、城乡小镇,饱尝了美国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安妮一路走来,在不同形式的玩乐中,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