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蓦然回首 7、故乡情思魂牵梦萦
在我30岁以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故乡北京。我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些最细微的梦想,都是和北京的泥土紧紧地粘合在一起的。北京就是我的全部。日久天长,北京在我心中也就渐渐地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我从来没有仔细地琢磨过我身边的一切,我对于自己的故乡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疏远。我问父亲:我的祖先是何时迁居北京的?父亲说是明朝。由此我知道了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北京传人,但是这并没有让我有多少骄傲。
真正为故乡北京感到骄傲反倒是我侨居美国之后的事了。在美国的中国人,尽管在相貌上不分彼此,在内心里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完完全全地来自于故乡。当海外的中国人聚在一起时,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是哪儿的人?答案总是有着一种“五湖四海”的味道,上海人、广州人、湖南人、山西人、香港人、台湾人……然后,有人问到我,北京人。淡淡的但却极其清脆的三个字从我口中缓缓流出,连我自己都能听出声音里的那一份“居高临下”的味道。于是,先有了几分不安,又有了几分内疚,很快就化成了更多的坦然。因为只有我知道,口气中的那份骄傲绝没有丝毫的“唯我独尊”的意思,而是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故乡情。
故乡北京的美,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与众不同的!它一年四季分明,变幻多端,季季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北京的冬天才是冬天。一种刻骨铭心的冷,反让人生出几分清爽和喜悦。极目远望,一片片的树木简练得只剩下了枝干,像是一幅木刻的插图,见棱见角,冷峻而凝练。这是个滴水成冰、哈气成霜的季节。清晨,家家户户的玻璃窗上都盘结着白色的细碎的冰花。北京冬天的风,是有声有色的、惊天动地的狂风。狂风在天地间浩浩荡荡、一往无前地行军,呜呜的呼啸声一阵强似一阵。狂风将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沙卷在一起,人们便有了一种恍惚,好像无数的沙粒是从天而降的。狂风让北京变得干燥乏味起来。不久,雪来了。大雪铺天盖地,很快就让北京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柔软洁白的雪,给北京穿上了银白色的冬装,它让北京变得更加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雪在一夜间结成了美丽的冰凌,树枝上缀满了亮晶晶的银花。一幢幢建筑物像琼楼玉宇似的在阳光里闪着耀眼的银辉。北京的冬天就是这样风一阵,雪一阵地,轰轰烈烈地过着。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风向慢慢地变了,那便是春天的序幕了。
北京的春天是短暂的。残冬拖着长长的尾巴,久久地不愿离去。风还是一味地刮着,风力非但不小,反而好像更大了。风吹走了冗长的冬天,风为北京带来了一片绿意。细细看去,枯枝上结出了层层嫩蕾,天空中飞来了北归的雁群。神奇的大自然画笔让北京在点点滴滴的变迁中迎来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然而,当人们刚刚在暖洋洋的天气里舒展开来、还没容得过多地享受时,天气已经不知不觉地变热了。
北京的春夏之交是由指间不经意地滑过的。夏天让北京变得万物竞绿。绿色的树叶,层层叠叠,无边无涯,绿得那样深沉,绿得那样醒目。浓浓的绿色簇拥着那红墙金瓦的紫禁城,绘出了一幅独特的北京之夏的彩图。夏天的北京,常常是骄阳似火,地上浮动的热气一点点、一寸寸地蒸发开来,到了傍晚时分,终于引来了一场夏雨,那雨是倾盆而注的雷阵雨。雷声自远方而来,隆隆地划过北京的长空,粗大的雨点从天上飘洒下来,重重地打在地面上,哗哗的暴雨洗涤了一天的燥热,送来了一片凉爽。在北京,绝对见不到南方那种黏乎乎的黄梅雨。北京的雨总是痛痛快快,来得突然,去得利索。在这晴与雨的交替中,北京一步步地走到了8月底。
9月份,紧随着夏天的脚步而来的,便是北京的金色的秋天了。直到现在,我仍旧觉得“秋高气爽”这四个字只有用在北京才最适宜。
秋天的晴空永远是一碧万顷,天空好似陡然间升高了许多。空气中到处漂浮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轻轻地吸一下,立刻神清气爽。秋天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北京那种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雄伟气魄。它带着人们走进了一个如诗似画、如弦似乐的仙境。然而,美丽是不能永久的,秋天总要离去。北京的秋天离去时,带着无限的干净利索。深秋时节,一股强冷空气在几天之内,便毫不留情地将北京的秋天吹得无影无踪。几乎是听不到秋叶簌簌落地的声音,却见一片片还未完全枯黄的树叶洋洋洒洒地铺满了道路。秋风在空中盘旋,掀起层层枯叶的浪花,然后再牵着枯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寒冷的秋风引来了阵阵冷雨,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晚秋的风风雨雨,就是这样迅速地送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北京的秋天。
北京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在这一切的一切当中,真正坚如磐石、万古流芳的却是北京古城的风貌。
北京的古城是以紫禁城为中心的撒向四面八方的、纵横交错的网络。驰名中外的紫禁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奇妙艺术的结晶。它的美是举世无双的。它的构造宏伟而不失细腻。它的色彩变换万千、溢彩流光。朱红和金黄是它的主调色彩,除此之外,还有用蓝、绿、紫各色琉璃瓦精雕细作的各式各样的立柱、悬梁、影壁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紫禁城的四周是那些数不尽、伸向远方而又长短各异的街道和胡同。它们四通八达、彼此相通,既无起点又无终点,其间的名胜古迹处处可见,美不胜收。北京是一座宝石一样的城市,尽管它历经沧桑,却仍旧巍然屹立。
然而,尽管北京的一年四季宛如神话,尽管北京的宫廷建筑优美独特,但是这都不是北京的根本。北京真正的血脉、魂魄和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植根于此的北京人。没有北京人,便没有今天的北京。
什么是北京人?在我看来,真正的分水岭就在于人们对北京的不同感受上。对于任何一个在北京的人,你可以随便问问:北京什么好?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答案却是成千上万的。总起来可以归为四类。第一类人的答案是:北京是具有古典建筑的美丽的城市。第二类人的答案是:北京是个有机会挣钱的城市。第三类人的答案是:北京是思想、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城市。第四类人的答案是:北京是有豆汁儿和豌豆黄儿的城市。
在这四类人当中,第一类人,为数不多,他们都是些走马观花的旅游者。第二类人,数量正在日益增多,他们大多是来自偏远山区的、需要养家糊口的农民工。第三类人,为数最多,他们是那些长年定居在北京的、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他们当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是今日北京的缔造者和改造者。他们对于北京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却不是真正的北京人。他们的内心世界、生活习惯和情趣爱好都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真正的北京人相去甚远。第四类人,为数也不会很多,但是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北京人。他们才是北京文化和艺术的真正的奠基人,是北京味道的源泉和精髓。对他们来说,北京深奥的文化、诱人的艺术、祥和的思想,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切切实实地做出来的。北京的变迁和他们的生活是彼此相连、互相渗透、不可分离的。北京对于他们,不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梦,而是一块扎扎实实的泥土。北京富也好,穷也罢,他们对北京不弃不离,忠心耿耿,只因为北京是他们永久的故乡。
只要是这第四类人一出现,北京立刻会变成一个人生大舞台,在台上演戏的全是前三类人,无论那戏演得好还是坏,真正的北京人总是心平气和地观望,因为只有他们懂得:再好的戏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再精明的人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
其实,真正的北京人是再简单不过的人了。他们心地善良、宽容大度、热情诚恳、乐天自信、幽默风趣、谦恭有礼。他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简单平实得无以复加,他们喜欢家人邻里和睦相处,他们喜欢掌握一门得心应手的生活技巧。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衣食温饱。他们对钱财看得并不重,不过却极其讲究生活情趣。
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情趣和嗜好,渐渐地成为北京的一种独特的风景。
北京人爱读书。长久以来,北京就一直是历史文化的中心。它历史悠久,藏书丰厚,文人聚集。它把知书达理奉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修养。于是,北京人有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便利,他们长年生活在一个书的世界里,读书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并慢慢地从潜意识中滋生出一种特有的涵养、气质和思想。
北京人善书法。尽管不可能人人都是书法家,却是人人都懂得欣赏。他们懂得中国的书法是一种在静中求动的艺术,是一种刚柔并存、富有个性的艺术。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极清爽、娴静、自在的过程。它正酷似北京人那种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性格。从书法到画山水,实际上是一个极短又极自然的过程。北京人又多少懂一点绘画艺术。
北京人迷京戏。不仅是百听不厌,不仅是对戏中的故事如数家珍,而且还能哼哼哑哑地唱。大街小巷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旁若无人的京戏爱好者,边走边唱,有板有眼。除了戏剧以外,他们还是相声迷。相声艺术来自于民间,它是幽默的北京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京人养盆景。北京的盆景千姿百态,犹如大自然缩影在尺幅中,是一种相当讲究的案头雅供。有山水盆景、树桩盆景、珊瑚盆景、宝石盆景、绢花盆景等等。各类盆景,又可以根据其质地和造型的不同分出更多的种类。仅就山水盆景而言,就有硬石和软石之分。硬石组成的盆景,以小见大,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神游其中。软石盆景是以养苔藓和文竹为主,水色清澄,山石碧绿,有桥有亭。
北京人栽水仙。特别是在春节前夕,几乎家家都供着一盆水仙花。水仙花虽然是以“水”字打头的植物,可是在养殖的过程中,水多并非有益。水一多,水仙就会长荒。所以一定要按时蓄水,少而勤。每日清晨,要先用清水将水仙花过滤数遍,再在盆中放上适量的水,然后将它安放在向阳的地方。如此这般的精心,只盼望水仙能不早不晚地在春节时分开花。水仙叶翠绿欲滴,似碧玉琢成;水仙花朵银白,花蕊淡黄,形如酒杯,宛然似盏,捧着星星点点的喜气,呈现出一派吉祥如意的美意。
北京人养猫养狗、斗蟋蟀、下象棋、玩骨牌、打麻将、练太极、泡茶馆……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雅兴,为自己营造出一种趣味横生的日子。
北京人更好吃。所有北京的菜都可以用“正宗”二字来形容,即风味纯正鲜美。北京的名菜,诸如北京烤鸭、涮羊肉、芙蓉鸡片等等自不必说。单说北京的春饼,就是一种极富有特色的美食。每年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即“立春”这一天,北京人讲究吃春饼。春饼是用热水烫面加油烙成的极薄的双层饼。烙好后,再放入蒸锅中蒸一下即可。除了饼还要备好各种各样的菜。菜的种类包括甜面酱、青葱、酱肘子、小肚、豆芽菜、粉丝、炒蛋、菠菜、韭菜,所有这些菜,都要一一切丝炒熟。吃的时候,将一张薄饼平放在盘中,先用筷子涂上薄薄一层甜面酱,再放青葱,然后再将上述的各样菜放在饼上,最后是用饼将其中的菜紧紧地裹住,饼的一端要反折回来。包好的薄饼,形状如卷,“有头有尾”,味道极其鲜美。“立春”在中国的农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北京人用吃春饼的办法来庆祝它,寄予着合家团圆、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再说北京的小吃,种类繁多,美味各异。其中有一种叫“豌豆黄儿”的小食品,就是做工极细的精品。它的原料为上等的白豌豆,做出的成品为淡黄色,极其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它是宫廷和民间都喜欢的一种北京著名小吃。
岁月悠悠,北京人就是在这种既读读写写又吃吃喝喝、既研究学问又享受生活的时光中,不慌不忙地过着属于他们的那一份日子。然而,对北京人来说,一年中过得最兴高采烈的日子,要算春节了。
在北京,春节的序幕,从每年的腊月初八之前就慢慢地拉开了。到了腊月初七的晚上,北京人要精心地熬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加上红枣、栗子、瓜子、花生、松子、红糖、白糖熬成的。熬的时候,讲究用微火慢熬。一般是在腊月初七的夜晚,通宵熬粥,到了腊八这天,天明即熟。这种粥,色为枣红,米粒饱满,黏稠适度,香甜可口。
到了大年三十,北京人讲究合家做馅包饺子。饺子从年三十的晚上包起,在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可以捏成元宝的形状,也可以在饺子里包上一二枚钱币,寓意“财源广进”、“喜庆团圆”、“心想事成”。
北京春节的爆竹烟花,在年三十的晚上,彻夜不息,火树银花。爆竹的种类数不胜数。最常见的有麻雷子、二踢脚、小鞭和花炮。麻雷子是一种火力很足的、震天动地的爆竹。后来,由麻雷子演变成二踢脚,二踢脚的第一响是将火药筒打入高空,再在高空爆发出第二响。小鞭的容量很小,但响声却极清脆,通常可以将一百、五百的小鞭串在一起,燃放时,响声恰似百鸟闹林。北京现在的花炮,样式层出不穷。但是,我曾听我外公讲过,老北京有一种花炮叫“花盒子”。“花盒子”是将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盒子一层层码上去,最高可以到九层。点燃之后,一层层飞上天空,各层的花样不一,声响各异,恰似在空中上演的连台好戏。
然后,从大年初一的拜年、赶庙会,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北京人将他们的春节过得有板有眼、热热闹闹、欢天喜地。
在这样的快乐中,北京人送走了载着他们不同记忆的岁月,迎来了他们赋予美好期望的又一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北京的梦想和故事在北京人的手中,代代相传,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