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洁天 五十年后识斯人 陆地在此结束,海洋由此延伸
在里斯本郊区的一座高档别墅区里,住户皆是银行经理、律师、政府官员,陈坚的家就在这聚集了葡萄牙精英的小区里。
2008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陈坚要为大哥大姐准备一桌好菜。对于曾在澳大利亚和荷兰餐馆打过工的陈坚,这并不算一桩难事。陈坚的大哥13岁时就随戴洁天在农村做农活,如今在中国城二期经营自己的服装商店。大姐陈明丽曾经是一名乡村教师,如今在中国城一期拥有一家手表商店。
在夜幕降临之前,陈坚还要做一件最重要的事,给远在温州的二老报平安。
戴洁天和陈小梅牵挂着异国他乡的儿女们,尤其是那个“不听话”的陈坚。直到今天,戴洁天也很少谈起陈坚的生意,夫妻俩都认为做生意总是会有风险的,宁可陈坚做事稳一点,不要跨大步。
偶尔的只言片语,还是掩盖不住一个父亲的忧虑。或许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父子关系。
53年前首创包产到户的戴洁天已经步入晚年,岁月慢慢改变了他的容颜和心境,儿女们的平安成为他最大的愿望。他和陈小梅安静地生活在温州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每天养养花、闲时写几篇毛笔字,仿佛这个家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安逸和平静。
2008年7月的一天,86岁的戴洁天和75岁的陈小梅来到了温州永嘉县的燎原社纪念馆。
老两口每年都会回来看一看,因为这里还有许多老朋友,这里存留着他们太多的人生记忆。隔着半个多世纪的距离,他们已经能够平静地回味那些曾经的风雨了。
那一天,陈小梅还笑着读出了纪念馆里的文字:“戴洁天,由于包产到户问题,划为右派分子,开除政籍、团籍。1958年10月11日,永嘉县人民法院永刑字1255号刑事判决,利用职权,首创包产到户。”
戴洁天则念出了当年写下了诗句,“忍将心血埋深土,为待他年人问津。甘为苍生受苦难,五十年后识斯人”。
戴洁天的诗句很有预见性,2008年距离1958年他戴上那两顶帽子,正好是50年。如今,历史已经证明他是对的,但是最为此感到自豪的人还不是他,而是陈坚。
母亲一直是儿子温暖的支持,父亲则一直深藏在儿子心里。
燎原社纪念馆,作为戴洁天和老朋友们回忆历史的家园,有关戴洁天的内容和说明文字,是陈坚专门回国来整理撰写的。
父亲曾经是他童年时代的陌生人,是他少年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青年时代试图飞翔时的反对者,但父亲更是他心中的英雄。
对包产到户和温州经济的研究,凝聚了戴洁天一生的心血。陈坚默默出资把父亲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出版发行。在他看来,包产到户影响了父亲和自己,甚至还推动着温州人走向了世界。
书的名字叫《燎原火种》。陈坚把书带到了欧洲,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们。那是一段后人应该铭记的历史,它记录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实践和思考,也记录了一个国家进步的历程。对于陈坚来说,这是他的力量之源。
2008年8月,戴洁天和陈小梅回到了阔别54年的老宅,眼前的一切都如此熟悉。
54年过去了,一切物是人非,现在的老宅里住着一群在温州打工的外地人,这里成了他们温暖的家。在这里,戴洁天仿佛看到了整个温州。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的温州人达160多万,侨居在世界81个国家和地区的温州人也达50多万。200余万温州人在全国、在世界各地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温州的对外贸易出口达到了100多亿美元。
温州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个符号,“温州模式”成为各地争相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戴洁天对于眼前的一切再没有遗憾,曾经的苦难已是过眼云烟。“现在国家中兴在望,千家万户都富裕起来了,我前天晚上想到了两句诗:喜看千家仓廪实。千家万户都富裕起来了,农民的仓里头粮食也多了。安心老病卧残阳。现在是老病,太阳也下山了,没有什么遗憾了。20年如一日,两字值千金,就是‘平反’两个字,其实都算了,一笔勾销了。”
陈小梅同样很知足:“事实证明我们当时做的是对的,你反过来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牺牲了多少战友,他们得到了什么补偿?都没有嘛。所以说我们也是这样的,无怨无悔。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就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家人平平安安的,这就是幸福,不求什么。”
对陈坚来说,一切都是刚刚开始,欧洲的风云和波涛已经重新打磨了他,但他有一点没变,那就是敢为天下先。“温州人总是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喜欢不停地开拓,总是以拓荒者的姿态出现在商品市场的大潮中。是我父亲,我家里,我们出生的那个地方,使我们养成了这种习惯。”
如今父亲退休在家,更多时候他是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而在万里之遥的地球的那一端,儿子正沿着父亲曾经梦想开辟的市场之路续写传奇。
罗卡角,整个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距离陈坚的第二个中国城70公里,距离温州14000多公里。这里是500多年前欧洲航海家起航探寻新大陆的地方,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起点,这座巨大的石碑上镌刻着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的名句:陆地在此结束,海洋由此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