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张亚勤 少年班传奇 中国“智”造,“慧”及全球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在以“Made in China”为世界所熟知。
加入WTO的2001年,中国外贸规模为5000亿美元,到2004年就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一举超过了日本,2005年达到1.4万亿美元。随着中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出国门,欧美消费者发现“Made in China”已经像空气一样,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至于一位美国的女记者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她和家人将在一年内不使用“中国制造”的商品,因为她在圣诞节期间整理家里的东西时,发现每个角落里的东西都是Made in China。
但这位女记者很快发现,这个决定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因为她根本无法摆脱“中国制造”。一年后,这位记者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名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的书籍,她在书的最后宣布:“原本想让中国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但后来才明白中国原来已经渗透到我的生活中,这令我非常吃惊。我和家人决定向现实妥协,否则为此忍受的生活不便和代价真是太大了。”
“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字——“廉价”。这是“中国制造”制胜的唯一武器,也是最令世界难以抵挡的竞争力。
但是,张亚勤看到了中国拥有的更重要的潜力。他想要打造中国“智”造。
张亚勤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前面的30年里我们用大量的人力、劳力从事制造,这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机遇,我们的经济可以说创造了全球人类历史的奇迹。但是在以后的30年,能不能保证同样的快速增长,能不能通过原来的第一劳动力,通过高成本的模式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只有通过研发、创新,通过‘中国智造’,中国才能进一步地发展、保持快速的增长,继续领导世界高科技的潮流。”
张亚勤回来,正是为了这样一个理念。
此时的中国发展很快,不仅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其实也是创新人才的基地。张亚勤向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提议,在中国建立一个非常大的研发基地,不仅仅是研究院,也不仅仅是基础研究,而且是要建立一个从事核心技术孵化和产品开发的大团队,其实这和微软整个公司发展的战略是不谋而合的。
2006年1月,微软宣布在中国成立研发集团。张亚勤负责将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中国研发中心、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微软互联网技术部(中国区)、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及其他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各类产品研发机构等整合成中国研发集团。
这是他第二次回国开创事业,这一次他的头衔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两年前他搬到微软总部去时,曾对秘书说:“别把我的书搬走了,我还要回来的。”一切正如他所料,他又回来了。
这一次的目标也很简单、很清楚,和第一次一样。1998年底,张亚勤和李开复是想要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机构;这一次,是要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不仅仅有研究,而且其产品要对全球都有贡献,所以提出了“中国智造,慧及全球”。
他要在中国做出征服全世界的产品,要把全球的产品智慧拿到中国,服务中国的用户;同时也要把中国最聪明的人才聚集起来做最好的研究、最好的产品,推向全球,为全球服务。
张亚勤说:“我定期要参加由比尔和鲍尔默主持的考试,因为他们是赚钱的,而我是花钱的,他们需要知道钱是否花在点子上。”
盖茨和鲍尔默考核张亚勤有三个指标:第一,是不是雇到了一流的人才;第二,是否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第三,对产业生态系统、对中国做出了多少贡献。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战略特别清晰,确定了五大研发方向:移动通讯和嵌入式系统、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数字娱乐、服务器和工具,以及新兴市场。这五个方面都反映了微软全球的需要,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以及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
显然,张亚勤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张亚勤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担任着伯乐角色,他需要在全球相马,将自己的团队组建成最具竞争力的队伍。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创新,或者更广泛的外企的研发和创新,是中国整体自主创新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和微软战略中的合作和双赢的理念是一致的,不仅仅是自己成功,而且要和产业合作、共同创新。中国的信息产业成功,微软才能成功。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是张亚勤考卷中分量很重的一个指标,因为它是微软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研发集团设立了战略合作部,其中的业务包括把软件项目外包给国内公司,对部分企业做战略性投资,技术授权,与国内的产业一起发展。微软作为一家大公司,有责任来带动中国国内的产业、公司的发展。
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包括研究院、工程院和五大产品部门,已经成为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功能最齐全的研发中心。有3000多名顶尖的、高端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已有100多项出自中国的技术成果被转移到微软核心产品中,如Windows Vista中的TTS语音合成系统,Office system 2007中的Outlook移动服务等。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创新不仅服务于中国的用户,也服务于全球的用户。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是中国目前科技发展的一个象征。
2007年4月,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第十次访华,他宣布微软将投资建设在中国的研发园区。新园区建成后,将能容纳8000人一起工作。
初夏时节,微软正式投资20亿元人民币在中关村建立亚太区的研发总部大楼,每年还会投资30亿元左右作为研究的经费。因此,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远远超出了别的国家,仅次于在美国;员工数也是海外最多的,从事的项目影响也是最大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也是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大的。
10年前建立研究院时,他和李开复就希望能建立一栋楼,但当时并没有被认可。10年之后,为什么公司会同意呢?张亚勤认为这是微软全球化建设的一部分。比起10年前,微软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了,中国研发集团要在中国扎根,要有长远的发展,要有长期的承诺;二是因为过去的10年中,微软中国研究院做出了一流的成绩,取得了总部的信任,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让微软看到了信心和潜力;第三,建大楼也是一个好的投资,在中国买地建房子,微软可以打造自己的文化园区,从成本上来讲,长远来看也是合算的。
当然,这其中,张亚勤的功劳不可小觑。他在2005年底就做了一个规划,涉及整个的规模、研究所的战略、研发的方向,也包括一些具体的方案,比如在北京、上海这样中心的地方,需要去买地、建楼。那时他就已经和公司的CFO去谈,谈得比较多的是成本问题。当时的分析是,买楼的话,成本在5~10年内就可以收回来。
其实,在此之前,很少有跨国公司在中国买地建自己的研发基地,一般采取租的方式。张亚勤则考虑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规模很大,很难租到合适的地方。比如现在已经3000多人,规模还在快速地增长,能不能在黄金地段租到这样的房子,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张亚勤说:“两年之后,应该可以看到在中关村标志性的高科技大楼,一个19层、一个17层,有15万平方米,能容纳5000~8000名员工。”
2007年,张亚勤荣膺“2007中国IT年度人物”奖。刊发在各类媒体上的获奖理由如下:2007年,张亚勤博士所领导的研发集团,为软件产业的划时代产品,如Windows Mobile 6.0、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Office 2007、Exchange Server 2007做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中国信息产业向“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创新理想不断迈进。
在他的推动下,微软公司2007年4月宣布微软公司中国研发总部项目正式落户北京中关村和上海紫竹高科技园区,这是微软公司首次在美国以外投资兴建自己的研发园区。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微软公司在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已经达到上亿美元,并将继续快速增长。这一系列举措将对推动微软公司和中国信息产业的共同成长带来深远影响。
当下,他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去做。一切都还是正在进行时。
他开始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去找到领军人物。微软中国研发集团3000多名员工,有很多聪明的充满潜力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但是,公司需要更多的有产品研发经验的架构师和领军人物。这类人才在国内都是比较缺乏的。
张亚勤记得,2003年年初,刚上任的教育部部长周济给他打电话,想和他聊聊人才培养的问题。张亚勤后来和他交流了一个上午。那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已经和国内的高校、学术界开展了合作。周济原来是华中理工大学的校长,听了张亚勤的介绍很高兴,称赞这样的合作很好,并谈了他自己对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
周部长觉得软件产业的人才比较稀缺,但这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他希望从中国选出30几个大学,建设专门从事软件过程开发的软件学院,希望微软能在这方面给予支持。而且学院的建设缺少青年教师资源,微软如能提供帮助,将会有很大益处。
当时微软和国内高校有很多不同的合作,但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框架。张亚勤让微软中国的高校关系区把不同的方面整合起来,起名为“长城计划”,从事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包括人才培训,如青年教师的培训,也包括其他方面如学术交流、奖学金等。这是微软中国和教育部合作的一个全方位的框架。
“长城计划”当时的投入是2亿元人民币,已经开展了3年,现在进入了第二阶段。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也曾亲自主持过一些项目,参加高校举办的一些会议,合作十分成功。
教育部曾给张亚勤颁发了一个特别奖,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特殊贡献奖。张亚勤说,自己得过很多奖,这个奖让他感受很不一样,因为这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的认同,是对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认同。
如今的张亚勤已经是20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五六个学校的院长或名誉院长,每一年,他都会到多家学校去讲课做报告,鼓励下面的研究人员或者工程人员多到学校去交流。所有这一切都免费的。张亚勤觉得,这是一种义务。
现阶段张亚勤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怎么和国内企业合作。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致力于打造软件IT产业的航空母舰,中国现在有很多软件公司、IT企业,但规模相对比较小,研发集团希望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帮助建立几个旗舰性的软件公司,协助国内的企业快速发展。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和国内企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软件外包、技术授权、战略投资和人才培训。研发集团有很多产品,当产品市场化时,与中国的公司合作,共同把产品推向市场;微软每年有2000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在过去完全是用于微软产品,从2006年开始研发集团把一部分专利拿出来,让其他企业去使用,特别是刚刚起步的创新型中小公司,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技术或资源。现在这些授权占微软整个专利的一小部分,每年的授权都将会增加。在战略投资方面,已经针对好几家公司做了比较大型的投资,包括中软、浪潮、大连华信等;现在还有很多公司在洽谈之中。
但张亚勤也提到了授权的几大原则,一是不希望给与之竞争的公司,二是选择创新型的公司,三是对方要有很强的市场能力。
在两年多的发展历程中,在张亚勤的带领下,研发集团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了一个开放、透明的合作文化氛围。
他总结了5个企业文化和管理方程式:
第一个是IT=IQ+IP。IT这个产业看起来很复杂,最终的决定因素是IQ和IP,IQ是人才、IP是创新。
第二个方程式是E=MC2。这也是张亚勤重新诠释的潜能转换方程式。招聘聪明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潜能释放出来;要找到像镭这样的放射性元素,使他们产生连锁反应,发生裂变。
第三个是测不准原理。张亚勤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同样研发集团也有管理自己的风险和投资平衡的标准。
第四个是E→inf(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说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共赢的IT产业生态圈,与全球范围的学术界、企业界合作伙伴协力创新,共同分享资源、经验与成果环境。
第五个是1+1≥3。说的是在“多赢”的前提下,合作才是有价值和必要的。
当然,在微软中国研发中心强调得最多的还是两个字——“创新”。
张亚勤说过:“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创新源泉,我们希望依托于微软的平台,不断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大型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软件精英,助力中国智造的不断升级。希望越来越多智慧、热情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加入进来,共同实现这一创新愿景。”
2007年9月9日,“中国智造,慧及全球”微软创新之旅第一站在深圳大学城清华多功能报告厅开幕。张亚勤作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演讲。
这是第一站,随后,微软创新之旅在浙江、武汉、南京等地区的高校展开,反响巨大。
微软创新之旅,这不是最后一次。2008年的微软创新之旅也已经顺利启动。以校园讲座形式开展的创新之旅,将会展示微软全球发展策略与世界技术走向,让世界了解微软获得成功的创新机制。
张亚勤用一个机制——“IQ+IP”对“中国智造,慧及全球”做了最好的注解:智慧,所以要有IQ;IP就是研究的结果要惠及全球。
他说:“现在想一想,邓小平同志真的是十分有远见。30年前,他就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并恢复了高考这种人才培养的机制。这两点可以归纳为‘IQ+IP’,既包括创新的过程,也包括创新的结果。我们现在所做的‘中国智造、慧及全球’就是他老人家当时提出的大的战略的一个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