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多磨砺 阿Q精神胜利法

亚勤的话:成长中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事情,你会慢慢懂得,生活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小时候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渐渐懂得包容更多的事情。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学不到这一课,长大了终究需要补这一课。

在张亚勤的记忆中,留存着这样的场景:不大的堂屋里挤满了远亲近邻,大家围着年幼的他七嘴八舌地嘘寒问暖:长高了没有?功课好不好?看这孩子到底是像他爸爸还是像他妈妈?被包围在一片嘈杂中,张亚勤只是困惑地仰着头,看看这个人,又看看那个人。

尽管当时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都很匮乏,但每当张亚勤去姥姥家、奶奶家,那些并不熟识的邻居们都会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花生、糖果给亚勤吃。大人们也会怜爱地摸摸他的头,对他关怀备至。大人们说话的时候,时不时看看在一边玩耍的他,眼神里带着关爱,关爱中还夹杂着一些别的意味,那样的目光让他感觉不自在。而奶奶看见周围人对孩子这么热情,总是背过身子去擦眼泪。

“那些邻居们关心我有两个理由。一方面,他们知道我那么小就失去了父亲,这些善良的人们都很心疼我,想帮我;另一方面,父亲的遭遇让周围的亲戚和朋友都很痛心,他们把对我父亲的感情完全转移到我身上,叫我去家里吃饭,捎零食给我。显然,这些关爱是夹杂着同情、怜惜等其他感情的。”若干年后,张亚勤依旧为普通人质朴的情感而感动。但在当时,一个人奔波在各个“家”之间,稚龄的他已经学会了观察大人。很小的时候他就不再任性和撒娇,知道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把自己懂事的一面表现出来,尽力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尽管从内心渴望被人关爱,可有时人家来看他,他却赶紧跑出去玩,下意识地想躲避那种“不自然”的气氛。

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也让张亚勤早早就学会了适应周围的环境。“吃饭时可不可以说话”、“大人说话时是要安静地玩还是远离屋子”……小小年纪的他都会再三思量,在大人眼里,他一直都是个早慧懂事的孩子。

但是,就是这个过目成诵的聪明孩子也会被大人说“没心眼儿”:“我想事情很简单,事情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从来不会想到其他什么。比如我跟人谈话,我怎么想就怎么说,从来没有什么‘字面的意思’和‘背后的意思’。小时候,大人都说我这个小孩‘比较傻’,因为我‘没心眼儿’、常受人欺负。可我从小母亲就给我讲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以,我自己倒没觉得有多委屈,感觉还挺好。”

母亲给张亚勤买了他心爱的画笔,别的孩子看了喜欢,他会慷慨地借给人家用,用坏了还不回来了他也不生气。在同班的“大同学”面前,张亚勤老是吃亏。“哇,亚勤,你的钢笔好漂亮啊!我这块橡皮是新买的,还带香味呢,你闻闻……要不我们换吧?”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每当这时他都禁不住大自己几岁的同学渴求的眼神,用自己手里的“贵重”东西换来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

理解和尊重别人,这是母亲给张亚勤上的另外一课。8岁那年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张亚勤跟妈妈讲起路上的见闻,无意中取笑了一下自己刚刚看到的一个人。母亲很严厉地打断他说:“亚勤,你怎么能揭别人的短处呢?”其实亚勤刚说完就后悔了,看到母亲很认真的样子,他也知道自己错了。母亲又认真地对他说:“亚勤,你还小,你要记住,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别人。”

一些社会学者在总结“文革”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时,列出了突出的两条:(1)广泛的社会运动严重阻滞中国经济的发展,使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济最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50年。(2)学校教育荒废,“50后”和“60后”整个代际出现文化断层……在这些宏观的历史图景背后,是对个体情操的彻底性破坏—在那个人性空前荒芜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情感架构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世界上没有一种关系值得信任。乱世之下,母亲的严格要求时时给儿子作出了正确的指引。

Link 包容的力量

熟悉张亚勤人都说:“他是一个温和的人”“是个很好的聆听者,能够尊重各种不同的意见”“拥有海纳百川般的智者的胸襟”。

而对于这种性格的成因,张亚勤解释说:“小的时候,我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身边总是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总是在流离迁徙,和小孩一块玩,朋友也是不一样的,今天是这样的朋友,第二天就遇到那样的朋友。所以经过了太多的东西之后,就学会了理解。世界并不是单一的,有各种不同的人,而且你要尊重别人。小时候我和大城市的孩子同过学,和农村的孩子也同过学,特别乱的环境下也有,特别好的环境下也有,我生活的环境很不同,这些小孩可能都有不同的特点。后来就知道要多元化,包括我到了美国之后,东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然后管理的文化、研究的文化,就是最多元的,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是最多元的,就和联合国似的,什么方面都有,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包容。”

事实证明,这种包容、体谅的性格,并没有使张亚勤吃亏,反而成为他取得成功的有利因素之一。

张亚勤也认为,包容是晋商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晋商能够走出去,包容其他的文化,所以缔造了商海中难得的晋商传奇。他说:“山西在明清的时候,农业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但是山西人没有局限于此,没有守土,而是走出去。开拓出一个白银帝国,一个新的商业文明,可以说叱咤商海500年。这些成功都需要包容的心态。要知道,离开故土的人要是没有包容的心去适应别人的话,根本就很难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