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创业前传:12年的野蛮生长 小瓶盖里的大道理

“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这个弱小的小作坊终于在“文革”的岁月中倔强地诞生了。虽然何享健和伙伴们时刻被内心“办企业”的兴奋和激动激励着,但是社会上的看不起甚至指责还是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创业总是很残酷,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在“文革”期间,养4只鸡是社会主义,养5只就是资本主义了,很容易被人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对于全国像何享健一样生产一些五花八门甚至稀奇古怪产品的小作坊来说,得到的更多的是鄙视。这些冒天下之大不韪长出来的资本主义的尾巴——长不了。

冯润胜当时任顺德县北滘公社管委会资料员、会计辅导员,他回忆起美的初创的情景时说:“美的这个企业开拓的时候,基本上不仅政府看不起,社会也看不起。街道小企业,办这个企业大家都不知道他搞什么产品。”

与被人瞧不起的委屈相比,生产条件的困难才是何享健最需要克服的。生产组的厂房是由工人们用竹木沥青纸手工搭建而成的,生产场地约为20平方米,生产组组员靠手工操作的简单机械来加工回收的尼龙纸、塑料布等废旧塑料。最困难的是,生产设备非常落后,以致在压塑瓶盖时,必须两人合力才能将机器手柄压下去,由于手柄反作用力很大,常常弹得工人脸上伤痕累累,甚至连牙齿都会被打掉。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当年何享健的创业举动,你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冒着“打落牙齿”的危险生产出来的并非市场前景广阔的畅销产品,而是毫不起眼的小瓶盖。以至于后来当人们参观美的集团的陈列馆看到整齐摆放的几个类似于矿泉水瓶的塑料瓶盖时,总会不由得产生疑惑:“怎么连几个瓶盖都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呢?”

这些称不上高科技更谈不上市场前景广阔、出奇出新的塑料小瓶盖就是美的最早的产品了,当时在顺德的小作坊中随处可见。许多人在研究企业战略时喜欢提蓝海战略或创新意识之类的新名词,强调领先战略。然而在何享健创业的那个年代,人们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它曾被余华用作小说名字:活着。

只有活下来才有机会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在深圳创办华为的任正非就认为:“生存,是企业经营的真理。”与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一样,后来在全国叱咤风云的许多顺德家电名牌,在创业时并非一脚就踏入家电行业。他们中有做鸡毛掸子的,也有卖冰棍、做打火机配件的。

格兰仕创始人梁庆德创业时的业务是到附近的农家去赊购鸡、鸭毛做成鸡毛掸子拿到城里去卖,当得知“国外羽绒需求量大”的消息后,他与外商合资生产羽绒被和羽绒服直接出口。1991年3月,梁庆德到日本考察,在超市里他被一件笨重的黑色器物深深吸引,经打听得知这个东西叫微波炉,专门用来加热食物的,梁庆德由此下决心进入微波炉领域。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成为何享健不可回避的对手,两人主导的同城对撼的家电大战至今仍未间断。

1982年夏天,李兴浩还是一位在广东南海里水镇的小巷上推车叫卖冰棍的小青年,他机敏的看到了“四五分钱一根的冰棍中蕴含着暴利”。后来又做过碎布加工业务,开过一家五金店、酒楼。由于酒楼的空调质量不好,每个月的维修费就得1000元,于是他干脆开了个维修铺,这样一个有点无厘头的原因成为李兴浩进入家电行业的契机。1993年10月,他与台商在家乡丰岗村合资建厂,这就是志高空调的前身。

卢楚其从小就喜欢无线电。上世纪80年代,他从国有工厂学电工回来后办起了电视机修理铺。发现维修不赚钱后,他做起了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数据控制线切割机床、加工磨具的生意。依然不满足现状的卢楚其后开始做打火机的变压器、热水器的脉冲点火器,利润比以前提高了上百倍,由此进入热水器领域。如今,卢楚其资产已达数十亿,万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品牌。卢楚其的总结很有代表性:“顺德人当年创业之初走的路都是差不多的。”

在指责声中前行的何享健虽然承受着企业艰难生存下去的巨大压力,但是也有微小的幸福深深滋润着他如饥似渴的心田。他知道在“文革”中企业根本无法做大,也发不了财,但是解决温饱没问题,至少比种田要好一点儿。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一旦得到解脱的机会,哪怕是偷偷摸摸的生存,一声不吭的行动,他们都愿意铤而走险,无怨无悔。

农村干部出身的何享健当年管理农业生产时只要拿着喇叭喊大伙儿出工、骑辆单车在田间转一转就可以了,但是做一个厂长却没这么容易。生产组里都是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生产的小瓶盖质量参差不齐,必须聘请一位懂机器的技术人员才行。在城里国有工厂吃商品粮的工人是不愿意来了,自己又不懂技术,根本就谈不上培养。更何况技术问题迫在眉睫,等自己培养出来人才,生产组恐怕早就维持不下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苦苦寻觅,何享健终于找到了合适人选。在北滘镇有位考上机械中专的小秀才,当时正在县里一家国营大厂——顺德糖厂做技术员。何享健觉得必须劝说这位乡亲中唯一的技术人才到生产组工作,尽管在国营大厂上班,但毕竟是乡里乡亲。于是,何享健经常去技术员家真诚的拉家常。通过技术人员的父母、长辈做思想工作,他最后终于同意了。这个人就是梁伟伦,他是美的第一位技术人才。日后每当美的举行与科技相关的活动时,梁伟伦的名字总是放在最前面。

聘请国有企业的技术员到集体企业工作,在当时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何享健对梁伟伦也相当重视。依靠公社关系,他将梁伟伦的工人户口作了合理安排。工资待遇方面,梁伟伦无疑是这个小厂最高的,作为厂长的何享健只能拿政策规定的工资。聘请梁伟伦到生产组也成为美的最早的人才形态。

有了梁伟伦的加入,生产组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生产出来的小瓶盖不再大小不一、毛糙甚至变形。凭着质优价廉的特点,这家小作坊生产的塑料瓶盖很受厂家欢迎,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门庭若市的场面。

在此后的12年时间里,何享健一直在有一单没一单飘忽不定的处境下艰难生存。当时,他和乡亲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开创一个家电业乃至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如同盲人骑瞎马般摸着石头过河的何享健不可能回头了,他必须对所有信任他的人负责。不管前面是火焰山还是地雷阵,他都必须迈过去。